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體育教師可基于習慣視域,設計“雙手互換”“斗轉星移”“合久必分”等能夠提升學生跳繩技巧的跳繩活動,引導學生參與跳繩運動;還可基于學生對未知事物充滿好奇心的認知特點,引導學生創編花樣跳繩活動,融入民間體育項目,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運動能力和終身鍛煉的好習慣。
【關鍵詞】習慣視域;運動能力;跳繩教學
作者簡介:曹東東(1983—),男,江蘇省南通市實驗小學。
運動能力是指人參加運動和訓練所具備的能力,是人的身體形態、素質、技能和心理能力等因素的綜合表現。運動能力的提升不僅和學生的基本體能有關,還和其運動態度、運動興趣等有關。學生養成終身鍛煉的好習慣,積極參與體育運動,能夠最大限度地彌補天生體能不足的問題,全面提升身體素質[1]。在小學體育教學中,跳繩是基本訓練項目,它具有靈活多變、形式多樣的特點,能鍛煉學生的綜合身體素質,教師可基于習慣視域,探究讓學生養成勤于跳繩、自主創編跳繩游戲等良好運動習慣的教學策略。
一、指向核心素養,談跳繩運動的意義
(一)優化課程結構,發展創新能力
在小學體育課程中融入跳繩運動,能夠引導學生在學習跳繩之余,自主設計各種花樣跳繩以及團隊配合動作,提升他們的創新能力,這對于發展學生的體育素養具有促進作用。
教師可以將速度跳繩和花樣跳繩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完成日常的體育鍛煉之后,參與到花樣跳繩的設計和訓練中,緩解學生緊張疲勞的狀態,起到放松學生身心的教學效果。不僅如此,教師還可以將跳繩和長跑、實心球、跳遠等其他運動項目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展開多樣化的運動訓練,優化課程教學結構,讓課堂內容變得更加精彩、豐富。
在引導學生開展跳繩訓練時,教師要從創新性的角度入手,多給學生一些機會,讓他們以跳繩的技巧、小組的配合形式等角度為切入點,設計花樣跳繩動作,發展創新思維能力。
(二)調用肌肉骨骼,提升身體素質
體育核心素養包含了運動認知能力和健身實踐能力兩大內容,跳繩運動雖然以“跳”為主,但是卻需要手、腦、腳等身體多個部位的統一協調和配合,才能較好地掌握這項運動。總體來說,這是一項能充分調動身體的肌肉骨骼,提升身體綜合素養的運動。
跳繩訓練需要學生手腳配合,所以對提升身體的
協調性有很大的幫助;跳繩運動通常所耗費的時間較長,學生消耗的體能也很大,因此對提升他們的持久力也有一定的幫助。參加跳繩訓練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所以教師要發揮這項運動的優勢,將跳繩融入小學體育課程中。
(三)促進心理健康,樹立價值觀念
跳繩不僅能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還有助于改善他們的心理問題,幫助其樹立健康運動的價值觀念,提升其自信心。
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集體跳繩運動,在互幫互助中,學生能夠感受到自己在集體中的價值,體會到貢獻個人力量的重要性,并培養團隊合作意識。此外,長時間的運動能夠放松學生身心,培養學生堅持不懈的品質和奮發向上的體育精神,這有助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增強自身的心理素養,使跳繩運動發揮一定的育人作用。
二、聚焦基本技能,談跳繩練習的方法
(一)“雙手互換”,把握最高節點
由于跳繩訓練能全面提升學生的運動能力,發展他們的體育核心素養,因此教師要積極探究提升學生跳繩水平的策略,幫助他們牢固掌握跳繩的動作要領。對于跳繩這項運動來說,手臂力量、雙手的靈活性和手腳的協調性,都是提升成績的關鍵所在。對此,教師可以設計“雙手互換”訓練,引導學生掌握動作要領。
“雙手互換”訓練需要學生一邊甩動繩子,一邊向前跑動,當繩子搖到最高點時,要快速在身體前方交換繩把,在換好繩把后,繼續向前跑,雙腳要跳過繩子,并在向前跑的過程中再次向上搖繩。剛開始訓練的時候,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跑動幾步之后再交換一次繩把,等到學生熟練掌握這個動作后,再安排他們每跑一步就要交換一次繩把。
教學實踐中,筆者組織學生開展“雙手互換”訓練,并引導他們分享訓練的感受。有學生提出:“我以前一直都覺得自己搖繩的技術還不錯,但是現在發現并非如此,很多時候,繩子搖到空中時會偏向某個方向,這樣在落地時,繩子必然一邊高一邊低,容易造成失誤。”還有學生發現:“如果能讓繩子最高點的位置處于身體正上方,落地后才能確保不歪不斜,就不會絆腳了,跳起來也更加省力。”在學生熟練掌握跳繩技巧后,他們的跳繩技能提升了,也更樂于參與到跳繩訓練中。
在“雙手互換”訓練中,學生發現繩子搖到最高點的時機稍縱即逝,所以需要身體的靈活配合,才能抓住這個關鍵點,提升跳繩水平。
(二)“斗轉星移”,加強團隊配合
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運動習慣,就要鼓勵他們多參與集體鍛煉活動。團隊伙伴之間的配合和鼓勵能夠激勵學生,幫助他們堅定信念,積極鍛煉,從而增強身體素質[2]。教師要結合跳繩運動的特點,設計團隊配合游戲,讓學生在游戲活動中增強團隊合作能力。
比如,筆者設計了跳繩活動“斗轉星移”,首先讓學生兩人為一組,分別站在繩子兩端,各用一只手搖繩,此時繩子處于空搖的狀態。接著,其中一人轉身,快速跳入繩子中,另一人則不動,呈現一人在繩外,一人在繩內的狀態。接著,另一名學生也跳入繩子內,呈現兩人都在繩子內的狀態。最后,兩人同時跳出繩子,恢復成起始狀態。
這個活動考驗了學生的配合能力和位置移動能力。筆者鼓勵那些配合不太默契的團隊觀察其他小組的動作,再相互觀察、對照組內成員的動作,思考如何提升訓練效果。如有學生發現隊友在每次跳繩的時候,雙腳都會停頓一下,這樣會打亂跳繩的節奏,容易出現失誤。他向同伴指出了這一點,對方調整了跳躍的節奏,再經過多次練習之后,他們終于成功地完成了該項目的訓練。
在跳繩運動中,雙腳的快速移動對于提升成績有很大的幫助,通過“斗轉星移”這個游戲,學生的步伐移動更加靈活。同時,團隊成員相互幫助,對同伴提出指導或建議,也能幫助同伴提升運動技巧。
(三)“合久必分”,深化合作意識
在學生習慣了兩人配合后,教師還可以設計多人配合活動,進一步深化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讓學生認識到跳繩時不僅要控制好自己跳繩的節奏,還要和其他同伴做好配合。
對此,筆者設計了游戲“合久必分”,讓學生以五人為一組,兩人共搖一根繩,一開始的時候,兩人一組,分開跳繩,剩余的隊員從A組出發,跳過繩子后,繞到B組,再跳過去,完成一組跳繩后,兩組甩繩子的學生移動腳步,這樣四人就形成了一個小組,使繩子呈現十字形甩動的狀態,跳繩的學生則要從四個區間分別跳過去。
筆者讓學生在活動后分析提升游戲成功率的必要條件。有學生提出:“我認為節奏是十分重要的。兩組同學搖繩的速度不一樣,他們分開搖繩的時候,跳繩的人還能夠較為輕松地跳過去。但一旦繩子形成了十字交叉的狀態,搖繩和跳繩的人控制不好節奏的話,繩子就容易攪在一起,造成失誤。”
筆者讓學生思考如何才能提升團隊配合度,掌握好節奏感。有學生認為,可以采取喊口號的策略,喊到“1”的時候,搖繩的人一起甩動繩子,喊到“2”的時候,則是繩子落地之時。還有學生提出,移動的時候也要注意控制好四人站立位置的間距,還需要有人負責喊啟動的口令,這樣才能協調好彼此的行動。
在“合久必分”的訓練過程中,學生對運動節奏的掌控能力有所提升,也認識到不同的訓練活動有不同的運動節奏,要提升團隊合作效果,就要采用各種方法,讓團隊成員的節奏保持一致。
三、基于認知特點,談跳繩游戲的創編
(一)“蜈蚣爬”,提升腰腹力量
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就要培養學生的運動興趣。如果體育項目千篇一律,枯燥乏味,學生自然缺乏參與興趣,如果能讓他們在提升運動能力的同時,激發創作欲望,參與到自主創編的活動中,則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培養終身運動的習慣。教師要結合學生的體能特點,引導他們設計多樣化的創新訓練項目。
腰部力量對于提升跳躍能力有很大的幫助。訓練時,筆者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巧妙地利用繩子設計一些有趣的體能訓練活動。有學生設計了一個叫作“蜈蚣爬”的游戲,學生站成一隊,從第二個人開始,每一個人都用繩子繞住前一個人的腰部,形成類似“蜈蚣”的隊伍,然后全隊一起向前跑,比一比哪一組先到達終點。
此外,學生還設計了和跳繩關系更緊密的“蜈蚣跳”游戲,同樣用繩子將幾名隊員串聯起來,站成一排,另有兩名隊員站在隊首和隊尾的位置,甩動繩子,中間的隊員一起跳躍,考驗小組隊員能否協調配合,完成預定的跳繩目標。
“蜈蚣爬”和“蜈蚣跳”都是趣味性很強的活動,學生在大課間活動時間,可以選擇這些游戲項目來開展體育鍛煉,逐漸養成勤于鍛煉的好習慣。
(二)跳大繩,學習側甩動作
在日常體育鍛煉中,學生常常會遇到鍛煉器材短缺的問題,不利于他們開展常態化的體育運動鍛煉。對此,教師可引導學生創造性地改造運動器械,滿足鍛煉需求。如在跳長繩時,學生可采取用多條短繩連接起來的方式造出一條長繩,解決器材不足的問題。
但是在用這根由多根短繩連接起來的長繩開展跳繩活動的時候,學生發現,由于它有很多個接頭,因此甩動難度很大,甩了一會兒就感到累了。筆者告訴他們,這是因為在跳繩的過程中因肩肘不動而導致的小肌群疲勞,如果能改成側甩的方式,問題就會有所改善。
之后,筆者建議學生開展另一種長繩鍛煉活動。多人橫向排隊站立,除首尾的兩人以外,每相鄰的兩個人拿一根繩子,然后側向甩動。學生須隨著動作轉動軀干,用腰部帶動肩膀,肩膀帶動大臂,大臂帶動小臂。跳繩的學生則要在其中跳躍。
筆者還組織學生開展單人側甩的訓練,學生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將繩子側甩到身體的右邊,再反過來,將其側甩到身體的左邊。在來回甩動幾次之后,再恢復到正常的跳繩動作。學生發現,運用側甩這個新技巧,能有效緩解肌肉疲勞的問題。
(三)竹竿舞,強化腿部技術
將民間體育項目融入跳繩運動中,也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促使他們養成終身鍛煉的好習慣。鑒于此,筆者將少數民族的竹竿舞和跳繩結合起來,借此訓練學生跳繩的腿部技術。
在了解了竹竿舞后,很多學生都覺得它十分有趣,但是部分學生則認為竹竿容易夾腳。筆者鼓勵他們通過創新改良設計出更適合自己的竹竿舞。如有學生提出將繩子拉成繃直的狀態,模擬竹竿的形態。筆者鼓勵學生試一試,他們發現這的確是一個不錯的創意。
于是,筆者先播放了一些歡快的音樂,讓每個小組自主選擇音樂,然后合作創編竹竿舞,比一比哪個小組設計的動作最復雜,和音樂的節奏最貼合。學生們積極參與到自主設計中,他們發現要想讓動作更優美,就必須要增強雙腿的靈活度,比如能夠一次跳過兩根繩子,或是能夠在跳過繩子后快速返回,再跳回去。最后,學生通過實踐總結歸納出跳、邁、跨、退等基本動作技巧,并分別展示了上述動作在竹竿舞中的具體表現。活動過后,學生再開展跳繩活動時就會覺得腳步更為輕盈,訓練效果更好。
在竹竿舞活動中,學生分小組自主編創動作,結合不同的音樂,配合隊形的變化,展現了復雜多變的跳繩技巧。教師可以多多組織相關的比賽活動,讓學生有充分展示自我的平臺,激發他們的創造力。
結語
花樣跳繩活動生動有趣,不僅符合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還能提升他們的身體素質和創新實踐能力。教師可基于習慣視域,設計豐富多樣的跳繩運動,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體育活動中,進行跳繩動作創編,久而久之,學生就能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提升體育素養。
【參考文獻】
[1]劉丹.分層分組教學在小學跳繩教育中的應用[J].當代體育科技,2020,10(18):91,93.
[2]龐作為.分層分組教學在小學體育跳繩教學中的應用初探[J].田徑,2021(04):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