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思媛 朱懷念

摘??要:隨著我國城鎮化的推進,地方政府通過舉債獲得資金,投入于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在地方政府債務增長過程中,影響了銀行及企業的互動關系,長期來看存在一些問題。在“新基建”提出后,預期地方政府債務又將進入高速增長階段。文章通過建立地方政府債務、銀行和中小微企業間動態博弈模型,分析地方政府債務問題下的銀行與中小微企業借貸困境,解決三者間無法平衡充分發展的問題,以助于更好找到三者共贏的長效機制,從而形成中國經濟發展的良好態勢。
關鍵詞:地方政府債務;中小微企業;信貸融資;博弈分析
中圖分類號:F812.5;F83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6432(2023)11-0000-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3.11.000
1?引言
2008年我國開啟地方政府債務融資,地方政府債務融資在宏觀上對經濟增長有著主要影響。在微觀上,也影響著銀行和中小微企業的借貸行為。
隨著國家“四萬億”財政政策推出并執行后,地方政府債務開始發行并快步進入擴張階段,從2014年探索性的啟動地方政府發債新模式到2015年為規范地方政府債券管理而啟動的地方政府可發行地方政府債券置換政府存量債務,地方政府債務不斷發展。綜合來看,地方政府債務的發展路徑越來越清晰,能有效解決當地經濟發展的合理投資需求。但在此期間,地方政府債務占GDP比例逐年增加,從2008年的5%到2010年已占GDP的25.95%。同時,在地方政府債務管理方面,有2014年的《關于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進一步強化對地方政府債務的管理,至此,地方政府顯性債務規模總量和增量受到較好的控制,但依然保持著高速增長趨勢。
呂健(2015)指出目前的地方政府債務已經成為中國國內債券市場的重要組成成分之一,對中國經濟有著一定的影響。地方政府債務,能夠促進經濟流動,提高投資規模和投資機會,進一步推動地方經濟增長[1]。莊佳強(2017)等學者經過實證,得出當負債率處于較低水平時,地方政府債務與經濟增長呈現出正相關性,而當負債率超過一定水平時,這種相關性逐漸減弱。地方政府債務擴張還會進一步扭曲金融體系信貸分配機制,影響銀行和中小微企業的信貸互動關系[2]。
中小微企業是中國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市場主體中技術創造的生力軍。2021年央行在組織的座談會上,指出:中小微企業可持續、健康發展仍將是金融政策的焦點,金融市場的關注重點。中小微企業整體穩定性非常重要,但中小微企業容易受信貸融資的制約,信貸融資的制約增加了中小微企業的破產風險。
有較多的學者對地方政府債務和企業信貸進行研究,但大多沒有深入分析在此背景下銀行的行為對企業的影響。中國的中小微企業信貸融資主要靠銀行發放貸款,地方政府債務除了影響了企業的商業行為特別是信貸,還影響了銀行的放貸對象。基于此文章通過建立地方政府、銀行、中小微企業三者間的動態博弈模型,研究地方政府債務融資、銀行、中小微企業的互動關系,分析地方政府債務問題下的銀行與中小微企業借貸困境。結果表明:地方政府信息公開,企業根據實際情況調整信貸融資規劃,銀行提供貸款資金,企業接受貸款后,提高生產能力、投資規模、增加收益。最終保持中小微企業的穩定和活力,形成一個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創造更多價值的中小微企業群。
2?博弈主體行為分析
地方政府債務也會對銀行和企業信貸融資產生影響。熊虎(2019)指出地方政府債務規模的擴張會在整體上加大對中小企業的融資約束,無論地方政府債務規模大小,對中小企業融資的可得性都會產生負面影響[3]。范亞琴(2021)等學者指出,地方政府債務膨脹會進一步加重金融體系信貸分配機制的扭曲,使信貸資源流向有政府隱性擔保的企業,如國有企業[4]。Liu(2018)等學者認為地方政府債務扭曲了信貸配置機制,使民營企業更難獲得正規信貸融資。在地方政府債務融資的過程中直接擠占了中小企業的信貸資源[5]。同時,馬樹才(2020)等學者地方政府債務對實體企業的信貸融資也存在擠出效應,具有直接擠出效應[6]。地方政府債務還會影響銀行發放貸款。總的來說,地方政府會影響銀行發放貸款的選擇,一方面,會因為地方政府債務對利率產生負面影響而加大對高風險投資者獲取借貸資金的限制。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債務融資占用了當地銀行大量的借貸資源,將企業的銀行借貸資源擠壓[3]。
米晉宏(2014)[7]在研究,敘述了中小企業在金融市場獲取要素資源存在的問題,總結到中國目前的金融體制仍是偏向政府主導的,因此地方政府債務作為地方政府融資方式,對中小企業有著重大的影響。地方政府債務主要在以下兩個方面影響企業信貸融資:一方面,地方政府獲得債務融資的最優渠道是銀行,2010年地方政府從銀行信貸中獲取的總資金量約為地方政府債務的79.01%,擠占了中小微企業的信貸資源總量,導致企業向銀行貸款的金額被壓縮;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債務增加還會對官方貸款利率造成影響[8]。
中國是典型的銀行主導型金融體系國家。馬微(2019)認為,中小微企業的首要信貸融資渠道是銀行。而銀行會因為中小微企業風險性高、信息不完全等原因限制給予中小微企業的信貸資源[9]。銀行作為中國金融體系的主體,即便政府選擇其他渠道進行信貸融資,也會較快了解到地方政府債務問題,調整對企業的放貸行為。銀行受地方政府債務進一步對企業產生的影響,總結為兩方面:一方面,銀行貸款利率變高,給中小微企業增加了還款壓力;另一方面,給中小微企業信貸融資規模由于要分配給地方政府債務融資被進一步壓縮。
若中小微企業對地方政府債務信息不對稱或具有信息延遲,則中小微企業的信貸融資規劃不受地方政府債務融資影響;若中小微企業對地方政府債務信息對稱,則中小微企業會因對地方政府債務的增減或保持做出行為選擇,主要分以下兩方面:當地方政府債務融資保持穩定或減少時,中小微企業的信貸融資規劃不變;當地方政府債務增加時,中小微企業自主選擇縮小信貸融資規模,修改未來經營或投資規劃,以保證中小微企業的穩定發展。
3?博弈模型構建及分析
在信貸市場中存在政府部門、銀行、企業三大主體,而中小微企業是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嘗試分析銀行與中小微企業之間信貸關系時,引入博弈理論來分析銀行和中小微企業間的博弈選擇,并且分析地方政府債務對兩者的影響,最終實現三者利益最大化。基于此,我們做出如下假設。
3.1?博弈構建
假設1:中小微企業融資所需資金,放貸方為銀行,即銀行貸款金額也為;中小微企業實際收益為預期收益,需還利息。
假設2:中小微企業融資所需資金,來源渠道為銀行,但銀行因為受地方政府債務擴張、地方政府向銀行融資的影響,銀行貸款金額為;未達企業融資預期,中小微企業收益為,需還利息。
假設3:當信息對稱時,企業所屬地地方政府債務擴張,中小微企業對此進行調整,調整后融資所需資金,放貸方為銀行,即銀行貸款金額也為Ys;中小微企業實際收益為預期收益,需還利息。
假設4:如果地方政府債務擴張,銀行給企業的放貸資金為,貸款利率為;如果地方政府債務穩定或減少,銀行給企業的放貸資金為,貸款利率為,。
假設5:如果中小微企業對地方政府債務信息對稱,在地方政府債務擴張時,中小微企業融資所需資金即中小微企業融資規模降為;在地方政府債務穩定或減少時,中小微企業融資所需資金為保持不變。
假設6:如果中小微企業對地方政府債務信息不對稱,在任何時候,中小微企業融資所需資金保持為。
假設7:在企業違約情況下,銀行追索債務及欠款的平均訴訟成本為,中小微企業應訴所需要的費用為。當銀行選擇發起訴訟時,企業必須足額償付,銀行訴訟成本不由企業承擔。
假設8:企業本金Y0,若企業不從銀行貸款,收益為。
假設9:企業違約的名譽損失。
在上述假設前提下畫出動態博弈關系博弈樹,如圖1所示。
地方政府債務受地方政府做出的兩種選擇影響:當地方政府債務穩定或減少時,即圖1下半部分,銀行放貸給中小微企業的資金規模為的,利率為,此時,銀行企業間的放貸行為為正常的的行為選擇,而后,若中小微企業選擇拒絕接受貸款,收益數組為(其中,“-”表示此時地方政府債務穩定或減少);若中小微企業選擇接受貸款,到期企業需還利息,中小微企業接受銀行貸款后選擇到期足額還款,收益數組為。若中小微企業選擇違約不還款,則到銀行做出選擇。
若銀行由于追索訴訟費用高昂,放棄追索,收益數組為;銀行追索后收益數組為。
當地方政府債務增加時,銀行作為承擔地方政府債務的主體,要承擔政府部分債務融資,此時銀行有兩種行為選擇:一、不貸款給中小微企業,收益數組為。二、給中小微企業的信貸資金總額壓縮為,利率為。則到中小微企業做出行為選擇。在中小微企業做出行為選擇時,還要分兩種情況:
中小微企業對地方政府信息對稱,了解地方政府債務情況,對此做出行為選擇。到可供中小微企業借貸的資金被擠占,則在三者行為決策以下幾個階段:
階段一:中小微企業所需資金因信息對稱降為,此時若中小微企業選擇拒絕受貸款,收益數組為;中小微企業接受銀行貸款后選擇到期足額償還貸款,則收益數組為;若中小微企業選擇違約不償付,進入第二階段。
階段二:銀行由于追索訴訟費用昂貴,放棄追索,收益數組為;若銀行選擇追索欠款,收益數組為?。
中小微企業對政府債務信息不對稱,不了解地方政府債務,但銀行知曉地方政府債務,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階段一:中小微企業因信息不對稱,所需資金仍為.。若中小微企業選擇拒絕貸款,收益數組為;若中小微企業選擇接受銀行貸款且到期足額償還,則收益數組為;若中小微企業選擇違約不償還,進入第二階段。
階段二:銀行處于追索訴訟費用昂貴,放棄追索,收益數組為;銀行追索后收益數組為?。
3.2?模型分析
用逆向歸納法求博弈均衡解。當地方政府債務穩定或減少時,不涉及中小微企業與地方政府信息問題,當動態博弈最后一個階段也即銀行行動時,當銀行選擇追索欠款的所得收益大于不追索的收益時,即?,即,銀行就會選擇追索欠款;因此,當時,即銀行平均訴訟成本足夠小時,在最后一個階段銀行都會選擇追索欠款。倒推至前一階段企業的行為選擇階段,中小微企業選擇還款的所得收益大于中小微企業不還款不追索的收益,即,即,此時中小微企業就會選擇守約還款。越大,中小微企業越傾向于還款。此時,地方政府、銀行及中小微企業傾向于(-,貸款,守約)。
在中小微企業與地方政府信息不對稱且地方政府債務增加時,當動態博弈最后一個階段也即銀行行動時,銀行追索時銀行所得收益大于銀行不追索時的收益,即,即,銀行就會選擇追索;倒推至前一階段企業的行為選擇階段,中小微企業還款收益大于中小微企業不還款不追索的收益,即,即,中小微企業就會選擇守約還款。越大,中小微企業越傾向于還款。此時,地方政府、銀行及中小微企業傾向于(地方政府債務增加,貸款,守約)。其收益數組為。
在中小微企業與地方政府信息對稱且地方政府債務增加時,當動態博弈最后一個階段也即銀行行動時,銀行追索時銀行所得收益大于銀行不追索時的收益,即,即,銀行就會選擇追索;?倒推至前一階段企業的行為選擇階段,如果中小微企業還款收益大于中小微企業不還款不追索的收益,即,即,中小微企業就會選擇守約還款。越大,企業越傾向于還款。此時,地方政府、銀行及中小微企業傾向于(地方政府債務增加,貸款,守約)。其收益數組為。
若銀行選擇追索時,銀行收益小于銀行不追索時收益,針對地方政府債務有兩種情況:,即,(地方政府債務增加)或,即(地方政府債務穩定或減少),在滿足各自情況下的不等式時,銀行就會選擇不追索。但銀行在不追索是會虧損的,銀行作為一家企業,從利潤最大化視角考慮,在提前預料到企業會不守約的情況下將不會貸款給中小微企業,所以銀行選擇不貸款。此時收益數組為。表示地方政府債務可以增加、穩定或減少,不影響銀行和中小微企業的信貸行為。
4?結論和政策啟示
文章通過建立地方政府、銀行、中小微企業三者之間的動態博弈模型,研究分析了地方政府債務融資、銀行、中小微企業的互動關系,并探討地方政府債務問題下的銀行與中小微企業借貸困境。結果表明:地方政府信息公開,中小微企業根據實際情況調整信貸融資規劃,銀行提供貸款資金,中小微企業接受貸款后,提高生產能力、投資規模、增加收益。但是中小微企業與地方政府債務還存在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影響了中小微企業的經營規劃和最終收益;銀行與中小微企業存在信息不完全的問題,銀行為了盈利,不會主動承擔此類風險,會對中小微企業信貸進行限制,加強信息收集,進行信用評級、貸款鑒定。因此,文章提出具體的政策建議如下。
第一,完善地方政府債務信息披露體系。財政部2020年11月發布文書,要求地方政府的財政部門向財政部報送當地下一規劃周期的地方債發行計劃,向公眾披露當地下一規劃周期的地方債發行計劃,并加強地方專項債券信息披露力度,并對此進行必要說明。但是,存在各省份信息披露主體、范圍、標準不統一、不規范的問題。或存在簡單披露債務總量或增量等相關數據的情況,詳細數據明細一般不予披露。因此,需進一步完善地方政府債務信息的管理及披露體系,確保信息真實準確,提高政府公信力。
第二,規范地方政府債務規模。地方政府債務管理制度的陸續出臺,例如限額管理制度等,使得的地方政府的顯性債務規模及增量得到了較好的控制。但是,地方政府債務大部分投入于地方性公共設施的建設。為了地區較好的發展,地方政府會有強烈的舉債沖動,較好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也進一步促進中小微企業發展。因此,對地方政府債務“卡脖子”又會有矯枉過正的問題。所以,針對地方政府債務,應以規范為主,限制為輔,嚴格監管地方政府債務資金來源。
第三,適時推出針對中小微企業的優惠政策。政府部門主旨在通過扶持中小微企業,?保持就業市場的穩定、技術創造的活力。最終形成中國經濟發展的良好態勢。應按照實際情況不斷完善并落實好對中小企業的優惠政策,,以幫助中小企業減輕生存負擔。
第四,完善銀行的信用評級制度。銀行應完善多層次的企業信用評級體系、建立綜合性服務部門,做到分級管理不同規模的大小企業,確保大中小企業特別是體量上易被忽視的中小微企業也能有專門的信用評級系統,提高企業信息的透明度,依法按時披露企業的信用信息。加大存在違約歷史企業的信貸融資限制,進行信用降級、拉入放貸黑名單等措施。增加企業違約的名譽損失,降低企業違約概率。
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卓思媛,女,漢族,廣東陸豐人,本科,經濟學專業;朱懷念(1985-),男,漢族,安徽蚌埠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動態博弈理論及應用、保險精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