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方高校學報是我國學術出版的重要力量,探索地方高校學報的高質量發展路徑對提高地方高校學報辦刊質量、提升地方高校學科建設水平、服務地方經濟文化發展有重要意義。文章采用調查、電話訪談、文獻整理等方法,分析四川省5家師范學院學報的發展現狀及高質量發展路徑。調查發現,一些地方高校不重視學報發展,學報地位邊緣化,存在學報發展與學校學科建設脫節的現象;學報編輯數量不足、質量不高,缺少高水平的編輯隊伍支撐地方高校學報的發展;作為普通期刊的地方高校學報,在學術期刊方陣中處于劣勢地位,無法吸引高質量稿源,學術影響力難以在短時間內得到提升。地方師范院校學報面對這些困境,需不斷探索適合自身的發展路徑,如創設特色欄目,堅持特色化發展;開啟轉型之路,聚焦專業化發展;加強內涵建設,實現高質量發展。文章認為,地方師范院校學報通過特色欄目建設引領特色發展,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專業化發展道路上遇到阻力較多,面臨持續發展動力不足的問題;不斷加強內涵建設,在體制、制度、隊伍等方面著力,以實現期刊的高質量發展。建議地方高校學報找準辦刊定位,整合校內外資源,加大特色化、專業化辦刊實踐力度,走出“千刊一面”的誤區,專注走“專、精、特”的改革創新之路。
關鍵詞:地方高校;高質量發展;地方師范院校學報;特色發展;專業化辦刊
中圖分類號:G237.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04-0063-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1年度四川省高等學校學報研究會、四川學術成果分析與應用研究中心聯合資助項目“四川省普通高校學報社科編輯培養策略研究”成果,項目編號:XSCG21QK-012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深入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培育壯大哲學社會科學人才隊伍”[1]。黨和國家對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寄予了殷切期望。地方高校學報以服務高校教學科研和地方經濟文化建設為宗旨,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平臺。近年來,學界關于地方高校學報發展的研究逐漸深入,已經由個刊的經驗探索轉向整體發展。研究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地方高校學報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2-3];第二,地方高校學報與學校學科建設、地方文化建設如何協同發展[4-6];第三,地方高校如何確定學報的定位[7-9]、加強特色欄目構建[10-11]、編輯隊伍建設等[12-13]。本文基于對四川省5家師范學院學報的調查,總結了地方師范學院學報發展的實踐經驗,以期為地方高校學報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一些參考。
本文以四川省5家師范學院學報為研究對象,采用調查、電話訪談及文獻整理等方法進行研究。調查發現,5家地方師范學院學報基本創刊于20世紀80年代,以月刊為主(4種月刊、1種季刊),一般為16開,8個印張左右。側重于刊發哲學社會科學的論文,其中兩種全部刊發哲學社會科學論文,3種分哲學社會科學版和自然科學版,期數均向哲學社會科學版傾斜。期刊整體影響力較低,以中國知網公布的2022年影響因子為例,最高的為內江師范學院學報,復合影響因子為0.635,綜合影響因子為0.356,其他4種學報的復合影響因子均低于0.400,3種學報的綜合影響因子低于0.200。
(一)部分地方高校不重視學報發展
在地方高校的機構設置中,學報編輯部一般作為教輔部門存在。四川省5所師范學院均單獨設置學報編輯部,其中4所將學報編輯部列為教輔單位。地方高校對學報的發展缺少規劃,沒有明確的提升行動計劃,在政策、人力、物力等方面支持不夠,學報編輯部在高校管理中有邊緣化的趨向。
(二)編輯隊伍整體水平有待提高
調查發現,地方師范學院學報編輯隊伍存在結構不合理、隊伍不穩定的情況。年齡方面,35-50歲的中青年編輯占比較低;學歷方面,以碩士研究生為主;職稱方面,高級職稱較少,且走編輯職稱序列的編輯較少;專業方面,從事責任編輯工作的人員中普遍存在所學專業與現任崗位不符的現象。
地方高校學報編輯的數量和質量都存在不足。教育部和國家新聞出版署明確要求,按刊物覆蓋的主要學科配備專職主編、副主編、編輯(季刊4-5名、雙月刊6-7名、月刊8-9名)[14]。事實上,一些地方高校學報的編輯配置不足,人員流失較為嚴重。地方高校學報編輯人員大多是從學校其他崗位轉到學報編輯崗位,專業方向不對口、學術水平不高。地方高校學報的發展缺少高水平的編輯隊伍支撐。
(三)學術影響力提升面臨困境
地方師范學院學報的稿源以自然來稿為主,來稿數量大,但整體質量不高。約稿受期刊學術影響力及經費限制,難以約到高質量的學術論文。一些特色欄目因稿源不足而夭折,缺少可持續發展的動力,這與地方高校學報在我國學術期刊方陣中地位較低息息相關。作為普通期刊的地方高校學報,缺少高質量稿源,學術影響力難以在短時間內得到提升。
《教育部關于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學報工作的意見》提出,高校學報改革的策略之一就是走內涵式發展之路,支持高校結合自身實際和特色,創辦特色欄目和名牌欄目,塑造各自刊物的學術個性和文化特征。絕大多數地方師范院校學報為普通期刊,在稿源、資金、人員等方面與高水平學術期刊有較大差距。地方師范院校學報若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在實踐中找準辦刊定位,尋找一條適合自身的發展路徑。本文調查的5家地方師范學院學報在發展道路上也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可為地方高校學報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借鑒。
(一)創設特色欄目,堅持特色化發展
近年來,地方師范院校學報注重立足本地、本校,發揮各自的學術優勢,努力辦刊,形成了學報的個性和特色。地方師范院校學報聚焦創建特色欄目,帶動學報發展,為本校學科建設和本地的社會經濟發展貢獻了力量。
調查發現,大多數地方師范學院學報設有特色欄目,例如內江師范學院學報的特色欄目有《明清小說研究》《張大千研究》《峨眉武術文化研究》等。《張大千研究》就是內江師范學院學報將地方與學校資源整合設立的特色欄目,內江是張大千的故鄉,并且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張大千研究中心也設立在該校。阿壩師范學院位于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汶川縣水磨鎮,具有得天獨厚的民族學研究土壤。《羌學研究》是阿壩師范學院學報的特色欄目,曾榮獲“全國民族地區學報名欄獎”和“全國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欄目”獎,為學校的民族學研究與建設提供了支撐。樂山師范學院學報以特色求發展,先后開設了《三蘇研究》《遺產與旅游研究》等特色欄目,其中《三蘇研究》多次被評為“全國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欄目”。樂山師范學院學報正是通過特色欄目打造,成為連接地方高校和地方政府的橋梁和紐帶,對促進地方高校教育教學和地方經濟文化建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另外,一些學報的部分特色欄目雖然在學報官網上有提及和介紹,但是在刊物上基本已不見蹤影。這些特色欄目的消失,一是學報編輯部因為相關稿源不足而對欄目設置進行了調整,二是由于學報辦刊思路的變化,取消了一些特色欄目。
地方師范學院學報在特色化發展方面基本以建設特色欄目為抓手,并且在實踐中取得了良好效果,有的特色欄目已經成為學報的品牌、學校的品牌。同時,一些地方師范學院學報在特色欄目的創設中由于主客觀原因遭遇了瓶頸,特色欄目建設的持續性有待增強。
(二)開啟轉型之路,聚焦專業化發展
2003年,教育部啟動了“名刊工程”并提出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是辦專業刊,中策是同時進行專業化分工,下策是各刊自主設計內涵式發展道路。最后的結果是上策有部分實施(但大多數并不在“名刊工程”范圍之內,而是一些實力中下的學校),中策基本未能實行,下策則為絕大多數期刊所選擇[15]。雖然這是針對名刊建設提出的對策,但是對地方師范院校學報同樣具有指導意義。
走專業化發展道路是提高期刊影響力的重要途徑,其他省(自治區、直轄市)一些地方高校學報在專業化發展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例如1985年創刊的《渝州教育學院學報》歷經《渝西學院學報》《重慶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在2013年更名為《重慶高教研究》,并且堅定走專業化發展道路。經過10年的發展,該期刊已入選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錄,2022年的復合影響因子為4.391,綜合影響因子為3.289,其辦刊成績得到了業界的肯定。可以說,轉型較早的地方師范學院學報已經收獲了專業化發展的紅利,期刊水平得到了全方位提升。
調查發現,四川省內地方師范學院學報基本存在精簡壓縮自然科學內容的情況,有的學報正在走向辦專業刊的道路。例如成都師范學院學報近三年來不斷減少自然科學的內容,從2022年開始不再刊發純自然科學的論文,而教育類的文章大幅增加,大致占了整個版面的80%。從這些變化中可以看出,成都師范學院學報正在由綜合類學報向專業的教育期刊轉型。另外,在訪談中發現,這樣的轉型面臨巨大的壓力,例如學校其他專業的教師缺少了本校學報這一科研平臺,意見較大。因此,涉及各方利益博弈的情況下,大多數學報仍然保留綜合類期刊的屬性,堅持走專業辦刊路線的學報相對較少。
地方師范學院學報聚焦專業化發展,需要學校各方面的理解與支持,同時也需要辦刊人找準期刊定位,堅定辦刊思路,克服各方面的困難,持之以恒地聚焦專業化發展,走“專、精、特”的改革創新之路。
(三)加強內涵建設,實現高質量發展
地方師范學院學報可用的外部資源較少,大多數選擇自主設計內涵式發展道路,不斷提升刊社內部素質與質量。
1.完善管理體制,積極獲取學校支持
在管理體制上,一些學報編輯部積極爭取學校的支持,將學報發展列入學校發展的整體規劃中,在學校層面制定完善學報發展計劃、編輯人員晉升等政策,學校加強了對學報工作的指導。例如,某學報以前掛靠在學校科研部門,在編輯部的多方努力下在今年成為單列的獨立部門,接受學校的直接領導。機構設置的調整變化為學報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
2.規范化管理,守住質量底線
近年來,地方師范學院學報在規范化管理方面進步明顯。一是按照管理部門要求,嚴格執行“三審三校”制度,嚴把期刊的內容和形式質量關;二是建立健全編輯部的管理制度、責任分工、規范化流程。部分地方師范學院學報的具體負責人長期從事學報編輯管理工作,在實踐中總結經驗,加強制度化管理,促進了學報質量的提升。
3.加強編輯隊伍建設,提升學術品位
首先,推行主編責任制,加強編委會建設,要求編委每年組織和撰寫一定量的優秀稿件支持期刊發展。其次,在保證編輯隊伍穩定的基礎上,外引內培、整合資源,為學報編輯部注入專業的學科力量。最后,編輯部創新管理機制,實行績效管理,調動編輯積極性,增強責任意識、質量意識、服務意識。調查發現,有的學報主編責任制貫徹較好,主編作用凸顯;有的學報主編責任制未得到落實,主編作用缺失。另外,雖然學報編輯部都實行了績效考核制度,但是力度較小,不能很好地調動編輯的積極性。
期刊質量主要包括內容質量、編校質量、出版形式質量、印制質量四項。地方高校學報的高質量發展建立在學術水平、編輯質量、出版質量提升的基礎上。地方師范學院學報只有在體制、機制和人才上下功夫,才能保證學報的健康、持續發展。
地方高校學報是展現中國學術話語的重要陣地,是提升我國學術話語權的重要力量。地方高校學報無論是特色化發展還是專業化發展,歸根到底都是要實現期刊的高質量發展。地方高校學報走高質量發展道路,需要主管部門、高校在政策、人力、物力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同時也需要編輯部內部做好制度建設、人才隊伍建設等,以提升期刊的學術水準和編校質量。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01).
[2] 咼艷妮.“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地方高校學報高質量特色發展研究[J].中國編輯,2022(9):63-66.
[3] 葉懷凡.地方高校學報核心競爭力的培育與構建[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95-98.
[4] 周怡.地方高校學報與“地方文化”傳播[J].新聞界,2008(4):99-100.
[5] 李穆,王士忠,楊繼成,等.地方高校學報與重點學科建設的互動作用[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9(4):706-708.
[6] 張力.地緣性耦合:地方高校學報與地方科技文化的協同發展研究[J].出版廣角,2022(14):74-77.
[7] 董德英.地方高校學報的角色定位與發展路徑探索[J].科技與出版,2016(9):125-127.
[8] 趙楊,司洋.地方高校學報定位的再思考[J].成都師范學院學報,2020(12):120-124.
[9] 王志標.地方高校學報的學術出版市場空間分析[J].科技與出版,2021(8):34-39.
[10] 王興全.特色欄目 重在建設:地方高校學報走特色辦刊之路的再探討[J].編輯之友,2011(8):57-59.
[11] 梁賽平.地方高校學報特色欄目建設調查研究[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9(6):596-600.
[12] 溫冠男.地方高校學報編輯出版隊伍建設探析[J].黑龍江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7(4):58-61.
[13] 鐘琳,馬殷華,唐耀航,等.廣西高校學報人力資源現狀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3(1):64-67.
[14] 王慶躍.地方高校學報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137-141.
[15] 韓云波.新征程上的中國社會科學學術期刊話語權:基于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構建分析[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6):96-113.
作者簡介 范玲娜,副編審,研究方向:編輯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