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廣利,胡鈞銘,張俊輝,鄭富海,李婷婷,俞月鳳,周鳳玨
(1.廣西大學農學院,南寧 530004;2.廣西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南寧 530007)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對健康和綠色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斷增加[1]。中共十八大以來,綠色生產和生活方式已深入人心[2]。推進農業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是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選擇。中國茶文化歷史悠久,茶產業是茶葉種植地區人們脫貧致富和鄉村振興過程中的重要支柱產業[3]。合理的茶旅開發對提升茶園生物多樣性,保護茶園生態環境,實現茶產業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景觀影響人類的健康生存環境。中國茶文化、民族文化及生態茶園文化,是茶葉全產業鏈創新發展的重要一環,隨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不斷追求,通過學科交叉融合,挖掘集生態休閑、科學普及、觀光旅游、文化體驗等于一體的自然景觀茶園,有助于給人們提供更多的休閑和健康生活空間。深入開展景觀視角下的茶旅開發模式優化研究,有助于為傳統茶產業轉型升級發展提供嶄新的視角。為此,本研究基于景觀視角下茶園建設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探索其發展模式優化和解決方法,提出了構建自然景觀生態型、增強茶文化載體型、挖掘紅色文化內涵型、創新民族文化稟賦型等茶旅開發模式,以期更好地建設茶園、完善茶旅開發模式,實現“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愿景,推動山區特色經濟發展。
伴隨著農業景觀的發展熱潮,鄉村旅游、觀光農業園旅游等一系列自然旅游形式受到人們的青睞,多樣化的觀光旅游方式成為社會發展的一大趨勢[4]。國內外學者從不同尺度[5]、不同區域[6]、農業旅游概念[7]、開發現狀與對策[8]、農業旅游影響[9]和節慶旅游[10]等角度對農業旅游發展模式[11]進行了廣泛研究。并對農業旅游多樣化經營[12]、農業多功能[13]、農業文化遺產旅游[14]、氣候變化對農業旅游的影響[15]及其可持續發展[16]等方面開展了理論與實證研究。農旅發展具有生態休閑[17]、科學普及[18]、觀光旅游[19]、采茶農事體驗等功能,既滿足了游客對觀光農業、體驗農業、生態農業的旅游需求,同時又提高了當地居民的收入水平,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狀態,有利于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促進農村經濟健康發展。農旅依據當地獨特的自然景觀和生態資源、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等優勢資源,通過模式化的規劃與設計,形成具有獨特競爭力的旅游模式,帶動農業發展的鄉村旅游、休閑旅游等逐漸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一部分。
農業景觀是以鄉村聚落及其周圍自然環境為背景,以農業活動為本底,由歷史、人文等因素構建的農業土地景觀形態[20],體現了自然進程和人類活動連續的、動態的相互融合結果,體現了物質與非物質,不僅為人類提供了多種農產品和自然資源,還為社會大眾提供如生物多樣性、文化遺產、鄉村旅游等公共服務產品[21]。茶旅作為農旅的一個分支,以茶文化為主題,以茶資源為基礎,以茶基地為載體,以觀光、體驗、購物等旅游項目為內容,為游客提供鄉村旅游、生態旅游等多種旅游體驗,是茶葉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后產生的一種新的旅游模式[22]。隨著人們生活品質不斷提升,對自然旅游需求量不斷增長,茶旅開發作為茶產業升級轉型的內在需求,結合茶產業的產品、種植規模和品牌,旅游業的景觀、文化和特色活動,“茶園(茶)+生態觀光”“茶園(茶)+文化游”發展模式得到了快速發展[23],實現了茶產業功能的轉變,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茶旅開發依據茶園獨有的“地利”、茶葉種植中形成的獨有景觀,附加人為景觀建設,體現茶文化背景,探索茶相關休閑項目,使旅游者在休閑中體會娛樂,帶動當地旅游產業的發展。茶旅的類型主要分為觀光式、體驗式、購物式和養生式(表1)。

表1 茶旅開發的類型與特征
茶旅循環體實現生產、生活、生態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協調發展理念,既是中國新時期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又是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圖1)。茶旅生產功能包括茶葉種植采摘、制作加工、包裝運輸、文創產品生產等,涉及產前、產中、產后,茶旅生產改變了當地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條件,同時茶園環境的改善一定程度上創造了優良的生態環境,貫穿茶旅全鏈條發展。茶旅生活功能包括觀光旅游、生態休閑、科學普及、農事體驗等,茶旅的建設與發展美化了傳統鄉村土地景觀。茶旅生態功能包含自身生態的保持、改善,同時也體現了為社會提供良好生活、生產環境的功能,生態的健康與否是人們生活的首要選擇,是生產基礎上自然資源與生態的創新保護,有助于促進綠色生產、美好生活和健康生態的協調發展。

圖1 茶旅循環體特征
茶旅生產功能有利于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帶動茶葉加工、銷售以及鄉村旅游、餐飲服務業的發展,促進城鄉交流,將先進理念、市場等生產意識帶入鄉村地區,潛移默化中更新茶農觀念,提高他們的市場導向型生產、科技文化型生產,從而推進綠色生產。茶旅的開發推動了產茶地區經濟的發展,同時茶園環境的美化和改善為人們高質量的生活提供了保障。茶旅開發中生態的維護與改善對當地人民生存環境、自然資源、生物的多樣性加以保護,為當地人創造經濟價值的同時也提供了多樣化的休閑空間,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和生態功能。合理利用農業景觀,優化茶旅開發,使其生產、生態、生活“三生功能”結構最優,對促進農村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SWOT 分析能夠體現茶旅開發本身的競爭優勢、競爭劣勢、機會和威脅,從而將茶旅開發的戰略與內部資源以及外部環境有機結合,確定茶旅開發的資源優勢和缺陷,了解所面臨的機會和挑戰,對制定未來的發展戰略具有重要意義(表2)。從內部講,茶旅開發是農業景觀發展浪潮的新起點,是農業與旅游產業及文創產業的新結合,便于在茶產業基礎上進行文化的發展與創新,有利于三產融合,創新了土地空間的高效利用。但是茶旅建設停留在淺層次的景觀開發階段,茶旅資源挖掘程度不深,文化資源融入較欠缺,文化、民族特色不夠突出;園區周邊土地流轉困難,茶園旅游與營銷管理制度及管理有待加強,不利于茶園的規模建設。從外部講,隨著農業旅游的蓬勃發展,政府重視茶業主體培育,鄉村振興進程的不斷加快以及現代科技的不斷進步,有利于構建新型農業、智慧旅游等相關體系,推動茶產業的快速發展;然而全域茶旅開發速度較快,同質化競爭激烈,且開發不夠科學合理,茶旅發展缺乏品牌互動效應,茶旅開發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威脅。

表2 茶旅開發的SWOT 分析
茶旅模式開發過程中,茶園建設過分關注茶葉的生產加工和簡單旅游的開發,資源融合度低。側重淺層次茶旅景觀生態發展,忽視地方特色人文的融入。茶旅開發沒有結合當地實際,融合特色文化、紅色文化等,未能更好地融合本地獨有和新穎的民族文化,缺乏茶文化元素、景觀元素建設,茶品牌資源沒有得到充分開發,多數地區的茶產業品牌沒有建立,或是品牌效應能力低下,全產業鏈條沒有得到有效銜接。
隨著相關政策的出臺,各地鄉村旅游業飛速發展,短時間內茶旅開發模式趨同。中國雖然擁有豐富的茶歷史文化和茶種質資源,但茶旅一體化發展起步較晚,其發展成效不顯著,尚未形成一定的規模[24]。茶旅模式開發不成熟,缺乏系統化借鑒模式,對市場調研不足,難以根據消費者偏好建設對應的茶旅模式,相互之間易模仿,缺乏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普遍存在“重建設輕運營”的問題,導致市場上的茶旅多為觀光旅游,缺乏以特色文化等為主的茶旅模式。茶園景觀、農事體驗、特色表演等項目趨同化,形成了產品單一、形式單一的茶旅開發局面。在此過程中部分地區的旅游開發較為盲目,發展的結構、形式、項目差別化不明顯,造成茶旅開發的同質化。
茶旅模式開發過程中一味追求經濟效益的增長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忽視生態價值,沒有建成具有良好生態循環機制的茶旅模式。生態環境是茶旅開發的基礎,是最根本的自然資源。首先,隨著茶旅開發進程的加快,茶園生態環境不斷惡化,主要原因是化肥、農藥的盲目大量施用,殘留在土壤中污染土壤,使得土壤有機質含量下降;其次,茶園大規模的改造和建設,增加旅游設施、觀光臺、文化長廊等,減少了茶園地表植被的覆蓋,造成水土流失、踩踏壓實、土壤板結等問題,嚴重影響了茶園的生態健康,削弱了茶園環境在茶旅開發中的生態價值,茶園開發建設的不合理、不環保,使生態環境遭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茶旅開發因土地流轉需要,促使農業用地轉變為住宅用地或設施用地,減少了原有植被的覆蓋,破壞了人文生態和自然生態。
中國是茶的故鄉、茶文化的發祥地,茶文化遺產內涵獨特而豐富,茶文化是世界了解中國的重要途徑。茶文化有利于推動茶產業發展與提高人們的生活品質。茶文化的持續挖掘有利于茶產業經濟的持續增長?,F階段茶文化遺產價值挖掘嚴重滯后于茶產業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求。茶文化是重要的農業文化遺產,而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中茶類遺產僅有15 項。茶文化包含生活保障、農耕文化、民俗文化、生態景觀等在內的社會、經濟及自然生態,關乎人們精神需求及茶園內涵豐度,對于茶旅開發具有重要的傳承意義。農業文化遺產視角下的茶文化,不僅是農產品或食品,更是茶藝、茶技、茶道及一種獨特的農業文化生活。目前茶文化遺產申報及開發保護路徑不暢,遺產融入困難,充分發揮茶旅傳播弘揚茶文化、促進茶發展、帶動茶增收、發展農業可持續等功能受阻。
自然景觀生態是由景觀的空間結構、相互作用、結構協調功能等不同部分所組成的整體,是自然、經濟、人文、社會等復合的多維耦合,形成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生態系統結構和景觀功能的耦合,有利于實現自然景觀下的生態系統保護和改善。茶旅是提高茶園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率及生態耦合的重要方式。首先,最大程度保持原有茶園自然景觀生態,以此為依托,增加路、游、吃、住等便利性基礎設施建設,保證茶旅基本供需。其次,通過景觀改造和有利植被的花木補植,添加景觀色彩、增大茶園觀賞性的同時保護了茶園生態;實行山、水、娛等綜合規劃,增加茶旅趣味性和娛樂性,實現“茶+娛”,形成良好的生態旅游資源,構建“茶+生態”旅游模式,開展生態景觀旅游。
中國是茶的故鄉,茶文化是中國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歷史悠久。茶文化包括茶道、茶書、茶具、茶詩、茶畫、茶學、茶故事、茶藝等,距今約有4 700 年的歷史,形成了以“茶馬古道”《采茶記》《茶經》等為主的特色文化。設置茶文化博覽室、茶藝表演廳等凝聚各民族茶文化的場所,豐富游客精神享受,增加茶旅趣味性。茶文化資源大而不同,因地而異,建設茶文化主題茶旅模式,以茶文化為載體,創新發展模式,藏“文”于園,著重茶室、茶事、茶詩、茶歌等,開發特色突出、茶文化主題鮮明的茶聯猜謎室、茶學普及室、茶歌對唱、茶藝學習項目等,使游客更加深入地參與其中,更加深層地體驗茶文化,實現“茶+學”,增強“茶+茶文化”載體型模式開發,有利于游客精神層面的滿足,促進茶文化的發展。
紅色文化是極具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作為一種包括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的重要資源,不僅具有一定的觀賞價值,還具有很大的教育價值。寓教于游,充分發揮紅色旅游的價值引領作用,以紅色史實為主整合資源,陳列英雄人物雕像、史實塑墻等;圍繞紅色文化,運用現代科技建設紅色文化革命史陳列館、主題館、3D 觀感室、物品陳列室等一批參與性、體驗性、教育性強的室內紅色場館。實現“茶+教”,深挖紅色內涵,推出具有紅色文化元素的創新文創產品,充分釋放紅色資源、紅色文化的經濟和教育價值。不斷增強紅色旅游的吸引力、感染力,高質量挖掘、打造“茶+紅色文化”內涵型茶旅模式,實現紅色文化、綠色旅游互通互補,挖掘紅色茶旅體系建設。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不同民族有著極具特色的歷史文化,這些民族文化稟賦是茶旅開發的優勢所在,充分利用民族文化稟賦,是貫徹綠色發展的時代要求,同時是提高茶旅內涵的應有之義。因地制宜,依據自然風貌、人文環境、民族活動、特色文化等資源稟賦,融合當地特色民族文化,創新民族茶產品、建設民族建筑,吸引游客,實現“茶+名”。創新民族文化茶節目,對山歌、唱山曲、穿民族服裝參與等,把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節目帶到茶園,實現定點觀賞和體驗。把民族特色節日活動火把節、潑水節、花炮節、流水席等融入到茶旅活動中,定期舉辦民族節日活動,創新民族文化與觀光旅游融為一體的特色旅游,形成“以茶促旅、以旅帶茶、茶旅互動”的新格局,實現“茶+傳”,創新“茶+民俗民情”文化稟賦型模式。承載起民族文化及民族建筑景觀文化,支撐茶葉全產業鏈創新發展,將資源進一步整合開發,積極申報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并進行相應的開發與保護,充分發掘茶文化遺產的歷史承載力,進行茶文化遺產主題式開發,設置系列茶文化遺產歷史動態展示,展現茶文化的博大精深;遺產傳承者或專業講解者以茶交友、以茶迎客,使人們感受完整茶文化的系統知識體系、廣泛深入的社會實踐、成熟發達的傳統技藝、種類豐富的手工制品等,在了解和震撼中激發保護,在欣賞和享受中傳承,發掘茶文化遺產魅力,積極進行保護型茶旅的開發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