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生活垃圾污染環境的問題也越來越多。基于綠色低碳發展理念的要求,本文調查分析我國生活垃圾分類收集的現狀,并提出加大垃圾分類宣傳力度、增加監管獎懲機制、完善垃圾分類基礎設施和建立完善的監督機制等對策措施,對進一步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有一定的意義。
關鍵詞:綠色低碳;生活垃圾分類;對策措施
Abstract: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society?and?economy,the?problem?of?environmental?pollution?by?domestic?waste?is?also?becoming?more?and?more?serious.Based?on?the?requirements?of?the?concept?of?green?and?lowcarbon?development,this?paper?investigates?and?analyzes?the?status?quo?of?domestic?waste?classification?and?collection?in?my?country,and?proposes?countermeasures?such?as?increasing?waste?classification?propaganda,increasing?supervision?reward?and?punishment?mechanisms,improving?waste?classification?infrastructure,and?establishing?a?sound?supervision?mechanism.It?is?of?certain?significance?to?further?promote?the?classification?of?domestic?waste.
Keywords:green?and?low?carbon;domestic?waste?classification;countermeasures
一、概述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產量不斷增多,據統計,全國生活垃圾年產量高達4億噸,垃圾帶來的環境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垃圾處理是困擾世界各國的普遍性難題,垃圾分類作為垃圾處理前端“卡口”環節,是垃圾減量和資源回收利用的必行之舉,是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舉措。“雙碳目標”是中國對世界的莊嚴承諾,垃圾分類是對綠色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踐行,也是實施“雙碳”國家戰略的重要任務。生活垃圾分類作為熱門話題,它既是一件民生“關鍵小事”,也是事關經濟社會能否綠色、科學、低碳發展的大事。垃圾分類可以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尤其是回收一些塑料等無法降解的物質,能夠減少對環境的污染,此外,垃圾分類處理可以提高垃圾的資源價值和經濟價值。我國在2017年出臺垃圾分類政策并要求在我國46個城市先行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隨著全國垃圾分類試點的持續推進,逐漸形成了垃圾分類的制度基礎、輿論環境等,到目前為止,生活垃圾分類已經走進各個小區,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二、垃圾分類實施的政策規定
(一)主要政策文件
為了加強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創造清潔、優美的城市工作、生活環境,促進城市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我國在針對污染防治和固廢處理、可回收垃圾處理和針對生活垃圾分類實施具體工作方面出臺了多項政策。政策圍繞生活垃圾分類需要科學管理,合理分類,垃圾分類設施設備投放類型、數量、布局,垃圾分類宣傳教育,相關法律法規等方面。此外,2021年我國在垃圾分類領域出臺了《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廳關于印發生活垃圾分類工作“1對1”交流協作機制實施方案的通知》提出建立生活垃圾分類工作“1對1”交流協作機制,由19個先行省份、重點城市與19個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省份結對,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省份在借鑒先行地區經驗做法、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加強溝通協作、促進交流互鑒、實現互促互進。在城鄉垃圾分類方面也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增強縣城綜合服務能力,推動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并明確提出要加強縣城生活垃圾分類,推動我國垃圾分類和處理工作。各省市依據國家提出的垃圾分類實施方案,根據各省市實際情況,出臺相關政策,進一步推進垃圾分類。
(二)生活垃圾類別規定
依據我國相關法律規定,2019年11月15日發布新版的生活垃圾分類標志,并于12月1日正式實施,新標準將垃圾根據是否可重新利用、是否有害等分成四大類。垃圾分類收集后,便對不同類型的垃圾進行分類處理。對于可回收垃圾,通過綜合處理可以重新回收再利用;對于廚余垃圾,經處理可以產生有機肥;對于有害垃圾,需要特殊安全處理;對于其他垃圾,采取焚燒和填埋的方式,減少對水資源、大氣、土壤的污染。
三、生活垃圾分類研究現狀
(一)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學者在較早時期就重視垃圾管理并提出了垃圾分類。20世紀70年代以來,許多國外發達國家居民垃圾產生量劇增,生活垃圾處理面臨巨大的挑戰,開始研究解決垃圾分類問題的對策。有學者探究居民心理因素對垃圾分類的影響,認為態度決定分類主體的行為,個人環保知識以及對于生態環境的態度會對自身環保行為有一定的影響,居民態度與心理動機這類內部因素會對居民分類有著重要作用。后來,由于進行深入實證分析后發現心理因素對居民環境行為的影響并不完全,學者研究重點轉向環境行為影響因素中的外部情境因素,在近些年研究中,研究重點在于如何提高居民垃圾分類主動性。從國外研究來看,其對垃圾源頭分類關注較早,研究發現法律制度、居民對生活垃圾分類的認知、道德層面、硬件設施、激勵機制等都會對居民生活垃圾分類投放行為有一定的影響。
(二)國內研究現狀
雖然我國開始推行生活垃圾分類處理與其他國家相比較遲,但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研究發現,目前我國有237個城市開始推行垃圾分類,上海、北京、廈門等18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居民小區覆蓋率超過70%,在46個重點城市,生活垃圾分類覆蓋7.7萬個小區,居民小區覆蓋率平均達到53.9%。20世紀90年代,研究人員開始關注人口特征、情境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對生活垃圾分類行為的影響。研究表明,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等個人特征對垃圾分類行為均有顯著影響。張莉萍從居民集體意識出發,分析了目前我國主要地區垃圾分類試點的困境,并認為需要從政策法規角度強制居民分類并給予一定經濟刺激,在垃圾管理中引入市場機制[1]。隋玉梅等在調研中發現分類基礎設施對居民分類主動性有很大影響,提出應該合理設置垃圾桶間距、數量,并在社區中驗證了研究假設。曲英通過居民心理角度分析了目前我國垃圾分類執行情況及難點,并以定量方式構建行為模型。有學者以垃圾分類試點城市上海社區居民為例,探索上海社區居民參與生活垃圾分類的影響因素,研究認為政策規制、價值激勵、行為感知三因素顯著影響上海社區居民實際生活垃圾分類行為。同時,有學者對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類影響因素研究,發現居民個人特征中,年齡、主觀環境知識水平對居民垃圾分類行為有顯著的正向影響,政府可通過進一步完善垃圾分類的設施建設及制度體系建設,促進我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的全面實現[2]。
此外,國內學者對垃圾分類投放環節研究集中于針對具體影響因素提出相關政策建議。例如,段家棟等在構建評價指標體系中,不僅分析了垃圾分類帶來的經濟效益,還關注到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以海口市居民區為例進行實證研究,評價結果表明,基于有害垃圾單獨投放的干濕(易腐垃圾、其他垃圾)兩分方案為現階段最適合于海口市居民區的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方案[3]。由于在垃圾分類影響因素領域學者研究不斷深入,研究視角也進行了一定的轉變,開始關注居民個體等微觀因素。曲英通過構建行為經濟理論模型來研究居民源頭分類行為及意愿,在文中分析了各個垃圾分類影響因素對于垃圾源頭分類的影響程度。徐林通過構建垃圾分類外部因素與居民個體因素兩個層面的理論模型,探討影響我國城市垃圾分類的各類因素,提出的建議具有實踐參考價值[4]。
四、完善生活垃圾分類實施的對策措施
(一)加大垃圾分類宣傳力度
垃圾分類宣傳教育是提高居民參與度最直接的方式,可以讓居民意識到參與生活垃圾分類是每個人的責任,政府、社區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宣傳垃圾分類對環境保護的重要作用,普及居民垃圾分類知識,共建美好城市[5]。政府可以從垃圾分類實施方案、獎懲措施、法律法規等相關方面為主進行宣傳,社區可以從垃圾分類知識、方法、環境保護等方面為主進行宣傳。雖然垃圾分類的宣傳教育一直進行,但是大多數宣傳方式單一,并沒有形成較好的宣傳效果。為強化宣傳效果,在宣傳方式上可以采用線上+線下的宣傳方式。線下可以通過開展社區垃圾分類知識和環保講座、知識競賽,吸引更多的居民參與;發放簡單易懂的垃圾分類宣傳冊;在社區垃圾回收站放置垃圾分類圖;社區安排志愿者提供居民咨詢服務為居民解答分類疑惑等方式。同時,發揮“互聯網+”優勢,在微信公眾號、小程序等居民常用的平臺通過動畫和視頻的形式進行宣傳教育,營造垃圾分類的氛圍[6]。此外,垃圾分類宣傳需要從小開始,學校開設環保課程,普及環保知識,讓學生在相關課程中學習理論知識、實地參觀、學校組織垃圾分類知識競賽等,提高學生對垃圾分類投放的興趣,形成垃圾分類投放的習慣[7]。在宣傳內容方面,除了傳統的介紹垃圾分類標準和垃圾分類投放要求之外,應該突出垃圾分類對于環境保護的意義、當前政策與法律規定、激勵與獎懲措施內容等。通過多樣的宣傳形式,營造積極的社會氛圍,提高居民垃圾分類意識,加快居民垃圾分類推進,引導居民養成垃圾分類的習慣,調動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能夠正確、合理地分類垃圾。
(二)增加監管獎懲機制
通過調查發現適當的補貼、福利和懲罰措施,會使居民更關注垃圾分類,也會有更高的動力去參與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因此可以完善有關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的法律法規,明確國家、地方和個人在生活垃圾分類中應負的責任和義務以及行政主管部門的監督管理責任,例如,對于違反垃圾分類條例的行為如何處罰、如何考核執法人員有關生活垃圾分類監督的執法政績等方面。同時政府、街道、社區可以根據居民具體需求對垃圾分類投放設置一定的激勵和懲罰措施[8]。獎懲措施可以分類別進行制定,面向高收入人群可以采用精神聲譽激勵措施,面向低收入人群可以采取物質激勵措施,通過參與垃圾分類相關知識講座、社區相關活動、垃圾分類投放次數等方式進行積分,從而兌換一些環保生活物品等。此外,制定面向小區、企事業單位的獎懲措施,進行考核表彰和通報批評。垃圾分類長效機制的實現需要通過激勵和懲罰措施相配合,以懲罰措施為主要督促措施,激勵作為輔助措施,可以讓居民更加主動地對垃圾進行分類投放。
(三)完善垃圾分類基礎設施
當前小區存在不同類型的垃圾分類裝置,應該全國統一垃圾分類標準,投放相同的分類垃圾桶,有助于各地區之間相互學習、復制及推廣。同時合理規劃小區垃圾站,投放分類垃圾桶數量,根據居民生活習慣和實際情況,以小區進出處為重點,制定合理、便捷的、有引導性的、美觀的垃圾分類設施配置,為居民進行垃圾分類提供基礎設施保障。此外,注意垃圾桶及其周邊的衛生情況,對垃圾站進行消殺,提升小區環境和居民垃圾分類積極性。在小區垃圾站周邊安裝攝像頭、投放智能垃圾桶等進行垃圾分類投放指引說明和獲取居民垃圾分類信息,提高居民參與垃圾分類投放的興趣和準確性。目前,大部分地區在生活垃圾分類設施建設方面的投入都很有限,特別是分類運輸車、分類處理設備等配置嚴重不足[9]。因此,需要加大生活垃圾分類設施建設方面的投入,配置分類運輸車和分類處理設備,不然也會使得前端垃圾分類的智能裝置慘遭冷落,形同虛設。
(四)建立完善的監督機制
垃圾分類管理涉及方面較多,僅靠政府部門的管理和居民的自覺是很難實施的,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監督機制。從政府方面,可以聘請專業人員,對垃圾分類環節進行監督,及時糾正不當行為;從社區方面,可以建立小區垃圾分類監督隊伍和志愿者隊伍,對所在小區垃圾分類管理進行監督,可以按時間段開放小區垃圾站,安排人員監督和引導居民進行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對生活垃圾混裝投放的居民進行相關培訓;從居民方面,可以采用垃圾袋實名制,達到誰投放誰負責的目的。此外,可以建立輿論監督機制,形成居民互相監督的環境,對沒有進行垃圾分類、沒有正確分類投放的居民積極勸導、舉報,慢慢形成主動對生活垃圾進行分類的氛圍。
結語
我國已進入經濟高質量發展時期,城市中的生活垃圾問題日益突出,生活垃圾分類得到了社會越來越多的重視。生活垃圾分類對實現垃圾的綜合處理、減少廢物處置成本以及實現資源的回收利用有著重要作用。為推進實施垃圾分類,我國近幾年來不斷出臺相關政策和措施,垃圾分類正逐步由試點地區推行到全國。隨著我國生活垃圾分類的法律法規不斷完善,政府、社區、居民等協同合作,加大生活垃圾分類宣傳力度、增加監管獎懲機制、完善垃圾分類基礎設施以及建立完善的監督機制等,有助于從源頭解決“垃圾圍城”現象,也可以鼓勵居民更多地參與垃圾分類投放,提高居民對垃圾分類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共建美好城市。
參考文獻:
[1]張莉萍,張中華.城市生活垃圾源頭分類中居民集體行動的困境及克服[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69(06):5056.
[2]許蓉.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類的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資源綜合利用,2021,39(10):168173.
[3]段家棟,陳海濱,苗雨,等.基于試驗分析的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方案灰色聚類比選[J].環境衛生工程,2018,26(06):14.
[4]徐林,凌卯亮,盧昱杰.城市居民垃圾分類的影響因素研究[J].公共管理學報,2017,14(01):142153+160.
[5]黎曉峰.長沙市居民生活垃圾源頭分類中存在問題及對策分析[J].明日風尚,2018(19):335.
[6]郭昊.城市社區居民生活垃圾分類行為影響因素及建議研究[J].低碳世界,2021,11(10):191192.
[7]李為實.我國生活垃圾分類收集的實施現狀及建議[J].廣東化工,2020,47(10):7778.
[8]舟航.“零廢棄”未來展望:中國生活垃圾管理機制的路徑完善[J].世界環境,2021(06):8687.
[9]韓澤東,李相儒,畢峰,等.我國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收運模式探究——以杭州市為例[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19,38(03):688695.
作者簡介:黃瑤瑤(1995—?),女,漢族,浙江溫州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環境工程、安全科學研究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