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榮品
(河南省許昌市中心醫院神經內科 許昌 461000)
面神經炎是神經科常見疾病,又稱面癱、面神經麻痹,以面部肌肉運動障礙為臨床特征,主要由面神經管段非特異性炎癥所致[1~2]。該病不受年齡限制,患者主要表現為口眼歪斜、前額皺紋消失、鼻唇溝平坦等,患者無法完成皺額、蹙眉等動作,嚴重影響患者美觀和生活質量[3~4]。目前,面神經炎治療以恢復面神經功能、改善預后為目的,通常采用營養神經、抗病毒、改善微循環等治療方案,糖皮質激素作為治療面神經炎的基礎藥物,可減輕面部水腫和受壓,改善面神經炎癥狀,但單獨應用效果不佳、預后較差[5]。鼠神經生長因子作為營養神經藥物,可促進神經元發育、生長分化,對外周神經疾病治療效果較好。本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面神經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分析鼠神經生長因子聯合糖皮質激素治療面神經炎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按隨機數字表法將2020 年8 月至2022 年8 月我院收治的92 例面神經炎患者分對照組和研究組各46 例。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倫理審批號:2020KL069)。
表1 兩組一般資料對比(±s)

表1 兩組一般資料對比(±s)
1.2 入組標準 納入標準:急性起病,據臨床癥狀和影像學檢查符合《神經病學》[6]中的診斷標準,伴有典型的周圍性面神經麻痹體征:患側額紋變淺或消失、眼裂閉合不全、鼻唇溝變淺或消失、口角向健側傾斜、示齒時口角歪斜明顯;單側發病;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繼發原因導致的面神經炎;合并惡性腫瘤;伴嚴重肝腎功能障礙、凝血功能障礙;合并嚴重感染性疾病;伴有認知障礙,無法配合完成本研究;對本研究使用藥物不耐受;處于妊娠或哺乳期。
1.3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予以口服維生素B1片(國藥準字H11020353),20 mg/次,3 次/d;口服維生素B6片(國藥準字H22024802),20 mg/次,3 次/d。對照組在上述基礎上靜脈滴注地塞米松磷酸鈉注射液(國藥準字H31020526)治療,10 mg/d,連續治療3 d,第4 天口服醋酸潑尼松片(國藥準字H22021927)治療,20 mg/d,每隔3 d 減少用量2~3 mg,用量遞減至5 mg。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注射用鼠神經生長因子(國藥準字S20060052)肌內注射治療,18 μg/次,1 次/d。兩組均治療1 個月。
1.4 觀察指標(1)臨床療效。治療后癥狀消失,House-Brackmann(H-B)面神經功能評價分級提高≥2 級,或面部神經功能恢復正常為顯效;治療后臨床癥狀得到改善,H-B 分級提升1 級為有效;未達到上述標準為無效。總有效=顯效+有效。(2)肌電圖指標。治療前后采用肌電圖檢測瞬目反射R1 潛伏期、面神經復合肌肉動作電位(cMAP)波幅和面神經干突出的莖乳孔處的神經傳導速度。(3)面神經功能及面神經運動恢復時間。(4)面部神經功能。采用Fisch 面神經分級系統對患者神經功能進行評分,包括靜態、閉目、皺額、吹口哨、笑5 個方面的評估,共90 分,分數與神經功能成正比。(5)生活質量。治療前后采用健康調查簡表(SF-36)評估生活質量,內容包括生理機能、生理職能、精力等,該量表為百分制,分數與生活質量成正比。(6)不良反應。記錄治療期間患者注射部位輕微疼痛、過敏和失眠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例(%)]
2.2 兩組肌電圖指標對比 治療前兩組肌電圖指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治療后R1 潛伏期低于對照組,cMAP、神經傳導速度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肌電圖指標對比(±s)

表3 兩組肌電圖指標對比(±s)
2.3 兩組面神經功能與面神經運動恢復時間對比研究組治療后面神經功能恢復時間與面神經運動恢復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面神經功能與面神經運動恢復時間對比(d,±s)

表4 兩組面神經功能與面神經運動恢復時間對比(d,±s)
2.4 兩組面部神經功能、生活質量對比 研究組治療后Fisch 評分、SF-36 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兩組面部神經功能、生活質量對比(分,±s)
2.5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6。

表6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例(%)]
面神經屬混合型神經,由副交感、感覺和運動神經纖維組成,多支配面部表情運動。面神經炎是面神經受損導致面肌癱瘓的一種神經缺損癥狀,該病發病機制尚未明確,與抵抗力下降、寒冷刺激、病毒感染等關系密切[7~8]。該病具有起病急、任何年齡均可發病的特點,病發后7~10 d 內病情可達高峰,患者出現面肌不對稱和不協調癥狀,早期面神經元具有可逆性,但若不及時治療,嚴重者會出現不可逆的神經壞死和軸變性等病理變化,影響患者身心健康[9~10]。目前,面神經炎藥物治療以控制炎癥、加速血液循環、促進神經功能恢復為原則,多使用維生素、抗病毒藥物、糖皮質激素等,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其中以糖皮質激素治療為主,其能修補和調節異常神經元散發活動,促進神經傳導功能恢復,復活鈉-鉀-三磷酸腺苷酶(Na+-K+-ATP 酶)活性,利于促進末梢血液循環,保護缺氧狀態下的神經元,形成神經軸突,改善神經傳導速度[11~12]。地塞米松是糖皮質激素的代表藥物之一,其抗炎效果佳,能提高腺苷酸環化酶的興奮性,加速神經傳動的恢復。潑尼松可有效抗炎,減輕面部水腫癥狀,改善血液循環,從而加速神經功能的恢復[13]。
現階段,肌電圖檢測為神經功能定性的主要手段。面神經炎早期患者面部僅表現為水腫、充血,隨著病情進展會出現軸索變性以及髓鞘脫失,導致M波波幅缺失或下降,神經傳導潛伏期延長,面神經傳導速度減慢。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研究組治療后R1 潛伏期低于對照組,cMAP、神經傳導速度高于對照組,研究組治療后面神經功能和運動恢復時間短于對照組,研究組治療后Fisch 評分、SF-36 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這表明鼠神經生長因子聯合糖皮質激素治療面神經炎可提升療效,利于改善肌電圖指標,促進患者面神經功能恢復,提升生活質量。面神經炎患者受局部組織水腫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面神經受到壓迫,出現神經缺血和神經功能障礙,內源性神經生長因子增加,但因表達水平受限,致使受損神經元修復困難。神經生長因子廣泛存在于機體各組織器官中,是目前研究最為透徹的具有營養神經和促突起生長雙重功能的神經細胞生長調節因子,在周圍神經再生循環中發揮重要作用;同時,其能促進神經軸突生長,加快神經髓鞘修復速度,加速患者病變纖維愈合;此外,可加速人體局部血液循環,利于組織細胞形成代謝,控制局部炎性水腫,加速神經功能恢復。鼠神經生長因子是從雄性小鼠頜下腺提取的高活性神經生長因子,其分子量約為265 kD,與人神經生長因子有90%的同源性,以0.1%人血蛋白與5%甘露醇作為保護劑[14~15]。該藥物對感染中毒、缺氧缺血及外傷所致的神經功能缺損具有良好的修復作用;此外,其能促進神經元的分化及成活,提高神經細胞成活率;并可加快神經纖維、軸突生長,控制其生長方向,將其定向于靶位,形成功能性連接[16]。綜上所述,鼠神經生長因子聯合糖皮質激素治療面神經炎可提高患者治療效果,改善肌電圖指標和神經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用藥安全可靠,臨床應用具有明顯優勢,但鼠神經生長因子價格較高,臨床應用時需根據患者經濟水平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