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源
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影像中心導管室,河南 洛陽 471000
蛛網膜下腔出血是由于位于顱底腦表面的血管發生了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網膜下腔而出現的一系列神經系統表現,最常見的為頭疼、惡性嘔吐及意識障礙等,具有病情發展迅速、致死率高和致殘率高等特點,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1-2]。目前常用的治療手段為介入栓塞術,但是該方法術后易產生多種并發癥,對患者預后產生不利影響[3]。因此,在術后給予患者一定的護理干預,對改善患者預后、促進快速恢復有積極作用。激勵護理模式是當患者的病情和癥狀有改善和進步時,及時鼓勵患者,增加患者的信心,激發患者向更好的方向發展,并對其中的影響因素采取有針對性的干預措施來促進患者疾病的康復,改善其心理狀態,現已在腦梗死患者的應用中取得較好療效[4-5],但目前臨床對于激勵護理模式用于蛛網膜下腔出血介入栓塞治療患者的報道較少。因此,本研究將激勵護理模式應用在蛛網膜下腔出血介入栓塞治療患者的護理中,探究其臨床效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7年10月—2020年10月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收治的86例實施蛛網膜下腔出血介入栓塞治療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表法將入組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43例。對照組男22例,女21例;年齡32~70 歲,平均年齡(53.94±5.35)歲;Hunt-Hess 分級[6]為Ⅰ級15 例、Ⅱ級14 例、Ⅲ級14 例。觀察組男19 例,女24 例;年齡32~70 歲,平均年齡(54.82±5.67)歲;Hunt-Hess 分級為Ⅰ級12 例、Ⅱ級20 例、Ⅲ級11例。納入標準:(1)符合蛛網膜下腔出血相關的診斷標準[7]。(2)患者及家屬同意參加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存在凝血功能障礙者。(2)存在惡性腫瘤者。(3)存在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4)存在意識模糊及交流障礙者。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及Hunt-Hess 分級等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干預。術前常規告知患者及其家屬手術目的、流程及注意事項,并進行健康教育,緩解其恐慌心理;術中對患者做好保暖工作,叮囑患者積極配合醫生,促使手術的順利進行;術后嚴密監測患者的心率、血壓、平均動脈壓等水平變化,指導患者按時用藥、合理飲食,并告知術后相關并發癥的注意事項,給予患者心理輔導及出院指導。
觀察組采用激勵護理模式干預。(1)家屬激勵?;颊呷菀壮霈F恐懼、焦慮等不良心理,對康復缺乏信心,此時家屬的陪伴支持作用十分重要。家屬利用激勵性的語言、行為和情感等表達出對患者的關懷鼓勵,有利于患者樹立良好的信心,激發患者“我能行”的信念,有利于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2)醫護人員激勵。醫護人員通過觀察不同患者的不同情緒及心理狀態,從而根據不同患者制定合適的心理護理方法,傾聽患者的需求和傾訴,激勵患者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患者溝通時使用溫和的語言和恰當的稱謂,真誠善待患者并尊重患者;對于患者的疑問,應認真耐心地予以回答,與患者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提高患者的配合度;對于患者的進步,采用激勵式語言進行鼓勵,同時講解既往疾病治愈較好的病例,激勵患者并使其建立治愈成功的信心;一旦發現患者有焦慮、抑郁等情緒,要及時給予心理干預,消除其焦慮、抑郁等情緒,以良好的心態面對疾?。粚颊呒捌浼覍龠M行出院指導,叮囑患者及時用藥,避免劇烈活動。(3)目標的激勵。醫護人員告知患者疾病發病原因、影響因素、治療手段及疾病危害等,有利于患者更好地認識疾病,提高對疾病的認知度。在術前告知患者手術的方法和術中可能會出現的情況,做好術前準備;術后告知患者有關注意事項,幫助患者調整體位,加強并發癥的護理,嚴密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如有意外,及時告訴醫生進行搶救。同時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康復目標,每當患者達到目標時,對患者進行夸獎,激勵患者向下一個目標不斷努力,直至全部完成目標。期間對患者進行語言和行為激勵,增強患者的信心,及時根據患者的恢復情況更換目標,有利于患者的預后。(4)病友的激勵。同病房的病友相互分享經驗和心得,相互鼓勵,共同進步。醫護人員舉辦病友交流會,讓恢復情況好的患者作為榜樣鼓勵恢復情況較差的患者,利用自身的經驗鼓勵患者要堅持相關訓練,有利于疾病的預后。兩組患者均持續干預1個月。
(1)術后恢復情況。觀察兩組患者住院時間、術后清醒時間及首次下床活動時間。(2)心理狀態。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和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8]評估兩組患者干預前1 d 及干預結束時的心理狀態。HAMD量表包括17項內容,每項0~4分,總分>24分代表嚴重抑郁,分數越高,抑郁程度越嚴重;HAMA包括15項內容,每項0~4 分,總分>29 分代表嚴重焦慮,分數越高,焦慮程度越嚴重。(3)自護能力。采用自我護理能力測定量表(ESCA)[9]評估兩組患者干預前1 d 及干預結束時的自護能力,ESCA 量表包括健康知識水平(14 個條目)、自我護理技能(12 個條目)、自護責任感(8 個條目)、自我概念(9個條目)4個維度,一共43個條目,每個條目0~4 分,總分172 分,分數越低,患者的自護能力越差。(4)院外新發心血管事件。干預1個月后,比較兩組患者院外新發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包括腦梗死、腦積水、再次出血和動脈瘤破裂等。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BZ_12_2050_543_2065_576)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住院時間、術后清醒時間及首次下床活動時間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情況(BZ_12_2050_543_2065_576)
干預前,兩組患者HAMD、HAMA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HAMD、HAMA評分均低于干預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HAMD、HAMA評分情況(BZ_12_2050_543_2065_576)分
干預前,兩組患者ESCA 量表中各維度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ESCA 量表中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自護能力情況(BZ_12_2050_543_2065_576)分
觀察組患者院外新發心血管事件發生率為6.97%,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3.25%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院外新發心血管事件發生情況 例(%)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患病率呈現上升趨勢,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但患者在接受介入栓塞治療后,由于對手術的認知度不夠,加之手術的創傷產生的應激反應均會影響預后,使其易并發多種并發癥,導致療效欠佳。既往研究顯示[10],對蛛網膜下腔出血介入栓塞治療患者給予護理干預,有利于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風險,促進患者恢復。激勵護理模式采用鼓勵的方式改善患者的心理和態度,使患者長期處于興奮狀態,進而增強其治愈信心。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住院時間、術后清醒時間及首次下床活動時間均顯著低于對照組,且HAMD、HAMA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院外新發心血管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這說明激勵護理模式可促進患者術后快速恢復,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并降低院外新發心血管事件發生率。分析其原因在于,激勵護理模式通過對患者進行激勵,進而激發患者內在的潛能,使其利用積極的心態面對疾病,建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在一定程度上可促進其術后的快速恢復。醫護人員在術前告知患者手術目的、流程及注意事項等,消除其焦慮和恐懼心理,有利于術后的恢復,增強信心。在術后,加強對患者并發癥的護理,叮囑患者臥床休息,嚴密監測其心率、血壓等水平變化,若有異常及時通知醫生進行處理;并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出院指導,有利于降低患者在院外并發癥的發生率。同時醫護人員與患者進行良好的溝通,建立和諧的護患關系,可拉進患者與醫護人員的距離,提高患者的接受度與配合度,有助于醫護人員護理工作的順利進行,從而了解患者的情緒變化,并及時給予干預措施,達到改善患者不良情緒的目的。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ESCA 量表中健康知識水平、自我護理技能、自護責任感及自我概念4個維度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這說明激勵護理模式可以提高患者的自護能力。分析其原因在于,激勵護理模式通過鼓勵和促進的方法來改善患者的態度和信心,在護理期間,不斷激勵患者,激發患者的主觀能動性,使其不斷地向目標努力,促進疾病的早期康復[11-13]。此外,醫護人員通過對疾病知識的健康宣講,可以幫助患者了解疾病相關知識,提高對疾病的認知度。醫護人員為患者制定合適的期待目標,在家屬、病友和醫護人員的共同幫助和激勵下,使患者可以達到這一目標并不斷進步,提高干預效果。根據患者的恢復情況不斷調整目標,有助于幫助患者了解自身的身體狀況,增加戰勝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的自護能力。
綜上所述,激勵護理模式干預可以緩解蛛網膜下腔出血介入栓塞治療患者的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提高患者的自護能力,降低院外新發血管事件發生率,促進術后的快速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