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采用案例研究方法,結合平頂山日報社在媒體融合時代背景下的一系列創新舉措,分析融媒體在加速媒體產業的結構性重塑方面的作用、新聞策劃展開系統性改革的必要性,以及新聞策劃的三大特點問題,并在此基礎上針對新聞策劃理念、新聞策劃過程、新聞策劃注意事項進行思考。通過研究得出如下結論,一方面新聞策劃是維護媒體生存力、增加媒體競爭力、提升媒體品牌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進入媒體融合時代,新聞編輯的內涵進一步豐富,如媒體活動策劃、報道方案策劃、訪談提綱策劃等都可以納入新聞策劃的范疇。尤其對于傳統媒體機構來說,既要順應科技帶來的變化,又要積極采取新聞策劃途徑來增強自身影響力、提高受眾忠誠度。另一方面,新聞策劃的主體是媒體人,所以在利用媒體融合帶來的優勢時,不能陷入“技術陷阱”,要避免技術超越人文、迎合取代引導、流量取代價值的現象出現。文章提出導向性把控、傳播生態重構、新聞價值賦能的建議,旨在促使傳統媒體在媒體融合時代背景下轉變理念,同時對新聞采訪策劃環節、新聞產品策劃環節、新聞平臺策劃環節提出針對性意見,旨在適應融媒體環境下傳播的多元化、信息的碎片化、用戶的個性化等特點。
關鍵詞:新聞策劃;媒體融合;理念創新;注意事項;新聞產品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04-0123-03
新聞策劃的特點在于三方面。首先,新聞策劃具有時效性,媒體行業把新聞定義為“易碎品”,表明新聞生命周期短、價值稀釋快,報道不及時、不全面就會喪失新聞意義[1]。其次,新聞策劃具有真實性[2],在“新聞策劃”這一主謂短語中,策劃是動作,新聞是要“被策劃”的對象,再結合媒體生產新聞的現實流程分析,一個新聞被納入“被策劃”的范疇,意味著這個新聞必然發生(包括已發生、正發生、將發生三種情況),即“新聞事實”不容否定,例如每年都會召開全國兩會,這一事實不會因為新聞策劃是否進行而改變,而具體到“策劃環節”,所要解決的是一系列技術問題,如尋找更好的報道角度、明確報道的規模與頻率等[3]。最后,新聞策劃具有深刻性[4],相較常規報道,經過新聞策劃的報道采取同一主題、強調方向明確,圍繞特定新聞事件、人物、關系及影響力等要素,會進行“量大、面廣、高頻、連續”的報道[5]。
(一)基于新聞行業發展趨勢的新聞策劃理念創新思考
在傳統媒體時代,常規狀態下主要展開新聞主題提煉、采編方式選擇、報道對象及方式確定等工作,目的是提高新聞質量,提高自身在新聞市場上的占有率[6]。但在媒體融合時代,新聞策劃必須思考兩個新現象,一是新聞生產工具使用的門檻降低[7],二是新聞傳播的主體地位異變。換言之,先進媒體技術滲透到傳統媒體新聞策劃領域,并未促使新聞生產、傳播產生質的變化,反而因為“工具性”與“主體性”的異變,造成了新聞環境的“城墻崩塌”。
為此,平頂山日報于2023年初推出了《鷹世界》專欄,該欄目要求像鷹眼一樣觀察中心工作、熱點事件和新現象新事物,將宏觀意識與區域視角結合起來,解讀新聞背后的意義和價值,講好時代大背景和全國全省語境下的“鷹城故事”。運用好圖片、圖表等視覺元素,及時配發短評,豐富報道形式、形成報道強勢,增強報道的權威性、必讀性和服務性。
(二)基于新聞內容傳播進化的新聞策劃理念創新思考
客觀上,媒體融合技術導致新聞傳播生態(傳播平臺、路徑、方式等)重構,導致多元媒體在傳播“生態地位”中的下降,同時受眾在傳播“生態地位”中上升。因此,在新聞內容傳播進化的背景下,各種媒體機構也要思考新聞理念的創新,一方面要認識到融媒體對新聞的創新價值,它很好地實現了媒介功能的拓展,為生產有深度、有廣度的新聞創造了有利條件。另一方面,要善于借助新媒體技術的資源整合能力,新聞策劃可以適應更多元的互動場景,從而打破傳統媒體新聞策劃的種種局限。例如每年全國兩會召開前,由于存在“時空局限”的問題,需要媒體機構提前展開新聞策劃,而在融媒體時空中,完全可以做到邊策劃、邊生產。
(三)基于新聞價值賦能需求的新聞策劃理念創新思考
隨著媒體融合的深入,媒體間的界限日漸模糊,如傳統媒體整體轉入“互聯網+”運營狀態,各類自媒體平臺也紛紛借鑒傳統媒體組織及運營模式。從新聞價值賦能需求出發,新聞產品不僅是一個“傳聲筒”,用來傳達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社會熱點、民生需求等,其還具備良好的社會治理功能,成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力量之一。基于此,新聞策劃理念創新應突出“內容建設為根本、先進技術為支撐、社會治理為目標”的特色[8],而這三個方面又是一個有機整體。例如在關于“民生需求”主題的新聞策劃活動中,借助先進的大數據技術了解民眾最關心的問題。在新聞內容方面,除了闡述事實外,還要在報道環節突出監督功能。
基于上述原因,平頂山日報社積極探索建立“新聞+政務服務”的運營模式,于2021年3月打造策劃平頂山日報社12345“民呼必應”全媒體聯動項目。該項目關注普通市民的“急”“難”“愁”“盼”問題,為黨委、政府、人民群眾三者有效架起“掌上連心橋”。這一策劃為主流媒體在互聯網主戰場走好網上群眾路線、服務新時代社會治理、實現“新聞+政務服務”功能延伸的融媒探索賦能。這不僅為媒體融合的縱深發展指明了方向,還激發了主流媒體對媒體融合的戰略性思考,為持續探索媒體融合提供了經驗。
基于新聞行業發展趨勢、內容傳播進化、價值賦能需求三個方面的新聞策劃理念創新思考,進一步探究媒體融合時代新聞策劃過程,旨在通過“創新理念”引導新聞策劃各個環節實現創新,即在媒體融合時代背景下,新聞策劃必須滿足媒體融合的場景需求,包括傳播的多元化、信息的碎片化、用戶的個性化等[9]。簡單來看,可以將新聞策劃分為三個具體的環節。
(一)新聞采訪策劃環節
新聞采訪策劃屬于新聞策劃整體的“前奏”,即新聞策劃主體需要完成一系列準備工作,按照“5W模型”進行,分別是“采訪誰(Who)”“采訪主題(What)”“采訪時間(When)”“采訪場地(Where)”“采訪方式(How)”。5W模型下的要素直接決定了一個新聞策劃項目的可行性與價值性[10]。
同時,被納入新聞策劃范疇的采訪活動必須高度重視新聞采集、加工、整合等工作,實現對新聞材料的合理取舍與有效發掘。具體情況可劃分成三種。
一是“突發性新聞采訪策劃”,如2022年8月2日,首款國產新冠口服藥阿茲夫定片在平頂山正式投產,該藥的投產為我國科學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保障人民健康提供有力支撐。平頂山日報緊貼這一新聞事件,啟動重大活動報道預案,采、編、攝、排提前介入策劃設計,并以跨版特刊的形式呈現。
二是“長期性新聞采訪策劃”,如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中,平頂山日報圍繞這一主題展開新聞策劃,除了關注新聞時效性外,更多的是發揮媒體的社會服務功能。
三是“預定性新聞采訪計劃”,如平頂山日報在2022年教師節、中秋節做的一組“教師節邂逅中秋節”策劃。2022年的九月注定不尋常,因為教師節恰與中秋節相遇,感恩將與思念撞個滿懷。上一次陽歷9月10日與農歷八月十五在同一天是1984年,但那時候還未設定教師節。在這多年一遇的美好日子里,平頂山日報做了這樣一組溫情策劃,獲得了各界好評。
(二)新聞產品策劃環節
新聞產品與新聞報道、新聞內容、新聞作品等相比,在情感上更傾向于“用戶為主體”,弱化媒體機構的主動性,這一定位也符合媒體融合時代的大眾閱讀心理[11]。在新聞產品策劃環節,需要思考兩個問題。
一是新媒體表現形式。在融媒體傳播生態中,新聞策劃一開始就應該錨定網絡端,尤其要注重移動網絡端,如移動直播、短視頻、朋友圈等,確保新聞產品策劃的結果,符合網絡端的傳播特點,這樣傳播端才能反哺新聞產品[12]。如平頂山日報關于紅嘴鷗的報道。眾所周知,紅嘴鷗屬于候鳥,從某種意義上說,紅嘴鷗選擇在哪里落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條件。從2016年紅嘴鷗來到平頂山,此后七年不曾爽約,且紅嘴鷗數量不斷增加,到2022年已增加至1萬余只。新聞背后彰顯了平頂山作為昔日全國有名的“煤城”,不折不扣答好生態文明建設這張“答卷”所作的努力。平頂山日報以此為主題作了一組全媒體聯動的策劃,報、臺、微、端共同發力,贏得了社會各界的普遍好評。
二是“用戶思維”。新聞產品策劃環節要充分考慮用戶需求。在融媒體時代,新聞用戶不再滿足于被動地接受,更希望能夠參與新聞生產,因此新聞產品策劃要保留一定的反饋渠道,滿足媒體機構與新聞用戶共同成為“新聞出品人”的需求。例如平頂山日報新媒體矩陣推出的“發現鷹城”,事實上平頂山日報社作為媒體機構,主要提供了一個新聞產生環境,大部分新聞內容是由受眾的體驗構成的,從而實現了新聞產品在用戶維度的“生產傳播一體化”,自然能夠得到強烈的反響。
(三)新聞平臺策劃環節
新聞平臺策劃決定了新聞策劃的“落腳點”。顯然,在媒體融合時代需要勇敢摒棄傳統傳播平臺,將注意力轉移到新媒體陣地上。然而,考慮到不同平臺的差異,新聞平臺策劃環節需要尊重平臺特點,采取“一個新聞、多種表述”的形式。例如,抖音以短視頻內容為主,將其作為新聞平臺,從內容長度上需要精準控制,確保主要內容得到彰顯。相對應的,B站等平臺側重于長視頻內容,在新聞平臺策劃環節,可以保留傳統新聞市場,但要注意避免“新瓶裝舊酒”的現象。
(一)要避免技術超越人文
毋庸置疑,融媒體時代依賴各種先進技術,但新聞產品不是一般的商品或作品,它承擔著輿論引導、意識形態傳播、價值觀塑造等重要職能,一旦新聞策劃陷入“技術陷阱”,就會喪失新聞應有的人文性[13]。基于此,新聞策劃過程中要合理運用技術工具,明確哪些新聞內容應該以技術為主導,哪些應該突出人文思想。簡言之,融媒體時代新聞策劃的一個關鍵事項是規范技術運用,強調人文決定技術應用。
(二)要避免迎合取代引導
媒體融合場景增強了新聞用戶的自主裁量權,例如一些媒體擔心自身權威、影響力等受到用戶自由裁量權的挑戰,反而采取了更為消極的新聞策劃理念,即不斷迎合新聞用戶的需求。例如,借助用戶畫像技術,提取新聞用戶的個性化信息、興趣愛好等,在新聞策劃活動中大量突出用戶喜歡的言論、觀點,這種做法不僅違背了新聞策劃“旨在提高新聞質量”的基本原則,甚至也違背了新聞工作者應有的職業道德[14]。因此,面對融媒體挑戰,新聞策劃需要注意“避免迎合取代引導”,新聞媒體要時刻擺正位置,以社會治理者的身份引導正確的價值觀。
(三)要避免流量取代價值
為了滿足融媒體時代新聞用戶的多元化、個性化需求,新聞策劃工作自然要體現出一定的包容性。但需要注意的是,“包容性”的體現不是以犧牲新聞價值為前提的,更不能考慮持錯誤價值觀的受眾需求[15]。例如同樣的新聞策劃項目,在內容表達方式、傳播方式方面,可以從傳統的圖文形式,進一步豐富為視頻、動畫、互動游戲等,以此獲取更大的流量。但流量不是唯一目的,將新聞蘊含的價值傳播出去,才是最終的目標。基于此,新聞策劃主體要明白新聞產品與娛樂產品的本質區別。
新聞策劃作為提升媒體競爭力、豐富新聞內涵的重要手段,在融媒體時代值得媒體機構展開深入思考。但無論如何創新新聞策劃形式,都必須堅持“事實在前”的原則,在引流、傳播等技術手段的實踐方面,更要堅持新聞策劃是媒體機構與新聞用戶“主客觀的有機統一體”的原則。同時,要積極思考如何拓展新聞策劃的社會功能,進一步提高新聞采訪、新聞產品、新聞平臺策劃的銜接度。
參考文獻:
[1] 張立云.關于新聞策劃的幾點思考[J].新聞研究導刊,2015,6(15):134.
[2] 豐永梅.新聞策劃對新聞宣傳效果的重要性分析[J].采寫編,2022(12):45-47.
[3] 聶焱.迎合時代 做好策劃:融媒體時代報紙新聞選題策劃思考[J].傳媒論壇,2022,5(19):100-102.
[4] 戴振華.新媒體時代編輯記者進行新聞策劃的思考[J].新聞文化建設,2021(23):39-41.
[5] 竇風濤.融媒體時代新聞傳播策劃的思考[J].新聞文化建設,2021(20):17-18.
[6] 韓云.融合新聞策劃的界定、功能與過程[J].青年記者,2021(23):56-58.
[7] 達娃梅朵.從新聞實踐看全媒體時代新聞策劃的價值[J].新聞傳播,2022(23):94-96.
[8] 王銳.智媒時代新聞策劃理念更迭與創新[J].中國報業,2022(24):18-19.
[9] 劉申.融合背景下新聞策劃應突出“三新”[J].新聞前哨,2022(24):9-10.
[10] 王跟萍.融媒體背景下國內外媒體采編架構調整與變革[J].新聞文化建設,2021(18):14-16.
[11] 徐歡歡.全媒體時代加強新聞選題策劃的思考[J].西部廣播電視,2021,42(7):27-29.
[12] 高璐霞.融媒體時代新聞報道策劃實踐研究[J].新聞文化建設,2023(1):190-192.
[13] 董紅玲.基層記者如何策劃和報道新聞[J].采寫編,2021(5):64-65.
[14] 劉立成.新聞策劃的特點策劃法及其運用[J].中國地市報人,2021(3):50-52.
[15] 劉健.做好新聞策劃提升媒體競爭力[J].新聞傳播,2023(2):111-113.
作者簡介 趙金萍,編輯,研究方向:報紙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