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天昱 江蘇省南京市仙林實驗幼兒園
《3—6歲兒童學習發展與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指出:幼兒對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們表達自己認識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別于成人。幼兒稚嫩的筆觸、動作和語言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想象和情感,成人應對幼兒獨特的藝術表現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而對于大班年齡段的幼兒而言,“日記畫”則是一種能夠在寬松、自由的環境中,用繪畫等多種表現形式表達出內心真實想法的方式。
“日記畫”又叫做“美術日記”“繪畫日記”,即“采用記號、圖形、圖案的形式,運用單幅或多幅連環的繪畫,畫面可以是黑白的或單色的,也可以是彩色的,并配以簡單的語言來加以說明,記錄兒童對生活中事物的理解和自身感受”。
“日記畫”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大班幼兒的觀察分析能力,豐富其想象力,也有助于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另一方面教師通過細致觀察“日記畫”的畫面內容,仔細聆聽幼兒對其解讀,反復總結后結合幼兒認知特點,追隨幼兒感興趣的事物,便于接下來各項活動的推進。
因此,“日記畫”這種繪畫形式順應了《指南》中所提到的“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
大班時期是幼兒模仿能力和觀察能力最強的時期,幼兒教師通過對幼兒觀察能力的培養,有助于豐富幼兒想象力及促進其他各方面的發展。班級自然角則是一處提升幼兒觀察能力的小天地。春季來臨之時,幼兒通過將自己持續觀察到的動植物生長現象每天以繪畫的形式記錄下來,可以發現動植物的生長規律,從而提高觀察能力。
案例一:小蝌蚪去哪兒了
自然角中,幼兒較為感興趣的是觀察游來游去的小蝌蚪,通過每天對小蝌蚪進行觀察,幼兒預期的成果是能夠觀察到小蝌蚪如何變成青蛙的這一過程。 在幼兒的“日記畫”中,小蝌蚪也一天天長大。直至五一勞動節假期過后,幼兒再次對自然角的蝌蚪進行觀察后,在“日記畫”中由原來的六只蝌蚪變成了只畫了一只蝌蚪,這引起了他們的討論。幼兒拿著“日記畫”圍在一起,“你們看!我之前明明畫了六只蝌蚪的,怎么就剩下一只啦!”“對呀!我之前也畫了六只蝌蚪的!”
“蝌蚪去哪里了?”“怎么不見了呢?”幼兒拿起畫筆,利用“日記畫”進行了大膽地猜想記錄——
猜想1:一定是被饑餓的野貓給吃了。

猜想2:可能是被窗外的小鳥叼走了。
猜想3:外面的世界太精彩,小蝌蚪集體外出游玩了。
猜想4:可能被頑皮的小朋友拿出來玩了。
猜想5:小蝌蚪變成青蛙跳走了。
猜想6:小蝌蚪想媽媽,去找媽媽了。
總結:案例中,首先,幼兒持續觀察了小蝌蚪后,通過前后“日記畫”的對比,真實反映出蝌蚪的數量確實有了由多到少的變化。其次,以上六幅“日記畫”的共性為幼兒同時聚焦于這一事件并產生興趣,幼兒能夠積極參與,大膽地想象,表現出蝌蚪不見的原因。再次,幼兒通過觀察有助于進一步擴大其探索的欲望,激發其好奇心,幼兒感興趣的繪畫題材不僅能激發創造熱情,使其積極地投入活動,還能將創造力充分地展示出來,使“日記畫”成為幼兒表現、表達和展示自我的好形式。
案例二:發現黑色粉末
蝌蚪究竟是如何“失蹤”的呢?小小福爾摩斯繼續探案中。
幼兒拿起放大鏡來到“案發地”, 更加細致地進行現場全方位觀察。與案例一中的“日記畫”相比較,這一次的“日記畫”中,幼兒畫出了大量的黑色點狀物。
再次進行了猜想——

猜想1:裝蝌蚪的容器靠近玻璃窗,氣溫升高,蝌蚪被曬化了,形成了粉末。
猜想2:最大的一只蝌蚪把其余的小蝌蚪全部吃掉了,消化后拉出了黑色的粉末便便。
猜想3:蝌蚪寶寶太小,沒有吸收營養,導致了死亡。
猜想4:仍有幼兒堅持自己的想法,認為蝌蚪是被貓吃了或是以其他方式離開了容器。
總結:幼兒通過對魚缸內具體形象的現象細致觀察后,與案例一中的“日記畫”相比,案例二中的“日記畫”畫面內容更加豐富。幼兒通過直觀的事物描繪再逐漸過渡到描繪自己在頭腦中想象或創造的畫面,由此表明在“日記畫”開展過程中,進一步打開了幼兒想象的空間,其想象力和創造力得到提升,也為其在探究觀察中獲取知識和經驗打下良好基礎。
案例三:破解“蝌蚪失蹤案”
通過近期幼兒“日記畫”所描繪的內容,教師發現,幼兒對于“蝌蚪失蹤之謎”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幾乎全班幼兒的“日記畫”都圍繞此話題創作了一系列作品,自主描繪的具體內容也是有關魚缸里的黑色粉末的猜測以及蝌蚪究竟去了哪兒。在分析了幼兒“日記畫”之后,教師追隨幼兒的興趣點及關注點,開展了相關的科學活動。幼兒通過書籍、網絡查閱,進行了對于蝌蚪的大量信息收集,并用“日記畫”的形式作如下總結:
信息1:小蝌蚪的身體呈紡錘形,沒有四肢和嘴巴,以群居為主。

信息2:小蝌蚪的體內會存在一種稱作裂頭蚴的寄生蟲,被這種寄生蟲進入消化道的蝌蚪會死亡。
信息3:小蝌蚪生活的水溫保持在20℃~29℃,應避免陽光直接照射。
信息4:應做到每天換一次池水,水的深度為10cm~20cm,還可每天投喂適當的蛋黃、玉米粉等保持小蝌蚪的營養攝入。
同時,這也印證了幼兒的猜想:班級自然角中,由于盛放小蝌蚪的容器靠近窗戶,勞動節假期氣溫較高,也沒有及時給小蝌蚪換水,導致了小蝌蚪的死亡,而黑色的粉末是由于死亡的蝌蚪體內水分會逐漸流失,身體變得干癟,最后干癟的身體變成了粉末。
總結:在案例三中,幼兒查閱、收集大量的信息,通過“日記畫”將抽象的信息概念具體形象化,這有助于幼兒梳理清楚思緒。“日記畫”有利于教師更好地理解幼兒對小蝌蚪失蹤這一事物和活動的看法,彌補了成人視角的不足,拓寬了班級課程故事研究的視野。教師要以幼兒個人經驗作為研究起點,引導幼兒將心里的真實想法清晰化,順應幼兒的需求和興趣點,在此基礎上,與幼兒共同深入推進班級課程故事的生成。
在一系列的日記畫研究后,幼兒將僅剩的一只蝌蚪放在了隔壁班裝蝌蚪的器皿中,同時也升華了課程故事的主題,幼兒通過“日記畫”,加強他們對自然、對生命的理解,他們在“日記畫”中能夠感受生命、了解生命、珍惜生命,自由地流露情感,升華自己的情操,獲得身心的和諧,構成健全而完善的人格,這也是當今幼兒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
教師需要肯定幼兒“日記畫”具有獨特的價值,幼兒經過長期的積累、反復的表達,養成一種觀察和分析事物的良好習慣,增強洞察力、分析力、想象力。幼兒“日記畫”所呈現的畫面值得成人深思,也能夠促進班級課程的研究,更重要的是,“日記畫”是幼兒獲取人生經驗的一種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