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馬思遙
2023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質量強國建設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綱要》中指出,到2025年,我國質量整體水平進一步全面提高,中國品牌影響力穩步提升,人民群眾質量獲得感、滿意度明顯增強,質量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更加突出,質量強國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到2035年,質量強國建設基礎更加牢固,先進質量文化蔚然成風,質量和品牌綜合實力達到更高水平。
在今年的兩會上,“質量”和“品牌”成為代表、委員的高頻熱議詞:
“好質量就是好品牌。”
“產品是品牌的載體,中國品牌走向世界之巔,必須要有卓越的產品做支撐。”
“讓中華老字號實現高質量發展,在國際舞臺上與世界一流品牌競爭,是時代賦予老字號的重要使命。”
“將企業品牌‘無形資產’轉化為其發展的‘真金白銀’。”
……
優秀的建議不絕于耳,各類相關提案層出不窮,共同交織描繪未來我國高質量發展的藍圖遠景,構建成中國品牌建設的強大設計。

改革開放40余年,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得到飛躍性的進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然而不論是國際形勢還是國內發展,一直都在反復提到“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的發展建設也必須時刻作出調整才能適應時代的洪流,屹立于世界的潮頭。
在國際方面,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風波漸平,正是世界經濟復蘇的良好時機,然而俄烏危機尚未解除,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勢力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盛行,隨著我國社會步入老齡化,人口紅利減弱,東南亞競爭優勢開始抬頭……多方因素綜合,決定了我國在發展過程中,勢必要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于高質量發展階段,這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在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總書記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民建工商聯界委員時強調,正確引導民營經濟健康發展、高質量發展。
圍繞著總書記的指示,在兩會上,各界代表、委員紛紛提出了自己的“高質量發展”建議。
中國的高質量發展,并不是一兩個領域的高質量發展,也不是某一個界別的高質量發展,而是整體的、全面的高質量發展,為此,各位代表、委員從自身界別出發,放眼整個行業,覆蓋全領域,共同探討中國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在農業高質量發展領域,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國家農業綠色發展研究院院長張福鎖提出“讓科技小院成為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中國農業科學院科學技術協會常務副主席、政協委員張合成提出“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
在探討如何高質量發展制造業的過程中,代表、委員不約而同地把目光瞄準了“數實結合”。全國人大代表、聯想集團董事長、首席執行官楊元慶提到“用數字化推動中小企業實現專精特新”;全國人大代表,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周云杰則認為“要用數字化促進工業化高價值的創造”。全國政協委員、南通大學校長施衛東提交了關于“智改數轉”的多項提案。

種種聲音表明,我國的經濟發展已經不再追求高增長、高增速,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我們不重視經濟增長,而是將重心從發展的數量轉移到發展的質量上來,這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自主選擇,也是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必然結果,是符合經濟和市場規律的,也是符合社會形態發展的歷史規律。
品牌是一個企業的命脈,更是一個國家的名片。從世界的角度看,我國是制造大國,不管是從出口數量還是產品覆蓋率來說,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都舉重若輕,但是我們并非制造強國,“中國制造”的品牌效應還不夠明顯,在諸多產業鏈條內,我們仍然是加工者,賣的是產品,而非品牌,因此無法形成持續且豐厚的利潤回報。
在國內,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企業和消費者均已經完成了傳統思維到互聯網思維的蛻變,對于企業而言,相比較于專注于質量的提升和品牌的打造,“掙快錢”的方式更能給企業帶來短期內、快速的利潤提升,導致目前市面上諸多產品質量參差不齊,企業的品牌難以“打響”。另一方面,這一現象疊加網絡購物習慣,導致消費者越來越不看重商品的品牌效應。長此以往,企業的產品質量只會每況愈下,消費者也失去了購買導向。
隨著我國經濟高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品牌”意識必須重新被重視,讓品牌和質量直接掛鉤,以質量促品牌,二者結合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高質量發展。
在今年兩會上,代表、委員圍繞品牌建設和高質量發展提出了諸多針對性建議,大體可分為企業品牌塑造和傳統品牌的發揚兩個方面。
在品牌塑造這一話題中,全國人大代表、陽江十八子董事長李積回提出了“聚焦品牌建設和產業發展”的建議。他建議重啟國家品牌戰略,從國家角度幫助企業打造品牌體系,確保品牌權威性。企業品牌建設應建立產品質量的基礎之上,從國家層面重視企業的品牌發展,就是從側面提升了對企業產品的質量要求。產品質量好,品牌自然響。
全國政協委員、三棵樹董事長兼總裁洪杰持有和李積回相似的觀點,他建議要將培育中國民族品牌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研究出臺中國品牌中長期戰略計劃,制定全方位的保障措施,引導企業以消費者為核心,提升品牌美譽度。
全國政協常委、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從質量的角度提出“一心一意做事業,聚精會神創品牌”。他認為面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中國企業要加強自主創新,不斷提升產品質量,質量上去了,品牌就“創”出來了。要把握依法合規、安全生產、產品與服務質量三條生命線,一步一個腳印,扎扎實實把企業做強做大。
除了“創”品牌之外,還有很多的“老字號”“老牌子”有待繼承和發展。全國人大代表,廣藥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李楚源圍繞自身所從事的中醫藥領域,提出了以品牌管理、促進消費、數字化和國際化為手段,推動中華老字號發展,引領中國品牌向世界一流品牌方向高質量發展的建設,讓中國老字號煥發全新生機,在世界舞臺上和一流品牌“掰掰手腕”。
全國政協委員、尤尼泰稅務師事務所有限公司總裁藍逢輝認為,應加大對民族品牌的扶持力度,用中國品牌講好中國故事。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民族品牌,讓品牌成為文化輸出的重要載體,持續提升中國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
質量和品牌是一體兩面,質量是品牌發展的最大底氣,品牌又是高質量發展的最好支撐。品牌與質量之間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彼此成就。但不管是品牌建設還是高質量發展,其最終目的都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上的以人民為中心的自主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