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琳,郭 瑤,吳巍雯,徐萌萌
開封市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河南 開封 475000
危重癥監護室(ICU)是臨床針對病情危急或危及生命患者提供的隔離場所,配備齊全的治療儀器及應急設施,通過為患者提供綜合治療和護理來確保其健康。呼吸機依賴者是指機體自主呼吸功能受損,建立呼吸機通氣治療后無法順利脫離群體,主要因素包括呼吸功能下降、心理依賴等,患者脫離呼吸機后產生動脈血氣異常、血壓及心率升高,嚴重影響患者康復及延長脫機過程[1-2]。在臨床中,呼吸機依賴者多產生在ICU病房群體,發生率約為23.1%,長時間置管及器械通氣成為影響患者脫機的重要因素[3]。以往臨床針對上述情況并無準確干預措施,故而有必要圍繞其開展研究,選取更為合理有效的護理措施。本研究旨在探討在ICU呼吸機依賴者治療中實施綜合護理干預對降低肺炎及提高撤機成功率的影響,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回顧性分析2019年5月—2021年4月開封市人民醫院收治的170例呼吸機依賴者的病歷資料,根據護理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85 例。對照組男44 例,女41例;年齡19~68歲,平均年齡(43.6±2.1)歲;病程3~8 周,平均病程(5.3±0.4)周;疾病類型為嚴重創傷22 例,重癥胰腺炎19 例、腹腔部位大手術14 例,呼吸道功能損傷30 例。觀察組男45 例,女40 例;年齡18~68歲,平均年齡(43.5±2.4)歲;病程3~7 周,平均病程(5.3±0.5)周;疾病類型為嚴重創傷20例,重癥胰腺炎18例,腹腔部位大手術15 例,呼吸道功能損傷32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病例選取均為臨床各種原因引起的脫機失敗及呼吸功能嚴重受損患者,脫機后1 h 內存在明顯缺氧、胸悶、呼吸不暢、大汗、暴躁及呼吸勞累等呼吸功能不適癥狀[4]。納入標準:(1)經病理學分析判定不能自主呼吸,無法脫機。(2)脫機后呼吸不暢,存在強烈再次上機欲望。(3)意識正常能夠自主作出決定。(4)血流動力學穩定,呼吸頻率<30 次/min,心率60~120 次/min。(5)預計生存期良好,ICU住院期間無死亡。排除標準:(1)合并嚴重心功能及肺功能損傷。(2)合并凝血功能障礙及血液系統疾病。(3)抗拒或對研究存在抵觸心理。(4)合并意識障礙,無法自主做決定及語言表述功能障礙。(5)合并嚴重腫瘤疾病。
對照組治療期間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綜合護理干預,具體內容如下:(1)環境護理干預。醫務人員加強對ICU 病房內環境定期實施消毒工作,檢查呼吸機通氣情況,可根據患者呼吸功能情況對呼吸機參數進行調節,對患者觸碰物品及使用物品進行消毒,控制患者家屬探望次數,進出病房均需要進行消毒,降低菌落及交叉感染風險,醫務人員實施治療及管理操作過程中嚴格執行無菌化處理。(2)體位護理干預。由于患者需長期臥床接受治療及給氧,醫務人員定期對患者進行體位干預,進行翻身、肢體屈曲等活動,充分利用病床適當抬高病床上半部分,使患者處于半臥位,便于開展下肢主被動活動,根據情況可使用墊子進行支撐,必要時可給予按摩干預,促進血液循環,避免因長期臥床壓迫血管及組織,增加壓瘡及褥瘡的發生風險。(3)呼吸道護理干預。定期清理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指導患者進行有效咳痰,對于部分痰液黏稠者,可給予濕化處理,充分稀釋痰液后咳出。指導咳嗽應處于半臥位或側身位,給予持續細化處理,減少呼吸道分泌物反流氣管,確保患者呼吸道通暢。(4)進食護理干預。可根據患者消化道及功能情況擬定飲食干預措施,消化功能不全患者可建立腸道外給氧措施,結合患者每日營養需求及額外補充情況給予營養物質支持。對于消化功能相對良好患者,可給予流食處理,詳細制定每日營養攝取計劃,確保每日食物總攝取量,合理調控營養物質配比。(5)口腔護理干預。定期開展口腔消毒工作。指導并輔助患者每日進行2~3次口腔護理,有效減少患者口腔內細菌滋生及繁殖,有效減少感染風險。(6)心理護理干預。對患者進行心理方面科普,結合患者心理狀態進行指導,改善其恐懼、焦躁、不安等不良心理,及時給予有效疏導,協助其建立正確心態面對治療。
(1)臨床指標。比較兩組患者平均通氣時間、住院時間、人工氣道留置時間、相關性肺炎發生率、撤機成功率。(2)肺功能指標。使用RSFJ600 型肺功能檢測儀對兩組患者肺功能指標進行評估,包括氧分壓(PO2)、二氧化碳分壓(PCO2)、呼氣峰值流速(PEF)、一秒用力呼氣量(FEV1)、最大通氣量(MVV)等指標變化。(3)呼吸功能。采用醫療研究會呼吸困難量表對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呼吸功能進行評估,總分為40分,分值越低,呼吸功能越優[5]。(4)自我效能感。采用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對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自我效能感進行評估,總分為40分,分值越高,自我效能感越優[6]。(5)生活質量。采用生活質量量表(SF-36)對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生活質量進行評估,總分為100分,分值越高,生活質量越優[7]。
采用SPSS 21.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BZ_12_2050_543_2065_576)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平均通氣時間、住院時間、人工氣道留置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平均通氣時間、住院時間、人工氣道留置時間情況(BZ_12_2050_543_2065_576)d
觀察組相關性肺炎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撤機成功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相關性肺炎發生情況及撤機成功情況 例(%)
護理前,兩組患者PO2、PCO2、PEF、FEV1、MVV 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PO2、PCO2、PEF、FEV1、MVV 指標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肺功能指標情況(BZ_12_2050_543_2065_576)分
護理前,兩組患者呼吸功能評分、自我效能感評分、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呼吸功能評分低于對照組,自我效能感評分、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呼吸功能評分、自我效能感評分、生活質量評分情況(BZ_12_2050_543_2065_576)分
呼吸機依賴是臨床ICU患者的常見情況,隨著病例數增多,其發生率也在逐年遞增,并且大于感染及其他并發癥發生率[8]。羅紅敏[9]研究發現,呼吸機依賴可直接延長患者住院時間及康復時間,患者無法脫離呼吸機進行自主呼吸,其自主呼吸肌缺乏有效鍛煉,隨著依賴性逐漸增強,不僅無法保證治療效果,也會大大增加其他疾病發生率,嚴重影響其健康。甘平等[10]研究表明,由于ICU患者本身存在危重癥,在長期治療及疾病影響下,其自身綜合素質有明顯下降,組織器官產生退行性病變,免疫能力及抵抗能力降低,且在呼吸機干預下患者氣道處于開放狀態,其呼吸黏膜的屏障功能下降,受上述因素影響,患者極易產生呼吸機相關性肺炎并發癥,如未能得到及時有效干預,可危及患者健康乃至生命。
以往臨床在ICU呼吸機依賴者治療中多采用常規護理干預,通過對其進行科普及實施護理工作來改善其狀態,雖具有一定效果,但脫機率不高,干預效果無法滿足臨床及患者需求。綜合護理是臨床一種多方面、細化、優質的護理模式,能夠從多個角度對患者進行分析,結合實際情況實施護理。綜合護理應用于呼吸機依賴者中,醫務人員能夠從ICU 病房內環境、呼吸功能、身體狀態、營養、口腔、心理等多個方面進行干預,合理控制病房環境衛生,了解患者呼吸及身體狀態并調整治療措施,給予患者充足的營養支撐,改善患者心理狀態,定期消毒來降低感染風險[11-12]。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平均通氣時間、住院時間、人工氣道留置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觀察組相關性肺炎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撤機成功率高于對照組,肺功能指標高于對照組,呼吸功能評分低于對照組,自我效能感評分、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表明綜合護理干預能夠從多方面改善患者狀態,進一步提高干預效果,促使患者盡快康復。
綜上所述,在ICU呼吸機依賴者治療中實施綜合護理干預,可有效降低相關性肺炎發生率,提高撤機成功率,改善患者肺功能指標及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