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祚沛


教育部于2022年4月頒布的《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呈現出一些新變化,學業質量標準是其變化之一,也是其較為突出的變化。學業質量標準是“對學生學業成就具體表現特征的總體刻畫”[1]。《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學業質量標準的要求有:掌握歷史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史事;了解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各種聯系;認識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和大趨勢。如何在復習中利用不同的教學手段,以初中學業質量標準為導向進行歷史復習成為老師們深入思考的重要課題。本文以統編歷史教材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為例進行展開,期冀就教于方家。
一、用思維導圖敘述重要史事
學業質量標準的第一項要求是:掌握歷史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史事。實際上是歷史發展過程中的“點”。歷史教學中的復習課不可避免需要對重要史事進行回顧,但亦不能陷入單純機械記憶的窠臼,使歷史復習課變成“背書”課。這既不利于發展學生核心素養,也背離了教育的根本目的。
根據認知心理學的理論,人的大腦短時記憶容量有限,零散的知識點越多,學生的記憶也越困難。而按照某種符合邏輯的方式將信息組織起來,可使意義明確,易于學習和記憶。[2]以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為例。根據課程標準,涉及本單元的內容要求有“了解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內容,知道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認識新文化運動在中國近代思想解放運動中的地位和作用。通過了解五四運動的基本史事,理解五四精神的內涵,認識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通過了解陳獨秀、李大釗傳播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等史事,認識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意義,理解偉大建黨精神。”據此我們可以知道本單元需要掌握的史事有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成立。與之關聯的知識點有新文化運動的內容、代表人物、地位與作用;五四運動的基本情況、五四精神內涵、五四運動的意義;中國共產黨成立的背景條件、中共一大、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意義、理解建黨精神。知識內容十分密集,單點復習必然會導致學生記憶容量劇增,不僅增加學生的學業負擔,而且學習成果收效也會甚微。
在觀課、議課中,筆者發現不少教師采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對必備知識進行處理。思維導圖是東尼·博贊發明的一種有效學習、記憶工具。[3]思維導圖的一大優點就是使零散的知識得以結構化呈現,使無意義的單點知識成為有意義的整體知識結構,減輕學生的記憶負擔,提高復習效率。
一件重要史事往往需要從背景(或原因)、時間、空間、人物、內容、結果、影響(或意義)等方面把握。設計單元復習課時,可以以此為基本框架體系,引導學生自主整理、繪制重要史事的思維導圖。以八年級第四單元中的新文化運動為例,可以設計如下頁圖1所示的思維導圖。繪制思維導圖在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結構體系的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是幫助學生掌握重要史事的學習方法。
雖然采用思維導圖有上述益處,但不可否認,單純繪制思維導圖同樣會導致學生只會“背”導圖上的知識,而缺少了歷史思維與素養的培養。
在繪制思維導圖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根據思維導圖撰寫一段文字,敘述重要史事。由小組成員相互評價敘述內容、共同修改重要史事的敘述。最后小組展示成果,教師進行點評。這樣,學生在交流表達的過程中,鍛煉了歷史敘述的能力;在小組互評、教師點撥的過程中,學生的歷史邏輯思維得以提升。
二、用時間軸構建各種聯系
學業質量標準的第二項要求是:了解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各種聯系。學業質量標準明確了四種重要的聯系:歷史發展的古今聯系、不同史事的因果聯系、不同領域的橫向聯系、中國與世界的聯系。這實際上就是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各種“線”。
梁啟超先生曾說:“有許多歷史上的事情,原來是一件件的分開著,看不出什么道理;若是一件件的排比起來,意義就很大了。”[4]這表明歷史學習的內容絕不是彼此割裂的史事,而應探尋史事之間的各種聯系,才能把握歷史發展的脈絡。
在歷史教學中,借助時間軸可以直觀、清晰地展現重要史事相互的聯系。仍以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為例。本單元涉及的重要史事“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可以繪制為時間軸,進行展示。繪制時間軸后,教師引導學生運用時間軸并結合所學知識,思考“新文化運動”與“五四運動”、“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之間的內在關系并進行表述,構建不同史事之間的因果聯系,從而提升學生分析能力。
為了更好地反映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其他聯系,如:不同領域的橫向聯系、中國與世界的聯系,可以將時間軸進行調整。在上述基礎上,增加了一個維度,即同一時期世界史上的重大事件。進而引導學生思考在特定時空下,中外歷史史事之間的相互關聯。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并經過小組討論,能夠說明巴黎和會與五四運動、十月革命與中國共產黨成立等中外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從而建構中外聯系。
在此基礎上,可以進一步對時間軸進行優化,引入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維度。如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時間軸可以優化如圖2所示。該圖的重要作用在于體現了特定歷史時空下,不同領域之間的因果聯系、中外聯系、橫向聯系。運用該時間軸,幫助學生形成分析歷史史事的方法,在此過程中涵育學生的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
上述時間軸可以稱為復合型時間軸。運用復合型時間軸,一方面有助于構建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各種聯系,另一方面有助于學生形成結構化思維和素養。在時間軸中,將復雜的歷史史事進行分類呈現,明晰彼此之間的聯系,將知識的“突觸”進行關聯,從而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使龐雜的歷史知識得到融通,提高初中歷史復習的效率,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5]
三、用大概念把握發展趨勢
學業質量標準的第三項要求是:認識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和大趨勢。這實際上是在了解各種聯系之后,能夠說明不同時期的階段特征,把握歷史發展的線索與規律,了解人類社會由低級到高級、由分散到整體的歷程。可以說是“更長的線”。
提煉歷史發展的規律、趨勢,是學生思維由具象到抽象、由微觀到宏觀的一個過程,也是學生核心素養綜合運用的重要表現。在學業質量標準中,把握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與大趨勢是最難達成的。
在復習課的教學時,可以嘗試以大概念統整重要史事,進而分析、歸納、提煉歷史發展的規律與趨勢。如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走向近代”、第六單元“資本主義制度的初步確立”、第七單元“工業革命”以及九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第二單元“第二次工業革命”,以上單元涉及的重要史事有:西歐資本主義的萌芽、文藝復興運動、新航路開辟、早期殖民掠奪、英法美資產階級革命、工業革命、俄國1861年農奴制改革、美國內戰、日本明治維新、第二次工業革命等。在進行復習時,用思維導圖使單點知識得以結構化處理、用時間軸構建歷史事件的各種聯系后,可以嘗試尋找共性、提煉核心大概念。通過對比后,可以發現上述史事均圍繞一個核心概念展開——資本主義,進而總結出大概念是“資本主義的產生、發展和擴張”,最終學生可以發現15世紀~20世紀初世界歷史發展的階段特征之一就是“資本主義的產生、發展與擴張”,用這一大概念統整整個世界近代史,從而把握歷史發展的大趨勢。
之所以采用大概念作為發現歷史趨勢與歷史規律的抓手,在于大概念在兼顧歷史史事之間各種聯系的同時,也可以將零散的知識以結構化處理。[6]如前所述,誠然,運用思維導圖可以完成重要歷史史事的復習,但仍沒有將歷史史事進行結構化處理。此時引入“大概念”則有利于將分散的歷史史事真正實現結構化。如中國近代史中以“近代化的探索”作為大概念,在此概念下可以復習的重要史事有: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等。在利用思維導圖對單個重要史事進行結構化處理后,可以按照技術層面探索、制度層面探索、思想層面探索對上述史事進行結構化處理;亦可按照地主階級的探索、資產階級的探索進行結構化處理。在此基礎上,再將此內容歸入“近代化的探索”這一大概念之下,從而使零散的史事更加明晰。基于結構化的概念,更容易發現歷史的本質特征,是思維由具象走向抽象的必由之路。
初中歷史復習課絕不是新課的再次講授,也不是“死記硬背”的訓練場。因此在進行歷史復習教學時,需要采用多種路徑幫助學生夯實基礎,探尋規律。只有采用恰當的方式,才能有效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才能使歷史學科發揮出真正的育人價值,即幫助學生養成用歷史思維方式看待和解決問題。
【注釋】
[1]教育部:《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年,第52頁。
[2][美]羅伯特·斯萊文:《教育心理學》,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6年,第167頁。
[3][英]東尼·博贊:《思維導圖》,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5年,第2頁。
[4]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117頁。
[5]徐藍、馬敏:《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解讀》,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年,第228頁。
[6]陳志剛、王繼平:《大概念的理解與教師備課》,《歷史教學(中學版)》2020年第9期,第4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