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艾芳
(河南省焦作市中州鋁廠職工醫院 焦作 453800)
慢性乙型肝炎(CHB)是一種常見的感染性疾病,其發病原因較復雜,多與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母嬰傳播、家族遺傳等因素密切相關,該疾病在我國發病率約為10%[1~2]。CHB 患者會出現乏力、惡心、腹脹、肝區疼痛等癥狀,如不及時治療,HBV 會侵害神經系統,進而引發腦膜炎,嚴重者還會造成神經根炎癥或多發性神經炎,危害患者身體健康[3]。因此,早期治療對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具有重要意義。抗病毒是治療CHB 的主要方式,臨床上常見的抗病毒藥物為恩替卡韋與阿德福韋酯。阿德福韋酯是一種核酸類似物,其能有效抑制乙肝病毒-脫氧核糖核酸(HBV-DNA)聚合酶的活性,進而阻礙HBV 的復制與增殖,起到抗病毒的作用[4]。但其經口服后吸收率較低,半衰期僅7 h 左右,整體治療效果欠佳。恩替卡韋是目前治療乙肝的一線抗病毒藥物,可以有效抑制HBV 的復制,緩解肝硬化、肝纖維化的發展,且其具有血藥濃度高和抗病毒效果明顯的優勢,可以有效降低血清轉氨酶水平,進而抑制肝炎病毒的復制與繁殖,加快患者恢復[5]。本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CHB 患者為研究對象,比較恩替卡韋與阿德福韋酯在CHB 治療中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取2018 年1 月至2020年12 月我院收治的CHB 患者78 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39 例。研究組男20 例,女19 例;年齡33~64 歲,平均(48.41±3.84)歲;病程1~6 年,平均(3.37±0.34)年;病情程度:輕度17 例,中度16 例,重度6 例。對照組男24 例,女15 例;年齡33~64 歲,平均(48.49±3.86)歲;病程1~6 年,平均(3.35±0.32)年;病情程度:輕度20 例,中度15例,重度4 例。兩組一般資料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本研究獲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入組標準(1)納入標準: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6]中有關CHB 的診斷標準;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檢測為陽性;入組前12 個月內未進行相關抗病毒或免疫調節劑治療;患者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對本研究藥物過敏者;因化學毒物、寄生蟲、藥物等原因引發肝細胞受損而出現肝功能異常者;病情已發展至肝衰竭、肝硬化等終末期肝病者;合并惡性腫瘤者;伴有甲型肝炎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采用阿德福韋酯片(利福之)(國藥準字H20080798)治療,口服,10 mg/次,1 次/d。連續治療6 個月。
1.3.2 研究組 采用恩替卡韋片(國藥準字H20223001)治療,口服,0.5 mg/次,1 次/d。連續治療6 個月。
1.4 觀察指標(1)臨床療效。臨床療效評估標準:治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消失,肝功能恢復正常,經檢測HBV-DNA 載量<4 log10;顯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明顯改善,總膽紅素(TBil)降低>50%,經檢測HBV-DNA 載量為4~8 log10;有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有所改善,TBil 降低<50%,經檢測HBV-DNA 載量為5~8 log10;無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肝功能、HBV-DNA 載量未見明顯改善。治愈、顯效、有效均計入總有效。(2)肝功能。記錄兩組治療前后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堿性磷酸酶(ALP)、TBil 水平變化。(3)HBV-DNA。記錄兩組治療前、治療4 周、治療12 周、治療48 周、治療72 周時HBV-DNA 水平變化。(4)致炎因子水平。記錄兩組治療前后白細胞介素-10(IL-10)、γ 干擾素(IFN-γ)水平變化。(5)不良反應。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研究組總有效率為92.31%,較對照組的74.36%高(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肝功能指標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治療后研究組ALT、ALP、TBil 水平較低(P<0.05)。見表2。
表2 兩組肝功能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肝功能指標比較(±s)
2.3 兩組HBV-DNA 水平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治療4 周、治療12 周、治療48 周、治療72 周時研究組HBV-DNA 水平均較低(P<0.05)。見表3。
表3 兩組HBV-DNA 水平比較(lg copies/ml,±s)

表3 兩組HBV-DNA 水平比較(lg copies/ml,±s)
2.4 兩組致炎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致炎因子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比較,治療后研究組IL-10 水平較低,IFN-γ 水平較高(P<0.05)。見表4。
表4 兩組致炎因子水平比較(pg/ml,±s)

表4 兩組致炎因子水平比較(pg/ml,±s)
2.5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13%,較對照組的23.08%低(P<0.05)。見表5。

表5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例(%)]
CHB 是由HBV 持續感染導致的一種肝臟慢性疾病,其傳播途徑較廣,主要有血液、性接觸、母嬰感染等途徑,感染HBV 后,在肝細胞內出現一些非特異性炎癥,為HBV 在肝細胞里大量生長繁殖提供有利條件,進而形成與乙肝相關的病毒血癥[7~8]。CHB 會嚴重影響患者肝功能,導致消化不良,進而影響機體排毒功能,引起身體新陳代謝異常,隨著疾病進展,病毒會加重肝炎,增加肝纖維化風險,造成肝硬化,甚至會導致肝衰竭和肝癌,危及患者生命安全[9~10]。目前,臨床治療多以免疫調節、降酶、抗纖維化、抗病毒等方式為主,其中以抗病毒治療最為重要。因此,臨床需選取一種安全有效的藥物改善患者臨床癥狀。
阿德福韋酯是新型核苷類似物抗病毒藥物,其經口服后可在機體內快速轉化為阿德福韋,進而起到抗病毒的作用,其還能進一步轉化為雙磷酸阿德福韋酯,阻礙乙肝DNA 鏈,有效控制患者病情進一步發展。但其口服后起效較慢,部分患者易出現療效不佳的現象,且長時間用藥極易引發皮疹、惡心、嘔吐、脫發等不良反應。恩替卡韋是一種環戊基鳥苷類似物,其可與細胞內的磷酸激酶互相作用引起磷酸化,進而轉化成藥物活性較好的三磷酸恩替卡韋,而三磷酸恩替卡韋在肝細胞內的半衰期較長,可與多聚酶中的三磷酸脫氧鳥嘌呤核苷相競爭,有效抑制病毒活性,進而控制HBV 的復制,提高治療效果[11~12]。本研究對CHB 患者分別采取恩替卡韋與阿德福韋酯治療,結果顯示,研究組總有效率為92.31%,較對照組的74.36%高(P<0.05),提示與阿德福韋酯相比,恩替卡韋療效更佳。ALT 主要存在于肝臟組織內,是臨床上診斷肝細胞功能的常用指標,當機體肝功能出現問題時,其水平會快速上升。ALP 主要是存在于骨骼或肝臟中的一種酶,常用于輔助診斷骨骼或肝臟疾病,其水平升高提示肝膽系統或骨骼系統出現病變。TBil 是肝臟的代謝產物,是直接膽紅素和間接膽紅素之和,當機體出現肝功能異常時,其水平會快速升高。與對照組比較,治療后研究組ALT、ALP、TBil 水平較低(P<0.05),提示恩替卡韋可改善肝功能。阿德福韋酯雖能改善病毒學、生化學和組織學指標,降低病毒耐藥變異率,但長時間使用會對患者腎臟造成一定損傷。而恩替卡韋能有效抑制HBV-DAN 的復制和繁殖能力,降低病毒載量,加快HBeAg 轉換,控制肝炎活動,進一步減少肝功能損傷,有效延緩肝纖維化的進展,抑制肝內炎癥活動,且其進入機體后能快速起效,有效彌補阿德福韋酯起效慢的特點,促進患者異常肝功能盡快恢復[13]。
HBV-DNA 可反映HBV 在機體內的復制程度,有效預測HBeAg 患者肝臟炎癥和纖維化程度,HBV-DNA 水平上升,表示病毒復制能力及傳染性較強。與對照組比較,治療4 周、治療12 周、治療48周、治療72 周時研究組HBV-DNA 水平較低(P<0.05),提示恩替卡韋可降低HBV-DNA 水平。恩替卡韋能選擇性抑制HBV 復制的脫氧鳥嘌呤核苷類似物,進而控制病毒多聚酶的啟動及轉錄,減少肝細胞內HBV-DNA 正鏈的合成,以達到病毒凋亡的作用,進一步促進患者肝功能恢復[14~15]。IL-10 是一種重要的炎性細胞因子,由Th2 型細胞亞群分泌,是激活機體產生免疫應答抵抗HBV 感染的重要因子。IFN-γ 是針對HBV 感染的免疫調節物,由Th1型細胞分泌,可參與肝臟損傷的病理過程。與對照組比較,治療后研究組IL-10 水平較低,IFN-γ 水平較高(P<0.05),提示恩替卡韋可改善炎性反應。恩替卡韋使用Th1 型細胞分泌的IFN-γ 在轉錄水平上有效抑制HBV,進而抑制IL-10 分泌,緩解肝細胞局部炎癥反應,抑制HBV-DNA 復制,且其可通過抑制病毒復制,進一步抑制機體內過強的免疫反應,降低IL-10 水平,避免肝臟進一步損傷。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13%,較對照組的23.08%低(P<0.05),表明恩替卡韋產生的不良反應更少。綜上所述,與阿德福韋酯相比,恩替卡韋應用于CHB 患者中療效更佳,可改善肝功能和炎癥反應,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