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防汛環節的技術手段也不斷升級,衛星通信技術逐漸應用到防汛領域。相較于傳統的技術手段,衛星通信的技術質量及效率很高,對于防汛的應急處理和突發性汛情具有很強的治理能力,是現階段防汛工作的關鍵技術。然而,在實際作業環節,衛星通信的技術性很強,再加上防汛領域涉及面較廣,技術的應用還存在一些隱患,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防汛作業的發展。在此背景下,作業人員就需要結合實際對衛星通信技術進行研究,科學合理地應用到防汛領域。
關鍵詞:衛星通信;防汛;應急處理
相較于傳統的技術,衛星通信規避了地質環境的影響,可以更加快速及全面地進行信息傳遞。現階段,在社會發展過程中,衛星通信已經成為重要的應用技術。而防汛是指對河流汛期的防范作業,洪汛的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兩岸居民的安全,并且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然而,防汛需要收集大量的信息幫助防汛人員進行狀況判斷,降低防汛難度,傳統的通信技術往往存在時間及地域方面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信息的交流。這就需要防汛人員加強對通信技術的重視,將衛星通信技術引入防汛領域,保證防汛作業的順利開展。
一、衛星通信及防汛概述
(一)衛星通信
1.概念
衛星通信是指借助衛星技術進行信息溝通的技術。該技術將人造衛星作為中轉站進行電波發射,能夠實現多個點位之間的實時通信。相較于傳統的技術,衛星通信由于借助人造衛星進行信號轉移,其信息溝通能夠在保證質量的基礎上加快信息傳遞的效率。在社會的發展過程中,各個行業對信息交流的需求不斷提升,傳統的信息交流手段已經難以滿足社會的發展需求。在此背景下,衛星通信的重要性不斷提升。加強對衛星通信的研究,將其科學合理地應用到各個環節。其特點是通信范圍大、可靠性高、開通電路迅速、可多址接收和多址連接。衛星通信設備如圖1所示。
2.特點
衛星通信特點:一是結構精密。衛星通信由空間站及地球站兩部分組成,分別承擔不同的功能,二者協調共同發揮信息的收集及傳遞功能。二是技術優勢較強。相較于傳統的通信技術,其通信覆蓋面較廣,不受地理因素的影響及氣候條件的限制,可以快速精準實現信息傳遞。地球站及地面設備體積及重量較小,而且造價較低,降低了成本支出。三是通信質量很強。在保證信息正確傳遞的基礎上實現多種信息的同時傳遞,便于信息交流。
(二)防汛
汛的含義是江河、湖泊等水域的季節性或周期性的漲水現象。由于洪汛會對周邊及水利設施產生很大的影響,防汛也就成為必然選擇。必須加強對洪水的信息收集,并且結合數據對洪水預防。將衛星通信技術引入防汛作業中,通過先進的通信手段實現信息的轉移和交流,可以降低防汛難度。
現階段,洪汛的成因一般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自然原因,主要包括暴雨天氣、副熱帶高壓異常導致的惡劣天氣等,很容易導致洪汛的出現。另一方面是人為原因,現階段城市發展的背景下對環境產生很大的影響,諸如圍湖造田、水土流失以及林地破壞等狀況出現,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當地的水資源,進而導致洪汛出現。
在防汛領域方面,防汛首先具有持續性,即防汛并非一蹴而就,汛期的存在使得相關部門必須密切關注降水狀況,以保證作業的需求;其次是技術性,洪水災害一般具有規模性,針對洪水的治理十分困難,而且部分地區河流很長且流域面積很廣,再加上地質構造復雜,很難防汛。防汛作業流程如圖2所示。
二、衛星通信技術的優缺點
(一)優點
衛星通信技術具有很強的優勢。一是衛星通信不受地形影響,不需建中繼站,特別適合于點多、面廣、地理位置偏僻的報汛測站;二是衛星通信功能較為齊全,水利衛星通信與北斗衛星通信相比,增加了語音通信,數據廣播、高速網絡應用等功能,非常適合基層防汛通信應用;三是維護成本低的特點,基層用戶單位運行維護成本低。
(二)缺陷
衛星通信雖然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通信技術的發展,但是其依舊存在一些缺陷。
首先是通信的延遲狀況。現階段,在水利工程發展過程中,使用的衛星通信設備還存在延時狀況,再加上部分小站點的衛星通信信號不穩定,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衛星通信的質量。此外,地面的站點與衛星中轉站的距離較遠,延遲一般在一秒左右。衛星在作業環節受到星蝕及雨衰等狀況,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小站語音通信的穩定性,導致小站的電話通信存在時間差,如遇雷雨天氣甚至是出現通信中斷等狀況。現階段的衛星技術較為復雜,要保證其作業質量,需要專業的技術人員,操作難度較大。再加上各個部門之間的溝通不夠順暢,衛星通信的落實還存在一些問題。這些狀況影響通信功能的發揮,需要專業的技術人員加強重視,結合實際需求進行解決。
三、衛星通信技術在防汛領域的運用策略
(一)衛星通信技術在防汛領域的應用現狀
衛星通信技術已經逐漸應用到社會各個領域,防汛作為水利行業的重要一環,成為關注要點。我國結合水利防汛的要求已經建立起衛星地面站,利用亞洲衛星二號的1/2波段進行信息傳遞,進而實現主管部門和流域管理單位之間的信息交流及數據傳輸。主管部門能夠及時將汛情傳遞到流域管理單位,并且提供大量的專業信息,幫助防汛人員進行汛情防治。目前,由于運用衛星通信技術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信息的交流速度,部分省市已經建立起專業的衛星網絡,為現階段的防汛作業工作帶來很大的幫助。衛星通信防汛已經實現數據傳輸、圖像傳遞以及實時通話等功能,信息收集單位及時向防汛單位傳遞流域的具體信息,再加上數據庫的建立,各個單位及時了解汛情,結合具體數據制定解決策略。此外,借助衛星通信,還能針對汛情實時監控,并且將監控畫面直接傳遞到指揮中心,方便防汛人員對汛情的變化狀況進行研究,結合實際實時對防汛作業方案進行調整。衛星通信技術應用到防汛作業中,不僅實現了汛情防范,還在很大程度上協調水利工程的發展,實現對居民財產及人身安全的保證。
(二)應急通信系統的建立
實際的防汛作業中,部分汛期的發生一般具有突然性。這種突發性的汛情會對周邊產生很大的影響,針對其治理也十分必要。傳統的信息傳遞手段較為落后,難以在第一時間將汛情信息傳遞到治理單位,在很大程度上影響防汛人員的反應速度,制約防汛作業的落實。在此背景下,可以將衛星通信技術應用到應急防汛中,實現對突發性汛情的防護以及治理。突發性的汛情不確定因素較多,需要進行大量的信息收集,將無線網絡、數字集群以及衛星通信等技術有機結合,實現信息的快速傳遞,便于信息交流,為防汛作業奠定基礎。其中,衛星通信技術可以借助衛星實現高覆蓋率、高清晰度及高容量的信息傳遞,便于防汛人員精準了解汛情的各項狀況;數字集群技術可以利用數字信號及編碼技術進行信息資源的共享,防汛單位借助該技術實現移動的調度指揮;無線網絡技術具有便攜性及安裝簡單等優勢,在防汛作業中一些不利于有線網絡接通的環節發揮重要作用。借助該技術,能夠在防汛整個環節實現信息的傳遞和交流,進一步推進防汛功能的落實。防汛單位將這些技術集中到防汛通信車中,使車輛具有實時通信以及信息收集和傳遞等功能,在防汛現場構建起可以移動的防汛通信體系,便于防汛作業的落實。
(三)衛星防汛通信網絡的構建
要充分發揮衛星通信網的優勢,關鍵還在于通信網絡的建立。在防汛作業中,要科學合理地實現衛星通信技術的落實,就需要加強對衛星通信技術的研究,在此基礎上建立起通信網絡。
首先,結合實際對防汛通信網絡的系統構建進行研究,按照快速、高效及靈敏等尋求對現有的車載站、衛星電話、便攜站以及固定站等整合,實現各個系統及站點的系統結構。
其次,系統功能的研究,專業的技術人員要加強對各個系統功能的研究,通過固定站及車載站的數據集成技術將整個汛期信息收集整理,然后傳輸信息,實現整個系統信息的數據傳遞及圖像傳輸,在很大程度上推進信息之間的交流。而車載站及便攜站負責信息的收集,利用這些站點對汛情的數據、圖像以及程度等信息收集,之后傳遞到指揮中心,便于作業人員作業。固定站可以承擔指揮中心的功能,在防汛期間承擔對車載站及便攜站等站點的指揮任務,借助實時衛星通話功能實時的調度,實現對汛情的控制。
最后,衛星防汛通信網絡工作方式的選擇,洪澇災害具有較強的破壞性,如果洪澇災害較為嚴重,常規手段難以滿足數據收集的需求,就需要利用衛星防汛車載移動系統進入防汛現場,車載衛星天線能夠迅速地對衛星信號進行捕捉,對衛星進行鎖定,然后利用數字微波技術將現場的信息傳輸到車載站與便攜站,再由承載站將現場信息傳輸給固定站指揮中心,實現信息的傳遞與交流,為防汛工作的落實奠定基礎。
(四)遵循作業原則
衛星通信技術雖然具有很強的優勢,但是在實際作業環節依舊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要充分應用衛星通信技術,關鍵還在于遵循規范。一方面,重視天氣狀況,衛星通信雖然規避了地面因素的影響,但是由于其借助衛星進行信息收集與傳遞,很容易受到天氣的影響。惡劣天氣會影響信號傳遞,導致信息失真。通過加大衛星天線的尺寸等手段加強衛星信號,以規避外界天氣可能產生的影響。另一方面是與地面設備的配合,衛星信號的接收需要通過地面設備實現,加強衛星通信系統與地面其他通信系統的融合,形成統一整體,避免不協調導致的信息傳遞問題。
四、結語
在開展防汛工作時,洪水可能會對通信設施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使防汛指揮中心難以及時掌控防汛現場的狀況,造成更大的損失。防汛通信必須具有充分利用衛星通信技術,保障應急事件的通信不中斷。通過在防汛現場建立衛星通信網絡,將現場的各種信息傳輸到防汛指揮中心,將指揮中心的決策傳達到現場,從而增強防災的綜合能力,最大限度減少災害損失。
參考文獻:
[1]何元智,尹浩,譚慶貴,等.基于微波光子的衛星通信載荷架構及關鍵技術[J].電子學報,2022(12):2945-2956.
[2]溫佳文,申源.遙感技術在沂沭泗局防汛抗旱領域的應用[C]//水利部防洪抗旱減災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國水利學會減災專業委員會,《中國防汛抗旱》雜志社.第十二屆防汛抗旱信息化論壇論文集.[出版者不詳].2022:262-267.
[3]李廣義,朱一聰.山東黃河防汛搶險應急通信系統的構建與發展[C]//河海大學.2018(第六屆)中國水利信息化技術論壇論文集.[出版者不詳].2018:17-24.
[4]陳晨,劉志云,曾佑聰,等.基于GPRS/GSM和衛星通信的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解決方案[J].中國防汛抗旱,2017,27(06):47-51+59.
[5]任偉,許卓首,虞航,等.水利衛星通信應用系統在黃河水文工作中的應用[J].中國防汛抗旱,2016,26(04):59-61.
作者簡介:葉廣健(1989),男,山東省肥城市人,碩士,工程師,研究方向為衛星地面應用(衛星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