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靖園

黃婉秋一生為傳承發揚中華民族文化精勤不怠,始終將自己的藝術人生與銀幕形象緊緊相連。
“永遠的劉三姐人雖故去,歌聲卻永遠留存。黃老師一路走好,到天外縱情放歌吧!”
“一個時代,走好!黃老師!劉三姐!”
“人民藝術家黃奶奶一路走好,您讓劉三姐藝術精神在八桂大地上生根、長葉、開花,長成一棵蓊郁常青的藝術之樹,一片郁郁蒼蒼的藝術之林。”
在網絡上,眾多影迷網友們依依不舍地與“劉三姐”道別。著名表演藝術家、電影《劉三姐》中“劉三姐”的扮演者黃婉秋于3月4日凌晨3時16分,在桂林醫院重癥監護室經搶救治療無效逝世,享年80歲。
我將到天外傳歌去了
“我將到天外傳歌去了……”2月21日,知名戲劇家魏明倫在朋友圈轉發了黃婉秋丈夫何有才的一條信息,引發圈內人士和廣大網友的關注。這條信息的內容是知名表演藝術家、電影《劉三姐》中劉三姐的飾演者黃婉秋親自書寫的告別信。黃婉秋在留言中寫道:“我的親人們、摯友兄弟姐妹們,以及國內外厚愛我‘劉三姐’的影迷們,永別了,我將到天外傳歌去了。”
黃婉秋飾演的“劉三姐”是一個經典的符號,是藝術的、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甚至連不少90后、00后的年輕人,都熟知《劉三姐》在當年的影響力。
《劉三姐》是長春電影制片廠于1961年攝制的故事片,根據廣西壯族民間傳說改編。由蘇里執導,黃婉秋、劉世龍、夏宗學等人主演,是中國大陸第一部風光音樂故事片。影片主要講述了劉三姐用山歌反抗財主莫懷仁的故事。
憑借該片中出色、生動,走入人心的表演,黃婉秋獲得第2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演員第三名,并成為了觀眾眼里“劉三姐”的代言人。
的確,黃婉秋的一生已經與劉三姐融為一體了。1943年,黃婉秋出生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永福縣一個普通的漢族家庭。她從小喜歡上了唱歌,酷愛戲劇。蒙童時期的她在姑媽的支持和幫助下,得到了桂劇老前輩尹羲的鼓勵,在心靈中種下藝術的幼苗。
小學時的黃婉秋就是班上的文娛骨干,代表桂林附小在全市歌詠比賽上獲得第三名。13歲那年,錄取進入桂劇團。14歲首次登臺演出,在《斬三妖》中扮演蘇妲己,大學畢業后進入廣西歌舞團。此后,她勤學苦練,每天承受高強度的壓腿、練腰訓練。手的柔軟度不夠,她就早上起來用熱水泡手指,睡午覺時用毛巾捆住手指向后壓。在歌舞劇《劉三姐》中,年紀尚小的她本是C組(替補)演員,參演排序靠后,但因為足夠努力,她很快升到了A組,也因此有了被導演蘇里看中的機會。
長春電影制片廠籌拍電影《劉三姐》期間,導演蘇里、作曲家雷振邦和詞作家喬羽到桂林采景和選角,清新亮麗、淳樸自然的黃婉秋在試拍階段扮演“舟妹”一角。在原定主角效果不理想的情況下,知名戲劇家、時任文化部藝術局局長的田漢慧眼識珠,對蘇里說:“我看,那個扮演舟妹的演員不錯,是不是考慮讓她演劉三姐?”
那是1960年,17歲的黃婉秋還是初出茅廬的桂劇團演員,從未拍過電影。試鏡時,導演蘇里給黃婉秋加試了兩段戲——“繡繡球”和“三姐罵財主”,這兩場戲都被她拿捏得極其到位。比如“繡繡球”這場戲,黃婉秋羞答答的動作和含情脈脈的眼神讓現場攝影師暗暗喝彩;而在怒懟財主的戲中,她怒目圓瞪、雙眉緊蹙,嘴巴抿成一條縫,這樣的表演配上冷嘲熱諷的對歌,讓蘇里評價道,“好一個高山上的紅辣椒”。最終,黃婉秋成為電影中的“劉三姐”。表演時,她無拘無束,落落大方,質樸中略帶一點野氣,非常好地體現出劉三姐的性格特點。就這樣,一個活脫脫的“劉三姐”呈現在觀眾面前。
不過,拍戲的日子很艱難。黃婉秋曾回憶那段艱難但激情燃燒的歲月:“因為缺少吃的,大家常餓著肚子拍戲,而且夏日炎熱、蚊蟲多。然而再熱的天也沒有人叫一聲苦。”她從導演的指導中、大家的敬業精神里受到啟發和鼓舞,努力鉆研,最終生動詮釋了劉三姐這個藝術形象。
從“桂劇舞臺新秀”到“銀幕劉三姐”,黃婉秋成功塑造了“劉三姐”的形象,成為海內外公認的“劉三姐”。
黃婉秋曾動情地說:“看到大家這么愛‘劉三姐’,我就想好好演繹這個角色。老百姓喜歡,我便義不容辭。”從1958年演出桂劇《劉三姐》開始,黃婉秋此后的一生與“劉三姐”這一名字緊密相連。學者梁庭望曾評價她:“‘劉三姐’之于黃婉秋,早已不單是一個稱呼,更是對其半個多世紀來堅持弘揚‘劉三姐’文化、堅持為人民歌唱的一種鼓勵和認可。”
為了傳承“劉三姐”文化,黃婉秋創辦劉三姐藝術團,參與投資建設劉三姐景觀園,重新編排打造大型民族歌舞劇《歌仙劉三姐》,創新打造“全息魔幻音樂劇”《遇見劉三姐》,帶著“劉三姐”的歌聲登上央視春晚舞臺并唱響海外,傾力培養“劉三姐”接班人,走進校園將“劉三姐”文化帶到課堂上……
傳承劉三姐文化
在傳承“劉三姐”文化給一代又一代的“劉三姐”上,黃婉秋作為劉三姐的代表,也起到了榜樣的作用。
早在上世紀90年代,第三代“劉三姐”扮演者唐佩珠曾經和黃婉秋一起演出一年。在此期間,唐佩珠認真向黃婉秋學習,兩人一起揣摩人物,圍繞劇情討論交流。漸漸地,唐佩珠在旋律唱腔、形體動作等方面有了較大的進步。“我覺得演繹劉三姐這個角色,是一種文化傳承,必須要將人物演繹得活靈活現。”唐佩珠說。
第四代“劉三姐”吳似梅稱,正因為有了第一代“劉三姐”黃婉秋的精湛演繹,才讓一位又一位的“劉三姐”扮演者在鉆研角色的基礎上大膽創新,薪火相傳地推動“劉三姐”文化的傳承。
第五代“劉三姐”王予嘉,曾出演張藝謀導演的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2013年,在中央電視臺舉辦的《尋找劉三姐》活動中,王予嘉的表演得到了評委之一黃婉秋的高度贊揚。當時,黃婉秋深情地對王予嘉說:“這么多年來,我一直關注你的成長,你有了很大的進步,用新的方式傳承‘劉三姐’文化,讓人欣慰,希望未來你能用這樣積極的狀態,更好地傳承‘劉三姐’文化。”也正是這一番鼓勵,讓王予嘉更加堅定自己的藝術之路。
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一代又一代劉三姐扮演者推陳出新的步伐從未間斷。2019年,唐佩珠參與彩調劇《新劉三姐》的創作,成為該劇的藝術和聲樂指導。她在黃婉秋等“劉三姐”唱腔的基礎上,加入現代元素,向經典致敬的同時使表演形式有了新突破。2022年,《新劉三姐》不負眾望,獲得第十七屆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文華大獎,入選第十六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
著名學者余秋雨說過:“既然有了劉三姐,那么中華大地就對你們有了永久性的期待!”黃婉秋默默堅守,詮釋了“擇一事終一生,不為繁華易匠心”的真正含義。她曾感懷,參演電影《劉三姐》是她一輩子的財富,是“劉三姐”成就了她,她一直心懷感恩。黃婉秋逝世后,黃婉秋的丈夫何有才表示,她的這一輩子都在演劉三姐,一心要演好劉三姐、傳承好“劉三姐”文化,她確實做到了。
中國電影家協會的悼念文章中說,黃婉秋一生為傳承發揚中華民族文化精勤不怠。她始終將自己的藝術人生與銀幕形象緊緊相連,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孜孜不倦地創作優秀文藝作品,為中國電影留下了寶貴的藝術財富,為傳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文化作出了突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