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新的傳播技術和傳播手段不斷出現,媒體技術的進步推動了傳媒產業的發展。在新的傳媒技術的推動下,新媒體和傳統媒體不斷融合發展,社會進入融媒體時代。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傳統媒體受到了巨大沖擊,但隨著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不斷融合,越來越多傳統媒體重新煥發活力,獲得了新的發展。廣播新聞評論節目作為傳統媒體代表性新聞欄目之一,長期以來深受廣大聽眾喜愛,有著豐富內涵的廣播新聞評論也深刻影響著人們的行為習慣和思維方式。但融媒體環境下,部分廣播新聞評論節目轉型緩慢,沒有及時跟上傳媒環境的深刻變化,存在傳播效果差、影響力減退等問題。為了更好發揮融媒體的優勢,文章對融媒體背景下廣播新聞評論節目提升影響力的策略進行研究。文章主要采用教育調查法和文獻分析法,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觀點交鋒》《新聞縱橫》等節目為研究案例,從節目架構、傳播策略等角度,將互聯網熱潮下融媒體傳播優勢與廣播新聞評論節目內容生產優勢相結合,分析探討提升廣播新聞評論節目影響力的路徑,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緊跟潮流,發揮融媒體優勢;優化內容,提升影響力;增加互動,吸引聽眾參與;等等。
關鍵詞:廣播新聞評論節目;聽眾;影響力;融媒體;內容
中圖分類號:G2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04-0139-03
當前,媒體競爭已進入“觀點時代”,越來越多的受眾渴望了解新聞背后的緣由和深層因素,迫切希望媒體對新聞事實進行解讀和評論。廣播新聞評論作為其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評論的精確、深刻、獨特顯得尤其重要。新聞評論的優劣決定著新聞評論內容是否可以產生持久的影響力[1]。因此,采取有效策略,保持廣播新聞評論節目的活力,優化廣播電視節目的評論內容,提升廣播新聞評論節目的影響力,具有迫切性和必要性。
本文結合快捷性、互動性、一稿多平臺分發、數字化儲存等媒體優勢,重點分析探討提升融媒體背景下廣播新聞評論節目影響力的路徑,如緊跟潮流,發揮融媒體優勢;優化內容,提升影響力;增加互動,吸引聽眾參與;等等。
融媒體即充分利用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媒介,以發展為前提,借助5G技術、大數據技術、高清視頻技術、物聯網技術等,將其在人力、內容、宣傳等方面的優勢進行整合,從而實現為“我”所用、為“我”服務的目的。融媒體的理念決定著融媒體具有互動性與即時性、海量性與共享性、多媒體與超文本、個性化與社群化等優勢[2]。
(一)海量性與共享性
當今社會,網絡技術、數字技術、媒體技術、移動技術日新月異,融媒體依托大數據、云服務、物聯網等技術將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發布的數據和服務重新加工整理并共享,因此,融媒體背景下,內容繁雜且海量[3]。一方面,海量信息為受眾獲取信息帶來了便捷,但由此帶來的新聞內容質量參差不齊也考驗著受眾的分辨能力,一定程度上給受眾帶來了壓力。另一方面,媒體平臺,尤其是一些自媒體平臺的門檻較低,缺乏專業的審核機制,發布的新聞質量參差不齊。個別媒體為了吸引流量,故意用一些吸引受眾眼球的標題,甚至故意制造低俗話題,這極大損害了媒體品牌和形象。融媒體環境下,各媒體平臺的壁壘被技術打破,不同媒體平臺的新聞信息變得更加容易整合與分享。例如,今日頭條可以將不同媒體平臺的新聞信息通過大數據算法按照受眾的喜好進行整合推送,社交媒體平臺可以分享不同媒體平臺的新聞信息。
(二)互動性與即時性
互動性與即時性是融媒體的顯著特點。互動性體現在媒體與媒體、媒體與受眾、受眾與受眾之間的互動。媒體與媒體之間互動:如新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的互動,給受眾帶來趣味和新鮮感,吸引了受眾,一定程度上擴大了受眾范圍,增強了媒體的活力[4];再如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的互動,傳統媒體具有一定的權威性,新媒體與其互動,提升了受眾的信服度,留住了受眾,有利于新媒體與傳統媒體長久穩定發展。媒體與受眾之間互動,搭建起媒體與受眾互動平臺,如利用4K/8K超高清視頻制作技術、虛擬現實技術、增強現實技術、互動媒體技術,實現了傳播者與接收者的共時化在場,增強了受眾的現場感和參與感。
即時性體現在媒體發布信息具有時效性[5]。當今時代,信息更新速度快,新媒體具有隨時編輯、隨時審核、隨時發布的特點,而傳統媒體具有專業強的特點,兩者互相補充、互相合作,將最真實、質量高的新聞迅速、高效、真實地傳遞給受眾,如此,才能滿足受眾對高質量新聞的需求,提高新聞的影響力。
(三)數字化存儲
當前,媒體數據壓縮和編碼技術、數字圖像技術、數字音頻技術、數字視頻技術等較為成熟,對于受眾無法及時接收到的一些優質內容,融媒體背景下,可利用先進的技術保存、轉發[6]。
(一)緊跟潮流,發揮融媒體優勢
融媒體背景下,傳播信息的渠道逐漸多樣,受眾獲取信息也越來越便捷,在眾多信息的沖擊下,受眾對新聞事件有了自己的判斷,想要表達自己的想法、看法的欲望也逐漸強烈。廣播作為傳統媒體的一員,是一種通過電波或有線電纜用聲音傳播的形式[7]。與新媒體相比,其存在無文字、無畫面等不足,受眾只能被動通過聲音獲取新聞信息,很難與節目產生共鳴,交互性的不足使得廣播這一媒介形式難以滿足受眾表達自己意見的強烈需求。吸引力不足,受眾群體容易流失,長此久往,廣播的生存與發展就會面臨巨大挑戰。廣播新聞評論節目作為廣播的重要組成部分,存在同樣的弊端。在實踐過程中,部分新聞評論節目在報道熱點新聞事件時,僅僅是主持人和嘉賓的說教式評論,忽略了受眾的觀點和意見,難以吸引受眾。融媒體背景下,廣播新聞評論節目應緊跟時代潮流,結合融媒體的優勢,作出轉型變革。
第一,順應媒體融合趨勢,發揮合力優勢。廣播新聞評論節目作為傳統媒體的一種節目形式,應與新媒體結合,加強內容、渠道、技術等方面的合作。廣播新聞評論節目傳播內容可用新媒體方式重新包裝,采用數字化發展模式,為新聞評論的內容傳播提供全新的思路[8]。通過新媒體技術優勢,改變傳統的“你播我聽”的傳播方式,結合新聞評論節目的特點,打造個性化的節目,以此吸引受眾,提升廣播新聞評論節目的影響力。
第二,增強媒體建設力量,做好新聞評論節目宣傳[9]。可通過定期培訓新聞評論人員、學習優秀媒體經驗,引入優秀人才、提高招聘門檻、加強績效考核等手段提升媒體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嚴格審核新聞評論內容,對劣質內容進行返修。通過海報、視頻等宣傳優質新聞評論內容,不僅能夠擴大受眾范圍,還能提升廣播新聞評論節目的影響力[10]。
此外,廣播新聞評論節目不僅應關注時政類新聞,還應關注文化新聞、社會新聞等,豐富節目內容。
(二)優化內容,提升影響力
優質內容是廣播新聞評論節目贏得良好口碑的關鍵因素,也是提升廣播新聞評論節目質量的“不二法門”。
1.選材恰當,具有感染力
廣播是聽覺藝術,為了發揮“聽”和“聲”的結合優勢,提升影響力,獲得更好的播出效果,廣播新聞評論節目在內容選材和話題構思上可從以下方面考慮。
第一,廣播新聞評論話題應貼近大眾生活,立論、選材、角度新穎,富有特色。一篇好的廣播新聞評論,是反映民意、使受眾產生共鳴甚至催人警醒的作品[11]。因此,廣播新聞評論節目對于內容的選擇,應關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的熱點事件,深入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貼近受眾生活,不放過受眾關心的問題,抓住主要矛盾,反映新聞事件背后存在的問題。另外,在選材角度上可遵循大中取小、以小見大的原則,將新聞事件和觀點轉化為通俗易懂的語言,掌握受眾的認識規律,滿足受眾的心理需求。
第二,結合“聽”和“聲”的優勢,緊扣“動聽”,采用聽眾喜聞樂見、有感染力的評論方式[12]。一方面,評論語言要求口語化和具有生動性。聲音作為廣播的靈魂,是廣播新聞評論節目向聽眾輸送信息的關鍵,廣播新聞評論節目主持人和嘉賓在評論新聞事件時,在做到語言清晰、表達清楚的同時,還應學會用新媒體語言表達,滿足當今網絡聽眾的需求[13]。另外,廣播新聞評論節目在涉及專業性評論時,應善于在語調、聲調、節奏、語境中加入情感,將事、理、情融為一體,也可引入聽眾對新聞事實的評論,提高聽眾的語言利用率,激發聽眾的興趣,強化新聞評論的滲透力和說服力。同時,豐富評論方式,增強新聞評論的感染力。在作新聞評論時應避免采用單一的評論方式,可將口頭評論、錄音評論、主持人評論、對談式評論、現場評論、廣播談話等方式結合。多樣化、多角度的評論方式既可以豐富新聞評論節目的體裁,促進新聞評論多元化發展,也可以激發聽眾的收聽興趣,維持聽眾的持續收聽狀態,提高新聞評論內容的影響力。
2.觀點交鋒,實現百家爭鳴
適當的觀點交鋒能夠提高新聞評論的質量。好的新聞評論應是眾多觀點交流、不同觀點的碰撞,聽眾、嘉賓等的積極參與,能夠產生優質的新聞評論內容[14]。在新聞評論中實現觀點交鋒,要求做到三點。
第一,選材須具有話題性。有論題性,各方就能各抒己見,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能夠讓聽眾在觀點的碰撞中獲取信息。
第二,觀點交鋒時須考慮聽眾的接受度,注重表達方式。在進行觀點爭辯時,主持人和嘉賓的語言可以表現得親和一些,多用口語和流行語,也能夠給聽眾一種如沐春風的感覺,激發聽眾的收聽興趣。
第三,在觀點交鋒時,新聞評論者應時刻堅守新聞評論節目的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新聞評論者在評論新聞事實時,應持積極向上、樂觀進取的態度,向公眾傳遞正能量。只有如此,評論內容才會更加優質,影響才會更加深遠,節目才會長盛不衰。
(三)增加互動,吸引聽眾參與
互動是觀點交鋒的基礎,也是新聞評論內容傳播的途徑,對廣播新聞評論節目至關重要。互動的增加,不僅能夠提高聽眾參與新聞內容評論的積極性,也能實現廣播新聞評論內容的多樣性與創新性,為廣播新聞評論節目贏得更多生存與發展的機會,具有重要意義。增加互動,吸引聽眾參與需要做到以下三點。
1.精準定位,做好策劃
廣播新聞評論節目設立之初,要準確定位自己的發展方向,這樣在進行新聞評論時才能堅守節目導向,明確聽眾群體。在報道一些新聞事實時,面向相應的聽眾宣傳,能夠引發聽眾共鳴,吸引聽眾積極參與到新聞評論中。
2.打造互動平臺,提升評論質量
隨著融媒體和互聯網經濟的繁榮發展,越來越多的受眾積極參與到新聞事件的傳播中,受眾表達自己意愿的欲望也愈發強烈。因此,在新聞評論領域,應積極順應這種發展趨勢,打造互動平臺[15]。
一方面,可結合多媒體傳播手段,打造新聞評論多媒體互動平臺。廣播新聞評論節目可開通官網、微博、微信公眾號、博客等新媒體平臺,利用其對廣播新聞評論內容進行保存轉發,在轉發時可開設評論渠道,置頂優質評論,適當對優質評論進行獎勵,增加受眾收聽新聞評論節目的頻率。另一方面,增進媒體間的合作,加強與政府、廣告商等的交流。廣播新聞評論節目應充分利用其他媒體發布的信息,整合優質新聞,從而提高評論質量。
3.改進技術,創新互動模式
當前,受技術條件限制,廣播新聞評論互動模式不夠完善,大多數新聞評論節目評論方式較為單一,多以節目中隨機邀請聽眾、聽眾在新聞評論節目發表看法為主。若廣播新聞評論節目不創新互動模式,長此以往,容易降低聽眾參與新聞評論的積極性,對廣播新聞評論節目的持續發展造成嚴重影響。因此,改進技術,創新互動模式至關重要。總之,應采用創新性的方式吸引聽眾參與互動,留住聽眾,使其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正面影響。
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廣播新聞評論節目面臨著挑戰,也迎來了發展機遇,想要提升廣播新聞評論節目的影響力,打造融媒體時代的廣播新聞評論節目品牌就必須融合轉型,創新發展。要順應時代潮流,結合融媒體的特點,加強自身平臺建設,積極轉型變革。廣播新聞評論節目的工作人員要主動學習,掌握新的傳媒技術和手段,圍繞節目特點,做好新聞選題,合理設置節目話題和節奏,加強人文關懷,提升節目的品位和影響力。另外,還應積極做好節目互動,認真傾聽受眾的意見和建議,在創新發展中不斷提高節目質量,只有這樣,才能在融媒體環境下持續增強廣播新聞評論節目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 尤雅,陸莉萍.我國體育報刊評論欄目的優化路徑及傳播策略研究[J].出版發行研究,2018(7):52-54.
[2] 茶靈秀.對縣級電視臺加強新聞評論欄目的幾點看法[J].新聞研究導刊,2015(8):140.
[3] 路國賢.關于辦好評論欄目的思考[J].新聞愛好者,2005(2):1.
[4] 何修鐸.我國體育報刊評論欄目的優化路徑及傳播策略研究[J].科技傳播,2019(1):23-24.
[5] 吉朝霞.對我國體育報刊評論欄目的反思:以《體壇周報》為例[J].新聞戰線,2016(12):111-112.
[6] 朱麗萍.地方衛視新聞評論欄目淺議[J].當代傳播,2006(3):106-107.
[7] 祝清軍.創辦“集束性”評論欄目的思考[J].新聞愛好者,1999(5):17.
[8] 劉敬堯,孟力.談電視評論欄目的個性特征[J].山東視聽,2003(12):66-67.
[9] 曹藏蕓.朗朗上口,讓廣播新聞入耳入腦[J].新聞研究導刊,2016(7):143,94.
[10] 袁黎,唐曉雁.廣播新聞記者采編能力提升路徑[J].記者搖籃,2022(10):138-140.
[11] 王小萌.《中國輿論場》:新聞評論類節目轉型探索的新實踐[J].當代電視,2018(8):47-48.
[12] 姜秋技.融媒體背景下新聞評論類節目的創新思考: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輿論場》為例[J].記者招籃,2020(3):142-143.
[13] 黃晚添.廣播新聞評論節目的創新策略與實踐思考[J].傳媒論壇,2018(9):101-102.
[14] 郝曉彥.新媒體時代廣播新聞評論的創新策略[J].硅谷,2019(6):120-121.
[15] 謝春梅.融媒背景下提升廣播新聞評論節目影響力的策略:以《觀點交鋒》為例[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21(5):115-118.
作者簡介 孫哲卿,研究方向:廣播電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