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梅
(徐州市銅山區人民醫院消化科 江蘇徐州 221006)
上消化道出血(GIB)的男性患病率和女性患病率接近,并且其發病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1]。據報道,GIB 患者的死亡率在3%~14%,消化性潰瘍、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和胃惡性腫瘤被認為是GIB 最常見的原因[2-3]。GIB 患者的急性治療選擇包括藥物和內鏡治療、輸血和手術[4]。早期輸血被認為是快速失血和嚴重并發癥(包括冠狀動脈疾病、腦損傷和任何其他易導致患者缺血性損傷的疾病)患者的救命方法。然而,對于大多數GIB 患者,限制性輸血策略是必需的,因為它與更好的臨床結果相關。臨床上,針對上消化道出血不同部位和出血原因的各種策略,該疾病的治療方法不一致。止血目前是臨床上的主要目標,具體方法包括但不限于抑酸、保護胃黏膜、維持胃高pH 值和收縮內臟血管。奧美拉唑是目前治療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臨床藥物,雖然單獨使用時可減輕臨床癥狀,但總體治療效果不太理想。基于此,本研究探討奧美拉唑聯合血凝酶治療消化道出血的臨床療效觀察。總結如下。
選取2015 年8 月~2022 年12 月徐州市銅山區人民醫院消化科收治的144 例消化道出血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72 例和實驗組72 例。
對照組男性35 例,女性37 例;年齡35~68 歲,平均(53.13±5.74)歲。其中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患者32 例,肝硬化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患者28例,復合性潰瘍患者12 例。
實驗組男性36 例,女性36 例;年齡33~66 歲,平均(55.61±5.01)歲。其中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患者36 例,肝硬化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患者30例,復合性潰瘍患者6 例。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之間差異不顯著,P>0.05。本研究經徐州市銅山區人民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1)符合上消化道出血診斷標準者;(2)無凝血障礙者;(3)心肝腎等器官無嚴重病變者;(4)對本研究知情同意者。
排除標準:(1)藥物過敏者;(2)孕婦或在哺乳期者;(3)存在精神障礙者;(4)有血液疾病者。
患者入院后均進行補液支持對癥等常規治療,讓患者臥床休息。一旦患者的情況穩定下來就進行胃鏡檢查,以確認出血的原因。
對照組患者通過靜脈應用奧美拉唑進行治療。用法用量:取40 毫克奧美拉唑與100 毫升0.9%氯化鈉混合后進行靜脈滴注,每天2 次,持續用藥3~5 天。
實驗組患者在靜脈應用奧美拉唑的基礎上給予血凝酶治療。用法用量:取2U 血凝酶與10 毫升0.9%的氯化鈉混合后進行靜脈推注,每天1~2 次,持續3~5 天。
1.4.1 療效評估。臨床療效通過以下3 個等級評估[5]:治療后,患者的黑便、嘔血等臨床癥狀消失,無出血癥狀,胃腸功能正常,自我管理能力良好即為顯效。治療后,患者的黑便、嘔血等臨床癥狀明顯改善,出血量明顯減少,胃腸功能恢復正常,能夠自理即為有效。治療后,患者沒有達到以上兩個標準,病情甚至加重了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人數×100%。
1.4.2 臨床指標評估。觀察統計兩組患者的止血時間、平均輸血量及住院時間。
1.4.3 不良反應比較。結束治療后觀察兩組患者乏力、腹瀉及頭暈等現象發生情況。
采用SPSS 20.0 軟件分析數據,用(%)表示計數資料同時進行χ2檢驗,用()表示計量資料進行t 檢驗,P<0.05 有統計學差異。
實驗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5.83%,高于對照組患者的84.72%,P<0.05。見表1。

表1 治療有效率比較[n(%)]
實驗組患者的平均止血時間、輸血量及住院時間均小于對照組患者的平均止血時間、輸血量及住院時間,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臨床指標比較()

表2 臨床指標比較()
組別 例數 平均止血時間(h)平均輸血量(mL)住院時間(d)對照組72 34.24±3.05 435.42±48.23 6.83±0.94實驗組 72 20.25±3.16 318.85±44.04 3.97±0.78 t - 11.258 16.769 8.554 P - 0.000 0.000 0.002
實驗組患者出現乏力1 人、腹瀉0 人、頭暈1 人,且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78%;對照組出現乏力3 人、腹瀉2 人、頭暈3 人,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1.11%,組間有差異,P<0.05。見表3。

表3 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
近年來,生活節奏快、生活壓力大、生活不規律等因素導致上消化道出血患病率呈上升趨勢。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種常見的臨床急癥,可由炎癥、機械性、血管性、腫瘤及鄰近器官病變及累及胃腸道全身性疾病引起,多見于消化性潰瘍、急性胃黏膜病變、食管胃底靜脈曲張、胃癌等。由于其起病突然,進展快速,在失血的情況下可能引起外周循環障礙,短期內超過1000 毫升或循環血容量的20%,導致高發病率和死亡率。基于此,及時有效的止血是該類患者成功治療的主要步驟。目前,質子泵抑制劑(PPI)治療是一種非侵入性藥物治療,可減少再出血、死亡率和內鏡干預的需要。奧美拉唑作為第一代質子泵抑制劑,具有質子泵抑制劑的典型作用,作用于胃黏膜細胞,抑制胃黏膜細胞的氫鉀ATP 酶活性,減少胃蛋白酶的分泌,并作為胃酸分泌的抑制劑,促進胃黏膜的修復,達到止血的目的[5-6]。血凝素是從蛇毒中提取的一種生物活性蛋白酶,是主要的止血藥物,可直接作用于病原體。該藥在血小板因子Ⅲ的作用下可直接轉化為凝血酶,同時具有凝血酶樣和凝血激酶樣作用,可轉化為凝血酶。血凝素能促進血小板的聚集,使凝血酶的轉化速度加快,在低劑量和高劑量時都對凝血有效,可通過多種方式給藥,包括皮下、腹腔和靜脈注射[7]。
既往研究指出,長期使用奧美拉唑往往會增加胃腸道感染的風險,而且在中老年人群或嚴重病例中的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這可能是由于長期用藥后體內產生了抗藥性機制。此外,中老年患者的胃腸道、肝臟和腎臟功能受損,對藥物的吸收和代謝不理想,也可能影響治療效果[8]。此外,亦有研究表明[9],奧美拉唑和血凝素的組合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治療效果,并減少不良反應的風險。在本研究中,實驗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者,平均止血時間、輸血量、住院時間及不良反應發生率均小于對照組患者。提示奧美拉唑聯合血凝酶治療的效果更顯著,止血效果更好且安全性較高。這可能是因為奧美拉唑能刺激血小板聚集并促進潰瘍愈合。然而,該藥物的生物利用度低,單獨給藥時很難達到預期的止血效果,兩種藥物聯合使用的協同作用可以很好地規避此類問題的產生。
綜上,對于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通過奧美拉唑聯合血凝酶治療,不僅可以增加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的臨床治療指標,還可以減少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安全性較高,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