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紅紅
(衡水市中醫醫院針灸一科 河北衡水 053000)
周圍性面癱是以面部表情肌群出現運動功能障礙為主要表現的疾病,如若治療不當或治療不及時,容易留下后遺癥,影響患者顏面部,對患者生活、身心造成不良影響[1]。因此,急性期得到有效治療對面神經功能恢復至關重要。本文研究翳風、人中放血配合針刺治療急性期周圍性面癱,現報道如下。
經本院醫院倫理會批準,選擇2017 年1 月~2019年10 月在我院針灸科接受治療的周圍性面癱患者118 例,按照隨機數字表分為治療組59 例、對照組59例。
治療組男性34 例,女性25 例;年齡20~59 歲,平均(43.28±1.38)歲;病程1~7 天,平均(3.15±0.26)天。
對照組男性33 例,女性26 例;年齡21~60 歲,平均(44.02±1.36)歲;病程1~7 天,平均(3.31±0.18)天。
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西醫診斷標準:符合《神經病學》中面神經炎急性期的診斷[2]。中醫診斷標準:符合“十二五”國家規劃教材《針灸學》中面癱病中風寒型的診斷標準[3]。
(1)不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2)發病時間超過7 天者;(3)外傷或術后引起面神經麻痹者;(4)合并其他嚴重并發癥者;(5)妊娠或哺乳期患者。
兩組患者的基礎治療:口服醋酸潑尼松片(生產廠家:華中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2021526;規格:5 毫克/片)30 毫克/天,連續服用5 天后停用;口服甲鈷胺片[(生產廠家:衛材(中國)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43107;規格:0.5毫克/片)]1.5 毫克/天和維生素B1片(生產廠家:廣東華南藥業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4023349;規格:10 毫克/片)30 毫克/天,均連用4 周[4]。
治療組在基礎治療上加用針刺和放血療法。針刺選穴以印堂、神庭、百會、陽白、攢竹、絲竹空、四白、顴、迎香、地倉、頰車、風池、下關、合谷、足三里、陽陵泉、太沖等為針刺主穴。急性期以遠端穴為主,頭面部穴位以淺刺為主,并每次交替選5 穴;急性期以后,可常規取穴。選用0.25 毫米×40 毫米一次性針灸針(東邦醫療)刺入穴位,得氣后留針30 分鐘,每日1 次。放血療法是中醫外治法的一種,在治療神經系統疾病方面有較好的療效,急性期周圍性面癱患者均可采用該療法。治療組患者分別于就診第1 天、第5 天、第10 天采用人中穴點刺放血,以出血5~10 滴為度;翳風穴配合刺絡放血拔罐,留罐5分鐘。10 天為1 個療程。觀察3 個療程,療程之間休息3 天,如患者痊愈可提前結束治療。
對照組在基礎治療的上加用針刺,針刺選穴用法及療程均與治療組一致。
1.5.1 觀 察 指 標。參 考House-Brackmann 分級量表中的6 個等級,分別為1~6 分,正常Ⅰ級為6 分;功能障礙(輕度)Ⅱ級為5 分;功能障礙(中度)Ⅲ級為4 分;功能障礙(中重度)Ⅳ級為3 分;功能嚴重障礙Ⅴ級為2 分;完全麻痹Ⅵ級為1 分。分別于治療前、治療后第10 天、第20 天、第30 天評分。
1.5.2 療效評定標準。參照《臨床常見疾病診療標準》[5]結合H-B 分級評分分為:
痊愈:H-B 分級為Ⅰ級,面神經支配區域所有面部動作均正常。
顯效:H-B 分級為Ⅱ級,面神經支配區域所有面部動作均大致正常,僅遺留用力閉眼不實,笑時口角略不對稱。
有效:H-B 分級Ⅳ級和Ⅲ級,面神經支配區域部分面部動作恢復,但自然狀態下表情仍不自然,額紋可抬舉,尚未完全恢復,眼裂可閉合,但雙眼閉目不同時,鼻唇溝不對稱,口角仍有歪斜。
無效:H-B 分級為Ⅳ級及以上,面神經支配區域無明顯改善。
運用SSPS22.0 軟件對所有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以(%)表示,兩組總有效率的比較秩和檢驗,兩組患者治愈天數采用t 檢驗,兩組治療后10 天、治療后20 天、治療后30 天H-B 評分的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以P<0.01、P<0.05 代表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96.61%,明顯高于對照組總有效率86.44%,差異有顯著性,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治療組治愈天數明顯少于對照組,P<0.01。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愈時間比較(天)
兩組患者治療前和治療后10 天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20 天和30 天比較,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P<0.01、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后10 天、治療后20 天、治療后30 天H-B 評分比較(分)
祖國醫學認為,面癱病多因風寒之邪入中空虛的經脈,導致氣血痹阻面部,而發生口眼歪斜,屬于“經筋病”范疇。面癱急性期選用淺刺,即針刺刺在經脈絡脈的表層,因疾病發病時間尚短,病邪位于表,故需淺刺。同時研究表明,面部淺刺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使微循環血流充分恢復,從而減輕面部水腫,進一步緩解患者面部的不適,加速恢復[6]。急性期過后,面部雖然水腫消失,但正氣尚未恢復,此時需要適當增加刺激強度以激發經氣,故可常規取穴。
關于放血療法的現代研究多從血液、血管及免疫調節方面等機制入手,目前認為放血療法的作用的機制在于:首先,可降低血漿中纖維蛋白原含量和血栓溶解產物D-2 聚體的含量,從而使凝血系統及纖溶系統發生改變[7];其次,在改善血液流變學方面,可降低全血黏度和紅細胞比容[8];放血療法所放出的血液作用于血管上,從而激發血管內皮產生活性物質,調節血管的壓力和張力[9];再次,局部放血還可增加大腦內各腦動脈血流平均流速,降低血管阻力,改善局部血液微循環,增加局部組織的氧供,減輕病變部位的炎癥及水腫反應。此外,局部放血療法還可增加局部外周血淋巴細胞的含量[10]。
放血療法在祖國醫學中的應用源遠流長,放血療法有祛瘀生新、活血通絡、祛風通絡的作用。在本研究中,采用翳風和人中穴放血的原因有二:首先,翳風穴具有復雜且獨特的解剖結構,它是面神經干穿出顱骨部位即頸乳突孔的體表投影點。對翳風穴放血,可快速有效地緩解面神經水腫,促進炎性物質吸收,增加面部血液循環。《針灸大成》中亦對翳風穴有描述,指出該穴“主耳鳴耳聾,口眼歪斜,脫頷頰腫,口噤不開,不能言”。其次,人中穴是人體急救要穴之一,現代研究認為,人中穴能夠升高血壓、促進人體呼吸活動,刺激人體中樞神經。而周圍性面神經炎往往發病急驟,對人中穴進行放血治療,可刺激中樞神經對周圍神經的支配,即發揮其“醒神”作用。人中穴位于人體正中督脈,具有調節陰陽平衡的作用,且人中穴本身位于鼻唇溝正中,就其近治作用而言,也可用于治療鼻唇溝歪斜。雖然人中穴對治療面神經炎作用肯定,但不應頻繁長時間刺激,故在本研究中采用點刺放血,并且每個療程只做3 次治療,這樣既能起到治療作用,又能減少患者痛苦。
本研究結果顯示,對翳風、人中放血配合分期針刺治療急性面神經炎,通過3 個療程的觀察,其有效率高達96.61%,明顯少于對照組;治療組治療天數明顯優于對照組,P<0.01;H-B 分級評分在治療后20天和治療后30 天時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P<0.01和P<0.05。這說明配合翳風、人中放血比單純分期針刺治療該病有明顯優勢。但本研究尚存在其他不足,例如放血療法出血量的多少與面神經炎的恢復是否存在量變關系, 出血量多少會對本病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本次研究樣本量偏小,以后將通過擴充樣本量及觀察出血量的多少來做進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