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慧卿

《小康》雜志最近一期封面報道《振興中醫藥》的系列文章中有幾個非常明顯的高頻詞:“標準”出現72次,“創新”出現74次,“質量”更是出現了84次。昔日被認為古老而神奇的中醫藥事業正在成為標準化、智能化、高質量發展的不斷創新的產業。
標準是對重復性概念和技術所做的統一規定。在任何行業,如果沒有標準,產品和服務就無法被評價,質量自然無從談起。
其實中醫藥的“標準”古已有之。“中藥配伍禁忌歌訣”、“十八反歌訣”是口口相傳的標準,東漢的《神農本草經》、明朝的《本草綱目》、新中國編制和多次修訂的《中國藥典》都是系統成文的標準。中醫藥的標準是中華民族在數千年里不斷嘗試、不斷總結、不斷創新中沉淀而來的。今天這些標準正在融入現代標準體系當中,成為振興中醫藥的基石。
中醫藥的標準是各個層次的標準。2009年9月,總部設在日內瓦的國際標準化組織成立了中醫藥技術委員會ISO/TC 249。中國的國粹——中醫藥至此在國際上有了設立標準的舞臺。截至2022年,中醫藥國際標準已正式發布85項;中醫藥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更已達600多項。
中醫藥的標準是全產業鏈的標準。2023年伊始,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中醫藥振興發展重大工程實施方案》中“標準”也是一個高頻詞,出現了20次。方案提出了要建立健全各種標準:中藥材有關的藥用植物種子種苗標準、中藥飲片質量標準、中藥材追溯標準,中醫服務有關的中醫醫師培訓標準、中醫醫院老年病科建設標準、名醫堂標準;還有中醫藥技術裝備標準等。
有了這些標準,中醫藥走進了“量化”時代、高質量發展時代。中醫藥行業更加有據可依,診療和用藥更加科學安全。中醫藥產業從此可以邁開智能化的步伐。二十一世紀的二十多年,是中醫藥產業智能化發展的加速時代。中藥飲片和顆粒智能制造、數字化中藥質量管理、中藥配方顆粒智能配藥調劑等系統實現了從中藥的研發種植,到生產銷售都與互聯網、物聯網技術結合。中醫藥行業不再是勞動力密集型行業,而成為技術密集型行業。
五千年前,“神農嘗百草”就使用了最古老的創新方法——試錯。歷代岐黃通過實踐不斷總結經驗也是創新——嘗試。今天中醫藥的標準化、智能化亦為創新。未來的中醫藥產業仍需要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創新。
創新永無止境才能讓古老成為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