林滿漢
〔摘? ? 要〕? 創建景趣共生課堂,給學生強勁的學習助推力,是理想的教學境界,是新課標精神的貫徹體現。基于此,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既要學會深挖適合的環境因素,讓預設越發新穎;也應探尋有益的預設元素,讓教學更臻完美;還要把握良好的情感因素,讓小學生的數學學習充滿溫暖與甜蜜;更要駕馭合適的生成元素,讓課堂教學更加靈活、更加睿智。其間教師還應重視問題情境構建,以此刺激學生深度思考發生,使學生數學思考力得到錘煉,數學思維水平穩步提升。
〔關鍵詞〕? 景趣共生;課堂;創建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2023)? 10-0103-03
精準地解讀文本,挖掘出富有生活情境、生活情趣的元素,并貼近學生學習現實、生活實際等相關要素構建系列學習探究情境,讓學生飽含熱情地投入知識探究學習之中,使學習活動充滿活力,是理想的數學教學。其間教師需靈動地把握各種資源,善于利用各種有利的情境營造一個和諧的學習氛圍,實現景趣共生的美好教學場景,給學生以相應的學習激勵,讓他們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給他們的數學學習注入強勁的探究動力,讓他們在對數學知識的探究中、在對數學問題的解決中實現學科綜合素養的穩健發展。
一、深挖適合的環境因素
要規避不利環境因素,深挖有價值的、有意義的環境因素,把它們巧妙地融合在小學數學教學情境創設中,給學生一種自然親近之感,讓他們對數學學習活動不再感到壓力,不再畏懼數學學習之難。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把握環境因素的特點,審時度勢、因勢利導地利用環境因素。
(一)營造寬松氛圍,感知圓
以“圓的認識”教學為例,教師可圍繞學生探究圓的特征、學習圓的畫法等學習活動做文章。教學伊始,利用信息技術展示自然界中的圓,讓學生在觀看中受到視覺沖擊,形成一種數學美的震撼。如展播大自然中的花花草草——金黃的向日葵盤,圓圓的,明亮鮮艷;嬌艷的喇叭花,五彩斑斕;宏偉的古羅馬角斗場,巨大的圓形建筑,令人震撼不已;神奇瑰麗的萬神之瞳,古羅馬祭祀神殿——萬神殿;令人無盡遐想的圣索菲亞大教堂;等等。遙遠星河中的星球,一個個球體,讓人們遐思連連。
緊接著教師還需構建一個互動交流平臺,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分享有關圓的認識學習經驗。這樣,學生就會在良好環境中快樂地表達自己對圓的認識,陳述更多有關圓的表象的事例。隨著學習活動的推進,學生感知圓的視角得以拓展,對圓的認識表象建構也會初步建立起來。
(二)建造自然環境,感悟圓
“看到如此多的與圓有關的物體,能創造出一個圓來嗎?”教師假借學生學習活動成果精準地追問,可以有效地轉移學生的學習注意力,確保其數學探究學習目的性更明確,學習質量得到可靠保障。在此環境下學生的學習個性得以釋放,呈現出“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理想課堂。有的學生用圓形物體拓畫出一個圓,有的則用線或鐵絲圍成一個圓,有的學生采用拉繩法畫出一個圓,還有的學生學著用圓規畫出不同的圓。
緊接著是搭建和諧平臺,建構圓。隨著各種學習探究活動的展開,教師還需引導學生把手動起來,讓眼睛看起來,大腦隨之也運轉起來。如引導學生折一折圓,讓其在不一樣的折圓中學習觀察、分析與思考。教師還需組織學習展示與反饋活動,引導學生把實踐操作的體驗、感悟陳述出來。這樣,有利于學生梳理與反芻學習,發現規律:折痕都相交于一點,它恰好在圓的正中心,這樣,對圓心的認識就躍然紙上了。
二、探尋有益的預設元素
探尋有益的預設元素,讓教學預設更加精致、更符合教學的需求,是提增課堂趣味性的有力舉措,是改善教學現狀的有益嘗試。為此,教師在教學預設中就得努力挖掘那些更貼近學生學習現實和生活實際的因素,使之成為學習情境預設的有機組成部分,為構建景趣共生課堂提供支持。
(一)引發猜想,形成認知沖突
以“公頃和平方千米”教學預設為例,教師可從學生的理解力和經驗積累等實際出發,保證每一個學生都能較好地理解公頃、平方千米的原理,初步建立對應的數學表象,在知識溝通中形成初步的學習感悟。公頃和平方千米的學習對于小學生而言是有很大難度的,影響的因素頗多,如學生對此類面積單位的經驗積累幾乎為零,他們的思維水平所導致的空間想象有限也難以適應這組面積單位的學習。
因此,這部分面積單位的學習就會顯得異常困難,于是需要教師預設不同的教學方案,努力讓學生在更為具體、更為形象的學習體驗中感知公頃和平方千米,形成有效的學習表象。比如可設計“猜一猜,測量一個很大很大的湖泊面積,你打算用什么面積單位”等預案,引導學生闡述自己的思考或猜想。隨著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單位的呈現,學生似乎又感覺到一絲不對勁。這樣質疑聲就會發出,在被質疑、被否定的過程中,學生會很自然地聯想到預習學習任務,用“公頃”這一個詞。與此同時,“公頃是什么?它是面積單位嗎?1公頃有多大”等疑問會縈繞在學生腦海中,會讓他們對探究公頃的學習充滿期待。
(二)組織體驗,積累學習感知
建立公頃的學習表象是一項非常有難度的活動,教師得預設各種教學可能,盡力規避不必要的干擾因素,努力幫助學生在直接的實踐體驗中感知公頃,形成公頃的學習表象。
比如引導實驗,感知公頃。教師在教學中把學生分成合適的學習小組,指導他們在操作上圍一個邊長10米的長方形,口算一下面積,并觀察、思考它的面積大小。緊接著再想象圍一圍邊長為100米的正方形,算一算面積,引導學生反芻兩次實驗學習,梳理其中的面積關系,并順勢提出:這個大正方形的面積就是1公頃。接下來,組織學生談一談自我感受與學習體驗,他們會在分享中獲得更為正確的學習經驗,積累起豐富的學習感知,理性地初建公頃學習表象,使學習效率倍增,學習素養得到鍛煉。
三、把握良好的情感因素
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感、學習態度,是新課標的要求,是創建景趣共生課堂的重要方面。實踐表明,一個富有情感的課堂必定是充滿生機的,是一個流淌活力的課堂。教師既要關注課堂中的知識交互,促進學生數學知識積累,又要重視師生情感的交流,讓課堂流淌人性光輝。這樣的教學一定能誘使學生學習活力成倍釋放,學習動力澎湃,“親其師而信其道”。
(一)設計游戲活動,幫助感悟規律
以“10的分與合”教學為例,教師需重視學生學習情感的投放,努力創建利于師生交流、同伴互助的學習生態環境,讓學生在玩中思、思中悟,從而助推學習不斷深入,促進小學生對10的分與合的理解越發深刻。
比如創設比一比游戲活動。先引導學生比一比誰能最快地認讀10,回憶10的學習由來。競賽性學習游戲能助力學生反芻10的認識學習,加速學習認知積累。緊接著設計找朋友游戲活動,安排學生舉起數字卡,說出“誰和我可以組成10?”相對應的,學生則會拿出自己的數字卡回應著“7和3合起來是10”……這樣的場景一定會給學生帶來愉快的體驗,加速學習認知建構,使學習質態持續走高。
(二)依托活動反饋,深化學習理解
接下來圍繞活動,創設自我探究學習游戲。指導學生數出10個圓片或10根小棒等,再度感悟10這一整體,使10的學習表象更加牢固。緊接著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活動,分一分這捆小棒,探究與梳理其中的規律,學生會在玩小棒的過程中明白10的組成情形,形成良好認知建構。
隨著學習活動的開展,教師還要引領學生投入學習整理活動與反饋,促進學生反復咀嚼10的分與合學習過程,感受其中內在的數學本質。如此,學生會更理性地把握10中1的意義,知曉1個10的基本原理。這些經驗的獲得,都會為深入探究湊十法、分十法的應用提供思維支持,形成有利的學習經驗,建立起牢固的數學思維模型。當然,教師在此過程中還需履行好引導者、參與者的角色,用最恰當的、最能激勵學生的評價來調控課堂教學,鼓勵學生學習,讓整個課堂情智共生,既能滿足學生學習需求,又能滿足學生情感需要,讓課堂充滿愛,流淌著溫暖與真情。
四、駕馭合適的生成元素
駕馭好教學過程中生成性資源是提高教學效益的得力措施,是締造靈動教學的有效切入點,是打造景趣共生學習場域的抓手。為此,教師就得善于甄別各種教學生成元素,靈活駕馭,使之成為教學的重要資源,讓其成為學生再學習、再思考的基本素材,助推學習的不斷深入,促進深度學習生成。其中,將錯就錯、激活冷場資源就是最理想的策略之一。
(一)學會傾聽,有序疏導
以“認識時分”教學為例,教師需關注學生學習表現,靈活地假借學生熟悉的資源,讓教學活動豐富起來,讓學生的學習熱烈起來。如學生在認識時針、分針的轉動時,一個學生突然插嘴,就會成為課堂教學中一個不經意的花絮:“你們看,這樣轉動,分針還會倒過來轉呢!”這個另類的聲音,不僅打破了課堂的沉悶狀態,還給學生帶來深深的刺激,讓很多學生為之一愣,隨即,他們也會隨著插嘴的話音逆時針旋轉起分針、時針來。
此時,教師需要做的就是冷靜和等待,并思考如何尋找一個合適的機會,用恰當的方式把逆時針旋轉變成新的學習資源,成為新的學習興奮點。接下來教師話鋒一轉:“不錯,鐘面上的針確實可以順著轉,也可以逆著轉,但是它們運轉以后的規律是一致的。能通過轉動來發現這一規律嗎?”
(二)有效引領,等待花開
教師話音未落,學生就會興奮地動手,一邊旋轉分針、時針,一邊熱烈地討論著。隨著多輪次旋轉活動的開展,學生終于發現,無論朝著哪個方向旋轉,分針的速度都是快的,時針都是慢的,而且分針旋轉一周,時針才走過一格。
活動至此,學生再也不糾結鐘面上針的運動方向了,而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小時和分鐘之間的聯系上來,他們會帶著思考審視學習活動,帶著分析參與同伴交流互動。從教學片段中可以看出,有效駕馭生成性資源,可以順利地引導學生投入探究學習活動,會讓他們的學習變得更加簡潔,更加有效。同時,教師還需認識到教學意外不是原罪,而可能會是課堂教學中耀眼的節點,是學生深度學習思考的轉折點,可能成為學生數學思維發展的關鍵之處,成為小學生數學素養穩步發展的發源地。
綜上所述,創設富有詩意般的情境,打造有情趣的數學課堂,是小學數學教學的理想追求,是締造有效學習的根本舉措。教師在教學中要擁有敏銳的直覺,科學地駕馭各種有益的素材或資源,營造出一個個和諧的、平等的學習氛圍,創設詩意般的教學情境,努力締造出景趣共生的數學課堂,引領學生進行最為積極的探索、最有深度的思考。這樣,能讓學生有勇氣面對學習中的各種錯綜復雜局面,勇敢地表達學習思考和學習理解,持續釋放學習活力、張揚學習個性,使課堂教學生機盎然,讓學生的學習探究更有情趣,更富智慧,充滿活力。
參考文獻
[1]張小勤.打造“做思共生”的高效課堂[J].教學與管理,2019(29):23-25.
[2]王迎朋.信息技術:為學生“做思共生”的數學學習助力[J].小學教學研究(學生版),2019(8):38-40.
[3]湯建英.巧借數學實驗,促進學生“做思共生”:小學數學實驗教學應用探究[J].數學教學通訊,2020(10):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