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亞
摘要:隨著人民生活改善,對農業產品需求日益增長,在有限耕地上,獲取更多農產品。必然對農業生產投入加大,造成農村環境破壞日趨嚴重,是擺在我們新農村建設中急需解決的重大社會問題,對土地實施掠奪式經營,盲目過量使用化肥、農藥、農膜、生長素等對作物生長環境造成污染,急需采取科學配方投入,改善作物生長環境。農村環境整治的生活垃圾、玉米秸稈、畜禽糞便等產物有效利用,是培肥土壤的有效肥料,增加土壤有機質,改善土壤耕層物理性狀,推進黑土地保護,使糧食持續高產穩產,切實把農村環境整治與黑土地保護有效結合,利用環境整治資金,推進黑土地保護。
關鍵詞:農村;污染;治理;發展;破壞;垃圾污染;嚴重;黑土地保護;節約資金
1 農村環境現狀
(1)農民過量使用生產物資、生活垃圾處理無序化,對農村環境造成污染。農民盲目追求養殖業效益,農村養殖量不斷增加,養殖圈舍建設設計不合理,與生活區隔離不夠,造成農村生活垃圾和畜禽糞便無序存放。加之農民過于追求養殖效益,環境觀念淡薄,造成農村生活垃圾、糞污隨意存放在林地、河道、村屯路兩側,隨處亂放的現象較為普遍。豬、牛、禽類養殖戶規模擴大,沒有相關配套污染處理設施,養殖糞便的堆放也成為農村重要污染源。農戶擅自傾倒建筑垃圾,產生短期內難以降解的固體廢物,農膜、農藥包裝、生活塑料袋白色垃圾隨意丟棄,也是造成農村垃圾增多的重要因素。
(2)鄉鎮企業快速發展,生產力低下造成農村工業污染。鄉鎮政府為了擴大鄉鎮經濟收入,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單一追求數量,對于招商企業缺乏了解認知,盲目引進一些落后的工業企業。招商引資引進技術含量低企業,生產力低下造成能源浪費,資金浪費,不惜以破壞當地生產、生活環境為代價獲取經濟利益。有的鄉鎮不經考察,盲目追求招商引資進度,這些措施雖然在短期內見到了經濟效益,但由此帶來的污染也不容忽視,對后期當地經濟發展造成嚴重影響。不僅污染土壤、地下水同時造成土壤有機質下降,對農業持續發展造成嚴重影響,對居民飲用地下水也是一個威脅。
(3)盲目追求糧食產量,加大農藥、化肥等生產物資使用造成環境二次污染。農諺說“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為提高農作物產量而過度使用化肥、農藥、農膜等,沒有科學配方施肥,不僅造成農業生產資料浪費,給農民帶來經濟損失,過量使用化肥、農藥而且導致化肥、農藥對環境二次污染,據最新統計,現在使用成品化肥一般在55kg/667m2,按配方施肥標準使用化肥45kg就可以滿足糧食作物需求,化肥浪費嚴重。化肥利用率低、流失率高。農藥使用量也大得驚人,以除草劑為例一般畝要求用量120g,農民使用時就按150g使用;殺蟲劑畝要求使用100ml,農戶使用量遠超這個標準。且只有部分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大部分進入了水體、土壤,造成土壤板結,對農業持續發展造成影響,使耕地遭受污染越來越重。
2 農村環境污染成因分析
(1)農民沒有樹立環保意識,過度追求經濟效益是環境污染不斷加劇的思想根源。當地落后農業生產方式,對環保認知的缺乏,造成廣大農村環境無序破壞。保護環境意識淡薄,認為環境污染與己無關。加大投入追求更大經濟效益,不顧長遠利益,沒有樹立保護環境造福子孫后代觀念,只看眼前利益,無節制地使用農藥、化肥,對土壤實行掠奪式經營,造成農村水系富營養化。農村“白色污染”無序管理,廢舊農膜、地膜使用不科學,農田降解膜應用較少。農村建筑垃圾沒有恢復粉碎處理,只做掩埋處理,想恢復土地原貌很難,需經過多年土壤風化恢復。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不夠徹底,農村垃圾分類不規范,農民對垃圾分類不夠理解,農村產生生活垃圾主要處理方法就是無序掩埋,塑料制品、廢舊電池等降解很慢。農村養殖區域分散,糞污、廢水無從處理,都隨意堆放,污水自然流淌回歸自然,造成“農村黑臭水體”,由于畜牧業的大規模發展,產生大量的畜禽糞便、廢水,況且農村畜牧業養殖設施不夠完備,糞便和污水完全由養殖戶承擔處理,農戶也就隨意堆放,倒入溝里,村屯道路兩側,農村林地旁,這是農村環境污染物質來源。
(2)地方政府對農村環境缺少長遠規劃。土地高強度利用,農業加快農產品最大效益追求,現代化農業發展及生產技術不斷更新,農業投入品不斷改善,比如除草劑、農藥、農膜等物資應用,對農村環境及土地、河流造成不可逆轉的污染。養殖規模加大,養殖投入相對加大,農村養殖廢水、畜禽糞便加大,給處理造成難度,農民就無序排放,各種糞污隨意丟棄,形成較大的環境安全隱患。城鎮環保法律法規不斷健全,一些落后工業企業向農村轉移的過程中,地方政府一味講求經濟發展,對農村工業企業發展缺乏長遠的科學規劃。企業生產場地分散,工業企業生產產生的廢棄物分散,不利于管理,增加當地政府處理難度,排污混亂無序,工業廢物隨意丟棄在廠區周圍,嚴重影響區域環境。農村合并鄉鎮閑置學校、村部都是落后企業生產經營場所,現在隨著農村環境治理力度不斷加大,工業廢棄物污染有所減緩,農村工業企業廢棄物沒有建立長效規范規章制度,生產廢物、副產品隨處丟棄,對農業污染問題仍很嚴重。
(3)農村環境保護法律不健全。農村還沒有關于環保的法律法規,國家對有關農村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仍不夠全面,關于農村環境保護的法律規定分散在其他法律文件之中。地方政府其實也沒有制定相關規則,造成農民對環境保護沒有確切依據,給農村環保執法部門帶來工作難度。雖然,鎮、村制定了村規民約,對于處罰機制缺乏法律效力,村規民約,沒有一定法律效力,只能規范當地居民行為,沒有一定法律實效,屬于原則性行為規范,農村垃圾隨意丟棄、糞污隨意擺放、工業廢物隨意處理沒有法律約束,不能按法條對癥下藥處理。造成農村執法以人情執法為主、村屯有威望人說情調節。有的環保法律,概括面大,沒有細化到條款,不利于農民理解,實踐操作規范性不夠。對有關畜禽糞污隨意擺放、農藥、化肥過度應用,對環境土壤造成面源污染等農村環境污染問題,農村村規民約法律效力低,沒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農村環保執法人力不足,工作細節不夠,沒有做到執法熱心,缺乏長期深入農村農戶。農村環境執法人員都是本鄉鎮工作人員,執法過程中不外乎有人情,造成農村執法人托人,人找人,執法不便。
3 農村環境污染治理措施
(1)通過引導、宣傳提高農民環保理念。提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環境保護關乎農村長遠發展,環境保護是全民參與,提高村民環保認知,時刻落實在生產、生活每個細節,加大對環境保護法律認知,逐步在生活環節中時時把環境保護作為生活細節,給子孫留下一片凈土。廣泛宣傳環保知識,讓農民掌握基本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加強當地鄉鎮干部、鄉鎮企業負責人的環保教育,及時發現環境治理中存在問題和薄弱環節,及時解決企業、農業生產中存在問題,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明確責任,樹立誰污染,誰負責、誰治理,促使工業企業自覺減少污染、控制污染。
(2)農村環境治理科學管理,統籌實施。鄉鎮政府要結合當地實際,深入調查,確立當地經濟發展思路,確立主導產業,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再確立當地主導產業,考慮農村當地的生產和生活,制定科學合理的規劃,嚴格按照基本農田保護區,基本農田不可隨意占用。綜合調整當地種養結構,設立蔬菜小區、畜禽養殖小區,對不同區域實行相應的環境治理標準并實施嚴格監管。農村養殖小區,養牛小區進行牛糞打塊、烘干作為生物電廠原料,應用于農村取暖原料。統籌建設工業廢水、養殖區豬糞、養殖廢水、生活廢水集中處理系統和農村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制作生物有機肥肥料,用于作物栽培,培肥土壤,確保農村土壤持續高產穩產,保護農村飲用水水質衛生安全,做到養殖廢水不回流,不污染土壤和不影響農村環境綜合治理。
(3)結合本地制定環境保護規章制度。當下,農村環境污染情況復雜,涉及人群較廣,從根源來講,垃圾來源復雜,生活垃圾、農業廢棄物、農藥化肥污染、畜禽糞便、當地工業企業廢棄物,單純依靠環保治理一時間很難達到理想效果。只有健全環保規章制度,結合實際對每一項廢棄物處理,確立處理方法和途徑,建立長效處理機制,各項機制有可操作性,便于農民實施,將各項垃圾處理納入長效機制軌道,確立獎罰機制,以獎樹立環保觀念形成,以罰促進保護機制實施,才能在鄉村環境治理工作中做到有章可循。各地政府應結合本地實際。在建立農村環境保護法的基礎上,制定當地農村污染防治細則和村規民約,使農村環境治理走向標準化、制度化、法治化、長效化。
(4)擴大資金投入。對環境整治的重視,應加大資金支持力度,沒有資金保證環境治理達不到理想成效。垃圾分類宣傳,宣傳單、條幅增加農民對環境治理的認知,提升環保觀念。加強環境設施投資,垃圾分類設備、農藥包裝回收設備、有機物處理設備、建筑垃圾恢復粉碎設備等,需要多部門協調合作。建立垃圾清運制定,垃圾處理,垃圾日清都要有資金保證。
4 環境整治與黑土地保護有效結合
(1)推廣秸稈還田是黑土地保護有效措施。秸稈還田是制止玉米秸稈在田間焚燒有效措施,每年秋收后,春季播種前農民大量焚燒秸稈,產生了大量粉塵、煙霧,是造成農村空氣污染產物來源,農田大面積秸稈焚燒造成農村污染的同時,也對高速交通、城市環境、大氣質量造成不同程度影響。實施玉米保護性耕作,保證秸稈在田間充分利用,減少秸稈焚燒,減少農村環境污染,必須實施秸稈還田。秸稈還田優點就是有效利用秸稈中所含有的大量元素N、P、K 及Ca、mg、S、Fe等元素,這些都是作物所需大量元素和中微量營養元素。實施保護性耕作,秸稈還田增加土壤有機質,有機質可以改良土壤結構,增加土壤固氮能力,防止土壤中氮元素流失,還可以提高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鉀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增加土壤孔隙度,改良土壤團粒結構,增加土壤含蓄水分、養分的能力,秸稈覆蓋降低土壤水分蒸發和提高耕作面溫度作用,促進種子快速發芽,有利于一次播種保全苗,促進根系生長,改善土壤微生物結構,調整土壤毛細管結構,改善土壤酸堿平衡,恢復土壤原始理化性狀,保持黑土地資源持續發展,是我們治理黑土地“薄、瘦、硬”問題的主要措施,在保護中促進黑土地質量持續發展,培肥黑土地保證農業高質量發展。
(2)加強農村環境整治促進畜禽糞便還田,培肥黑土地。實施畜禽糞污還田是培肥黑土地有效途徑。畜禽糞便的綜合處理難度大。由于畜牧業的大規模發展,產生大量的畜禽糞便、廢水,況且農村畜牧業養殖設施不夠完備,糞便和污水完全由養殖戶承擔處理,農戶也就隨意堆放,倒入溝里,也對畜牧業發展構成了制約。畜牧業迅速發展,擴大生產能力,農民生活富裕,產生很多有機肥,看起來是農田的好肥料,但最后到農田的“一公里”,如何處理亟待解決。組織養殖戶、合作社在環境整治過程中,清理糞污集中堆漚,結合秋翻(深松)整地,根據地塊實際基礎條件,深松打破犁底層為先決條件要求,疏松活化耕層土壤,利用新型農機設備,在開展秸稈粉碎還田,畜禽糞污拋灑還田,開展深翻整地;有機肥通過增加耕作層有機質,養殖場有機肥是培肥土壤主要原料。根據耕作條件,旱田耕作層要求保證達到30cm,水田耕作層要達到20~25cm,通過增施有機肥,實施土地用養結合,確保耕層土壤有機質含量達到種植業要求水平的中等以上,在當地加強糞污處理資金投入同時協調養殖企業,養殖企業和環保企業銜接配合,種植者接續,結合現在農藝設備,深松深翻整地,開展綠色種養循環農業,充分利用養殖廢棄物開展黑土地保護,是農村環境整治工作主要措施,實行綜合治理,種養結合,有效利用環境治理有限資金投入,確保有機肥還田。達到農村環境整潔,糞污得到有效利用。開展加大種植業有機肥還田支持政策,在糞污貯存和堆漚用地亟待幫助農民決絕,鼓勵養殖企業生產成品有機肥,促進糞污資源科學還田利用。探索將黑土耕地保護措施與環境整治有效結合。
(3)針對黑土地保護,開展“呵護生態環境、保護綠色家園”,積極倡導農藥、化肥減量。隨著糧食價格上漲,農民盲目追求糧食產量,對土地實施掠奪式經營,沒有實施配方施肥技術,單純加大化肥、農藥使用,以達到糧食產量最大,化肥沒有被作物充分吸收利用。不僅造成資源浪費,給農民帶來經濟損失。并且農藥包裝、農膜隨意丟棄,降解困難。所以,爭取做到減少農藥、化肥、除草劑、生長激素等。增加土壤有機物和腐殖土對黑土地保護有積極作用,快速分解作物殘余廢物,增加土壤團粒結構,改善土壤含蓄水分養分能力。增加土壤有機質可以改善土壤結構,有利于農機作業,土壤宜耕性增加,改善根莖作物果實的形成便于根莖作物收獲。由此可見,農村環境整治,把環境整治產物玉米秸稈、畜禽糞污、生活垃圾有效利用,歸還田間,以養分歸還學說為基礎,實施土地用養結合增加土壤有機質,培肥土壤為主要方向,防治水土流失為重點,更有效地分解農藥、化肥在土壤中殘留,保護黑土地持續高產穩產,建設農業生態田園,培肥黑土地,保護“耕地中的大熊貓”。
農村環境整治就是對農村生活垃圾、建筑垃圾、農藥、化肥、廢棄物、玉米秸、畜禽糞污的整治,生活垃圾、玉米秸稈、畜禽糞污又是恢復土壤有機質的有效物質。在環境整治過程中,采取有效結合,利用有限資金,切實改善環境,并在環境整治過程中把有機物歸還土壤,增加土壤有機質,保護耕地,培肥黑土地。
參考文獻
[1] 王燦發.環境法學教程[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
[2] 陳國良,譚鳳珠,張金良,等.我國中原局部地區農村環境衛生調查[J].環境與健康雜志,2014,31(6):496-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