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枝 張燕 劉渝君
(河南省開封市兒童醫院康復科 開封 475002)
慢性腹瀉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癥狀,通常起病緩慢,病程較長,可表現為排便次數增加、糞便性狀改變等。小兒腹瀉多由病原體等多因素造成,6~24個月患兒為高發群體。據我國臨床數據統計發現,小于5 歲的低齡兒童中,約有19%患遷延性及慢性腹瀉,該類疾病可導致小兒營養不良,是小兒成長發育道路上的一大障礙[1~2]。現階段,臨床常用止瀉、補液支持、對癥用藥及飲食指導等方式進行治療,但治療過程中常出現服藥困難、藥物治療后菌群失調、不良反應等情況。中醫將小兒慢性腹瀉歸于小兒泄瀉之證,中醫治療腹瀉效果顯著且方式繁多,如:中藥外敷或內服、針灸、推拿等。其中推拿療法,通過摩腹、揉臍、揉魚尾、推上七節骨等手法,溫腹散寒、健脾止瀉、調節陰陽平衡,具有簡便、經濟、快速等優勢,解決了患兒服藥難等問題,易被患兒及家屬接受。溫針灸不僅可針灸穴位,也可通過艾灸等方式調節患兒臟腑功能。俞募配穴是一種特色配穴方式,可調節臟腑、經脈,達到臟腑腹背、氣相通應的效果。本研究分析慢性腹瀉患兒給予俞募配穴溫針灸+四步推拿治療對其大便性狀、腸抑胃肽含量及療效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11 月至2021 年11月收治的慢性腹瀉患兒98 例為觀察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9 例。觀察組男24 例,女25 例;年齡6~24 個月,平均年齡(12.57±4.62)個月;病程2~4 個月,平均病程(3.42±0.65)個月;喂養方式:母乳喂養7 例,人工喂養15 例,混合喂養27 例。對照組男26 例,女23 例;年齡6~24 個月,平均年齡(12.93±4.25)個月;病程2~4 個月,平均病程(3.45±0.75)個月;喂養方式:母乳喂養9 例,人工喂養20 例,混合喂養20 例。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倫理審批號:JSZ1582659)。
1.2 診斷標準 西醫:參照第8 版《諸福棠實用兒科學》[3]遷延性及慢性腹瀉相關標準,即糞便性狀改變,如糞便稀湯狀、水樣便、黏稠便、血便等;排便次數增加;癥狀持續時間>14 d。中醫: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符合小兒脾虛泄瀉證型,主癥為腹瀉反復發作,病程較長,糞便性狀發生變化,且大便內部留有奶瓣、不消化食物殘渣;次癥為面色少華、神色疲憊、呆滯;苔脈為舌苔薄膩,脈弱無力。
1.3 入組標準 納入標準:年齡≤2 歲;經患兒家屬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心腦血管、肝腎功能、造血系統及其他臟器嚴重損傷者;合并其他腸道疾病或病理性腹瀉者;有脫水、營養不良、感染性腹瀉者;腹部破損、感染、出血等不宜進行推拿者;處于其他方式的治療階段,對本治療效果觀察產生影響、洗脫期不滿7 d 者。
1.4 治療方法 基礎治療:根據患兒病情發展情況,針對性給予對癥治療,如:脫水給予口服補液治療,重者進行血清、血氣分析,維持酸堿平衡,改善電解質紊亂。對照組給予參苓白術顆粒(國藥準字Z14020399),6~11 個月患兒2 g/(次·d),12~24 個月患兒3 g/(次·d);并給予四步推拿治療:醫者取滑石粉為潤滑劑,取患兒腹、神闕、魚尾、七節骨,依據先腹部后背部的順序推拿,使患兒仰臥于床上,醫者右手掌心放置于肚臍,以肚臍至劍突下2/3 為半徑上,逆時針按摩5 min;換為俯臥位,醫者右手中指屈曲,指端放置于尾骨前方,輕柔100 次;醫者拇指指腹由上而下,推至局部發熱為止。治療周期為10 d。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行俞募配穴溫針灸治療:取天樞配大腸俞、中脘配胃俞、章門配脾俞、石門配三焦俞,采用長度為0.35 mm×40 mm 的鋼針,患兒取仰臥位,進行平補平瀉手法,針刺0.5 寸,得氣后平補平瀉30 s,捻轉得氣后取直徑1 cm 艾柱套于針柄上,點燃后溫針30 min,患者取俯臥位,背俞穴同上述操作重復,共治療10 d。需注意避免溫針時燙傷患兒。
1.5 觀察指標(1)臨床療效。參照2002 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痊愈:癥狀消失、體征正常,中醫證候積分減少幅度≥95%;顯效:癥狀改善、體征基本正常,中醫證候積分減少幅度為70%~94%;有效:癥狀、體征基本正常,中醫證候積分減少幅度為30%~69%;無效:癥狀、體征無變化或惡化,中醫證候積分減少幅度<30%。總有效為痊愈、顯效與有效之和。(2)中醫證候積分。根據患兒大便次數、糞便性狀、精神狀態、飲食情況,分別賦予分值,正常為0 分、輕度為2 分、中度為4 分、重度為6分,進行量化分級,并對比治療前后積分變化情況。(3)大便性狀。實驗室檢查糞便常規,包括大便性狀(正常:形態軟硬適中,不干也不稀成條形狀并且顏色呈現黃色、淡黃色,或顏色偏深;異常:糞便性質改變,顏色異常)及紅、白細胞(正常:糞便中未含有紅細胞、白細胞;異常:糞便中含有紅細胞、白細胞)、脂肪球(正常:糞便中無脂肪球;異常:糞便中有脂肪球)等。(4)腸抑胃肽水平。于治療前后清晨空腹狀態下采集靜脈血2 ml,離心處理后靜置分層,取血清以酶聯免疫法測定腸抑胃肽含量。(5)不良反應。記錄治療期間患兒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括皮損、暈針、斷針、血腫、藥物過敏等。
1.6 統計學方法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觀察組更佳(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例(%)]
2.2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對比 經治療,兩組中醫證候積分均降低,且觀察組明顯更低(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對比(分,±s)

表2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對比(分,±s)
2.3 兩組糞便常規對比 治療前,兩組糞便常規正常比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糞便常規正常比率較對照組更高(P<0.05)。見表3。

表3 兩組糞便常規對比[例(%)]
2.4 兩組腸抑胃肽含量對比 經治療,兩組腸抑胃肽含量均升高,且觀察組明顯更高(P<0.05)。見表4。
表4 兩組腸抑胃肽含量對比(pg/ml,±s)

表4 兩組腸抑胃肽含量對比(pg/ml,±s)
2.5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 治療周期內,兩組均無不良反應反應發生。
小兒慢性腹瀉是多種病因引起的一組疾病,臨床表現為大便性狀改變、大便次數增多,是兒童時期發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是世界性的公共衛生問題。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調查顯示,全世界每年約有17億人患該類疾病。在我國,小于5 歲的低齡兒童,約有2.98 億人次患腹瀉疾病,盡管現代醫學有了質的飛躍,但我國每年仍有450 萬5 歲及以下兒童死于慢性腹瀉[6]。臨床深入研究發現,慢性腹瀉的發病機制是多因素的,如:腸道內感染、藥物因素、食物過敏、乳糖不耐受、微量元素缺乏、營養不良、氣候變化、喂養不當等[7]。現代醫學針對小兒慢性腹瀉的治療,以液體治療、營養支持、藥物治療為主,但因小兒服藥困難等問題,其治療效果難以達到預期,且臨床研究顯示治療后患兒腸道菌群穩定性較差,易產生耐藥性。
小兒慢性腹瀉在中醫學中類屬“泄瀉”之證,該類疾病最早出現于《內經》中,是脾胃虛弱之證。《素問》中記載:“胃脈虛則泄”,“脾病者,虛則腹滿腸鳴,飧泄,食不化”。《幼幼集成》中指出:“泄瀉之本,無不由于脾胃”。因此小兒慢性腹瀉乃脾胃虛弱,運化失職,渾濁不清導致的泄瀉之證。中醫藥治療腹瀉具有顯著療效,但患兒年齡較小,服藥困難等會嚴重降低治療效果。基于此,本次研究采用穴位推拿、穴位針灸聯合的治療方式,謹守病機、辨證論治,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小兒推拿療法最早可見于《五十二病方》中,通過不同手法按摩不同穴位,作用于患兒表面感受器,刺激機體產生應激反應,是大腦皮質迅速調整恢復平衡,恢復機體正常興奮、抑制的過程,可實現治愈疾病的效果[8~9]。
本研究中以摩腹、揉臍、揉龜尾、推上七節骨等四步手法進行治療,遵循“腧穴所謂,就是主治所在”的原則,疏通經絡、調節各個臟腑功能,恢復脾胃功能。推拿療法僅作用于皮膚表面,其療效有限,因此本研究同時配以溫針灸。《本草從新》中指出:“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亡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可見通過針刺穴位并進行局部艾灸,能夠提升陽氣,溫養經脈,除濕止瀉,促進脾胃運化功能恢復。且針灸療法簡便、經濟,效果迅速,應用于小兒慢性腹瀉疾病中效果顯著[10~11]。溫針灸取俞募配穴法,矯正患兒病理生理異常。俞穴位于腰背部,是內臟疾病患者的病理反應點;募穴位于胸腹部,可治療相應臟腑的急性、疼痛病癥。將俞穴、募穴相配使用,并根據臟腑陰陽屬性,背為陽,腹為陰,以經絡為陰陽紐帶,一陰一陽、相輔相成,實現臟腑病癥的治療。采用俞募配穴溫針灸聯合推拿四步法治療的觀察組效果顯著,可改善患兒臨床癥狀,促進患兒早日恢復健康。觀察組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更低,糞便常規檢驗結果正常率顯著高于對照組,說明俞募配穴溫針灸聯合推拿四步法對患兒的臨床癥狀改善效果更佳。俞募配穴溫針灸,通過俞穴、募穴配合使用,對腸道吸收具有促進作用,可改善患兒消化道功能,提升脾胃運化功能,增加食量,恢復患兒營養狀態,同時減緩胃腸蠕動,增加腸道對水分的吸收,并刺激神經肌肉自主調節,控制排便功能,減少大便次數,改變大便性狀,達到治療脾虛泄瀉的作用[12~15]。觀察組患兒腸抑胃肽含量顯著高于對照組,表明俞募配穴溫針灸聯合四步推拿對患兒脾胃運化功能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腸抑胃肽是人體內一種重要的代謝物質,其特殊的分子結構在人體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生理作用,可以抑制胃酸、胃蛋白酶的分泌、胃腸道蠕動與排空,刺激小腸液的分泌。有研究表明脾虛泄瀉患兒存在胃動力功能異常的情況,俞募配穴溫針灸與四步推拿直接作用在穴位上,通過經脈達到刺激神經系統,調控神經體液的目的,可促進胃腸分泌吸收功能,增強脾胃功能。兩組患兒治療期間,均未發生藥物過敏、斷針、暈針、血腫、皮損等不良事件,表明俞募配穴溫針灸與四步推拿治療安全性較高。
本研究謹守病機,對小兒慢性腹瀉實施俞募配穴溫針灸聯合四步推拿療法治療,從整體概念出發,從泄瀉之證的脾胃虛弱入手,在治療方式上進行創新,將推拿與針灸聯合應用,實現1+1 大于2 的效果。但本研究仍有局限性,時間、樣本數量有限,有待開展樣本數量更大、觀察時間更長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