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林麗婷(1981~),女,漢族,福建龍海人,漳州市龍海區(qū)石碼第二中心小學,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學。
摘 要:為減輕學生學習負擔,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需要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使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中,加強對知識的掌握效果,從而能夠減少課后的學習和復習時間,降低課后學習壓力。文章通過對小學數學“246”助學課堂進行分析,了解其在實際應用中的具體優(yōu)勢,將其應用到小學數學課堂中,共同構建高效課堂,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教學內容,促進學生在課堂中能夠完成對知識的學習和記憶,有效減少對課后時間的占用,幫助落實“雙減”政策要求。
關鍵詞:“雙減”;小學數學;“246”;高效課堂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3)12-0060-05
一、 引言
小學數學相比其他學科來說難度較大,其中不僅含有大量的理論知識和計算內容,要求學生具有較好的記憶力和計算能力,同時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抽象理解能力要求較高。這使得相當一部分學生在數學課堂中存在明顯的畏難情緒,嚴重制約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基于此,學校積極推動和落實“246”助學課堂,通過優(yōu)化教學方式,加強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度和主動性,使其能夠更好地沉浸在課堂學習中,有效構建高效數學課堂,提升學生的實際學習效率。
二、 “雙減”政策分析
“雙減”政策是由黨中央和國務院根據我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實際學習情況,制訂的減輕學生負擔的措施。受到功利性和短視化等不良教育觀點的影響,中小學階段學生不得不承擔大量作業(yè)和培訓。該情況下,學生在知識學習上消耗全部精力,導致其無法有效提升綜合素質,不符合學生自身發(fā)展和國家綜合發(fā)展的需求。同時大量資本涌入校外培訓項目中,嚴重影響教育改革發(fā)展成果的落實。因此,應積極推進“雙減”政策的落實,高度落實相關的教育問題,深化教育改革的發(fā)展,有效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雙減”政策的總體目標任務包括兩方面:一是校外方面降低培訓熱度和培訓負擔;二是校內方面提升教學質量和服務水平。這意味著課堂教學質量應更加科學有效,能夠使學生的學習回歸校園,并在課堂中完成學習目標。在該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堂應積極創(chuàng)新和優(yōu)化新型教學模式,不斷提升實際的教學效率,使學生在課堂中充分掌握相關知識,避免在課后花費更多精力,帶來較大的學習負擔,從而有效助力“雙減”政策的落實。
三、 “246”助學課堂概述
“246”助學課堂是一種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其中“246”分別指代兩種助學手段、四種學習思維理念和六個課堂學習環(huán)節(jié)。通過落實“246”助學課堂,能夠明顯提升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性,使課堂氛圍更加積極,從而有效增加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收獲,減少對課后學習和課外培訓的需求,幫助學生實現(xiàn)有效“減負”。
首先,兩種助學手段分別為視頻導學和助學單助學,視頻導學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制作或尋找的視頻教學素材,其內容主要針對本節(jié)課知識點的講解。助學單在設置時,需要圍繞課堂學習內容進行,通過對課程內容的問題化和板塊化處理,突出課程教學核心內容,并助力學生提升學科素養(yǎng)。兩種方式在課前或課程前半段實施,能夠起到良好的預習效果,有利于為課程知識教學打下良好基礎。
其次,四種思維理念包括:①導思。引導學生理解課堂教學思維,引導其進行深度思考和探究,從而提升學生對課堂學習的興趣,以提升課堂的教學效率。②導學。引導學生充分利用教學視頻和助學單,完成對課堂的自主學習,并在該基礎上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能力。③導疑。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fā)出疑問,或者主動提出疑問,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思考和分析,充分鍛煉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獨立思維能力。④導練。引導學生主動完成課堂和課后的練習作業(yè),檢測自身對課堂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情況,同時在課后完成知識點的復習與鞏固,進而有效提高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全面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最后,六個課堂學習環(huán)節(jié)是指:專項訓練、視頻預習、知識探究、課上練習、當堂測驗和課后應用。教師結合實際的課堂教學內容,將以上環(huán)節(jié)聯(lián)系起來,構建活動串,幫助學生加強對知識的理解、鞏固、內化和應用。以上環(huán)節(jié)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需要教師結合具體的課堂知識情況,調整不同環(huán)節(jié)內容,使學生原有知識經驗得到激活,并向新知識進行遷移。鼓勵學生對課堂中的新知識和問題進行探索,在體驗中了解和掌握知識內容。
四、 “246”助學課堂的優(yōu)勢分析
(一)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主體地位
“246”助學課堂中設置的不同的教學方式和教學環(huán)節(jié),主要目的在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充分提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避免傳統(tǒng)教學中課堂聽課、課后做題增加學生的被動性。在自主學習中有效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而在課堂中保持主體地位。
(二)能夠充分尊重學生的認知差異
不同學生對知識的接受速度不同,“246”助學課堂中,鼓勵學生在課堂上進行交流,或直接設置學習小組進行問題探究,能夠最大化滿足學生認知差異,同時能夠降低學生的恐懼心理,增強學生自信心。
(三)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
在“246”助學課堂教學模式實施過程中,學生成為課堂主體,在課堂中自主性較強,在合理引導下,學生達成各種目標要求,從而使其學科素養(yǎng)、思維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促使學生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
五、 “雙減”背景下“246”高效課堂建設路徑
(一)做好高效課堂準備
“雙減”政策落實背景下,為合理構建“246”助學課堂,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教師應積極做好課前準備工作。
1. 教師應加強學情分析
只有在全面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的基礎上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才能夠使課堂教學內容與學生學習理解能力更加契合,從而提高實際的教學效果。教師應提前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情況和學習規(guī)律以及對新知識的接受能力,在此基礎上合理預設課堂教學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并給出相應的應對方案,降低課堂教學風險。
2. 教師應做好教學設計
教師在落實“246”助學課堂模式前,應明確課堂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并在此基礎上做好教學設計,確保整體課堂張弛有度、順利進行。以小學數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教材第一單元《四則運算》為例,教師應對教材內容進行梳理,明確本單元教學中運算的順序和方法,以及教材中圖片、情境、例題等內容,以便合理搭配構建恰當的教學內容。將教學內容進行劃分,設置不同的教學任務與目標,并構建相應的教學流程,使學生在課堂中完成整體知識學習、鍛煉和應用。
3. 教師應準備好視頻導學和助學單
視頻導學是一種具有引導性的教學視頻,教師可以在網絡中尋找與課堂內容相符的教學引導視頻,或者按照教學要求親自制作微視頻教學素材。自主制作教學視頻的可操作性更強,與課堂內容更加貼合,教師在制作時可以標記教學重點內容,提高引導效果。助學單設計時,應針對教學內容完成重點劃分,按照教學內容特點,選擇不同的助學單形式。常見的助學單模式包括:探學式、做學式、練學式、學思式、評析式和綜合活動式。以探學式為例,在設置助學單時,適當增加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或提出疑問,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同時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并進行共同探討,最終使問題得到解決,并使學生的學習效率得到提升。
(二)加強教學維度研究
為使“246”助學課堂教學模式的落實效果得到加強,在教學時,應重視分層教學理念,針對不同層次學生制定恰當的教學方案,在不同維度上合理優(yōu)化教學體系,為學生提供更加適宜的教學課堂,從而使學生更快地融入課堂學習中,降低對課堂的排斥心理?!?46”助學課堂模式在實施過程中,對學生的參與性要求較高,教師在調整教學維度時,應從教學內容、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上進行調整,提高學生的課堂活躍度。如在學習四則運算時,想要讓學生更快理解加、減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系,可以調整教學形式,增加情境教學和視頻引導,使學生在情境中有效掌握相關內容,為后續(xù)運算法則的學習打下基礎。此外,應盡量增加教學方式,通過多元化教學落實課堂探究、課堂實踐、課堂推理和課堂討論等內容,使課堂教學更加高效。
(三)落實具體教學活動
在“246”助學課堂教學模式實施過程中,應根據六個學習環(huán)節(jié)構建相應的活動,將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分析,有效構建互動串,實現(xiàn)教育的連接,保障教學活動的落實效果。在教學活動落實過程中,第一步應激活學生的知識記憶,利用恰當的方式使學生相關知識經驗更加活躍,以提高后續(xù)知識遷移和儲存效率。此時可以借助簡單的問題或者習題,幫助學生回顧以往知識內容,同時喚醒學生思維。第二步應設置新知識探索活動,使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完成新知識的獲取和學習,有效降低學習排斥心理,提高活動的實際質量。在組織教學活動時,該部分時間一般控制在15分鐘左右,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探究學習時間,同時避免時間過長使學生狀態(tài)過于松弛。第三步應設置鞏固環(huán)節(jié)。對探究學習的內容進行有效鞏固和學習,并適當設置相應的延伸內容。如在學習四則運算時,教師在鞏固學習過程中,可以擴展講解不同類型括號的應用歷史和使用方式,為后續(xù)運算定律的學習打下基礎。第四步應設置課堂檢測內容,結合課程內容設置題目或任務,讓學生獨立完成,以檢測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掌握效果,幫助教師了解課堂情況,以便對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深度優(yōu)化與調整。在活動串聯(lián)過程中,使學生充分學習和了解相關的知識內容,并有效鍛煉相應的能力,完成高效課堂的構建。
六、 小學數學高效課堂建設案例分析
在“雙減”政策的指導下,以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運算定律》中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一課為例,在課堂中落實“246”助學課堂教學模式,從根本上提升學生在課堂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減小學生的學習壓力,使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完成課堂學習任務,進一步構建高效數學課堂。
(一)二助準備
《運算定律》對學生來說難度較大,需要學生具備細心、抽象、概括、分析等能力,同時對運算符號有較強的敏感性。在準備視頻導學內容和助學單前,教師應明確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這一課時的教學目標是通過教學方式使學生發(fā)現(xiàn)加法運算定律,并學會使用字母表示,同時能夠在解決實際問題中順利應用。在學習和應用中促使學生綜合能力得到提升。課程的教學重難點主要在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的掌握、概括與應用上。
準備視頻導學課件時,教師可在網絡中查找相關內容,或者自己根據課堂教學進度和內容設置錄制。在錄制時,應注意盡量減少視頻中的其他影響因素,如教師個人形象可以不用出現(xiàn)在畫面中,以免轉移學生的關注重點?;蛟谠O置相關的情境視頻和知識點講解時,應避免設置配樂和講解聲音,以免分散學生注意力,影響視頻的引導效果。設計助學單時,教師可以使用探學式或做學式的方法合理構建。在探學式中,設置簡單的題目:1. 試一試,圓圈兩側的算式結果是否相同?5+2○2+5、16+9○9+16、128+56○56+128。2. 學一學,使用加法運算定律與不使用加法運算定律相比有什么不同?3. 想一想,關于教法交換律和結合律還有什么疑問?在做學式中,可以設置簡單的實驗活動完成引導:活動一,數甲、乙兩個筐子里的小球總個數,先數甲筐后數乙筐時的結果和先數乙筐后數甲筐時的結果是否相同?活動二,分別按照順序計算和使用交換律計算以下算式,看怎樣計算速度更快、結果更準確:(25+52)+18、141+(22+19)、(37+465)+35。
(二)四導設計
在四導設計時,應根據整節(jié)課內容情況,選擇恰當的引導方法。首先,在導思設計時,借助視頻或助學單,在課前幫助學生了解本節(jié)課內容,吸引學生注意力。借助上文中的助學單,引導學生在課前進行思考和試驗。學生在判斷圓圈兩側算式結果是否相同時,仍使用較為基礎的計算方式完成運算和驗證,在不斷計算中能夠發(fā)現(xiàn),算式內容相同但位置變化時,不會造成結果的變化。此時,相對加法的交換律有了初步的了解。而在使用不同計算方法計算算式時,可以明顯地感受到使用交換律和結合律后,計算更加簡單,且需要的時間更短,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在后續(xù)的學習中占據主動地位。
其次,在導學設計時,應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為學生展示課堂知識,引導學生完成新知識的學習。在該過程中,可以實施不同的教學方法,并融合探究環(huán)節(jié)。課堂教學中,教師出示教材中李叔叔騎行的情境圖,或者使用視頻等方式進行引導。引出課題內容: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在課件中展示情境圖,并按照內容列出算式:40+56=96(千米)、56+40=96(千米)。提問:兩個算式結果相等嗎?可以將其轉化為一個等式嗎?學生按照教師引導完成等式:40+56=56+40。
教師繼續(xù)提出問題:“同學還能再寫出這樣的等式嗎?”通過問題引導學生交流和書寫,并檢查自己寫出的等式是否符合要求。分析和總結此類等式中的規(guī)律,能夠發(fā)現(xiàn):兩個數相加,交換加數的位置,和不變。并使用符號和文字進行表達。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使用自己喜歡的形式進行表達,進一步了解該規(guī)律的實施方式,完成對新知識的學習。
再次,在導疑設計時,應在課堂中提出問題或引導學生質疑,在該疑問的驅動下,深度探究課堂知識內容,并幫助學生提高思維探究能力。結合教材中的情境內容,分析其中的信息,并提出問題:“李叔叔三天一共騎行了多少千米?”學生根據李叔叔三天的騎行數量,列出算式:88+104+96=288(千米)。隨后設置兩種計算方式:先計算前兩天,再和第三天相加算出總的騎行數量或先計算第二、三天,再和第一天相加算出總的騎行數量。兩種方式得到的結果是否相等,并感受兩種計算方式的難易程度。引導學生發(fā)出疑問:運算順序改變有什么作用和意義?或加法運算定律在什么環(huán)境中不適合應用?借助問題進行深度探究,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加法交換律。
最后,導練設計時,分別設置課堂中的練習和課后練習,加強知識的鞏固與延伸,確保學生在練習后能夠將數學知識順利應用在實際生活中。在課堂中,得到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公式后,教師應利用教材中的習題,或自己設計相應的習題,引導學生進行課堂練習,將學習的知識落實到問題的解答中。在不斷練習時了解自身的不足,并完成查漏補缺。在知識鞏固后,應合理設置課堂檢測內容,有效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效果。設置恰當的課后練習,此時教師可以通過構建學習任務等方式,豐富課后練習內容,避免單一題海戰(zhàn)術打消學生積極性。
(三)六環(huán)節(jié)落實
“246”助學課堂模式中的六個環(huán)節(jié)在落實過程中,應與四導設計充分融合,使課堂內容層次豐富,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在專項訓練環(huán)節(jié)中,主要與導思設計相融合,利用訓練題目,幫助學生回顧以往的學習內容,做好課堂預熱。在加法運算定律課程前,引導學生回顧什么是加法、加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等內容,做好課程學習的準備。
在視頻預習過程中,教師借助視頻錄制幫助學生預習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在視頻中應適當增加趣味元素,提高對學生的吸引力,并加入知識點講解和探究過程,以提升視頻的導航效果。借助視頻內容,提出相應問題,如:騎車是一種良好的健康鍛煉運動方式,你會騎自行車嗎?最遠騎過多長距離?生活中有哪些情況能夠用到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引出本節(jié)課的新知識。通過問題引導和視頻導航,培養(yǎng)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同時拉近生活和數學之間的距離,使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夠得到提升。
知識探究過程中,應與導學設計和導疑設計相結合,完成新知識的學習。在該過程中,可以設置任務教學或者小組學習等方式,幫助學生完成新知識的學習和掌握。經過新知識的猜想、實踐和驗證等過程,確保學生對相關知識全面掌握。同時在課堂中學會大膽質疑、細心求證,全面提升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課堂中,提出猜想:加法算式中,加數位置交換不影響計算結果。教師指導學生通過實踐驗證,學生更換加數的位置,計算相應結果,并對比結果,得到結論:加數位置變化不影響計算結果。
課上練習過程中,主要借助練習題的訓練,幫助學生更好地將知識落實到問題解決中。在該環(huán)節(jié),教師為提升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可以利用闖關的形式,鼓勵學生有獎練習。教師分別設置不同難度的加法算式,要求學生按照規(guī)律計算出結果,完成課堂練習。該形式對學生的吸引力較大,因此教師應控制該階段時間,避免時間過長引發(fā)學生反感情緒。
當堂測驗可以與課堂練習進行結合,或單獨設置,整合課堂知識點,并設置相應習題,要求學生獨立完成相應的檢測內容,便于教師全面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態(tài)。該環(huán)節(jié)應避免過于嚴肅,教師應合理設置題目,在保障知識點全覆蓋的情況下,減少檢測題目的設置,減輕學生的課堂壓力。
課后應用過程中,教師應合理設置課后作業(yè),使課堂學習內容能夠有效應用在現(xiàn)實生活中,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在設置課后作業(yè)時,可以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分層設計,一方面,設置梯度訓練,由簡到難設置??梢詫⑵浞譃椋夯A闖關、鞏固達標、拓展提升三個階段,學生在完成作業(yè)的過程中,能夠準確了解自身的水平和不足,并進行針對性的鞏固學習。另一方面,應將其與導練設計進行結合,豐富課后練習內容和形式,增加社會實踐活動,強化對學生的鍛煉。
七、 結語
綜上所述,“雙減”背景下,為成功構建高效小學數學課堂,應積極落實“246”助力課堂教學模式,在該模式的幫助下,將課堂教學內容進行合理劃分。結合真實的學生學情,靈活采取恰當的教學方式,促使兩種助學、四種導學和六個環(huán)節(jié)得到有效落實,進一步啟發(fā)和提升學生的學習思維,使其能夠在課堂上快速掌握相關知識,并在生活中能夠有效地落實應用,減少課下的學習任務,構建高效數學課堂。
參考文獻:
[1]許有霞.“雙減”背景下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一些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22(6):88-90.
[2]馬文婷.雙減下運用信息技術助力小學數學高效課堂建設實踐研究[J].愛情婚姻家庭,2022(30):57-59.
[3]沈杰.提質減負,讓課堂熠熠生輝:“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J].華夏教師,2022(27):40-42.
[4]林志美.“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實施高效課堂的途徑和辦法[J].讀與寫:下旬,2022(11):137-139.
[5]閆正苗.“雙減”背景下高效課堂模式的創(chuàng)新:以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融入NET優(yōu)化與創(chuàng)新為例[J].成功,2022(8):45-47.
[6]陸晨茜.實施深度教學,締造高效課堂:“雙減”政策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策略探尋[J].求知導刊,2022(10):78-80.
[7]徐迎春.控量減負,創(chuàng)新增效:“雙減”背景下的小學數學作業(yè)設計[J].學周刊,2022(21):184-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