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彥
5月5日是個值得銘記的日子,這一天是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革命導師馬克思的生日。為了表達對這位“千年第一思想家”的崇高敬意,許多人特意選擇在這一天參觀馬克思故里。我也是這些“有心人”中的一個。幾年前的這一天,我曾驅車4個多小時,專程前往德國西南邊陲城市特里爾。
特里爾坐落于狹長的摩澤爾河谷盆地,依山傍水,綠樹環繞。城市里散布著很多氣勢恢宏的古建筑,但我顧不上欣賞,徑直向布呂肯街10號駛去。布呂肯街是市中心一條普通的街巷,路面很窄,單行道。在一幢灰白色三層樓房的門楣右側外墻上,粘貼著一個編號為10的門牌,門牌下方掛著一塊黑色方形銘牌,上書“馬克思故居紀念館”。大門右側兩個窗戶之間的墻上鑲嵌著馬克思銅質頭像,頭像下方鐫刻著:1818年5月5日,馬克思出生于這所房子。
如果不是刻意尋找,我很可能會錯過這幢樓房,因為在我的想象中,馬克思故居紀念館的門面一定非常氣派,有著很顯眼的標志。從馬克思故居紀念館的低調風格可以看得出,當地并不認為這座居所有什么神圣之處,也不想把這里打造成一個旅游景點或者思想圣地。當地以平常心對待馬克思故居的做法,沒有減少我對偉人的崇敬之情,反而讓我增加了親近之感。我佇立在故居外面許久,向我心中的思想圣地行注目禮。灰白色的墻壁,棕色的門楣和窗沿,乳白色的窗扉,淡青色的屋頂,建筑整體看上去古樸而典雅。

我滿懷崇敬走進紀念館,從一樓接待室領取了介紹資料和語音導覽設備。這里的介紹資料和語音導覽設備提供中、英、德、法、俄、西、日7種語言版本,數量之多非歐洲其他名人紀念館所能比,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馬克思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景仰。翻開門口放置的留言簿,中文留言居多,內容都是表達對馬克思及其思想的敬仰之情。據紀念館工作人員介紹,每年約有10萬中國人前來參觀,占所有參觀者的1/3。于思想源頭處尋初心本真,在歷史遺跡中悟使命擔當——我想這應該是不遠萬里前來參觀的中國同胞們的共同心愿吧。
在一樓展室里,我看到了馬克思的出生證、與燕妮的結婚證、家庭合影、死亡證明等珍貴文物,這些資料標示著馬克思人生的重要節點。除此之外,一樓展室還介紹了故居歷史變遷,展示了馬克思和家人在特里爾、波恩、柏林、科隆、巴黎、布魯塞爾及倫敦等歐洲城市輾轉生活的軌跡。展廳中央矗立著一組很大的沙漏裝置,哪個地方漏下的沙子越多,就說明馬克思在這個地方居住生活的時間越長。
資料顯示,這幢始建于1727年的樓房是當時德國萊茵地區典型的巴洛克式民居樓,近300年來樣貌幾乎沒有改變,馬克思出生時就是這樣,只是當時的門牌號是664。該建筑臨街三層,后樓也有三層,中間是天井小院,前后樓二、三層之間由走廊連接,后院是一個小花園。

矗立于市中心西蒙教堂廣場上的馬克思雕像成了特里爾一道新的風景。
1818年4月,馬克思的父親亨利希·馬克思律師租了一層的兩間和二層的三間房子,一層用作律師事務所,二層供一家7口人居住。1928年,德國社會民主黨以近10萬帝國馬克從私人手中買下這座當時已成為鐵器店的馬克思故居,將其改建成馬克思、恩格斯紀念館。1933年,德國納粹上臺,故居被沒收,文物遭洗劫一空。直到1947年5月5日,馬克思故居被辟為紀念館重新開放。
沿著實木樓梯走上二樓,首先看到的是馬克思父母的臥室以及馬克思的誕生之地——臥室后的小房間。這一層的另外幾間展室,主題分別為“青年馬克思”“政論家和哲學家”“1848年歷史時代的轉折”“流亡生活”“ 政治經濟—— 生活主題”“馬克思和工人運動”和“恩格斯與馬克思主義”,主要介紹了馬克思一生的生活經歷、思想演變和實踐歷程。墻上有許多照片和手稿,玻璃柜里陳列著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各種著作,還有馬克思的畢業論文和博士學位證書等。這部分內容占全部展覽的2/3。

馬克思故居紀念館展出的珍貴文物之一——馬克思在倫敦生活時經常坐的扶手椅。
三樓展室玻璃櫥里陳列著《共產黨宣言》多種重要版本和早期譯本,其中第一版的德文版《共產黨宣言》目前存世只有 3 本,尤為珍貴。《共產黨宣言》是第一次全面闡述科學社會主義原理的偉大著作。《共產黨宣言》的問世,如同一道閃電劃過暗夜的長空,深刻改變了人類歷史進程。看到陳望道首譯的中文版《共產黨宣言》,心潮更加澎湃。《共產黨宣言》中文版的出版,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建作出了重要貢獻。可以告慰馬克思的是,馬克思主義指引中國成功走上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康莊大道,中國共產黨人作為馬克思主義的忠誠信奉者、堅定實踐者,正在為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而執著努力!
參觀完馬克思故居紀念館,才知道馬克思真正的“故居”并不是這里。馬克思出生18個月后,他們家便搬到特里爾西蒙街8號。這是他的父親買下的房產,馬克思在這里生活到17歲。
西蒙街8號如今已成為商鋪,但墻上仍然鑲嵌著一塊銅牌,上面鐫刻著“馬克思居所”。西蒙街是特里爾南北通衢大路中最熱鬧的一個路段,一直向南而行,來到面包街,馬克思上的中學就在面包街與耶穌會士街的交會處。再往南就到了新街,燕妮的家就在新街上。馬克思和燕妮從小就認識,因為他們的父親是很好的朋友。想當年馬克思從家出來,到學校只需往南走約700米,到燕妮家則要多走100米。我漫步在這段路上,想象著馬克思和燕妮青梅竹馬、結伴游玩的浪漫時光。

故居紀念館展廳內有關馬克思和恩格斯論述中國的書籍。
燕妮是“特里爾城最美麗的女子”,特里爾的貴族公子們都期望得到她的明眸一顧,而她只對馬克思情有獨鐘。在她給馬克思的信中,字里行間無不流露出“初戀味道”:“只要你朝我看一眼,我就會感到恐懼而不敢再說一句話,血液就會在血管里凝結,心怦怦直跳。”才華橫溢的馬克思在回信中寫道:“須知世界上唯獨你,才是我靈感的源泉,希望之光,慰藉的神。”
馬克思來自中產階級家庭,成長環境安逸舒適,為什么會為無產階級的解放事業奮斗一生?面對我的疑問,特里爾市長沃爾弗拉姆·萊布表示,這里獨特的歷史文化塑造了少年馬克思的世界觀,是孕育馬克思主義最初的土壤。“馬克思是這座城市的榮耀,我們稱馬克思是‘特里爾之子’,我為自己是馬克思故鄉市長而自豪。”
據萊布介紹,在馬克思生活的年代,特里爾有1萬多居民,大都以種植葡萄為生。1814年萊茵地區并入普魯士后,這里的葡萄園由于關稅同盟的建立和外部的競爭,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隨之而來的失業和物價上漲導致了赤貧、賣淫和外出移民的加劇,致使該城市超過1/4的人口完全依靠公共救濟而生活。馬克思家境富裕,冬天能夠使用當時很少人用得起的木柴取暖。懸殊的貧富差距,讓馬克思從小就開始思考社會不平等的現象。
萊布說,馬克思對于歷史研究的濃厚興趣也與特里爾厚重的歷史文化密不可分。特里爾是德國最古老的城市,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特里爾一度成為西羅馬帝國的首都,現存著名的歷史遺跡“大黑門”就是當時都城的北門。羅馬式的大教堂、貴族議事的元老院以及僅剩斷壁殘垣的凱撒浴場,都見證了特里爾曾經的輝煌。馬克思就在“大黑門”附近長大。他對歷史一貫而專注的熱情正源于這種環境。
不只是這座城市的“羅馬痕跡”影響了馬克思。在拿破侖戰爭時期,特里爾連同萊茵河畔的其他地區都被劃歸法國,并且依照法國大革命的基本原則進行管理。因此在足夠長的時間里,特里爾都浸潤在言論自由和立憲自由的氛圍中,這種氛圍是德國其他任何地方都沒有的。
行走在特里爾街頭,感覺馬克思并沒有離去,他的身影已融入當地人的生活,他的學說依然閃爍著耀眼的真理光芒。特里爾城中充滿了馬克思的印跡:很多紅綠燈都閃爍著他的卡通像,不少公交車上也印有馬克思的頭像,售賣與馬克思有關的紀念品店鋪隨處可見……讓我印象最深的是矗立于市中心西蒙教堂廣場上的一尊古銅色的馬克思雕像。這是2018年馬克思誕辰200周年之際中國政府向特里爾贈送的。自信從容,目光炯炯,這位偉人手拿書本,邁步向前。他從這里走向世界,走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