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事項會計研究:“事項”的定義、分類與記錄(計量)

2023-05-06 23:26:24周福源
會計之友 2023年10期
關鍵詞:分類

周福源

【摘 要】 在資本市場與信息技術高度發展的背景下,為更好滿足“決策有用觀”的需求,事項會計需要在理論層面獲得實質性進展,為基于事項理論會計信息系統的設計和實際應用奠定堅實的基礎。文章就事項會計理論的構建進行了探索,通過文獻研討與理論演繹的方法,提出事項會計中作為基礎概念的“事項”可以被定義為與企業價值相關的活動或事件,根據業務內容的不同將事項劃分為十大基本類型并構建了一個事項關聯模型,為事項會計奠定了一個框架性基礎。另外,借鑒計算機編程領域面向對象思想中的“繼承”概念對事項規范化記錄與計量方法進行了設計。

【關鍵詞】 事項會計; 會計模式; 價值相關性; 分類; 計量

【中圖分類號】 F23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23)10-0067-07

一、引言

會計學術界對財務會計目標的認識存在“受托責任觀”和“決策有用觀”兩種觀點。其中,“受托責任觀”強調財務會計應反映經營者的履約責任,而“決策有用觀”則強調財務會計應為投資者提供決策有用的信息[ 1 ]。現行會計信息系統構筑在以“受托責任”為目標的財務會計基礎上[ 2 ],但是為適應信息需求的變化逐漸引入“決策有用觀”目標的指導,對傳統財務會計進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改、補充與重構。比如,“會計逐漸地修正或放棄歷史成本,轉而尋求采用能夠反映企業當前的價值甚至是未來潛在價值的計量方式”[ 3 ];再比如,不斷增加財務報告附注披露的事項和篇幅[ 4 ]等。

然而,在現有會計信息系統中同追求“受托責任觀”與“決策有用觀”雙重目標的實現并不理想。一方面,會計具有公共契約的性質,“最基本的職能是報告一個主體的經濟運行與財富變化的基本信息,提供給與該主體相關的經濟利益各方,以維系各利益主體之間彼此的信任”[ 3 ]。這種職能與“受托責任觀”天然契合,與“決策有用觀”則不存在緊密聯系,因為投資者多樣化的決策、迥異的決策模型以及不同的決策偏好等決定了“決策有用”的會計信息應是個性化的,而這與維系各利益主體間信任要求的會計信息的公共性很不一致。會計信息在維系利益各方之間相互信任的能力顯然是不能喪失的,因為喪失了這種能力,也就喪失了會計的根本,這意味著現行會計信息系統以“受托責任觀”為目標的財務會計基礎是不可以放棄的,于是,基于“決策有用觀”的指導對傳統財務會計的修改、補充與重構不能以嚴重損害“受托責任觀”目標為代價。

另一方面,當前基于“決策有用觀”目標對傳統財務會計進行修改、補充與重構的現實做法,暫且假設沒有嚴重損害“受托責任觀”目標的實現,至少也是不能有效實現“決策有用觀”目標的。主要體現在:其一,當前財務報告是通用目的的財務報告,而通用目的的財務報告無法滿足多樣化的決策需求[ 5 ],“決策有用觀”目標與通用目的財務報告結合的結果就是“……武斷地將信息在不同的需求者之間統一化和平均化,無法滿足信息需求者對財務信息的多層需要”[ 6 ]。其二,為了增加決策有用性,滿足多樣化的決策需要,于是不斷提高財務報告附注的地位,篇幅不斷增加,最后導致一份通用目的的財務報告儼然厚可及書,然而,通用目的的財務報告的基礎在于“受托責任觀”目標,但現在會計信息系統的目標已經轉變為“受托責任觀”與“決策有用觀”的混合目標,由此導致財務報告中不同傳遞目的的信息相互混雜,而“信息混淆……實際上也就弱化了信息相關性”[ 7 ]。其三,當前占統治地位的會計模式從根本上依然屬于Sorter[ 8 ]于1969年所說的“價值會計”范疇①,此模式假定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是已知的、具體的,會計人員按照一套規則(會計準則)收集和處理數據,能為各種各樣的決策模型提供最優輸入值。但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因為會計人員不可能預見到這些數據將來的所有用途,況且信息的使用又具有明顯的個性化特征[ 4 ]。

由此,從會計學科乃至會計職業的生存與發展路徑來看,更可行的方式應是“受托責任觀”會計與“決策有用觀”會計一分為二,并行發展,一個先行示例就是我國政府會計核算亦進入財務會計核算和預算會計核算并存的“雙核”模式[ 9 ]。基于“受托責任觀”目標的傳統會計在既有軌道上繼續發展,歸屬于“價值會計”范疇,發布通用目的的財務報告,主要實現維系利益各方之間相互信任的職能;另外又在平行軌道上擴展出基于“決策有用觀”目標的新的會計模式,這種新的會計模式將歸屬于Sorter[ 8 ]提出的“事項會計”范疇,用戶自行定義決策需求并自動生成報告,主要幫助信息需求者了解企業狀況并進行決策。

“受托責任觀”會計與“決策有用觀”會計兩種會計模式將并行于一個統一的會計信息系統之中。就更高的層面而言,由于“維系各利益主體彼此的信任”亦可表述為幫助各利益主體彼此作出有關“信任”的決策,而“受托責任觀”下的傳統會計提供的信息對這種“信任決策”亦是“決策有用”的,易言之,“受托責任契約履行情況的評價以及受托責任契約是否延續的選擇本身就是一種決策”[ 1 ]。那么,傳統會計就可以被看作是新的會計模式中的一個特例,對應的,“‘價值會計’可看成是‘事項會計’的一個信息子系統(子集)”[ 4 ],于是,這個統一的會計信息系統終歸是一種基于事項理論的會計信息系統,事項法提供的信息可以(而且應當)是價值法的基礎。

之所以說基于“決策有用觀”的新的會計模式將歸屬于Sorter[ 8 ]提出的“事項會計”范疇,是因為“事項會計”正是基于“決策有用觀”目標而提出的。具體來說,Sorter[ 8 ]把當時占統治地位的會計模式稱為“價值”法,并提出所謂的“事項”法,認為價值法會計以對會計數據高度整合與估計的方式提供通用會計報告,忽視了使用者在會計信息需求中的廣泛差異,通過采用事項法會計向使用者提供更多有關經濟事項的信息,降低會計信息的整合程度,創造使用者自組會計數據的條件,以事項定向改革會計報告列報,提升會計信息面向不同使用者的有用性。

事項會計雖未在過去成為主流理論,但其核心觀點與當前技術條件、管理需求、競爭環境更為相符[ 10 ]。而從現實世界發展來看,事項會計理論發展的兩個主要動力源都已具備,資本市場不斷地擴張與發展提供了第一個動力源,網絡時代與信息技術的高度發達則提供了第二個動力源。由此,有必要繼續深化事項會計理論研究,尋求突破性進展,進而為基于事項理論的會計信息系統的設計和實際應用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事項的定義

事項會計中,“事項”是事項會計理論的基礎性概念,它在理論上明晰了事項會計相對于價值會計的關鍵性區別,在實務上則成為事項會計觀念得以實踐的起點。Sorter[ 8 ]在首次闡述事項會計理論時,把事項稱為“經濟事項”,是其信息“可能在各種決策模型中有用的相關經濟事項”。盡管Sorter列舉了一些具體的“事項”,但始終沒有對事項作出明確的定義。

Johnson[ 11 ]認為“事項”是指某種活動或某種經常性或偶然性的事件,它們能用一個或多個特征來描述。當然,事項的全部特征是無法計量的,但會計應描述或計量與用戶決策相關的主要特征,利用這些信息,用戶可以觀察事項發生的狀況,依此預測未來相關事項發生的可能性。

嵇建功[ 5 ]認為存在三個層次的“事項”,即作業事項、經濟事項與會計事項。第一層次,“作業事項”是最基礎的,是企業的一項具體活動。“作業事項”是客觀存在的,可以通過觀察來驗證其存在性,又具有多重屬性(特征)。第二層次,“經濟事項”是事項會計中的基本事項。經濟事項必須是作業事項的(經濟)價值屬性的組合,經濟事項伴隨(經濟)價值狀態的變化。第三層次,“會計事項”是符合特定會計準則要素標準的某些經濟事項。經濟事項與會計事項之間的差異主要表現在經濟事項的判斷標準是客觀的,而會計事項的判斷標準亦即確認標準是特定的會計理念和標準,因而是主觀的。

以上研究者對“事項”概念的分析逐漸深入,Sorter[ 8 ]提出了一個模糊的思想概念,Johnson[ 11 ]對這個思想概念進行了框架性的草繪,嵇建功[ 5 ]則以嚴謹的手筆描畫出這個思想概念的層次和結構,但缺失細節,依然沒能形成清晰的圖像或定義,由此,“事項”概念的可操作性存在限制。嵇建功[ 5 ]認為“經濟事項”是事項會計中的基本事項,這一觀點與Sorter[ 8 ]的最初陳述相一致,那么,就可以著眼于“經濟事項”進行進一步探討,厘清相關細節。

首先,嵇建功[ 5 ]明確指出價值屬性才能構成經濟事項,而且會計對象中的價值均指經濟價值,即具有經濟價值屬性的活動或事件(或其組合)才構成所謂的“經濟事項”。只是,“具有經濟價值屬性”這一詞匯的內涵本身是模糊的,一些活動或事件本身可能就是價值運動的過程,或直接帶來經濟價值的增減變化(比如,生產耗費與收入實現等活動或事件),這些活動或事件作為“經濟事項”當然是無可置疑的;然而,還有一些活動或事件本身可能不直接對應價值運動過程,也沒有直接帶來經濟價值的增減變化(比如,企業領導人職位變更之類的活動或事件),但其可能改變企業價值運動過程的形態或狀態,最終影響企業的價值,這些活動或事件能否作為“經濟事項”從上述詞匯中是無法得到清晰解答的。葛家澍和李翔華[ 12 ]指出會計有兩個對象,一是會計反映和控制的對象,二是會計處理的對象。前者為客觀存在的價值運動,后者是客觀存在的價值信息的運動。按照這種觀點,上述兩類活動或事件最終的結果都將落實到企業的價值上,這兩類活動或事件的信息都歸屬于價值信息,因此,這兩類活動或事件都應該是具有經濟價值屬性的,都應該作為“經濟事項”。這個細節的揭示是很重要的,因為如果“經濟事項”局限于第一類活動或事件,那么,事項法下的“事項”概念將與價值法下的“會計事項”不會有太大差異,難以充分滿足“決策有用觀”目標的要求。

其次,經濟價值是有歸屬性的,企業利益各方關注的是關于自身的經濟價值,其經濟領域的決策歸根結底也是建立在關于自身經濟價值的判斷上②。那么就存在一個問題,即“經濟事項”的經濟價值屬性究竟是與牽涉利益的哪一方的經濟價值相聯系呢?根據利益相關者理論,企業作為一種組織形式聯結著相關各方的利益;擴展之,則企業價值亦聯結著歸屬于相關各方的經濟價值。而企業價值的傳統表現形式就是股東價值,在資本市場條件下,更直觀地表現為股票價值,于是,“經濟事項”的(經濟)價值屬性客觀上應與企業價值(以股東價值或股票價值為表現形式)相聯系,但這并不意味著除股東之外的其他利益方無法獲得關于自身的經濟價值的信息。準確地說,其他利益方是通過了解與股東價值或股票價值相關的“經濟事項”來判斷關于自身經濟價值的影響,進而作出經濟決策的,只不過股東與其他利益方對此“經濟事項”的利益解讀可能存在差異,而這種個性化的解讀恰是事項法思想的應有之意。

概言之,與股東價值或股票價值相關的“經濟事項”其實與有關其他利益方的經濟價值之間亦是先驗地存在著復雜難解的邏輯關系,但作為事項法會計中基本事項的“經濟事項”,必須明確界定為是與股東價值或股票價值相關的,以此為標準,才具有現實可操作性。進而言之,由于利益各方的經濟決策就是基于歸屬于自身的經濟價值考慮,故所謂“決策有用”的信息其實也就是“價值相關”的信息,換言之,決策有用性即是價值相關性。

再次,“經濟事項”來自作業事項(或其組合),但只抽取作業事項多重價值屬性中的經濟價值屬性,剔除了其他價值屬性,表現出價值的單一性。然而,會計主體價值相關方具有多元性,因此,經濟事項的(經濟)價值屬性仍可能表現出差別的價值特征和評價特征。其中,差別的價值特征是指不同個體就“經濟事項”對價值狀態的影響會有不同的估值。比如不同投資者關于某一經濟事項對股票價值的影響程度認識是不一致的;而差別的評價特征是指同一經濟事項,不同的利益方就其對價值的影響會有不同的評價標準,此即上述利益各方對“經濟事項”的利益解讀可能存在差異。

另外,經濟價值屬性只是“經濟事項”的必要屬性,但“經濟事項”還具備其他非價值屬性(特征),這些非價值屬性(特征)可以豐富對“經濟事項”的描述。Johnson[ 11 ]認為會計應描述或計量與用戶決策相關的主要特征,利用這些信息,用戶可以觀察事項發生的狀況,依此預測未來相關事項發生的性質和可能性。也有學者認為對每一事項的描述都應使用一個屬性集,而每一屬性都是人們對事項某一角度觀察的結果(如數量、質量等)。可見他們都不認為事項會計的任務就是單純描述經濟事項的價值屬性。事實上,經濟事項的價值屬性之所以表現出差別的價值特征和評價特征,正在于信息使用者獲得了經濟事項主要特征的描述,由此才能作出個性化的估值和評價,不然他們所能接受的就是會計人員提供的統一化和平均化的估值與評價了。

最后,作業事項的客觀、可通過觀察驗證特性決定了經濟事項依然具有客觀、可驗證的特性。但是,經濟事項必須是指對企業價值(以股東價值或股票價值為表現形式)可能產生影響的事項,在確定情形下,這并不妨礙客觀、可驗證特性的實現。然而,在非直接價值運動過程和不會直接帶來經濟價值增減變動的不確定情形下,一項活動或事件對價值運動過程的形態或狀態是否產生影響進而影響企業價值其實是個判斷問題,亦即,至少在企業某一活動或事件是否具有經濟價值屬性、是否屬于事項法下的“事項”這一問題上,事項會計可能依然需要會計人員的判斷。嵇建功[ 5 ]認為,事項法下對價值狀態和價值狀態變化的判斷應該根據自然和制度的客觀標準來判定,如此才能保持經濟事項的客觀、可驗證特性。關于“自然和制度的客觀標準”,嵇建功[ 5 ]固有其理論性的描述,筆者基于自身角度,認為“自然的客觀標準”指的就是上述確定情形下可直接觀察的對企業價值的影響;而“制度的客觀標準”適用上述非確定情形,指的是應該設計統一的制度匯集并持續更新被廣泛證實對企業價值具有顯著影響的各種事項的類型,會計人員依此制度確定的事項類型為標準進行判斷。事項類型匯集制度的建立類似于“價值會計”中會計科目體系的建立,由此有待事項會計中分類理論的進一步探究。但可以明確的是,二者的構建邏輯是有差異的,表現在事項類型的匯集是一個持續開放的過程,而會計科目則是會計制度建立時就已規劃好的封閉體系。

基于以上有關“經濟事項”的進一步探討,事項法下“事項”概念的細節已經較為豐富,由此,可以嘗試對其進行較為清晰的定義。

“事項,即‘經濟事項’,是相對企業主體而言的,指的是客觀存在、可通過觀察驗證的、對企業價值(以股東價值或股票價值為表現形式)自然具有影響或根據統一制度確定的標準判定對企業價值(以股東價值或股票價值為表現形式)可能具有影響的活動或事件,事項法下,這些活動或事件通過一些主要屬性(特征)進行描述,并且這些屬性(特征)也是可驗證的。”

定義中,事項或經濟事項“是相對于企業主體而言的”這一表述是審慎的,因為類似企業集團或企業分部之類的“會計主體”只是觀念上的“虛擬主體”,并不是客觀存在的活動與事件的真實主體,也不存在與之相關的獨立的價值,因此,不可能也不應是事項的主體;而事項的屬性(特征)必須“也是可驗證的”這一表述,乃是為了保證事項信息的“原滋原味”[ 2 ]。

三、事項的分類

在規范了事項的定義后,事項會計遇到的第二個問題便是事項如何分類[ 13 ]。“分類是深入進行事項會計研究的關鍵步驟”[ 14 ],而分類的基本程序是先明確分類的目的,再據之選擇最能滿足這種目的的分類屬性或標準[ 15 ]。

傳統會計中,會計要素即對會計對象(價值運動或資金運動)的基本分類,目的在于區分資金運動的不同層面以利于建立價值運動或資金運動模型(即會計等式)并進行會計核算,據此,傳統會計選擇經濟內容作為分類標準。事項會計下,亦需要對會計對象③進行基本的分類,目的在于區分價值相關事項的不同層面以利于建立事項關聯模型進而有助于信息使用者的分類檢索及對事項進行有目的的組合,根據此目的,事項會計可以選擇業務類型作為分類的標準。

筆者進一步認為,事項可以仿照六大會計要素劃分為十大基本類型:(1)資金籌集事項;(2)投資、創新與資源購置事項;(3)資源調配與變動事項;(4)組織、制度與文化事項;(5)生產與業務流程事項;(6)產品與服務事項;(7)市場參與、營銷與顧客關系事項;(8)稅務與利潤事項;(9)綜合管理與決策事項;(10)外部直接干預事項。

基于以上基本類型的事項,可以構建出一個事項關聯模型,如圖1所示。

該模型中,外部直接干預事項屬于外部事項,其余九種類型的事項屬于內部事項。外部直接干預事項之意為現實中任何企業主體都不可能是完全自主的,外部監管等因素可能直接干預企業的管理與決策,甚至可以直接涉入企業運營的某些層面作出規定④。外部直接干預事項與同屬于外部事項但不在該模型中的“環境事項”是有區別的,二者的區別主要表現在:外部直接干預事項是以明確的外部主體直接針對某個企業并進行直接干預的形式作為表現;而環境事項則未必有明確的外部主體,對某個企業也沒有針對性,并且是以波及的方式影響企業。環境事項盡管可能影響企業的價值,但與企業主體不相關,并且信息使用者是可以從其他渠道獲得有關事項信息的,由此,不屬于事項法下的“事項”,也不是事項會計需要報告的內容;但外部直接干預事項等價于外部主體在代行企業主體的角色,因此其是與企業主體相關的,況且,信息使用者也未必可以從其他渠道獲得該事項的信息,由此,其屬于事項法下的“事項”是事項會計需要報告的內容。外部直接干預事項可能或可以⑤驅動內部事項中任一項的發生。

內部事項中,綜合管理與決策事項居于中心主導地位,可能或可以驅動其他八種類型事項中的任一類型事項的發生;綜合管理與決策事項的常規表現是“消息”事項,即管理與決策所涉及的內容并未真正發生,只是形成了“消息”,而所述內部事項中的其他八種類型事項則通常表現為真實事項,同時外部直接干預事項的常規表現亦是“消息”事項。

內部事項中的其他八種類型事項在業務邏輯上存在因果關聯關系,構成一個業務循環。具體而言:

其一,資金籌集事項是價值運動的起點。資金的籌集通常帶來投資與創新事項⑥,進而產生資源需求,由此亦帶來資源購置事項(如引進技術、購置資產、采購原料、購買外部服務與招聘員工等)。無論投資、創新還是資源購置,本質上均是消耗資金以獲得運營資源,為企業的運營活動奠定基礎。

其二,投資、創新與資源購置事項導致形成各類資源,帶來資源調配的必要性,同時可能帶來資源的其他變動,最終形成特定資源結構(如資產結構、人力資源結構等),即投資、創新與資源購置事項通常帶來資源調配與變動事項。

其三,特定資源結構要求適當的企業組織、制度、文化與之相配合或相適應,于是,資源調配與變動事項通常帶來組織、制度與文化事項。

其四,組織、制度與文化塑造約束著企業的生產與業務流程,進而,前者發生變動可能導致后者亦發生變化,由此,組織、制度與文化事項可能帶來生產與業務流程事項。

其五,特定形態的生產與業務流程產出特定狀態的產品或服務,進而,前者出現狀況或發生變化可能導致產出的產品或服務的狀態亦發生變化,由此,生產與業務流程事項可能帶來產品或服務事項。

其六,產品與服務是企業進行市場參與、營銷及維護顧客關系的基礎,前者出現狀況或發生變化可能導致后者亦發生變化,由此,產品與服務事項可能帶來市場參與、營銷與顧客關系事項。

其七,市場參與、營銷與顧客關系維護的目的或結果是實現銷售,也是企業實現利潤、進行利潤分配及繳納稅收的基礎,由此,市場參與、營銷與顧客關系事項可能帶來稅務與利潤事項。

其八,繳納稅收、利潤的實現及利潤分配可能改變企業可使用資金存量,進而需要籌集資金,由此,稅務與利潤事項可能帶來資金籌集事項。

圖1只是揭示事項關聯模型的一半。現實事物的關聯關系通常是互為因果的,如果將上述各基本類型事項之間的關聯順序進行對調亦會有對應的因果邏輯可以闡述,由此,事項關聯模型其實也可以表現為圖2形式。圖1與圖2兩種事項關聯模型的表現形式是相輔相成的,若說其中一種表現形式具備解釋現象的功能,那么,就可說另一種表現形式具備預測現象的功能。比如,如果資金籌集事項解釋了隨后的投資、創新與資源購置事項,那么,反過來就可依據已知的投資、創新與資源購置計劃預測可能的資金籌集計劃。由此,這兩種表現方式是一體的,是不可割裂的。

可以說,事項十大基本類型的劃分與事項關聯模型的建立為事項會計提供了一個基礎性的應用框架,因此其在事項會計中的地位應如會計要素與會計等式在傳統會計中的地位一般。然而,十大基本類型事項的劃分顯然還不夠具體,不能滿足實際應用的需要。筆者認為,事項的進一步分類可以仿照傳統會計中分類科目的設置,當然,具體策略上可能需要適當修正。具體而言:

首先,十大基本類型事項中的每一項中可能包含若干內容存在明顯差異的次級類別事項,比如,上述投資、創新與資源購置事項顯然就包含投資事項、創新事項與各種資源購置事項,這些事項雖然在基本類型上統歸一類,但在內容上卻有很大差別,那么,可以由制度統一對一些明顯可識別的次級類別事項進行初始標準化(如確定標準名稱、輔助解釋及事項分類的編號等)。

其次,上述次級類別事項的劃分可能依然具有總括性質,不夠具體,不能滿足實際應用需要,那么就可能需要按業務的具體內容對次級類別事項進行再次一級分類,甚至是更多層級分類。每個級別的做法類似,即由制度統一對一些明顯可識別的類別事項進行初始標準化。

再次,十大基本類型事項中各項具體分類層次由制度統一確定,但最下面一級的分類事項需要最終達到可實際應用目的,即根據該事項類別的標準名稱及輔助解釋,會計人員可以容易地對企業的某一項活動或事件是否歸屬于該事項類別進行判斷。

最后,尤為重要的一點是上述各級分類中,制度始終要為一些暫時不容易識別或不確定的事項類別預留空間,以待識別或確定時再進行后續標準化。

最后一點與前文事項定義中的“根據統一制度確定的標準判定”是相聯系的。企業中有一些活動或事件盡管是可以識別歸屬于某種業務類型的,但這種活動或事件本身是否可能對企業價值產生影響并不確定,或者說,是否屬于事項法下的“事項”是不確定的,那么制度應為這些活動或事件留下空間,以待持續通過各種來源確定其是具有價值相關性的并最終經過規范的程序將其納入制度之中,此即前文所述的“事項類型的匯集”。

四、事項的記錄(計量)

“就像傳統的會計系統需要設置一套會計科目和制定會計科目的使用規則(統稱為會計制度)來指導和規范會計人員收集與處理會計信息,事項法會計也需要設置一套事項項目(類似會計科目)和事項項目的使用規則(類似會計制度)來指導和規范處理經濟事項時應如何收集原始事項信息。”其中,事項項目問題已經在前文“事項”的分類部分進行了相關探討,那么,接下來就是如何收集原始事項信息,這個問題直接的理論表現就是“事項”應如何進行記錄或計量?

傳統會計中,不同會計要素有不同的核算規則,而且同一要素下的所有會計科目都遵從這種核算規則。比如,資產為借增貸減、負債為貸增借減等,借鑒這種思路,可以設想上述十大基本類型的事項根據其業務特性的不同被賦予不同的描述方式或記錄規則。再比如,“綜合管理與決策”事項和“外部直接干預”事項的常規表現是“消息”事項,而其他八大基本類型事項的表現則通常是真實事項。那么,“消息”事項與真實事項在業務特性上顯然存在較大差異,可以采用不同的描述方式或記錄規則。再比如,其他八大基本類型事項中,“組織、制度與文化”事項與其他基本事項類型在業務特性上亦有較大差異,該類型事項主要涉及企業整體層面結構因素以及環境培育之類的活動或事件,而其他類型事項涉及的則是企業具體業務層面的內容,由此,亦可以采用不同的描述方式或記錄規則。

不同的描述方式或記錄規則的具體表現就是記錄或描述的事項屬性的維度與計量方法(或屬性)具有明顯不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記錄或描述兩種不同事項類型的屬性維度可以是不同的,比如,事項類型甲與乙可以分別通過屬性集{A,B,F}與{A,B,C,D,E}來記錄或描述,其中,每個字母分別代表事項某一維度的屬性;其二,事項的各個維度屬性采用的計量方法(或屬性)可以是不同的,或可以是多種多樣的,比如,甲、乙屬性集中的A、B、C、D、E、F可能分別對應定性描述方法、日期計量方法、貨幣計量方法、二元描述方法、定量描述方法、統計描述方法。如此遂與“學界多認為事項法采用多重計量屬性”[ 5 ]的觀點相契合。

十大基本類型的事項被賦予不同的描述方式或記錄規則僅僅是個基礎,對這些基本類型事項進行次級分類后,次級分類事項除了具有基本類型事項的屬性(特征)外還會有歸屬自身的獨特的一些屬性(特征),進一步分類亦會有如此問題。對此,可以借鑒計算機編程領域的面向對象思想中的“繼承”概念,即下一級別的事項類型(稱為“子類”)自動繼承上一級別事項類型(稱為“父類”)的全部屬性(特征)及計量方法,由此也遵循了上一層級事項類型被賦予的描述方式或記錄規則,但根據需要,還可以增補歸屬自身的其他屬性(特征),并對這些屬性(特征)的計量方法(或屬性)作出規定,形成了自身事項類型的描述方式或記錄規則,其又成為下一級別事項類型繼承的基礎,即自身也轉變為“父類”。由于十大基本類型事項中各項的具體分類層次是由制度統一確定的,那么,這些層次分類事項的描述方式或記錄規則也都是由制度統一賦予的,故這里的“繼承”思路是就制度如何系統地賦予各級別事項類型不同的描述方式或記錄規則而言的。

“事項”的記錄或計量問題當然不僅僅是以上討論的內容。首先,傳統會計中,“會計事項”統一采用貨幣計量方法,但還存在歷史成本、公允價值等不同的貨幣計量方式。那么,事項法下“事項”的貨幣計量維度屬性的描述或記錄是否也存在類似不同貨幣計量方式的問題呢?筆者認為,該問題的關鍵在于兩個方面:其一,對不具有貨幣或價格原始信息但涉及有價值的實物的活動或事件(比如,企業獲贈一項實物,或企業以一項實物換取另一項實物),事項法下是否需要揭示該實物的價值?如果需要,應以歷史成本、公允價值、未來現金流量現值等手段中的哪一種對其進行計量?其二,存續期間的實物發生非處置性的價值變動事件,該事件是否歸屬于事項法下的“事項”,即事項會計是否需要對此類事件進行記錄或描述?如果需要,又應以公允價值、未來現金流量現值等手段中的哪一種對其進行計量?關于前者,筆者認為,既然上述“事項”定義的核心就是價值相關,而且,“對于報告一個企業的過去經濟進步和預測未來經濟進程而言,很多事項的貨幣特征最具有相關聯的屬性”[ 11 ],那么,事項會計在可能的情況下是應該揭示事件中涉及的實物價值的,以更好地滿足信息使用者可能的需求。如果該實物存在多種可能的貨幣計量方式,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當然可以進行多維的貨幣計量,至于選擇何種貨幣計量結果進行決策,則應由信息使用者自行決定。但要指出的是,如上述“事項”定義所說的,“事項”的屬性(特征)也是可驗證的,就要求貨幣計量方法本身是客觀的,其計量結果是可以驗證的。由此,類似未來現金流量現值這類嚴重依賴主觀估計未來情形的貨幣計量方法似乎并不太適合。當然,如果未來情形是可以客觀估計或合理預期的除外。一些情形下,如果缺乏客觀、結果可驗證的貨幣計量方法,那么,事項會計似乎也就沒必要強行揭示事件中涉及的實物價值了。關于后者,傳統會計是通過提取折舊、跌價準備或減值準備等手段進行處理的,但在事項法下,由于此類價值變動事件要么是不可通過觀察驗證的(比如折舊),要么事件還不具有確定結果、可能持續變動甚至反轉(比如跌價或減值),或者主要是受前述環境事項的波及影響,因此還不能充分滿足“事項”定義要求的客觀存在特性以及活動與事件的主體必須是企業自己的要求,由此,筆者認為,此類事件并不歸屬于事項法下的“事項”,進而事項會計也無需對此類事件進行記錄或描述。

其次,盡管經濟價值屬性是事項會計中“事項”的必要屬性,但這并不意味著事項會計一定要對該事項涉及的經濟價值影響進行貨幣計量,或者說,并不意味著“事項”的屬性一定要包含貨幣計量維度的屬性。原因在于現實中各種活動或事件對企業價值的影響是很復雜的,事項會計僅是根據自然或制度的標準判斷事項是否可能對企業價值產生影響,進而決定是否要記錄相關活動或事件的信息,在很多情況下,事項對企業價值的具體影響程度是需要信息使用者根據獲得的事項信息自己進行估計、判斷及計量的。

最后,即便事項的屬性(特征)集中包含了貨幣計量維度的屬性,即需要通過貨幣形式對與事項相關的價值影響進行計量,但還要考慮現實中可能存在的確定與不確定情形的分別。確定的情形當然無需多言,關鍵是不確定的情形,在不確定情形下,如果存在以往的統計數據可以客觀描述該價值影響的概率期望值以及概率分布狀態,那么,貨幣計量顯然是可以用統計描述的方式進行的。徐宗偉[ 16 ]就認為“事項法可以將價值會計計量與統計描述集于一身”。

【主要參考文獻】

[1] 胡玉明.事項會計:受托責任觀與決策有用觀的統一:兼論網絡時代的會計發展方向[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2(4):36-42.

[2] 張永雄.基于事項法的會計信息系統構建研究[J].會計研究,2005(10):29-34.

[3] 劉峰,葛家澍.會計職能·財務報告性質·財務報告體系重構[J].會計研究,2012(3):15-19.

[4] 宋獻中,譚小平.關于事項會計的探討[J].當代財經,2003(10):108-111.

[5] 嵇建功.事項會計理論的事項概念與會計信息演進研究[J].會計研究,2013(2):33-37.

[6] 李九斤,邵強.基于事項會計和XBRL技術的報告模式研究[C].第九屆全國會計信息化年會論文集,2010:71-77.

[7] 李心合.會計信息的混淆與過濾[J].會計研究,1997(11):26-29.

[8] SORTER G H.An “events” approach to basic accounting theory[J]. The Accounting Review,1969,44(1):12-19.

[9] 周衛華,楊周南,庫甲辰.二元結構體系下政府會計技術改進研究:基于事項會計理論的探討[J].會計研究,2016(2):14-21.

[10] 王光旸.基于事項會計理論的多維會計體系構建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21,24(22):12-13.

[11] JOHNSON O.Toward an events theory of accounting[J].The? Accounting Review,1970,45(4):641-650.

[12] 葛家澍,李翔華.關于會計對象的再探討[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3):35-40.

[13] 賀佳,陳秀鳳.基于事項會計理論的新會計模式探討[J].會計之友,2013(6):10-13.

[14] 李玉民.事項會計的事項分類研究[J].長春大學學報,2009(7):18-20.

[15] 陳勝藍.國際會計分類方法與近期爭論[J].廣東經濟管理學院學報,2005(5):52-55.

[16] 徐宗偉.對事項法會計理論的思考[J].浙江財經學院學報,2003(11):70-75.

猜你喜歡
分類
2021年本刊分類總目錄
分類算一算
垃圾分類的困惑你有嗎
大眾健康(2021年6期)2021-06-08 19:30:06
星星的分類
我給資源分分類
垃圾分類,你準備好了嗎
學生天地(2019年32期)2019-08-25 08:55:22
分類討論求坐標
數據分析中的分類討論
按需分類
教你一招:數的分類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一区三区二区中文在线| 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爱91| 亚洲国产成人麻豆精品| 成人噜噜噜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午夜片| 日本草草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免费| 国产黄网站在线观看| 理论片一区| 综1合AV在线播放|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福利片 | 幺女国产一级毛片| 啊嗯不日本网站| 中文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 亚洲黄色高清| 久久情精品国产品免费| 亚洲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54pao国产成人免费视频| 久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91精品国产一区自在线拍| 亚洲美女一级毛片| 美女裸体18禁网站| 国产经典三级在线| 韩日免费小视频| 狠狠色丁婷婷综合久久|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影院| 依依成人精品无v国产| 国产精品999在线| 欧美精品v| 她的性爱视频| 久久五月视频| 国内熟女少妇一线天| 高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99久久精品美女高潮喷水| 久久人人妻人人爽人人卡片av| 香蕉国产精品视频| 狠狠v日韩v欧美v|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7777|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福利片| 四虎永久免费地址| 在线精品欧美日韩| 国产理论一区| 黑色丝袜高跟国产在线91| 久久久久国色AV免费观看性色| 无码精品国产dvd在线观看9久| 91热爆在线| 亚洲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人| 在线免费不卡视频| 国产欧美在线视频免费| 色婷婷成人网| 男人天堂伊人网| 欧美三级自拍| 国产美女免费| 国产亚洲美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成人| 欧美在线视频不卡| 99热这里只有精品久久免费| 全色黄大色大片免费久久老太| 真实国产乱子伦高清| 国产精品理论片| 久久www视频|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色天使|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 狠狠色成人综合首页| 亚洲成人播放| 欧美日在线观看| 最新国产午夜精品视频成人| 国产凹凸视频在线观看| aⅴ免费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亚洲人旧成在线| 国产91成人| 999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视频精品久久 | 91成人精品视频| 97在线公开视频| 国产一级无码不卡视频| 日韩成人在线一区二区|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不卡视频| 色老头综合网| 五月婷婷激情四射| 亚洲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 欧美特黄一级大黄录像| 一级毛片免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