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道德與法治課程旨在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避免學生出現思想問題與行為偏差。隨著“雙減”政策的出臺,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更注重創新,文章重點分析“雙減”政策下初中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
【關鍵詞】“雙減”;初中;道德與法治;構建;策略
作者簡介:陸誠(1995—),女,江蘇省南通市啟秀市北初級中學。
初中階段的教學,除了要培養學生語文、數學、英語等基礎學科的學習能力,更要培養學生多方面的素養,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成長為對社會有用的人。原先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方法相對單一,教師僅是機械地講解教材知識,而學生無法充分內化這些知識。在“雙減”政策的推動下,教師需要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效率。
一、豐富內容,分層作業
(一)尊重學生,豐富教學內容
初中道德與法治涉及很多方面的內容,教師在“雙減”政策下構建高效課堂,應該充分尊重學生,在學生自主預習后再開展正式的教學活動,推動學生深入學習知識。初中階段的學生已經在學科學習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教師的教學設計應該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保障教學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并適當地豐富教學內容,使學生聯系生活,學以致用。
例如,在統編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友誼的天空”這一單元的教學中,筆者為了讓學生意識到友誼對自身成長的重要性,在開展正式的教學活動之前,讓學生在課下自主預習此單元的內容,思考友誼對每個人來說意味著什么。此單元主要涉及“友誼與成長同行”以及“交友的智慧”兩個部分的內容,筆者為了讓學生意識到友誼的重要性,掌握交友技巧,適當豐富了教學內容。筆者向學生提問:“同學們,你們在交朋友的過程中采用的是什么方式?朋友對你們來說意味著什么?請舉一些你們生活中真實的案例談談感受。”學生通過探究與分享,聯系自我的成長經歷理解友誼,從而意識到了友誼的重要性。
在“雙減”政策下,教師無論面對的是哪一門學科的教學內容,都應該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從學生的角度為他們設計更有吸引力的學習任務,組織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并豐富教學內容,從而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關心學生,分層作業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知識是與學生的學習生活息息相關的,教師為了保障良好的學科教學效果,不僅要重視課堂教學,更要重視課后作業,使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可以內化知識[1]。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興趣愛好都有所不同,這就需要教師在布置道德與法治作業時,密切關注班級學生的個體情況,做好作業分層,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調整作業內容,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可以在課后根據自己的學習需求,選擇適合自己的作業量以及作業完成方式。
例如,在統編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下冊“走進法治天地”這一單元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樹立法治意識,增強法治觀念,做遵法守法的公民,筆者在學生完成了此單元的學習任務后,分層布置適合不同學生的作業。對于成績優秀的學生,筆者給他們布置更有挑戰性的作業,使他們在完成作業的同時,拓寬知識視野,充分用所學知識指導自身的生活和學習;對于成績中等的學生,筆者給他們布置鞏固教材重難點的作業,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對于成績比較差的學生,筆者給他們布置鞏固教材基礎知識的作業,樹立他們的學習信心。筆者在分層布置作業時,除了注重作業內容和作業難度的差異性,還注重作業量和作業耗時的差異性。如此,學生可高效地完成他們力所能及的作業,從而有效鞏固所學知識,為推動高效課堂的構建奠定基礎。
教師在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過程中,要密切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能力發展,有效采用分層布置作業的方式,讓課堂提質增效。
二、創設情境,創造條件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在“雙減”政策下,學科教學應減輕學生的學習難度與學習壓力。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教師需要注重教學情境的創設,使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下激發學習興趣。教師需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參與情境創設的過程,使學生不再被動地接受教師所傳授的知識,使課堂“活起來”,從而構建高效課堂。
例如,在統編版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社會生活離不開規則”一課的教學中,筆者創設情境,讓學生認識人們處于社會中,每個人的行為都是受各種規則約束的,人人遵守社會規則,營造良好的社會秩序,可以給學習生活帶來便利。筆者以交通規則作為教學切入點,創設放學時校門口的交通情境,讓學生模擬行人與車輛不受紅綠燈的約束,不注意避讓,任意穿行的場景。在此情境中,學生可以充分意識到交通規則對人們出行安全的重要性,進而意識到社會規則對個人學習和生活的重要性。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情境教學法是行之有效的,教師通過這種教學方法開展教學活動,可以給學生營造輕松且獨特的課堂氛圍,豐富課堂內容和表現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構建高效課堂。
(二)創造條件,促進師生交流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占據主體地位,學生被動地接受教師所傳授的知識,不少學生怕教師,在學習中有疑問也不愿意或者不敢向教師提問。在“雙減”政策下,為構建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教師需要促進師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為學生的學習創造良好的條件,使學生更愿意配合教師的各項教學安排。
例如,在統編版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下冊“自由平等的追求”的教學中,為了促進學生更大膽地與筆者交流,并理解什么是真正的“自由平等”,筆者組織了“師生辯論大會”教學活動。在活動中,筆者與學生圍繞“學生是否應該無條件遵從老師”這個問題展開激烈辯論,各自陳述觀點。活動分三輪辯論,每一輪五分鐘,每一輪結束后,學生都可以根據自己新的理解轉換陣營,辯論結束后,看哪一方的陣營人數最多。由于辯論環境比較寬松,學生漸漸地敢于提出問題。辯論結束后,學生認識到,自由和平等是相對的,要在遵守規則的基礎上,享受自由和平等。此后,筆者引導學生參與后續的討論,將問題從學校師生關系轉移到社會關系上,讓學生說說在社會生活中,要如何追求自由和平等。此活動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質疑、反駁教師的機會,促進了師生交流,推動了高效課堂的構建。
“雙減”政策下初中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的構建,應強化師生之間的交流,使學生在輕松的課堂氛圍中有所收獲,掌握更多的學習方法與技巧。此外,師生可以在課堂面對面交流,也可以在線上交流。教師應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與教師交流,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從而構建高效課堂。
三、合作探究,總結鞏固
(一)合作探究,表達自我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合作探究學習,可以凸顯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一些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存在思維定式,而通過合作探究學習,學生可以加強情感交流,掌握更多的學習技巧。教師在指導學生合作探究學習時,應避免學生合作形式化的問題,充分考慮學生的層次與學習能力,保證學生分組合作的合理性。此外,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指導學生將一些基礎性內容作為合作探究的重點,或指導學生適當深入探究知識,將一些延伸性知識作為合作探究的方向[2]。
例如,在統編版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網絡生活新空間”這一課的教學中,筆者結合互聯網給學生的學習生活提出一些問題,指導學生合作探究學習。筆者給學生設置一些具有爭議性的話題,讓學生針對這些話題展開討論,拓寬學生的思維。如,兩個初中生在網絡上是好友,經過一段時間的聊天以后,其中一個提出了見面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應該見面嗎?接著,筆者將班級的學生劃分為若干小組,給學生創造表達自我的機會。
這是一個開放性問題,并沒有標準答案,學生的答案也不外乎可以見面和不可以見面。支持可以見面的學生認為雙方在一段時間的交流中已經對彼此有了一定的了解,是可以見面的;而不支持見面的學生認為雙方的聊天和了解是建立在虛擬的網絡環境中的,畢竟不是在現實生活中的了解,見面時可能存在不可預知的危險。學生通過合作探究學習,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認識到網絡給人際交往方式帶來了新影響,它打破了傳統人際交往的時空限制,但同時也是一把雙刃劍,可能造成惡劣的影響。
從初中階段學生的認知規律來看,合作探究更有利于他們學習知識,也更有利于他們適應“雙減”政策下的教學。教師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上要多給學生創造合作探究的機會,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中充分表達自我,獲得知識、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發展,從而推動高效課堂的構建。
(二)總結鞏固,拓展提升
總結與鞏固,是構建高效課堂行之有效的方法。部分教師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盲目趕進度,常常不重視總結鞏固與拓展提升,也并未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進行反思。部分教師對道德與法治科目不夠重視,在教學的過程中往往僅將教學的重點集中在教材內容的傳授上,他們認為總結鞏固與拓展提升的過程耗費精力和時間,不愿意在這一方面下功夫。在“雙減”背景下,教師應該轉變觀念,重視總結鞏固與拓展提升,給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條件,構建高效課堂。
例如,在統編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生命的思考”這一單元的教學中,筆者認識到教材內容固然很重要,但此單元的教學不應局限在教材內容上,而應該讓學生聯系生活,學會敬畏生命。筆者在完成基本的教學任務后,注重后續的總結鞏固,通過總結,深入淺出地引導學生思考,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保證學生思維的活躍性,讓學生能夠在現實生活中靈活應用所學知識去體驗、探索生命。具體而言,筆者首先讓學生總結為什么要敬畏生命。有的學生總結道:“生命是獨特的,每個人有不同的人生道路,每個人的生命都不可替代。”有的學生總結道:“生命來之不易,生命至上。”其次,筆者讓學生總結如何敬畏生命。有的學生總結道:“不漠視自己的生命,也不漠視他人的生命,謹慎地對待生命關系、處理生命問題,尊重、關注、關懷和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最后,筆者讓學生總結如何讓生命有意義。有的學生總結道:“專注地做自己熱愛和有興趣的事情。”有的學生總結道:“面對生活的考驗不放棄、不懈怠。”有的學生總結道:“將個體的生命和他人的、集體的、民族的、國家的甚至人類的命運聯系在一起,為社會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如此,學生在課堂上總結鞏固所學知識,探究與分享對生命的思考,實現了高效課堂的構建。
初中階段的學生處于人生的關鍵階段,教師為保證學生的健康成長,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不單要傳授知識,更需要引導學生深層次思考,讓他們可以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學習到的知識指導自己的學習與生活。
結語
總而言之,道德與法治課程對引導初中階段的學生學習與發展有重要作用,教師為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成效,構建高效課堂,在教學設計與組織的過程中,應該積極響應“雙減”政策的號召,突破原先的教學理念和方法的限制,從而帶給學生全新的課堂體驗,讓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學有所獲,提升素養。
【參考文獻】
[1]陳彩萍.議題視域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探析[J].新課程導學,2021(Z1):22-23.
[2]吳釗雄.基于為學而教的議題式教學探析[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0(28):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