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耕 藍田縣齊耕玉雕工作室
玉有“黃金有價玉無價”的美譽。無論是從風格上還是造型上,玉雕都有濃厚的審美價值和文化內涵。在千年歷史發展進程中,玉雕的造型受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人們審美的影響,在不同歷史時期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和風格。藝術來源于生活,也與人們的審美需求息息相關。只有更好地把握藝術與人們審美之間的聯系,才能創作出更符合人們需求的藝術。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玉象征著美好和高貴的品格。從亭亭玉立,冰清玉潔,溫潤如玉等成語中可以看出古人對玉的熱衷和推崇。孔子提出玉有十德,即“仁、義、禮、知、信、天、地、德、忠、樂”,對于玉的品德進行了至高無上的評價。今人知鉆石、知珠寶、知金銀,更應知有德的玉。玉的形成對自然條件要求極高,再加上開采技術的限制,導致玉珍貴而稀少。在玉的選用上可謂是珍料精用,玉雕匠人在雕刻前要充分觀察玉的色澤、大小、形狀和透明度,再根據玉的具體情況進行合理的設計,雕刻不同的作品爭取做到物盡其用。對于有瑕疵或者完整度不高的玉,玉雕匠人通常會根據其外形和質地合理地設計手法,提高玉的利用率是一個重要的原則,去瑕、去綹、小材大用等手法都能最大程度地避免浪費,展現出玉雕的無限魅力。玉雕的過程有選材、設計、粗雕、細雕,雕刻后還要進行打磨修整,最后是將玉雕拋光,讓它變得更加光滑透亮。“玉不琢,不成器”,玉雕的制作費事費力,每個步驟都容不得半點差錯,下刀前都要細心思考,每件玉雕成品都是用工匠的汗水澆灌而成。玉雕的工藝包括浮雕、透雕和圓雕,由于質地硬的特殊性,實現玉雕的以小見大是難度極高的事。圓雕也被稱為立體雕,需要工藝者多方位、多層次地進行雕刻,通過空間和構造的變化打造動態立體效果,雖然難度大,但圓雕的觀賞性極高,在視覺上以小見大,巧奪天工。與具有三維空間的圓雕不同,浮雕是在二維中進行的,分為淺雕和深雕,淺雕的深度較淺,深雕更接近圓雕的特征。透雕又稱為鏤雕,指把不需要的部分掏空,雕刻出虛實結合的效果,使玉雕的造型更加精致。要想雕刻出深淺的效果和流暢的線條,需要玉雕匠人有扎實的功底和熟練度,經過千錘百煉、下苦力、勤鉆研才能雕刻出完美的玉。

齊耕個人照
玉雕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外形美,而外形中的線條勾勒出了玉雕的具體輪廓,在玉雕的整體美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玉雕的線條講究流暢,玉雕的古樸和端莊之美由它的線條表達。玉雕線條曲直、起伏和長短顯示出藝術的張力和含蓄美。玉雕的曲線使它看起來多了些柔和和細膩。玉雕的和諧之美不僅體現在線條上,還體現在玉雕的布局和比例上。玉雕講究對稱,即以中心線為對稱軸,兩側的造型相互呼應,相互配合。有對稱感的造型使藝術品更易于與周圍的環境互相融合,更加協調。和諧之美除了講究對稱之外,還講究平衡,即玉雕的大小、圖案的疏密和靜動互相搭配,使玉雕看起來穩固且不失均衡。和諧也不能刻意為之,而是通過線條與形狀、部分和整體自然配合而達到的。這就要求工藝者在制作過程中注意化解作品中的矛盾要素。玉雕的紋飾有效地達到了統一的效果,使比例、大小、動靜、虛實更加和諧。玉雕不僅外觀精美,也有內涵和意蘊的美。中國文化不擅長直接表達思想和情感,通常用委婉和象征的手法表達。玉雕的設計理念中包含許多象征的手法,許多自然界的物種都有自己的象征意義。在中國的傳統文化里,龍和鳳象征著吉祥;鷹和馬象征著自由;虎和狼象征著權威;牛象征著勤勞;魚象征的錢財……這些帶有象征意義的符號體現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自然元素與玉雕的結合也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和天人合一精神。

洞天福地
意象是由記憶或知覺形象改造而成的想象性形象,是對傳統的形象加以加工與描繪。須將外部形象與主觀感覺進行融合。意象是構成意境的途徑,意境是一種抽象的境界和基調。意境的形成是玉雕紋路、光澤、質地等多種因素形成的結果。玉雕的美能給人帶來無限遐想,有的朦朧如云霧繚繞,有的明媚如燦爛春光,有的潔白如千里冰封,有的蔚藍如汪洋大海。意境美指情景交融,虛實相生,是對意象的升華。一件有意境美的藝術品,會使觀賞者自動地融入那動人的景色之中。中國的藝術強調意境美,即超越時間、空間、維度從具體物象中感悟到人生的哲理性美。玉雕意境上的塑造能給人帶來心靈上的共鳴,觀者猶如身臨其中。玉雕的留白和簡單臨摹是繪制出意境的重要手段,留白不是無畫,而是畫中有畫,是自然的生動再現,是對人生品位和格調的追求。意境美的營造基于自然,再結合人們的想象和情感的共鳴而成,即人們看到藝術作品時,心中的情感受到調動,頓時融情于景,達到情景交融的境界。玉雕的婉約之美是悠遠的,它的素雅和人復雜的情感與想象結合之后,便迸發出一種綿延的美,人的心境不同,產生的情感便是不同。同一塊玉雕,有的人觀出了閑適的美好,有人觀出了隱逸的情趣,有人觀出了無拘無束的自由。玉雕的制作是一個美呈現的過程,設計者旨在讓觀者最大限度地感受其中的內涵。

人生如意
節奏和韻律美是玉雕美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美來自節奏和韻律的重復或變化,從而產生一種類似于音樂的感染力和表現力。節奏和韻律要靠手工藝者找準客觀事物的變化規律,通過對藝術品造型的設計來把握其中的美的規律。玉雕韻律可以表現在空間上和造型上,如作品起伏的變化、形體的大小設計、形狀的交錯、線條的升降和曲直、角度的急緩、強弱變化等。其中最常見的韻律有兩種類型。第一種是韻律的起伏,這是玉雕線條最常用的變化形式。蜿蜒的輪廓勾勒出物體整體的映像,變化雖然簡單卻富有濃厚的韻味。第二種是韻律的連續變化,即有意識地制作出連續不斷的線條達到增加韻律感的作用。對玉雕的部分和整個進行連續處理的手法,設計出流動或轉折的效果,突顯出線條的流動性和變化的節奏,形成作品獨特的節奏。鏤雕或圓雕能讓玉雕有立體三維物體的層次感,其線條在空間中的變化有種錯覺的造型效果,作品前后左右的搭配使作品的層次和維度更加豐富。紋飾中的線條粗細和力度,角度的鋒利和頓感,布局的安排都能體現藝術品的節奏和韻律。玉雕的形式講求和諧統一,在創作時要達到造型、線條、風格的統一。除此之外,玉雕的形式和功能也要達到和諧統一的效果。玉雕的形式講求對稱,對稱是保持玉雕的視覺平衡效果,保持力的穩定性。玉雕的內容和形式必須是統一且平衡的,包括題材和背景要符合同一個主題,意象的多少和大小要得當,線條曲直要呼應,層次協調,抒發的情感也要統一。
藝術的永恒價值是對真善美的追求,它的最高境界是讓我們的靈魂受到洗禮。玉雕和音樂、繪畫、詩歌等藝術品一樣,都是人類用自己的獨特思想創作出來的藝術精華。工匠們將自己的文化和信仰融合到自己的作品中。玉雕是一種情感的媒介,將創作者和欣賞者的情感默默地聯系起來。以形寫神指制作玉雕時,不僅要追求外形的相似,而且還應該注重神韻的體現。雕刻玉石講究形神兼備,在表現客觀事物的基礎上刻畫出玉雕的精神氣質。玉雕作品臨摹容易,形神俱佳難。這就要求工藝者善于觀察,總結出事物最核心的表現力,并且鮮明地把玉雕的特征表現出來,為不同的玉雕注入獨一無二的靈魂。欣賞玉雕,除了品味玉雕的工藝和品質外,也要解讀出它所傳遞的神韻。形是實體,是真真實實摸得到的;神是目的,是實物之外的超然存在,而正是這看似虛無的神韻,才能讓玉雕的脈搏開始跳動,才能讓玉雕有了溫度,才能讓人們駐足停留,才能激起人們情緒的浪花。齊白石曾追求作畫到達“似與不似之間”,王羲之作書法也追求精氣神的表達。玉石的鍛造過程有兩次,一次是在自然中受氣候、地質、水土等的造化,另一次出自工匠們的手中,受文化和靈感的熏陶而成精品。“工,巧也,匠也,善其事也。”工藝指百工之技藝,從事工藝的人被稱為工匠。工匠要做好自己從事的工藝,要有高超的技術和豐富的內涵。
玉雕工藝通過造型和比例等藝術語言,把不同時代的精神追求和歷史符號表現出來,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工匠們的情感和表現手法受到成長環境、家族經驗和地區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他們所創作的作品也傳達了一個家庭、一個地區特定的文化,讓我們了解人與社會的相互作用。這種藝術美不是空穴來風的,而是有一定的依據和影響因素,它是實實在在,真真切切的。藝術的高尚與否影響一個民族的信仰,影響一個民族的精神風貌,影響一個民族的生產力及文化。藝術美既包括對自然美景的真實寫照,也包括對善良、勤勞、熱情、智慧等美好人性的贊美。玉雕的美和自然的美是不同的。自然界的萬物是分散的,孤立的。工匠們運用認識的主觀能動性對自然中的美景進行加工和融合,把分散的美集中到小小的玉雕上,形成一種獨特的意境。藝術美比現實美更加強烈,藝術美也豐富了自然美的內涵。玉雕表達了歷史中的人民對文化的認同感和對周圍生活的思考與探索。玉雕成為人們的一種表達方式和宣泄的途徑,大方地展現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狀況,同時也反過來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提升人們對美的表達能力。工匠們喜歡以藝術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因生活場景差異和個人追求的不同,玉雕的紋飾是不同工匠們將心底的情感表達出來的過程,或表達對家鄉的熱愛、或表達對遠方的向往、或表達對自然的感恩。
玉雕文化歷史悠久,且與百姓的生活密切相關,體現了濃濃的民族色彩和人民的情感,帶有強盛的生命力和活力。玉雕文化也折射出人們的信仰,人們通過諧音、隱喻等方法追求祈福、辟邪和求吉的效果,既表現了對美好生活的憧憬,也反映人們對自然的崇拜與敬畏。象征吉祥的圖案通常樣式繁多,數不勝數。玉雕的題材多為傳統為主,宗教類、民間故事、神話傳說和歷史占據了重要地位。人物玉雕是雕刻中的重要類別,包括歷史人物、虛構人物和佛像,其中的佛像最為流行。玉雕制作多選用觀音、如來佛、羅漢等佛像,既象征著平安吉祥,也體現不同時期對玉雕有不同的審美觀,有的時期以玉雕的大為美,有的時期追求玉雕的精美。玉雕中體現人們崇尚的精神世界。古人多追求人與人的和諧相處,期許美好的未來,所以玉雕的寓意多是美好的象征,包括祈福納祥,長壽健康,聚財等。藝術與生活緊密相連,生活的實踐是藝術創作的源泉,古人言“玉必有工,工必有意”,玉雕是人們不可缺少的精神寄托,人們通過吉祥的圖案和紋飾表達對人生的憧憬,對親朋好友的美好祝愿。例如,喜鵲代表喜事臨門,葫蘆代表如意,石榴代表多子多福,馬代表馬到成功,猴子代表封侯等。玉雕的常用手法有諧音、象征、比喻等來表達吉祥的寓意,這些寓意為玉雕打造了經典的傳統,也開拓了更多的新思路。
文化不是封閉的,玉雕在保持傳統內涵的基礎上可以融入西方藝術的表現形式。當前,玉雕需要以新的方式走向國際舞臺,借鑒國際的審美特征。傳統玉雕在表現手法上比較單一,藝術創作和語言保守。現代國外藝術和思想影響了玉雕的制作,玉雕開始步入創新的道路。我國傳統玉雕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傾向于表現主體性,而西方更注重寫實。現代玉雕更加開放,工藝者們在保留傳統技法的同時,也擺脫了固有的意識,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工藝者們更加享受制作的過程,從轉述式雕刻轉向創作式雕刻,使創作變得更加自由和輕松。西方藝術思想的傳入也豐富了玉雕創作的內涵。例如,在西方抽象藝術的影響下,玉雕工藝者們也將這種思想融入創作中,通過玉雕來表達思想和對現實世界的看法。在技藝方面,玉雕不再拘泥于表現物體的真實性,而是通過粗線條和簡潔的畫面來表現工藝者的內心世界,同時也融合了多種現代流行元素,使玉雕的受眾群體更廣、更年輕化。在社會的發展和轉型下,玉雕的發展面臨與科技融合的趨勢。當今世界,科技日益發達,思想日新月異,如何找到玉雕健康的發展環境至關重要。玉雕的發展經歷了無數時空,創新是推動玉雕發展的不竭動力。相關從業者要依托科技實現玉雕行業的轉型升級,使其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在提高玉雕創作效率的同時,也必須要保持玉雕的精致度。
在當前情形下,玉雕的展覽方式和傳播手段依舊是傳統的,缺乏現代科技的融入。虛擬現實技術有利于打破玉雕在展覽中的局限性,高科技的運用是一種必然趨勢。虛擬現實是通過數字信息讓觀賞者虛擬地觀賞玉雕,可以滿足各地的人們沉浸式地了解它的形態和蘊含的文化,不僅可以擴大玉雕文化的傳播范圍,也可節省宣傳的成本。玉雕的宣傳還可以通過云直播等線上方式進行,讓觀眾更直觀、全面、深入的了解玉雕。傳統工藝和年輕人的價值觀有較大的差異,當今的年輕人熱衷于追隨潮流,追求刺激和快節奏的生活方式,而傳統工藝是慢節奏的,需要有較大耐心的工作,年輕人缺乏一定的耐心。面對玉雕工匠人數的衰退,年輕人也沒有太多渠道去學習玉雕工藝,工匠人數的減少再加上傳承人數量的下降,使玉雕的傳承問題變得嚴重。玉雕的創新發展少不了新鮮血液的注入,國家應支持年輕力量學習傳統手藝,給予政策支持和經濟保障。工匠們要多招攬年輕人,廣納賢才,使玉雕行業繼續發揚光大。
玉雕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有豐富美學特征和深厚的文化內涵。無論是清麗還是明艷,是素雅還是燦爛,玉雕的美學特征都反映了特定時代的審美和文化內涵,同時也滋養著每個時代人的審美情趣和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