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芬 斯日古楞
摘 要:內蒙古草原旅游資源豐富、開發前景廣闊,發展草原旅游對提高內蒙古旅游整體競爭力具有非常重要意義。近年來,內蒙古草原旅游發展雖然已經初具規模,但是在開發草原旅游的過程中依然存在文化內涵挖掘不夠;景區同質化嚴重;管理混亂;可進入性差,基礎設施配套不全;整體營銷力度不夠;開發與保護不協調;缺乏旅游管理專業人才等一系列問題,如何優化發展內蒙古草原旅游以滿足更多旅游者的需要,并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是本文研究的重點。本文通過實地調研、發放調查問卷等形式,得出了內蒙古草原旅游的開發應充分挖掘草原文化及民俗文化;加強區域合作,整合開發草原旅游資源;發揮政府主導地位,加強景區管理;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增強景區可進入性;采用多種營銷手段加大宣傳力度;在開發的同時加大生態保護的力度;優化從業人員素質,提高專業隊伍能力等措施。
關鍵詞:內蒙古;草原旅游;優化發展;路徑研究
本文索引:張國芬,斯日古楞.<變量 2>[J].中國商論,2023(08):-162.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3)04(b)--03
內蒙古大草原廣闊無垠、類型多樣,具有獨特的視覺享受,是夏季旅游的主要目的地。內蒙古草原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情,包括蒙古族的宗教信仰、衣食住行、民族藝術,都堪稱草原旅游的精髓。發展內蒙古草原旅游不僅可以緩解當地的就業問題,還能促進地區經濟發展、弘揚民族文化,賦予草原旅游文化更加實用和豐富的內涵。
1 內蒙古草原旅游資源概況
內蒙古草原屬于溫帶草原,主體面積有8666.7萬公頃,其中有效天然牧場6818萬公頃,占全國草場面積的四分之一,是我國最大的天然牧場和草場,如此廣袤無垠的大草原每年都在吸引四面八方絡繹不絕的游客。內蒙古草原分為典型草原、草甸草原、沙地草原和荒漠草原四種類型,比較著名的草原景點有呼倫貝爾大草原、烏蘭布統大草原、錫林郭勒大草原等。總體來說,內蒙古草原旅游具有季節性強、動植物景觀豐富、文化內涵豐厚、生態環境脆弱等特點。
2 內蒙古草原旅游在開發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內蒙古草原旅游開發成就顯著,如:旅游接待人數逐年增加,2021年全區接待國內游客13126.81萬人次,恢復到2019年同期接待水平的67.96%;旅游產業地位日益提高,2021年全區實現國內旅游收入1460.49億元,在內蒙古全年經濟收入中占比較大[1];旅游基礎設施建設進展重大,投資規模日益增長,多元化旅游體系逐步完善,從業人員素質不斷提高,帶動相關產業能力不斷增強等。但是,在旅游開發過程中也存在諸多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
2.1 文化內涵挖掘不夠
從筆者的調查可知:外地游客來草原旅游的主要目的為體驗草原文化的占72.67%,其中想參與蒙古族食品制作的占94.25%,可見大多數游客更想了解當地的文化并參與其中。但是,在內蒙古草原旅游開發及旅行社設計的線路中,游客參與的項目很少,能夠深層次體驗草原文化的項目少之又少,一般僅是騎馬、觀看馬術表演等,游客在旅游結束后很難達到預期的期望值,復游率幾乎沒有。
2.2 景區同質化嚴重
旅游產品同質化是指旅游產品在滿足旅游者需求的基礎上,其性能、生產方式,營銷手段,線路設計及品質上差異較小或基本雷同。
內蒙古旅游資源豐富、品種多樣,草原旅游占主導地位,由于草原景觀分布廣闊,在開發過程中非常容易形成同質化現象,具體表現在:第一,景區產品組合同質化。內蒙古草原旅游的產品模式主要是草原觀光+騎馬射箭+觀看馬術表演+蒙古族食品品嘗+草原特產購物。對于游客來說,無論到達內蒙古哪個草原景區游覽,旅游項目大同小異,沒有出奇出新的地方;無論是草原幾日游,體驗的項目基本一致,只是名稱不同罷了,這就會使游客在一定程度上產生厭倦感及視覺疲勞,感受不到大草原的神秘和草原文化的博大精深。第二,景區所提供的服務水平存在同質化。內蒙古草原旅游景區的經營者多為當地的農牧民,作為個體商戶,他們大多沒有專業的旅游管理知識、服務意識不強,服務水平難以滿足現代游客越來越高的需求。第三,景區紀念品同質化嚴重。內蒙古草原旅游紀念品主要包括牛肉干、奶制品、民族工藝品等,幾乎所有的草原旅游景區賣的旅游紀念品大同小異,質量良莠不齊,這些產品在電商平臺或各大超市都能買到,草原旅游紀念品缺乏獨創性。
2.3 管理混亂
內蒙古各大草原旅游景區除了“4A”景區外,幾乎都由當地的農牧人自主經營,采用的是家庭式管理,缺乏政府的統一宏觀調控就會出現管理混亂的現象,主要體現在宰客現象嚴重、過度收費及亂收費。每年一到旅游旺季,我們就會從各公眾平臺上看見游客的反饋:騎馬項目漫天要價、隨意加價、服務水平良莠不齊、服務項目宣傳與實際相差甚遠、服務態度野蠻粗暴等,不僅對當地旅游形象產生不良影響,還會減少旅游回頭客的數量,影響草原的旅游收入。
2.4 可進入性差,基礎設施配套不全
內蒙古的地理位置距離我國的主要旅游客源市場東南沿海地區較遠,特別是近幾年受新冠疫情影響,很多游客放棄了長線旅游,加上進入內蒙古的航班、高鐵班次較少,直接減少了游客的草原出行意愿;草原景點大多距離市區較遠,一般都在2個小時以上的行程,公共交通工具較少,主要依賴旅行社包車及私家車出行,并且區間路況不是特別好,突遇暴雨發生交通事故的情況比比皆是;景區內公共衛生間數量極少,大多數是極其簡易的可移動廁所;住宿條件相對較差,衛生環境不達標,醫療保障體系更是不健全,游客在發生突發情況時,很難保證救護車第一時間到達。
2.5 整體營銷力度不足
內蒙古草原旅游的宣傳方式主要采用推介會的形式,但是近幾年受新冠疫情影響,跨省旅游頻頻受限,往往在其他省份推行了推介會,旅行社也可以招徠一定數量的游客,前期準備情況良好,但是由于突發特殊情況,不能開展跨省旅游,整體的游客數量并不多。
2.6 開發與保護不協調
草原旅游一向給游客的印象是“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但是身臨其境之后就會發現,很多草場已經遭到了破壞,草原沙化現象嚴重,部分景區私建蒙古包,游客丟落大量生活垃圾都對草原產生了不可逆的破壞。
2.7 缺乏旅游管理專業人才
內蒙古草原旅游景區工作人員中真正旅游管理專業畢業的少之又少,一些景區的服務人員大多是初中畢業的青年,而從事騎馬等項目的人員則是當地的農牧民,大部分沒有接觸過專業的旅游管理教育,更沒有參加過任何形式的服務技能培訓。在接待游客的過程中往往語氣粗暴、態度惡劣,會對景區形象產生非常惡劣的影響。導游從業者在講解草原景區時更多的只是背導游詞或變相推銷產品,而對草原文化知之甚少,加上近幾年很多有學歷、有能力的旅游管理人才轉行從事其他職業,內蒙古各高校幾乎都有旅游管理專業學生,但是在歷年的校園招聘過程中能招到的學生寥寥無幾。
3 內蒙古草原旅游優化發展路徑
3.1 充分挖掘草原文化及民俗文化
旅游產品的競爭主要體現在三個層次,依次為價格競爭、質量競爭、文化競爭。所以,深度挖掘草原文化是草原旅游優化發展的重中之重。
全國草原旅游資源豐富,不僅有內蒙古、河北、山西,還包括南方多省份近幾年在大力開發草原旅游,把草原旅游打造成不可替代的壟斷產品最優的策略是加上更多的文化因素,充分挖掘其文化內涵。內蒙古民俗、草原文化是內蒙古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最具吸引力的特色。蒙古族在長期的生產實踐過程中沉淀下來的神話傳說、婚喪嫁娶習俗、節慶娛樂、宗教儀式、生活習俗等都是內蒙古草原文化的價值所在,更是一種無形的品牌效應,深度挖掘并合理開發這些文化資源會對游客產生巨大的吸引力。在具體開發過程中,本文認為應重點從以下幾點著手。
3.1.1 營銷氛圍
游客下車時,采用盛大的蒙古族民族歌舞作為歡迎儀式,餐飲主推蒙古族傳統美食手把肉、烤全羊、奶制品等;在騎馬、馬術表演等娛樂項目中展現蒙古族的馬文化、宗教文化、婚俗文化等;為客人提供具有民族特色的蒙古包住宿,并由專業人員進行文化內涵介紹;草原景區設立蒙古語小課堂。
3.1.2 開發文化旅游專項產品
宗教文化、工藝美術、游藝競技文化、音樂舞蹈藝術表演都是蒙古族獨有的文化藝術,一望無際的草原容易令游客產生視覺疲勞,加入這些文化內容,一方面,可以豐富旅游活動內容;另一方面,對于宣傳草原文化會產生良好影響。
3.2 加強區域合作,整合開發草原旅游資源
內蒙古地跨八省,與河北、北京、山西、遼寧等省存在資源互補,內蒙古旅游發展應在建立區內旅游網絡的同時,與省外搞聯線合作,來提高產品組合度、豐富度,增強對游客的招收力度,以此實現資源共享、信息共享、客源共享、收益共享。一方面,區內旅游中心城市和主要旅游景區要把線路延伸到周邊城市和地區,連點成線,共同發展。另一方面,自治區的旅游景區要與周邊省市旅游景區聯合起來,成立更大的旅游圈,實現優勢互補,效益共生。具體可構建東北協作板塊、京津協作板塊、晉陜蒙板塊和西北協作板塊。
3.3 發揮政府主導地位,加強景區管理
實踐證明,政府對地區旅游的重視是旅游業快速發展的保障和基礎,政府的總體規劃可以促進內蒙古各市之間的合作,揚長避短、主次分明,達到協同發展,避免同質化的目的。
第一,自治區文旅局及政府在制定旅游規劃時,要統籌協調各盟市重點旅游開發項目及優勢資源,做到各盟市間優勢互補、協調發展;在政府指導下,著力打造民俗文化品牌、草原休閑度假品牌、生態旅游品牌,做到草原旅游的可持續發展。第二,在政府指導下合理開發,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統一,堅持開發與保護并重,保護優先的原則,維護草原生態的平衡與穩定。
3.4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增強景區可進入性
基礎設施是否完善直接決定游客的滿意度及出行意愿。在草原旅游景區中,手機大部分時間處于無信號或信號不好的狀態,游客與外界溝通較困難,應多建立手機信號基站,增強手機信號強度,開發草原智慧旅游,通過手機App使游客能查找附近廁所、游客服務中心位置及其各景區通過App了解更多的草原文化;大力推進著名草原景區高鐵經停站建設,增加東南沿海主要客源地城市航空線路數量,加大中心城區到草原景區旅游公路建設。
3.5 采用多種營銷手段加大宣傳力度
除了推介會的宣傳手段外,內蒙古草原旅游可以更多地借助互聯網手段進行宣傳推廣,如發揮政府的主導地位,制作精美宣傳片投放到主要客源地的地鐵口、高鐵站、候機廳等;通過那達慕大會、草原音樂節、草原文化節、各種學術交流會等形式進行草原旅游產品的宣傳;采用熱門的抖音、快手直播方式展示草原美景、線路推廣、門票銷售等。營銷內容一定要符合游客需求,方法得當,杜絕虛假宣傳、欺騙消費者的行為。
3.6 在開發的同時加大生態保護的力度
草原生態的脆弱性決定了政府必須出臺一系列政策加大對草原生態的保護,同時各景區旅行社要加大對保護草原生態重要性的宣傳力度。例如,在政府監督下,禁止私建蒙古包,拆除私建的娛樂場所,禁止對草原過度開發,在景區顯要位置設立警示牌提醒游客不要亂扔垃圾等;在旅游旺季限制客流,緩解景區壓力。只有這樣,才能做到草原的可持續發展。
3.7 優化從業人員素質,提高專業隊伍能力
第一,提高草原旅游從業人員素質最直接的途徑是與當地大中專院校合作,景區景點為學校提供實習基地,學校為其輸送優秀的旅游管理人才。第二,景區要定期為員工制定培訓計劃并落實到位,建立服務績效考核標準。政府部門要聯合旅行社、高校等定期舉辦導游風采大賽、導游基礎知識大賽,以提高導游隊伍的整體素質,提高導游福利,真正做到留得住人才,提高旅游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
4 結語
內蒙古草原旅游開發雖然存在一系列問題,但是因為其獨特性等特點,開發潛力巨大、市場前景廣闊。本文通過對內蒙古草原旅游開發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了內蒙古草原旅游優化發展路徑,如:充分挖掘草原文化及民俗文化;加強區域合作,整合開發草原旅游資源;發揮政府主導地位,加強景區管理;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增強景區可進入性;采用多種營銷手段加大宣傳力度;在開發的同時加大生態保護的力度;優化從業人員素質,提高專業隊伍能力等,以期對內蒙古草原旅游優化發展提供一定的理論借鑒。
參考文獻
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關于內蒙古自治區第十四屆人大六次會議第464號建議的答復[EB/OL].2020-08-17,https://wlt.nmg.gov.cn/zfxxgk/zfxxglzl/fdzdgknr/bmwj/202208/t20220817_2105248.html
張巖.新源草原旅游業發展的理性思考[J].新疆教育學院學報,2003(2):128-130.
周永振.基于草原文化視域的內蒙古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探析[J].中國旅游評論,2019(1):131-137.
劉潔.內蒙古草原旅游開發現狀及存在問題研究[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7(2):71-72.
甘勇.內蒙古草原旅游的服務質量提升策略[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21(7):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