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莉莉
(酒泉市第二人民醫院兒科 甘肅酒泉 735000)
近些年來,微生態制劑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越來越受到重視,現在已經被用于治療多種疾病,特別是在胃腸類疾病中應用更廣。微生態制劑中有活菌制劑益生菌(例如乳酸桿菌、雙歧桿菌、不致病的酵母菌等)以及益生元[1]。益生菌對小兒胃腸道疾病的治療效果是目前兒科醫生普遍關心的問題,也是為人父母對自己孩子胃腸道疾病的治療方法比較關心的一個點。
益生菌在本質上是活體微生物中的一種,它在小兒胃腸道疾病中的應用越來越多,同時腸道類疾病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疾病,它會嚴重地影響到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利于孩子的生長發育,所以應當充分重視小兒胃腸疾病的合理治療[2]。根據研究報告,益生菌可以治療急性腹瀉、乳糖不耐受、炎癥性疾病、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幽門螺桿菌感染、功能性胃腸疾病等相關疾病。此外,益生菌除了對胃腸道疾病有一定作用,還對肝性疾病、過敏性疾病、功能性便秘等相關疾病也有一定的作用[3]。
胃腸疾病在小兒階段較為常見,在發展中國家,5 歲以下的兒童由于消化道疾病的發病致死率相當高,每年約高達240~330 萬[4]。益生菌具有調節消化道微生物群結構、拮抗消化道疾病的作用,所以在兒童消化道疾病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本研究旨在探討益生菌從治療結果和住院天數對兒童腸道疾病的作用和價值。具體報告如下。
將我院2021 年5 月至2022 年5 月收治的102例胃腸疾病患兒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1 例。
觀察組男性27 例,女性24 例;年齡4 個月~6歲,平均(3.41±1.58)歲。
對照組男性25 例,女性26 例;年齡3 個月~7歲,平均(3.11±1.45)歲。
對兩組病患的一般資料進行對比后發現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經過監護人同意者;我院委員會審核通過者。
排除標準:監護人不同意者;患有嚴重心血管疾病者。
1.2.1 對照組采用常規的抗感染、對癥及補液療法治療。
觀察組在常規的基礎上聯合益生菌治療。選用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生產廠家:杭州遠大生物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國藥準字S20060010),具體用藥方法為:藥品用量0-6 月小兒一次1 片,一天2次;6 月~1 歲小兒一次1 片,一天3 次;1~6 歲小兒一次2 片,一天3 次;6 歲以上小兒一次3 片,一天3次,均為口服用藥。
告知患兒監護人平時生活中讓患兒以清淡飲食為主,需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和作息習慣,并遵醫囑定期帶患兒復查胃十二指腸超聲造影,以便隨時了解胃黏膜病變發展情況。
觀察兩組胃腸疾病患兒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有效+顯效)/總例數×100%]與平均住院時間。
采用SPSS19.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數據以()表示,行t 檢驗,計數數據以[n(%)]表示,行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與對照組的總有效率相比觀察組的總有效率明顯要高得多,并且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胃腸疾病患兒的治療總有效率對比[n(%)]
觀察組的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平均住院時間對比()

表2 平均住院時間對比()
?
小兒胃腸疾病是常見的臨床消化內科疾病,具有多發性特征,目前具有較多的致病因素,會直接關聯暴飲暴食、食用不潔食物及集體用餐等。發病特征為突然起病,會伴有惡心嘔吐、腹瀉、腹痛等癥狀,需盡早采取就診治療,預防蔓延或加重患兒病情,引發電解質紊亂、休克及脫水等不良癥狀,出現嚴重后果。益生菌對于胃腸道類疾病有一定的好處,能對胃腸道菌群的紊亂進行調節,限制有害菌的生成,促進有益菌的生長,一般用于治療腹瀉或者是便秘。對于有胃部疾病,而且經常有胃痛的患兒,且出現反反復復的情況,服用抑制胃酸分泌及保護胃黏膜的藥物得到的效果不太理想,此時結合益生菌對胃病進行治療,可以得到一定的效果。酪酸梭菌二聯活菌片、地衣芽孢桿菌膠囊、枯草桿菌膠囊等都是比較常見的益生菌,胃腸道疾病患兒可以使用媽咪愛,也被稱為枯草桿菌沖劑,具體的使用方法要按照藥物說明書來決定[5]。
在臨床上應用的益生菌必須滿足下列條件:(1)對身體有益,而且對人體安全。(2)必須是人體內的正常菌群,或者能調節人體內的正常菌群,對人體沒有任何副作用。(3)同時還要保持良好的穩定性。(4)能在一定程度上維持其活性,并能批量生產。(5)能耐受胃酸和膽汁的影響。(6)能夠附著在腸道黏膜上,并能在腸道內固定。(7)對微生物有很強的抵抗力[6]。
從益生菌的作用機理來看,在小兒胃腸道疾病中應用,益生菌與上皮細胞結合會形成一種微生物的薄膜,保證黏膜是一種完好的情況,能有效抑制細菌的生長和增殖。另外,益生菌還具有調節腸道菌群平衡的作用, 從而提高人體的細胞免疫能力和體液免疫力,然后根據這些來提高整個腸道的免疫力[7]。
益生菌是一種具有生命活性的微生物,它的安全性非常重要。目前,人們對益生菌的安全問題日益重視,尤其是對其產生的傳遞耐藥性以及二次感染的影響。雖然許多文獻都認為益生菌對兒童及普通人群的消化系統疾病有較好的療效,然而使用益生菌也可能會帶來相反的后果。例如,由于小兒免疫系統(包括非特異性和特異性)尚未完全發育,益生菌會使兒童感染率明顯提升。相關研究表明,慢性病、免疫力低下、身體機能下降以及由益生菌所致的敗血癥,都與感染有著密切的聯系。雙歧桿菌和乳酸桿菌長期使用已經證實是安全的。目前,尚無任何關于免疫力低下的患兒服用益生菌制劑(雙歧桿菌或乳酸桿菌)而導致感染的概率的數據。
通過對兒童臨床不良反應的調查研究發現,含有雙歧桿菌和乳酸桿菌的藥物已經被證明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可以用于臨床治療。使用循證醫學方法,應用Meta 法對該體系進行評估,證實了益生菌對兒童消化道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且安全、易操作,在臨床上應用于兒童,具有較高的順應性,值得兒科臨床醫師在廣大兒童患者監護人同意的情況下推廣使用[8]。
若細菌具有耐藥性,那么它的耐藥性基因就可以轉移到其他的致病細菌或共生細菌上,從而導致了很大的危害。腸球菌是一種常見的醫院感染病原菌,其對萬古霉素的抗藥性不斷增加,所以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不宜在使用益生菌的同時使用腸球菌[9]。由于益生菌的安全非常重要,因此,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都提出了益生菌的安全標準,要求對益生菌進行動物人體試驗、抗生素耐藥性測試,必要時還可以測試其毒性和溶血活性。益生菌在投入臨床前必須進行安全檢查[10]。
本研究中,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98.04%,明顯高于對照組的總有效率84.31%,組間差異顯著,P<0.05,觀察組的住院時間明顯比對照組更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益生菌對兒童腸道疾病的治療有明顯的療效,不但可以提高治療效果,而且可以大大縮短患兒住院時間,加快康復速度。
綜上所述,益生菌對小兒胃腸疾病的治療作用是非常明顯的,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值得在臨床上進行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