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艷

一、試題考向分析
2022年高考歷史命題加強對黨史的深入考查,促進教考銜接,在引導高中教學增效提質方面發揮切實指引作用。全國乙卷第41題通過三則材料、三個設問共722字呈現二戰后中日兩國技術引進情況及當時中國科技發展狀況,考查對歷史現象分析判斷的能力,指引學生聚焦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重大成就,認識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史經驗和偉大意義,增強制度自信。題目如下:
41.閱讀材料,完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20世紀50年代。日本頒布“外資法”等一系列法規,加強對技術引進的管理,政府有關部門根據不同時期經濟發展的需要,列出鼓勵進口和限制進口的技術項目,對私人企業的技術引進加以指導。其后,日本政府逐漸放寬引進技術的管理和審查標準。企業決定引進方式和內容,并承擔引進過程中的一切風險,所引進的技術主要來自歐美。1962年到1966年,在企業提出的技術引進申請中,有90. 4%獲得了批準。
——摘編自王永生《技術進步及其組織——日本的經驗與中國的實踐》等
材料二:新中國成立后即確立發展科技的方針。1956年,國家制定12年科技規劃,明確提出在進行科學研究時,應該首先掌握世界現有的先進科學成就,在開展國際科學合作時應力求自力更生。在技術引進方面,50年代,由蘇聯援建、成套供應設備的項目共計304項;由東歐各國援建、成套供應設備的建設項目共116項。引進成套設備時同時,還重視引進科學技術、人才、資全和管理經驗。1960年,蘇聯政府決定撤走全部在華專家。這以后,我國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發展國防尖端科學技術。
——摘編自楊德才等《二十世紀中國科學技術史稿》等
材料三: 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面對著嚴峻的國際形勢。黨中央果斷決定研制“兩彈一星”重點突破國防尖端技術。中央確定我國國防尖端科技的發展,要堅持自力更生為主,力爭外援和利用資本主義國家已有的科學成果的方針,強調把立足點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通過自己的科學研究和實踐,培養人才,掌握技術。——據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
(1)根據材料一、二,概括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日兩國技術引進的特點。(8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日技術引進呈現不同特點的背景。(12分)
(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科技發展的歷史經驗。(5分)
第一問要求概括中日兩國引進技術的特點,注重考查學生從材料中提取信息進行比較分析概括等綜合能力。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日兩國技術引進明顯不同:此時日本屬于資本主義陣營,引進技術的主要方向在歐美,在法律法規及政府的引導下,根據不同時期經濟發展的狀況和需要,私人企業對技術引進具有決定權,并且百分之九十以上都獲得了批準,引進技術的標準進一步放寬。中國科技發展主要依靠政府力量,注重從蘇聯引進資金、人才和經驗;與蘇聯關系破裂后,則依靠自身力量發展尖端科技。
第二問要求分析中日技術引進的背景,考查學生在新情境中對基礎知識的綜合分析應用能力。從“五六十年代”可知二戰后日本經濟遭到破壞,但日本屬于資本主義陣營得到美國的大力扶持,聯系二戰后資本主義新變化可知此時日本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快速發展。此時,中國制定一五計劃,但在外交上受到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孤立和封鎖,中國主要從蘇聯引進技術也是受到冷戰政策的影響。
第三問要求簡析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科技發展的歷史經驗。從試題提供的“兩彈一星”研制情境材料中,可看出這一時期我國重視尖端國防科技的研發、科技人才的引入和培養。引導學生認識新中國初期科技發展的艱難歷程,增強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充分發揮以史育人導向作用。
二、教學內容關聯
本題涉及的課標及教材關聯內容對比整理如下,以便明確初高中學情。
從以上對比可見,此題所考查的相關知識初中階段已有鋪墊,素質教育各階段的目標具有一定的連續性。初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在課程理念、課程目標、教學建議中都強調發展學生核心素養,且初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表述趨于一致。因此,筆者認為在準確把握初高中學情基礎上可從以下幾個方面推進初高中一體化進階學習。
三、初高中歷史教學一體化的思考
(一)做好必備知識的一體化貫通
1.夯實基礎知識,提高初高中課堂質量。經過初中學習,學生基本理解美蘇兩大陣營對峙、冷戰、二戰后美國大力扶植日本,以及美國對中國孤立、封鎖與遏制政策等國家關系已有所認識。但課本關于二戰后美國日本等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經濟模式沒有提及,統編高中教材僅僅籠統提到國家宏觀調控,高中教學可對照課標和學情,適當說明二戰后美、日經濟新變化,幫助學生形成清晰的認知,做到應教盡教,但要避免超標教學。
2.注重構建知識線索體系,進行橫向聯系。新中國成立初期科技發展問題初中幾乎沒有提及,統編高中教材僅粗略提及“兩彈一星”,造成學生對新中國初期科技發展問題的知識盲區。由于初高中都采取通史的模式,但初中注重對基本史事的了解,培養學習興趣,高中有必要將中美、中蘇關系的發展演變構建橫向聯系,以便理解新中國初期政治、經濟建設、外交活動所面臨的國際背景。
(二)注重學習能力的螺旋式提升
1.要注重思維能力的一體化進階。義務教育新課標中國現代史部分教學提示要求指導學生:“搜集、整理有關抗美援朝精神、鐵人精神、雷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以制作展板、設計墻報,舉行討論會、報告會等多種方式宣傳并交流。”[3] 進行專題式研究,如“新中國初期外交事業的發展”“軍隊建設與國防力量的增強”“大國重器”。高中教學提示中則表述為:“仔細分析每個學習專題的重點內容,核心概念和關鍵問題,選擇和確定教學重點和難點,采取多種手段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使學生通過對重點難點內容、核心概念、關鍵問題的理解,帶動對整個學習專題的探討和認識。”[4]? 可見初中教學手段豐富多樣,注重學生興趣及實踐能力培養,高中學習則以歷史思維能力為主,明顯上了臺階。
2.要從“情境”體驗學習層面,進行螺旋式上升設計。新課程注重學生在真實情境中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初中可引導學生回溯歷史源頭,拉近學生與歷史之間的距離,使學生感受與之相關的歷史由來,進而在情境中體驗所要認識的史事。高中教學提出要:“設計歷史情境,引領學生對歷史探究的過程中,認識史事的性質、特點、作用及影響等”,并將課程內容整合“進行深度學習”以“拓展其歷史認知的廣度和深度”。[5] 雖然都提出對“情境”的體驗,但高中教學中的情境創設及問題引領要求概括比較、整合與論述,作答指向需要敘述論證,解釋,辨析;初高中歷史教學情境創設的前提要符合學生心理認知發展特點,逐步漸進提升能力。
(三)落實學科素養的層級進階
初中新課標也從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角度對教學目標設計和教學內容整合方面進行了具體的說明建議。高中新課程標準強調:“教師要將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及教學評價等聚焦于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6]教學中應立足學科核心素養層級劃分,關注初高中學業質量要求,是一體化進階的重要抓手。
(四)堅持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充分發揮歷史課程育人功能的一體化
初中強調“引導學生初步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明理、增信、崇德、力行”[7]。? 高中生學習要“進一步拓寬歷史視野,發展歷史思維……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并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識并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具有廣闊的國際視野,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歷史觀,為未來的學習、工作與生活打下基礎”[8]。
2019年高考評價體系出臺,它通過解決“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問題,從高考層面對“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做出了回答。[9]? 在高考考向的指引下,基于學情尋求初高中學習目標和內容的層級進階路徑,探尋初高中歷史教學一體化策略,對踐行高中新課程改革理念,促進素質教育發揮積極正向作用,大力推進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有重要意義。
【注釋】
[1][3][7]教育部:《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年,第24、27、6頁。
[2][4][5][6][8]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17、17、18、45、1頁。
[9]教育部考試中心:《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