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治海 全國人大代表
河北省張家口市農業科學院谷子研究所原所長
目前我國的小雜糧產業面臨著雜糧種植面積較小,產量不高;國家對小雜糧產業程度的重視不夠;科研和技術推廣水平落后,專業人員較少等問題。這些因素制約了小雜糧產業的提高。我國的糧食安全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實施“藏糧于畜”戰略,明確“肉蛋奶也是主糧”的概念,把畜牧業建設成第二糧倉。
合理利用鹽堿地。我國鹽堿地面積大,既有內陸鹽堿,又有濱海鹽堿。雜交谷子抗旱耐鹽,2021年新疆兵團二師二十四團鹽堿地種植張雜谷全生育期播種前只澆一次水,全生育期不澆水,畝產413公斤;2022年巴彥淖爾中度鹽堿地種植張雜谷,畝產達到425公斤,這些試驗的成功都為鹽堿地合理利用提供了典型案例。
推廣節水糧食作物新品種。河北省培育的節水小麥品種,春季灌溉一次實現畝產過千斤,減少了兩次灌溉。張雜谷19號雜交谷子,可以在極度干旱必須灌溉地區,播前灌溉一次,畝產達300~400公斤。節水高效品種在雨養地區有很大的發展潛力,遇到對谷子影響最為嚴重的伏旱時,節水雜交谷子影響很小。
支持育種新技術的開發利用。國家要鼓勵大專院校、科研單位與種業企業聯合開展生物育種技術,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成果轉化、產業化開發配套進行,以知識產權為紐帶促進聯合,提高育種工作的準確性,實現高技術產業化,為我國的糧食安全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