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助推商品流通協同發展,提升商品在市場內的流通水平與流通價值,本文以服裝特色產業為例,將產業發展需求作為導向,開展商品流通協同發展機制的研究,分析商品流通概念,提出商品流通需要商品流、物流、資金流與信息流的協同支持,并從勞動力成本上升、勞動力人口比重下降兩個方面闡述服裝特色產業商品流通協同發展現狀。為滿足服裝特色產業導向下商品流通協同發展需求,建設具有綜合性、導向性、功能性的集成交易服務市場,形成一條以點、線、面為主導的輻射型發展道路,以滿足市場各地不同群體對商品流通的需求;加強與其他服裝產業在社會發展中的交流與互動,挖掘區域內的特色化產業鏈優勢,打造具有地區特色的區域服裝特殊品牌,避免產業發展同質化;將互聯網作為載體,構建特色商品線上銷路,縮短產品的流通時間,以達到多方交流倍增的效果。
關鍵詞:服裝特色產業;杠桿失衡;協同發展;流通市場;商品流通
本文索引:郭星.<變量 2>[J].中國商論,2023(08):-153.
中圖分類號:F2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3)04(b)--03
現階段,商品流通協同發展建設工作已成為我國經濟轉軌階段的重大措施,也是拉動內需的關鍵舉措。為了推動并落實此項工作,地方政府倡導中國特色新興產業在發展與轉型中實現工業化、信息化、現代化[1]。隨著相關工作的推進與落實,流通協同發展理念被提出,這一理念不僅為產業市場發展指明了全新方向,還對部分產業與領域改革與轉型帶來了較為深遠的影響。我國的商品流通產業,既要以城市為中心,又要以群體需求為導向,充分發揮企業所在地的地理位置和節點等優勢,打破市場二元格局,在群體與產業之間搭建溝通、交互橋梁,使商品的流通價值快速轉移,進而增加產業收入,促進經濟發展[2]。目前我國正在積極推進商品流通協同發展進程,但在深入現階段相關工作的實施現狀中發現,部分特色化產業的商品流通協同機制仍存在缺陷,此種現象不僅影響了特色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還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產業收益。因此,本文以服裝特色產業為例,將產業發展需求作為導向,開展商品流通協同發展機制的研究,以建立商品在市場內與需求群體之間的良性互動,加速產業的發展進程。
1 商品流通及其協同發展需求
基于商通學角度,商品流通是指產品與產品附屬服務從生產制造領域向消費者群體角度轉移與遞進的過程,也是產品在市場內價值向形態轉化的過程,商品流通是實現商品市場價值最直接的途徑[3]。為滿足商品在市場內的流通需求,通常需要四個因素作為支撐,分別為商品流、物流、資金流與信息流,只有滿足上述需求,才能保證商品在市場內的流通與協同發展。下文將對商品流通協同發展的需求因素展開詳細分析。
其中,商品流是指商品在市場內價值的轉換過程,當雙方發生交易或買賣行為時,商品生產單位或供貨單位會在其轄區設置銷售機構,生產單位將通過中間商或供貨商提供商品市場銷路[4],如圖1所示。
圖1 商品流運轉過程
物流是指商品從供給方到需求方的物質實體空間轉移過程,此過程包括一系列的經濟活動,從而產生時空層面的效應。物流企業既有自主經營的,又有使用第三方運營的,因此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要建設現代物流服務中心,利用第三方物流提高公司的核心能力,使商品物流朝著效率化、成本化方向轉變。
信息流從發出到接受都是一種價值的直接反映,是貫穿整個商品流通過程的重要環節,加強信息服務功能,借助網絡資源大力發展信息流,可以使商品流通產業更加有效、更加集約化[5]。
資金流是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商業流通必須有資本的支持,而資本流動的形成與轉移是商品流通協同發展的核心環節。經濟活動從開始就必須有資本的參與,沒有資本的投入就無法繼續實施,資金流主要包括貸款、平臺等。
總之,商品流通協同發展是一個系統化過程,要想滿足商品的流通需求,就要保證供需關系的平衡性,以確保商品在市場內價值的最大化。
2 服裝特色產業商品流通協同發展現狀
2.1 勞動力成本上升
在深入商品流通協同發展市場的研究中發現,產業收益、人口紅利是助推國內生產制造行業發展的主要動力。當個體收入增加小于勞動生產率時,資本市場將實現對商品價值的快速積累,從而進一步促進商品流通協同發展[6]。但根據市場反饋數據可知,現階段服裝特色產業商品流通協同發展中的優勢逐步喪失,個體勞動力成本持續增加,此種現象已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主要瓶頸。
2.2 勞動力人口比重下降
在此基礎上,本文統計2013—2022年勞動力老齡化趨勢與勞動人口數量[7]。
服裝特色產業勞動力老齡化趨勢顯著,勞動人口減少數量呈現逐年遞增趨勢,在此趨勢下,服裝特色產業的發展紅利下降。為進一步刺激國內特色化產業的發展,國家采取了多種手段鼓勵產業投資,但由于邊際要素生產率下降,部分投資方出現了不合理的投資行為,從而誘發市場杠桿結構失衡、市場供需嚴重不足等,抑制了服裝特色商品流通協同發展。
3 服裝特色產業導向下商品流通協同發展措施
3.1 建立完善的商品交易、流通市場
為滿足服裝特色產業導向下商品流通協同發展的需求,我國應建設一個具有綜合性、導向性、功能性的集成交易服務市場,無論是服裝特色產業還是其上游、下游附屬產業,都要在流通區域建設一個具有較強輻射能力的貿易平臺[8]。現代化商品流通協同發展市場必須具備良好的運輸條件,包括四通八達的現代化公路、高效率物流園區、現代化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等,以完善商品交易、流通市場的構建。同時,商品的交易需要基于總體層面規劃,旨在規劃后,形成一條以點、線、面為主導的輻射型發展道路,以滿足市場各地不同群體對商品流通的需求。
為滿足商品在市場內的流通需求,我國需要在完善市場建設工作時,將政府發展與產業需求作為主導,在保證商品所屬權限的基礎上,吸引更多服裝特色產品生產制造商參與產業建設工作。同時,允許二線、三線、四線與縣城等地方產業入駐市場,以形成一個多地覆蓋的大型交易市場,保證在用戶有需求的條件下,供貨商可以為其提供專項服務。當市場的輻射范圍較廣時,特色服務產業在銷售產品時,產品的價值流通性將顯著增加,同時產品運輸費用降低,甚至可以采取較為直接的方式實現雙方的交易與買賣。
除上述提出的內容外,為實現對市場建設工作的深化,還應在現有工作的基礎上,完善商品流通協同發展中的物流體系。在大型產品貿易集散地周圍建設物流體系,包括有形交易平臺,即建立一個物流園區,從而滿足產品在市場流通的相關需求,以便對商品流通密切關注[9]。同時,應確保有形交易平臺具備一定的輻射能力,產品營銷方可以通過一定規模吸引周邊城鄉物流運輸業務,通過建立此種物流業交易平臺,不僅可以為當地的剩余勞動力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還可以吸引更多的群體打工,從而積累更多的勞動力,擴大和穩定服裝特色產業在發展中的二元結構。此外,可根據產業在市場內的輻射范圍,建立一個無形的物流交易平臺,利用互聯網技術使客戶能夠隨時通過網絡掌握貨物的運輸狀況,簡化物流和運輸過程,降低人為管理誤差。
3.2 打造具有地區特色的區域服裝特殊品牌
消費水平的提升和市場需求的增加促使產品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從而推動整個行業和整個產業鏈的發展,使各個環節的利潤呈現穩定增長趨勢。企業在協同效應下,產品研發方向與外觀表現相似,市場營銷方式趨于同質化,最終將在整個產業鏈中形成一種不良的產品競爭,影響商品流通協同發展。
我國服裝產業的發展正處于轉型和升級階段,但長期以來,由于地區市場層次和規模建設受到限制,產品類型的形成較為接近[10]。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中產階層的興起和發展對個性化定制的商品需求增加,這是服裝特色產業發展轉型的良好時期。生產方可以利用這一轉折點,打造具有地區特色的區域服裝特殊品牌,使整個產業鏈中的產品質量、產能過剩和產業鏈的平衡發展狀況得到改善。
在此過程中,可聯合京、津、冀三大服裝產業,以合作為基礎,加強與其他服裝產業在社會發展中的交流與互動,挖掘區域內的特色化產業鏈優勢。在行業內部,制定總體發展策略,以達到企業結構調整的目的,形成一個功能互補的產業協同發展機制。在此過程中,特色服裝產業在市場內的發展要注重生產策略的選擇,結合產業當前的發展趨勢和國家的政策紅利走向,適當調整生產戰略。參照差別化生產技術,加大高新技術研發的投入,以提高產品的生產和加工能力為核心,使產業鏈產出的產品更加多元化,從而打破單一的市場結構。總之,要想實現服裝特色產業生產商品在市場內的流通,企業就應打造具有區域性優勢的服飾品牌,突出自身特色。各地也應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根據自身的獨特文化和習俗特色,統籌協調產出模式,以科技創新、開發高檔服飾為前提,提高服務品質和產品流通能力。
3.3 構建特色商品線上銷路
為進一步擴大服裝特色產業產出商品在市場內的流通,企業應構建特色商品線上銷路,明確線上銷路的構建離不開電話、電視、網絡等信息化技術作為基礎。因此,要在確保信息化基礎設施及時跟進的基礎上,打造完善、優化的線上銷售平臺。網絡的建設可以推動信息的流通,智能化等移動終端會對產品流通方式產生較大的影響,但基于商品流通協同發展角度,要滿足特色產品的全市場流通需求,就要引進更多的現代化技術,輔助產業發展。同時,參照“易貨貿易”形式,以物易物,建立一種無形的商業物流交易平臺,將產業和副產品的交易信息實時上傳到網上,通過現代信息技術更好地向消費者提供服務,從而縮短產品的流通時間。此種商業交易平臺可以在該區域內推廣,將與該區域內的其他交流平臺對接,持續拓寬特色產品的銷售渠道。
交易平臺是指通過互聯網搭建的電子商務平臺,此平臺不僅可以實現信息的實時傳輸,還可以為商戶與需求對象提供信貸服務,以平臺為載體,連接商品在市場內流通的各個環節,從而加強多個參與方之間的信息交流合作。為進一步落實并推進此項工作,我國還應加強流通領域信息資源數據庫建設,以達到多方之間交流倍增的效果。
4 結語
為助力中國特色化產業的發展,推動經濟產業的建設,我國在組織了多次經濟會議后明確提出,在新的歷史時期,產業發展的重點應置于市場化層面,以促進國內市場需求為導向,促進新的經濟增長。為落實此項工作,本文從建立完善的商品交易、流通市場,打造具有地區特色的區域服裝特殊品牌,構建特色商品線上銷路三個方面開展了服裝特色產業導向下商品流通協同發展的研究,旨在優化我國商品流通市場的發展,提高產業的經濟收益。
參考文獻
楊永超.內循環視角下的商貿流通與區域產業協同發展:評《區域商貿流通產業空間格局及溢出效應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21(24):2.
蔣雨宏.消費中心城市與城鄉居民消費升級協同發展:基于流通一體化的中介效應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22(5):66-69.
汪傳雷,劉書美,章瑜,等.跨境電商與商貿流通業協同研究:基于復合系統協同度模型[J].河南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7(1):36-41.
廖江波.互聯網經濟發展環境對企業商品流通渠道組織化水平的影響[J].內蒙古財經大學學報,2022,20(2):93-97.
朱江.產業耦合協同視角下我國流通業高質量發展研究:基于灰色關聯度模型的實證[J].商業經濟研究,2022(12):177-180.
崔光野,錢苗.社區商業未來與發展:中國商業經濟學會商品流通論壇(第11次)紀要[J].時代經貿,2021,18(5):5-7.
楊守德,張天義.馬克思流通觀與當代中國商品流通實踐發展借鑒:關于馬克思流通理論的再認識[J].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107-115.
崔光野,梁嘉.平臺經濟與流通發展:中國商業經濟學會商品流通論壇(第12次)專家觀點匯總[J].時代經貿,2021,18(7):10-13.
曾才嬌,孟偉.晚清與民國太行山地區的專業運輸與商品流通:以晉商貨運票單為中心[J].長治學院學報,2021,38(4):44-51.
祁明,高燕.我國商品流通企業的財務分析:來自滬深證券市場的經驗證據[J].現代商貿工業,2020,41(23):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