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福鎖 全國人大代表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國家農業綠色發展研究院院長
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國家農業綠色發展研究院院長張福鎖多年來一直扎根農業,獻身農業發展,致力于宣傳和踐行用科學技術推動農業發展,實現了科普與扶貧、科普與扶智的有機結合。
在今年兩會上,張福鎖帶來了眾多有關于農業科技、綠色發展、人才培養的建議。他認為,綠色發展是實現農業現代化、建設農業強國的必由之路,科技小院將成為一個強有力的“幫手”。張福鎖說:“科技小院將分散的創新資源和創新要素組織起來,提升小農戶種田水平,縮小高產農戶和低產農戶之間的產量差,實現糧食增產保供。”
結合科技小院十余年發展的優勢和不足,他提出了《關于科技賦能小農戶均衡增產保供的建議》《關于科技小院訂單定向人才培養的建議》和《關于科技小院精準育才助推鄉村振興的建議》等相關建議,助力科技小院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
在國家層面,農業的受重視程度越來越高。2023年,我國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指出“‘三農’工作在新征程上仍然極端重要,須臾不可放松,務必抓緊抓實”。然而,由于歷史的原因,在社會層面上,公眾的觀念還停留在“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基礎耕種階段,對于農業的重視程度并不高,農業科技的相關人才也比較匱乏。
針對這一現象,張福鎖介紹說:“要轉變公眾對于農業的思想意識,破除傳統觀念、刻板印象。現在農業已經是涵蓋多個產業環節,現代化程度、科技含量都非常高的一個產業,早已經不是赤腳扶犁、驅牛耕作的時代。在國外一些發達國家,比如奧地利、瑞士,農民的地位很高,除了獲得農業生產的收入之外,他們還能拿到一部分保持綠色環境的政府補貼。在世界范圍內,各個國家對于農業科技人才的需求量都非常大,農業人才國際化程度高、綜合性水平強,是真正意義上的高精尖人才,并不是大家所想象的拿著鋤頭在田間地頭種地的傳統印象。農業不僅是十分重要的產業領域,也是一個十分有前景的事業方向,習近平總書記曾講過‘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所以,在鄉村振興的時代,農業、農村、農民都是很有發展潛力的。大家要改變認知,以更加現代化、科技化、未來化的視角看待我們的農業、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