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立欣 全國人大代表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
目前我國農業綠色低碳發展還存在關鍵技術創新有待加強、科技成果轉化不暢、監測評價體系不完善等問題,需要加快農業綠色低碳關鍵技術攻關,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的基礎上,發揮好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的引領作用,挖掘農業的減排增匯潛力,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
首先,要創新綠色低碳關鍵技術。建議開展以水土資源保護與節約利用、退化和污染耕地治理修復、農業投入品減量、農業廢棄物資源高效利用等為重點的原始創新和關鍵技術攻關,重點聚焦種植業節能減排、畜牧業減排降碳、漁業減排增匯、農田固碳擴容、農機節能減排和可再生能源替代領域,研發一批綠色生產和低碳加工技術、產品和裝備,降低農業溫室氣體排放強度,鞏固提升農業生態系統碳匯能力。
其次,加快技術成果推廣應用。集聚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綜合試驗站和涉農企業、社會團體等各類創新主體力量,凝練一批適合不同地區、不同產業、不同品種的綠色低碳技術模式,形成一批綜合性技術解決方案,在全國創建一批農業綠色低碳技術示范基地,加快農業綠色低碳技術推廣應用,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模式。
最后,建立健全監測評價體系。加強農業農村減排固碳監測、核算、報告和核查體系建設,完善監測指標、關鍵參數、核算方法,加快遙感測量、大數據、云計算等智能化信息化監測技術的推廣應用。
綠色是農業的底色,生態是農業的底盤。
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我國農業綠色發展事業取得突破進展,一控兩減三基本(嚴格控制農業用水總量;把化肥農藥用量減下來;實現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農膜基本資源化利用)工作取得重要成效,化肥農藥等農資投入與農業產出水平基本實現“脫鉤”,促進農業綠色發展的制度體系不斷建立健全,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促進農業現代化奠定了重要基礎。
在2022年6月27日“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農業農村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全國耕地平均等級達到4.76,比2014年提高了0.35個等級,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568,較十年前提高了0.052;化肥農藥利用率均超過40%,畜禽糞污、秸稈綜合利用率分別達到76%和88.1%,農膜回收利用率超過80%;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超過70%,生活垃圾收運處理的自然村占比達90%以上。
從中長期看,中國糧食消費總量剛性增長,消費結構升級對推進綠色發展要求更高。但農業生產成本仍在提高,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農業基礎設施支撐能力和抗災減災能力亟待提升,推進中國糧食安全綠色發展和資源永續利用仍然任重道遠。
全國政協委員、營口市政協副主席、營口市農業農村局局長代萍建議提升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能力,建立完善的農業面源污染調查核算體系,完善農業面源環境監測工作標準體系,科學確定高風險地區優先實施治理。推動多部門聯合開展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專項行動,推動行業執法與司法相銜接,加大對破壞資源環境違法違規行為的查處力度。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業轉型升級、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很大程度上有賴于品牌農業的發展。
我國水產品總產量穩居世界第一已經長達30年。我國的水果,包括蘋果、桃子和梨的產量都穩居世界第一;2022年我國糧食產量6.86億噸,排名世界第一……這些數據表明我國已經是世界最大的農業生產國,但并沒有形成強大的足以影響世界的大品牌。
2022年8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七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新時代推進品牌建設的指導意見》強調,要打造提升農業品牌。實施農業品牌精品培育計劃,聚焦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和現代農業產業園等,打造一批品質過硬、特色突出、競爭力強的精品區域公用品牌。
“十四五”時期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五年。打造農業品牌、提升農產品質量,增加品牌效益、增加農產品品牌競爭力,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構建新發展格局具有重要意義。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后凱建議加強地標農產品品牌建設。他建議要加強地標農產品品牌宣傳,培養激發全國地標農產品消費熱情。在全國范圍內打造以“土特產”為主題的線上線下購物節,激發消費者對地標農產品的消費熱情并擴大農產品銷路,加速“高質量農產品—消費升級—農民增收”的鄉村振興正循環,打造多方共贏、可持續發展的模式,形成共同富裕的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