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雷 周學良
數學家波利亞說過:“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在數學課堂上,教師恰當地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解決問題,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數學素養至關重要。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問題都能成為數學的“心臟”,也不是所有的問題都是思維的源泉和起點。近來,筆者聽了幾節課,留意到教師提出的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乍看上去沒什么,但仔細推敲、琢磨,里面還真有“問題”。
一、問得“淺”
問題1:帶分數能不能化為假分數?
分析:這是教師在教學“倒數”時提出的問題。教師在通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歸納出倒數的定義之后,下一步要探索倒數的求法。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對于純分數的倒數的求法應該已經掌握,下面的問題是帶分數、整數、小數這些純分數以外的數的倒數的求法。因為學生已經掌握了純分數的倒數的求法,根據把未知轉化為已知的學習規律,也就是把帶分數、整數、小數都化為純分數之后再求其倒數。在求帶分數的倒數時,教師提出了“帶分數能不能化為假分數”這樣的問題。按說也是正常的,問題在于這樣的提問有些“淺”。學生不但知道帶分數能化為假分數,而且對轉化的方法也不陌生。教師提這樣的問題,對于促進學生的思考沒有多大價值。
改進:除了純分數,其他的數如何求倒數?
對這個問題,學生需要做兩步思考:第一步,除了純分數,還有什么數?第二步,這些數如何轉化為純分數,進而求其倒數。這樣的問題就可以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對于純分數以外的數,教師可以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集多個學生的智慧,把它們一一找出來。這其中還隱含著分類思想,要求學生運用列舉法解決問題,然后再使學生進一步思考如何將這些數化為純分數。
二、問得“窄”
問題2:平行四邊形能不能轉化成長方形?能不能把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轉化成長方形的面積來計算?
分析:這樣的問題,一開始就給轉化定了方向,窄化了結論“平行四邊形能轉化成長方形”“能把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轉化成長方形的面積來計算”,下面的任務就是探索如何轉化。很多情況下,教師的提問中都暗藏著答案,對于習慣了教師教學套路的學生來說,不需要動腦筋就能知道答案。這種問題的價值不就大打折扣了嗎?
改進:可以把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轉化成學過的哪種圖形的面積來計算?如何轉化呢?
對于這個問題,學生首先要考慮已經學習了哪些圖形的面積計算,哪種圖形和平行四邊形比較接近、有轉化的可能。這樣的提問給學生留有探索、思考的空間,使他們開動腦筋去思考,去尋找轉化的目標,同時為轉化做打算。當他們找到目標以后,轉化的方法也在設想中了。學生在求三角形內角和時已經有了“撕、拼”的經驗和折疊的經歷,他們動起手來,去探索轉化的方法,主動性就被激發出來了。
三、問得“早”
問題3:怎樣求一個數的倒數?
分析:這個問題的“問題”所在,就是問得太早了,也問得太大、太深了。對小學生而言,他們是沒有能力解答這個問題的,要依靠教師和同學們共同完成。提問題是為了引發學生的思考。當所提問題超出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學生的思考也就到了一個“盲區”,不知從何下手,難免會遭遇“冷場”。
改進:請求出下列各數的倒數,然后說一說怎樣求一個數的倒數。
教師可以給出真分數、假分數、帶分數、整數、小數等。求出它們各自的倒數后,學生有了一定的經驗積累,就可以分類說明“怎樣求一個數的倒數”。可能有些學生不會分類說明,要歸納形成概括性的語言,有不小的困難,還需要教師的引導。
四、問得“明”
問題4:把一個圓柱體的側面沿母線剪開,會得到一個什么圖形?
分析:這個問題表面看來沒有問題,但教師心中已經有標準答案了,就是沿圓柱的一條母線剪開,得到一個長方形。學生在教師的啟發下,順利地得到了標準答案。當然教學環節也進行得非常順利。問題在于,這個開放性問題被教師限制在一個標準答案中了。而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教師的操作替代了學生的動手實踐。
改進:用自己的方式把圓柱體側面的包裝紙剪開,會得到一個什么圖形?
事實上,如果放手讓學生去剪開圓柱體側面的包裝紙,學生用自己“笨拙”的雙手操作不太聽使喚的剪刀,得到的恐怕不只是長方形,還有可能得到平行四邊形,或者是一個“曲邊”長方形和一個“曲邊”平行四邊形。出現了多樣的答案后,學生就會感到驚奇,怎么回事啊?即使學生不驚奇,教師也要“驚奇”一番。對問題的“驚奇”有了,思維活動自然就開始了。
五、問得“高”
問題5:什么是倒數?
分析:這樣的問題,在小學乃至初中數學課堂上都是司空見慣的,應該說沒有什么問題。教師的本意是想了解學生對倒數定義的掌握情況。“如果兩個數的乘積是1,我們稱其中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倒數。”學生會背這樣一句話。但關鍵在于,小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數學語言又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會背不代表可以理解,也不代表會用。從這個角度來說,這個提問就有問題了。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直觀思維占主導地位,而抽象的定義需要具體的例子做支撐。這樣看來,僅考查學生是否會背定義是沒有多大意義的。
改進:請舉例說明什么是倒數。
這樣提問就不一樣了。學生不僅要會背倒數的定義,還要能舉出例子,借助例子直觀地呈現抽象的定義,兩者結合就促進學生的理解。學生能舉出豐富的例子,是理解概念的重要標志。由此可見定義結合舉例子的意義所在。不僅是在小學,到了初中,我們也應該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如此提問題。
六、問得“暗”
問題6:1的倒數是什么?0有沒有倒數?為什么?
分析:“1的倒數是什么”沒有問題,關鍵是和“0有沒有倒數”連在一起,就帶了暗示性。“1的倒數是什么”說明1是有倒數的,任務就是把1的倒數求出來。接下來問“0有沒有倒數”,就有一種暗示的意味:0沒有倒數。學生等于猜到了答案,接下來的任務就是解決“為什么”的問題了。一旦教師所提的問題帶有暗示的成分,對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來說就意義不大了。
改進:先求1的倒數,再求0的倒數,你有什么發現?
1和0都是整數,學生求出1的倒數應該不是難事。遵照此法,接著求0的倒數,發現:1的倒數還是1,而在求0的倒數時,0卻出現在分母上。亞里士多德說過:“思維從對問題的驚訝開始。”“1的倒數竟然還是1!”這是一次驚訝。“求0的倒數時,0居然出現在分母上!”這又是一次驚訝。學生經過思考,有了重大發現。這樣的發現難道不足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和探究熱情嗎?更何況教師接下來又發出感慨:“1好孤單,0好可憐!”這足以讓學生興奮、激動,同時也會對有關1和0的倒數問題留下深刻的印象。
根據課標要求、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年齡特點、思維能力、認知水平、知識基礎、經驗積累等因素,來決定提什么樣的問題、何時提出問題、以何種方式提問題、提出問題后期待學生給出什么樣的答案,這些都是教師在提出問題時應該考慮的。
這里,我們關注的只是教師在課堂上提出的問題。事實上,學生能夠提出問題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學貴有疑。我們的目標是增強學生發現、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我們不能“百般挑剔”,而要關注“你是怎么想出來的”。
學生探究知識的欲望,是從問題開始的。教師恰當地提出一個富有吸引力的問題,往往能激發學生的思維火花。教師精心設計的問題,能促進學生積極開動腦筋,進行回憶、判斷、想象、推理等一系列思維活動,積極地投入對問題的探索之中,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希望我們的教師能夠提出高質量的問題,引領學生走向思維的殿堂。
(張洪雷單位系永城市龍崗鎮中心小學,周學良單位系永城市第三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