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紅萍 陳冬梅
(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金山分院 上海 201599)
顱腦損傷是神經外科常見病種,躁動是顱腦損傷常見臨床表現之一。患者在臨床上表現為喜怒無常、情緒突然高漲以及易激惹等癥狀,可升高患者的致死率和致殘率。研究發現,躁動在急性顱腦損傷患者中占有較高的比例,相比較非躁動患者而言,躁動患者更容易出現不良事件,如約束部位皮損、墜床、跌倒以及管路滑脫等,不僅傷害自己,甚至還會導致醫護工作者出現職業暴露事件,不僅增加了臨床診療的護理監測難度,導致繼發性顱腦損傷的發生風險加重,也是神經外科的一個護理難題[1]。
臨床上對躁動患者進行護理時,身體約束是比較常見的一種方法,即通過保護用具如約束手套、約束帶等對患者進行保護,以減少損傷。保護性約束規范管理可降低非計劃拔管率。但是使用保護性約束存在的不規范現象還有很多,可對患者約束效果產生直接影響,所以加強保護性約束的管理尤為重要。因此,本課題擬通過保護性約束規范管理在神經外科顱腦損傷躁動患者中的應用,了解該方法對患者預后和降低非計劃拔管率的影響。具體如下。
隨機劃分科室2022 年1 月~2023 年2 月收治的顱腦損傷躁動患者100 例為兩組,每組50 例。
對照組女性20 例,男性30 例;年齡24~75 歲,平均(49.5±7.1)歲。
研究組女性22 例,男性28 例;年齡24~80 歲,平均(52.3±6.5)歲。
納入標準:(1)符合外傷性顱腦損傷標準者;(2)經過生化、影像學檢查得到確認者。
排除標準:(1)不符合顱腦損傷臨床診斷標準者;(2)合并有影響效應指標觀測、判斷的其他生理或病理者。
兩組的性別、年齡等資料對比無區別,P>0.055。
1.2.1 對照組運用常規護理。即住院期間,由家屬24 小時陪伴患者,告知家屬在患者出現躁動時適當地按壓其四肢,可以降低患者的拔管風險,并且及時拉起床擋,可以預防墜床。同時,護理人員要評估患者的躁動表現,增加病房巡視次數,對圍欄和窗剎的安全性進行檢查,避免患者周圍有尖銳物體,并給予幫助性措施,包括止痛、安慰和安排家人陪伴,發現躁動情況嚴重時要及時上報。
1.2.2 觀察組則運用保護性約束規范管理。即根據患者意識狀態制定針對性干預措施,在實施保護約束前,要對其約束部位的皮膚情況、意識以及生命體征等進行評估,劃分患者躁動程度,并且以不同等級為基本依據,制定個性化保護方案。對于出現輕度躁動的患者,通過語言給予安撫,不采用約束用具;對于中度躁動的患者,則需要約束其四肢;對于躁動嚴重的患者,在約束四肢時要與胸帶約束相結合,可以確保患者安全。
需要注意的是,護理人員在給予患者護理前要加強健康教育,告知其相關知識和注意事項,在緊急的情況下,主要采用保護性約束,若情況不緊急,則以約束流程為基本依據逐步對患者進行約束,獲得家屬的同意,并且在約束后期定時協助患者改變體位,按摩受壓部位,促進血液循環,減少并發癥如壓瘡等導致的二次傷害。在采用約束帶時將襯墊放置好,其中約束帶系活結,要控制好松緊度,以肢體活動時不對血液循環產生影響和不容易脫出為宜。每2 小時進行1 次松解,幫助患者翻身,改變體位。還需要觀察患者約束部位的皮膚情況,對于約束部位冰冷、刺痛、麻木、發紺以及蒼白的患者,要將約束帶適當放松,適當按摩局部,并且在交接班時交代約束情況。
觀察下列指標:(1)統計兩組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括非計劃拔管、感染、皮膚損傷以及墜床等,并且計算不良反應發生率;(2)記錄兩組的約束時間、住院時間以及拔管時間;(3)護理滿意度評價采用自制滿意度調查表,總分為0-100 分。其中非常滿意>90 分;基本滿意為80-90 分;<80 分為不滿意,即(非常滿意+基本滿意)/總例數×100%=滿意度[2]。
由SPSS24.0 軟件分析數據,采用t 和χ2檢驗計量與計數資料比較,以P<0.05 表示有差異。
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n(%)]
觀察組的約束、住院以及拔管時間均比對照組短,P<0.05。見表2。
表2 兩組各項指標對比()

表2 兩組各項指標對比()
組別 約束時間(h)拔管時間(d)住院時間(d)對照組(n=50)36.8±7.3 5.1±1.4 13.2±2.1觀察組(n=50)27.6±2.1 3.2±0.8 9.5±1.8 t 值 8.397 7.863 9.112 P 值 <0.05 <0.05 <0.05
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比對照組高,P<0.05。見表3。

表3 兩組滿意度對比[n(%)]
近年來,隨著我國交通事業和建筑行業的不斷發展,顱腦損傷患者人數也越來越多。由于具有并發癥多、病情進展快以及起病急的特點,顱腦損傷已經成為對人們身心健康造成較嚴重危害的一種疾病[3]。在顱腦損傷患者中,躁動是比較常見的一種并發癥,其發生機制復雜,與諸多因素與腦外傷、腦組織損傷以及腦出血等有關,并且在疼痛刺激、管路刺激以及呼吸道梗阻等作用下導致這一癥狀加重。研究發現,顱腦損傷躁動患者往往合并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可出現諸多不良事件,如墜床、脫管以及拔管等,容易出現二次損傷,甚至還會出現傷害醫護人員和家屬的情況,具有較大的危害性,所以應加強患者的安全[4]。一般來說,顱腦損傷合并躁動患者是墜床、自傷他人以及非計劃拔管發生風險較高的一類人,將保護性約束運用在他們身上是減少其不良事件高風險級別的一種保護性治療措施。但是,若沒有規范記錄約束護理、約束護理流程混亂以及實施保護性約束與解除時機不恰當等,則護理對象更容易出現諸多約束性傷害,如肢體末梢循環受阻、感覺異常以及皮損等,所以選擇一種合適的約束模式尤為重要。
在顱腦損傷躁動患者中,給予常規鎮靜藥物無法獲得明顯的作用,但是若采用超常規鎮靜藥物又會對患者的呼吸產生影響,還不利于醫護人員準確判斷患者病情,所以通常不采用鎮靜藥物。目前多數學者認為僅僅采用一般的護理方式,對顱腦損傷后躁動患者并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故治療過程中加強患者的肢體保護性約束能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及降低非計劃拔管的發生[5]。當前臨床上在對躁動患者進行保護性治療時,保護性約束是一種常用的方法,可以對患者傷害他人或者自身進行預防,并且通過加強規范化管理,可以減輕患者躁動癥狀,預防不良事件[6]。
有研究指出,在顱腦損傷躁動患者的保護性約束管理中,通過運用路徑護理模式,不僅可以獲得安全有效的護理結局,還可以拉近護患距離,對提高護理滿意度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同時,在進行保護性約束管理時,干預人員要加強與患者及家屬的交流和溝通,使其對約束目的有所了解,并且讓其感受到被尊重[7]。除此之外,干預人員要將保護性約束的注意事項和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告知患者及家屬,使其做好心理準備,促進其護理滿意度的提高[8]。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且護理滿意度高,提示保護性約束規范管理運用在顱腦損傷躁動患者中可以獲得較好的效果,其原因可能與良好的解釋溝通、動態性的觀察評估等各項護理措施有關,并且體現出護理的個性化、科學性以及嚴謹性特點。
綜上所述,神經外科在治療顱腦損傷躁動患者時,通過運用保護性約束規范管理,不僅能夠預防不良事件,還能縮短住院時間,提高護理滿意度,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