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華
(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人民醫院 江蘇南京 211500)
腦梗死屬于臨床一種比較常見及多發疾病,尤其在老年群體中。近年來,由于我國老齡人口增多,導致腦梗死患者逐漸增加。這種疾病發病比較急,病情發展比較快,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1]。患者即使得到及時搶救,難免會留下一些后遺癥,比如語言障礙、運動障礙、生活不能自理等,不僅給患者自身帶來沉重的心理壓力,而且嚴重降低患者生活質量,預后不佳。為改善患者不良心理,提升患者肢體運動功能,需要給予腦梗死患者實施合理的護理服務[2]。本文選取我科室收治的腦梗死患者40 例,采取康復護理干預對其肢體功能障礙的影響進行研究。總結如下。
選取2021 年1 月~2022 年12 月時間范圍內我科室收治的腦梗死患者40 例進行研究,采取紅藍球分組方法進行分組,常規組20 例采用常規護理模式,研究組20 例采用康復護理模式。
常規組男性11 例,女性9 例;年齡55~72 歲,平均(61.24±3.24)歲;
研究組男性12 例,女性8 例;年齡54~73 歲,平均(61.29±3.25)歲。
兩組腦梗死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納入標準:(1)本人及家屬了解本次研究,并且自愿參與研究者;(2)符合腦梗死患者臨床診斷標準者;(3)病例資料完整者;(4)認知功能、交流能力正常者。
排除標準:(1)合并認知障礙、溝通障礙者;(2)生命體征不平穩者;(3)合并心、肝、腎功能障礙者;(4)無法配合完成量表評估者。
1.2.1 常規組采用常規護理模式。(1)護理人員為患者提供干凈、整潔的病房環境。(2)給予患者飲食指導、日常生活指導等。
1.2.2 研究組采用康復護理模式。(1)心理干預:由于腦梗死患者自身心理壓力比較大,不良情緒比較多,護理人員要給予其心理疏導,緩解其心理壓力及不良情緒。為患者提供廣播、音樂、電視等娛樂方式,放松其心情,同時與患者多溝通,引導患友之間相互交流,相互鼓勵,建立自信。(2)按摩患側:護理人員聯合家屬幫助患者按摩患側,起到促進血液循環的效果,加快患者康復,防止患者側躺輸液。(3)轉換體位:護理人員幫助患者采取舒適體位,防止長時間仰臥位,定時幫助患者轉換體位,大概每隔兩小時更換一次體位,利用枕頭使患者體位提升,保持其舒適感,注意患者患側不要受壓,指導患者自行更換體位。(4)肢體訓練: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進行關節活動,從幅度比較小到幅度逐漸變大,從小關節到大關節慢慢活動,最后到完全伸直或者彎屈最大幅度;指導患者進行床上運動,練習起坐、換位、翻身等動作,患者在活動過程中,要密切關注其肢體姿勢和關節活動程度,防止發生肌肉拉傷及異常運動模式的發生;護理人員先指導患者進行平衡站立,當患者能夠輕松站立并且下肢肌力達到四級時,方可練習行走,練習期間可利用手杖、走廊護欄、家屬攙扶等開展行走訓練。(5)精細動作練習:護理人員為患者進行精細動作練習,比如把黃豆放在桌子上,指導患者把黃豆自行撿起,放在制定位置,使患者手部和其他肢體得到鍛煉;把常用小物品放在指定位置,指導患者利用橡膠圈開展套圈訓練,從而使患者協調能力得到有效改善。
(1)對比兩組患者的SCL-90 評分。對患者進行綜合心理健康測試,選取SCL90癥狀自評量表免費測試,分數越低,說明患者心理狀態越佳。
(2)對比兩組患者的FMA、ADL 評分。對患者進行肢體運動功能評價,選擇肢體運動功能Fugel-Meyer(FMA)量表,分值越高,表示患者肢體運動功能越好;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進行評估,選擇ADL(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分值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成正比。
采取SPSS26.0 統計學分析及整理相關數據,計量資料選擇()表示,t檢驗;(%)表示計數資料,應用χ2檢驗,如果P<0.05 具有顯著性差異。
研究組患者的SCL-90 評分明顯低于常規組,組間可見明顯差異P<0.05。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患者的SCL-90 評分(,分)(n=20)

表1 對比兩組患者的SCL-90 評分(,分)(n=20)
注:★與干預前相比,P<0.05。
觀察指標 時間 研究組 常規組 t 值 P 值干預前 1.82±0.33 1.83±0.34 0.133 0.894干預后 1.30±0.91★ 1.75±0.81★ 2.336 0.022人際關系敏感因子軀體化因子干預前 1.69±0.53 1.67±0.51 0.172 0.864干預后 1.14±0.93★ 1.59±0.93★ 2.164 0.034強迫癥狀因子干預前 1.69±0.51 1.68±0.51 0.088 0.930干預后 1.21±0.30★ 1.43±0.54★ 2.252 0.027抑郁因子干預前 1.74±0.64 1.73±0.52 0.012 0.990干預后 1.33±0.42★ 1.46±0.42★ 4.249 0.003焦慮因子干預前 1.73±0.54 1.74±0.64 0.077 0.939干預后 1.26±0.42★ 1.47±0.44★ 2.183 0.032偏執因子干預前 1.54±0.60 1.55±0.61 0.074 2.466干預后 1.23±0.42★ 1.47±0.45★ 0.941 0.016精神病性因子干預前 1.55±0.41 1.56±0.34 0.119 0.906干預后 1.22±0.23★ 1.39±0.35★ 2.567 0.012
研究組患者的FMA、ADL 評分均明顯高于常規組,組間可見明顯差異P<0.05。見表2。
表2 對比兩組患者的FMA、ADL 評分(,分)

表2 對比兩組患者的FMA、ADL 評分(,分)
注:★與干預前相比,P<0.05。
?
腦梗死在我國發病率比較高,在全球范圍內占第一位。我國每年腦卒中發病者大概超過200 萬例,每年腦梗死死亡人數大概超過160 萬例,該病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和死亡率[3]。大多數患者經過治療后會出現偏癱、語言障礙、肢體運動功能障礙等,嚴重者還會引發殘疾。且腦梗死給患者帶來的影響不僅在軀體及功能方面,也在心理方面給患者帶來影響,會產生抑郁及焦慮等負性情緒。在想到給家庭及社會造成的負擔時,心理壓力加大,不利于病情的康復和患者的日常生活,生存質量受到嚴重的影響[4]。為此,患者在治療的同時予以合理的護理干預,能夠獲得更佳效果,給予患者康復護理干預,能夠加快患者康復。
康復護理的產生、發展與康復醫學在近些年的變化有關,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5],雖然歷史僅為十多年,但在臨床方面已經得到推廣。從康復這個概念進行理解,需要綜合性地利用醫療及社會等多個層面的護理措施,協調殘疾者的康復訓練,其目的在于解決因殘疾而造成的各種不便,促使患者恢復至生活基本自理,重新融入社會生活。除了一些基礎性的護理內容,還有一些針對性的、專門的護理技術服務于殘余機能的恢復及其它并發癥的預防,這對康復護理的工作質量、責任心以及同理心為代表的職業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以保存生命為基礎、以減輕病痛為核心、以促進康復為追求[6]。
本次研究結果得出,研究組患者SCL-90 評分明顯低于常規組,組間可見明顯差異P<0.05。提示:康復護理的應用,可以改善患者負面情緒,使其主動配合治療。相較常規護理,康復護理更顯人文關懷,除了給患者按摩、轉換體位等針對軀體的護理措施,還進行心理干預,為患者提供了多種休閑的方式,對患者情緒進行有效疏導,從而達到身心的舒適狀態[7],良性的循環有利于病情的緩解及改善。
研究組患者FMA、ADL 評分均明顯高于常規組,組間可見明顯差異P<0.05。提示:康復護理應用可以使患者肢體運動功能得到提升,從而提升其生活自理能力。這是因為相較常規護理,康復護理的側重點在于功能訓練,對神經功能的缺損情況有一定的改善效果,而感知覺神經及運動神經得了一定程度的修復,預防腦梗死的面積進一步擴大,促使患者逐漸恢復日常生活能力,從最開始簡單的生活自理,再到后續的恢復社會生活,這是常規護理所不能達到的效果。
綜上所述,腦梗死患者采取康復護理干預具有突出效果,不但能夠使患者不良情緒得到完全改善,使其主動配合治療,還能保證治療效果,改善其生活質量,推薦臨床實踐上積極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