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當疫情來臨,各地在防控疫情的同時也面臨輿情的考驗,以新冠肺炎疫情的輿情處理為例,探討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的輿情應對具有典型意義。文章以2022年初西安市新冠肺炎疫情為背景,采用個案分析、闡釋分析等方法,對當地政府、媒體、公共機構、個人等在輿情中的表現進行研究,總結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的輿情特征有:信息來源多樣,輿情發展迅速;虛假信息不斷,恐慌情緒蔓延;社交媒體傳播廣泛,“繭房效應”明顯;媒體融合滿足受眾多元需求,官方和民間輿論場實現貫通等。文章認為,在重大突發公共事件中輿情處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如信息治理有短板,媒體與相關各方配合不夠;一些媒體欠缺主動,輿論引領能力不足;網絡謠言滋生,稀釋和消解主流話語等。針對這些問題,文章提出多措并舉,形成合力,共同推動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的輿情引導與治理:完善應急機制,加強政府信息治理;健全法律法規,強化輿情規范化管理;主動引導輿論,發揮主流媒體作用;堅持正面發聲,推動輿論監督發展;參與國際競爭,提升國際傳播能力等。其中,媒體是關鍵一環,應著力加強媒體建設,占領輿論的“主陣地”,促進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互補,在重大突發公共事件輿情引導中發揮“定盤星”的作用。
關鍵詞:重大突發公共事件;新冠肺炎疫情;輿情應對;輿論引導;媒介融合
中圖分類號:G206;C912.6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04-0069-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2年度陜西省哲學社會科學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研究一般項目“西安市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的輿情引導與治理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2ND0131
重大突發公共事件是指突然發生,可能造成嚴重社會危害,有必要采取應急處置措施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的出現是對政府應急水平的考驗。在眾多應急措施中,輿情應對是極其重要的一環。如果應對得當,就有助于事件平穩發展和有效解決。反之,則會對輿情的發生、發酵、發展推波助瀾,加劇緊張局勢,給事件發展和解決帶來不可預測的影響和后果。
2021年12月,新冠肺炎疫情再次在西安集中暴發,短短十幾天,累計確診人數達到2000人。突如其來的疫情,引起了中央媒體、外地知名地方媒體和陜西當地媒體的關注,傳統媒體、新媒體紛紛參與,對疫情期間的社會輿論走向產生了重要影響。有關此次疫情的各路報道整體上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以此為例,研究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的輿情引導與治理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一)信息來源多樣,輿情發展迅速
一是信息來源多樣。新冠肺炎疫情這樣的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發生后,政府部門、公共機構、專家學者、普通民眾等紛紛對疫情進行解讀,自媒體人、普通民眾不時發布不實或虛假信息,或者所發布信息相互矛盾、前后不一,對輿情的發生、發酵、發展推波助瀾。二是信息傳播渠道多元。西安疫情發生后,受到各方媒體關注。除了中央媒體、外地知名地方媒體,陜西本地媒體無疑是宣傳報道的主力,比如陜西廣電融媒體集團新聞中心推出的《抗擊疫情 陜西在行動—融媒大直播》節目和西安網絡廣播電視臺推出的《抗擊疫情 西安有力量》節目,傳播廣泛。而“三微一端”等社交媒體傳播的疫情信息更是不計其數。三是輿情發展迅速。疫情一經發生,信息就呈現裂變式傳播,社會輿論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對有關部門輿情應對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虛假信息不斷,恐慌情緒蔓延
西安疫情暴發后,網絡上出現了數十條謠言,這些謠言大部分引發了網絡圍觀,擴散范圍廣,社會危害大。比如,2021年12月23日出現的確診病例“三角戀”的謠言,網上流傳一張傳播鏈分解圖,在病例之間標注“情人”關系,并傳言此次疫情傳播因素之一,是西安首例病例與一診所的護士為情人關系。經核實,該圖盜用華商網12月18日制作的新聞作品圖片。該信息為虛假信息,造謠者被拘留。
據新京報報道,截至2022年1月10日,西安此輪疫情以來已有30多人因造謠傳謠而被查處。疫情中謠言不斷,極大地刺激了公眾,導致恐慌情緒蔓延。
(三)社交媒體傳播廣泛,“繭房效應”明顯
在新媒體環境下,微信、微博、短視頻平臺早已成為大眾獲取信息資訊的主要渠道,疫情下更是如此。在社交媒體圈里,具有相似價值觀、喜好及閱歷的人群更愿意依賴部落化或社區化的“小圈子”獲取信息、分享觀點,這就容易造成信息“繭房效應”[1]。“繭房效應”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群體極化,人群的觀點趨向極端,理性中和的聲音被淹沒。此時受到個別人的蠱惑,群體的情緒很容易被左右,污名化、地域歧視等言論時常出現,對社會造成極大危害[2]。西安疫情中,一些居民小區封閉管理時間較長,人們生活空間狹小,獲取信息方式單一,“繭房效應”較為明顯。
(四)媒體融合滿足受眾多元需求,官方和民間輿論場同頻共振
西安疫情報道充分體現了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的優勢。疫情中采取了嚴格的管控舉措,但總體上社會穩定、民心安定,這主要得益于官方輿論場和民間輿論場的有效貫通。疫情暴發后,主流媒體大量正面報道疫情中的人和事,積極引導輿論,對民間輿論場產生良好的影響[3]。盡管針對物資保障不暢、看病難等問題出現了一些批評聲音,但主流輿論堅定認可并支持政府的防控措施,贊揚醫務工作者、警察、志愿者等的付出和堅守。特別是在社交媒體上,人們紛紛發掘身邊的凡人善舉,傳遞愛心和正能量。
(一)信息治理存在短板,媒體與相關各方配合不夠
在重大突發公共事件中,管理部門的信息治理水平是化解輿情危機的關鍵,而優化信息環境的關鍵在于政府信息治理[4]。此次西安新冠肺炎疫情的危機應對中,暴露出政府信息治理還存在短板。比如滿足受眾的信息需求、調節議題的走向、熱點話題的引導等存在一定問題,這些問題集中表現為媒體與政府、公共機構、專家學者、受眾等相關各方配合不夠。
政府、公共機構、專家學者提供的信息是否及時、準確、科學、通俗易懂,決定了媒體能否發揮準確傳遞信息和安撫社會情緒的作用,而且前者的作用發揮也離不開后者[5]。因此,需要媒體發揮上情下達和下情上傳的功能,促進社會的有效溝通,保證媒體與有關各方的高度互信,形成默契配合。
(二)一些媒體欠缺主動,輿論營造與引領能力不足
地方政府和媒體在面臨重大突發公共事件時,一個突出問題是一些媒體欠缺主動作為,營造和引領輿論的本領不夠[6]。特別是一些新媒體把關不力,輿論監管不到位,導致輿情洶涌;一些言論片面追求點擊率,觀點偏激,為批評而批評,結果只會激化社會矛盾,無助于事情解決[7]。這些表現歸結起來就是媒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創新性不強,營造輿論、引領輿論的能力不夠。在重要問題上“失聲”,被一些新媒體發布的言論帶著跑,對新聞事件缺乏認真深入的調查和客觀理性的分析,人云亦云等。
(三)網絡謠言滋生,稀釋和消解主流話語
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發生時,如果政府部門沒有及時發布有效的信息,就會形成信息“真空”,為謠言滋生制造空間[8]。此次西安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之初,由于情況未明,類似“整村人被拉出去隔離”的謠言四處傳播。謠言滋生不僅引起社會恐慌,而且稀釋和消解主流話語,不利于抗疫大局。
謠言多發生于新媒體。新媒體的蓬勃發展,使人人都可以自由地通過電腦、手機等平臺瀏覽、發布、轉發和獲取信息,這為謠言的擴散提供了便利條件。網絡謠言影響主流話語的塑造,極易導致各種非主流意識形態話語的泛濫[9]。在抗擊疫情時,則表現為渲染恐慌心理、加劇社會對立、拖政府后腿等。
(一)完善應急機制,加強政府信息治理
政府需要進一步完善應急管理機制,其中重要一環是加強信息治理。首先要做到及時公開信息。在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發生后,只有快速公開相關信息,才能掌握輿論主動權,消除社會恐慌,減少各種流言和猜測[10]。其次要準確發布信息。錯誤的信息會增加工作難度,引起決策者的注意力偏向,造成社會混亂等。最后,完善輿情管理機制。要不斷改進輿情搜集研判機制,特別是準確判斷輿論場對整個事件的認知和態度,并依次進行議程設置,以實現不同輿論場同頻共振的效果[11]。
(二)健全法律法規,強化輿情規范化管理
一是健全法律規范,確保在重大突發公共事件輿情應對中有規可依,權責明晰。二是制定流程標準。需要結合輿情應對策略和政府工作流程,完善相關標準體系,以便在類似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發生時有章可循,提升輿情應對工作的時、度、效[12]。三是提高依法行政水平。重大突發公共事件考驗政府執政水平,如果依法行政水平不高,就可能引發輿論危機,或者導致“次生輿情”發生[13]。因此,政府相關部門要特別重視行為本身的規范性和合理性,不斷自我反思,依法依規施政,及時與公眾保持信息溝通和互動,維護自身的正面形象。
(三)主動引導輿論,發揮主流媒體作用
促進媒體主動作為,強化正確引導輿論的意識、理念、方法和手段,其中主流媒體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媒體應該主動克服公式化、概念化的傾向,主動發聲,主動設置議題,不斷增強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要盡快形成媒體主動引領輿論的一整套機制,尤其要總結在重大突發公共事件中的做法和經驗。
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的輿論引導工作需要主流媒體“挑大梁”。要以優質的服務滿足受眾的需求,以有品位的內容深入受眾心靈,以新穎的手段吸引受眾[14]。發揮主流媒體傳播體系和傳播內容的優勢,以資源共享、操作便捷、功能豐富、內容真實強化受眾對主流媒體的信息依賴。
(四)堅持正面發聲,推動輿論監督發展
人越是在面對災難緊張的時候,越是需要正能量。媒體正面報道,有助于減緩、化解或消除公眾面對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的心理壓力和恐慌情緒,提振公眾信心,凝聚社會共識,動員和組織群眾積極參與救援,快速形成同舟共濟、人人負責的大好局面[15]。比如,此次西安疫情中,媒體多次報道一些小區自發呼喊“西安加油”“中國加油”的口號,共唱《義勇軍進行曲》《我和我的祖國》等歌曲,向社會傳遞了溫暖、感動和力量,有效凝聚了人心。
此外,媒體正面發聲不僅有利于擠壓謠言的生存空間,還有利于促進輿論監督的發展。如今人們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的積極性越來越高,輿論監督的力量越來越大,而這種力量需要媒體加以引導,才能發揮積極的、理性的、建設性的作用。
(五)參與國際競爭,提升國際傳播能力
此次西安疫情期間,西方媒體又一次借機抹黑中國抗疫政策。這些西方媒體歪曲事實的行為再次令人警醒,在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的輿情發展中,國際話語權的爭奪十分重要。中國主流媒體應主動作為,將中國聲音傳播出去。應考慮在現有傳播體系的基礎上,再發展、整合多家大型主流融媒體平臺,以國際傳播為主,國內國際并舉,提升國際傳播實力。應堅持以中國敘事為主,融通中外,提升用國際話語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堅持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下,促進政府、媒體和個體力量形成國際傳播合力,促進中外媒體合作,共同營造良好的國際傳播氛圍。
當前重大突發公共事件輿情應對面臨的主要問題來自媒體,如在信息治理體系中,媒體與政府、公共機構、專家學者和受眾的互動機制還不健全;在輿論引導機制中,媒體營造和引領輿論的能力還不夠,欠缺主動作為。針對這些問題,應該大力發揮主流媒體作用,推動輿論監督發展,不斷提升國際傳播能力,早日形成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相互補充、輿論引導和輿論監督相互促進、國際傳播和話語體系建設日臻成熟的傳媒格局。同時,輔以強化機制和法治手段,促進輿情管理規范化、法治化,不斷完善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的輿情引導與治理。
參考文獻:
[1] 張彩霞.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的輿論生態與引導研究:基于新冠肺炎疫情傳播的輿論生態與引導的反思[J].山東社會科學,2020(10):100-107.
[2] 沈正賦.社會風險視野中網絡輿情的生成、傳播及其信息治理:基于新冠肺炎疫情網絡信息的梳理與闡發[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9):140-147.
[3] 陳坤,蘇妍竹.新冠疫情防控輿論引導與我國主流媒體話語體系建構[J].學習與探索,2021(1):74-78.
[4] 林心宇,任映紅.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網絡輿情及引導機制研究[J].學術研究,2021(7):65-68.
[5] 裴廣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的媒體作用探析:以新冠肺炎疫情報道為例[J].中國編輯,2020(7):38-41.
[6] 吉喆.融合媒介環境下重大突發事件輿情應對與引導:以“新冠肺炎”為例[J].文藝爭鳴,2020(11):193-195.
[7] 吳丹.新媒體時代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輿論引導[J].新聞愛好者,2021(10):83-85.
[8] 靖鳴,王敬云.突發公共事件中謠言對輿論監督影響研究:以新冠肺炎疫情事件為例[J].中國出版,2021(2):49-53.
[9] 張文祥,楊林.多元對話: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信息傳播治理[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5):24-30.
[10] 潘思銘.全媒體傳播下城市應對公共危機的新舉措:以廣州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為例[J].青年記者,2020(9):33-34.
[11] 王晶晶,邢祥.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新聞輿論工作有效性提升策略[J].新聞愛好者,2020(9):22-26.
[12] 劉海明,宋婷.共情傳播的量度: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報道的共振與糾偏[J].新聞界,2020(10):11-21.
[13] 袁豐雪,周海寧.渦輪傳播模式下突發事件的輿情演進特征與治理模式:以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新冠肺炎疫情為例[J].山東社會科學,2021(8):168-174.
[14] 丁柏銓.論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中主流媒體輿論引導力提升[J].中國出版,2020(18):8-14.
[15] 馮偉.重大突發事件與媒體的正確輿論導向:以“突發新冠肺炎公共衛生事件”為例[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21(6):99-101.
作者簡介 葉林峰,講師,研究方向:媒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