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 靚
天津市紅橋區西沽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兒科,天津 300400
由于兒童機體尚未發育成熟,自身免疫力較低,易受 外界病原菌侵襲,導致多種疾病,給兒童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響[1-2]。因此,適齡兒童需定期進行疫苗接種,以此維護其身體健康。預防接種通過將抗原經一定途徑接種至兒童機體內,促使機體形成針對傳染性病癥的自動免疫與被動免疫,可有效減少傳染性病癥的發生[3-4]。然而兒童在接種疫苗時常出現多種不良反應,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疫苗接種工作的落實開展。因此,及早了解兒童預防接種的危險因素,并予以個體化的護理干預,對于減少其不良反應發生、保障兒童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義。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兒童預防接種不良反應發生的危險因素與護理策略,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8年3月-2021年3月天津市紅橋區西沽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接種室進行預防接種的100例兒童為研究對象。其中,男60例,女40例;年齡5~12歲,平均年齡(9.41±1.03)歲。(1)納入標準:所有行預防接種的兒童均具有較高的依從性。兒童及其家屬對本研究知悉,且自愿簽訂知情同意書。兒童均意識清晰,可正常溝通。年齡5~12 歲。(2)排除標準:患有先天性心臟病。重要臟器功能不全。存有精神疾病。合并惡性腫瘤。合并嚴重的腦器質性疾病。伴有凝血功能、免疫系統異常。合并全身性感染。伴有傳染性疾病。存在血液系統疾病。本研究經樣本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收集所有兒童的年齡(5~8 歲、9~12 歲)、性別(男、女)、體重(12~15 kg、15~17 kg)、兒童體質(弱、強)、接種時間(春季、冬季)、疫苗質量(優、差)、藥物影響(需長期使用藥物治療、無需長期使用藥物治療)、接種后是否注意休息(是、否)等一般資料。首先對上述資料行單因素分析,然后將單因素分析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項目納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模型,以此分析不良反應發生的危險因素。
(1)兒童預防接種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2)影響兒童預防接種后不良反應發生的單因素分析。(3)影響兒童預防接種后不良反應發生的多因素分析。
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BZ_12_2050_543_2065_576)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多因素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00 例行預防接種的兒童中,共有11 例發生不良反應,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1.00%(11/100)。
年齡、性別、體重與兒童預防接種不良反應發生無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疫苗質量、兒童體質、接種時間、藥物影響、接種后是否注意休息與兒童預防接種不良反應發生有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影響兒童預防接種后不良反應發生的單因素分析 例(%)
疫苗質量差、兒童體質弱、在春季接種、需長期使用藥物治療、接種后未注意休息是兒童預防接種不良反應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2、表3。

表2 影響兒童預防接種后不良反應發生的因素變量賦值情況

表3 影響兒童預防接種后不良反應發生的多因素分析
兒童預防接種的疫苗多是通過處理少量細菌而制成,故可產生免疫功能,以對抗病原體,但在接種后所引起的不良反應亦不容忽視[5-6]。臨床對兒童預防接種后產生不良反應的影響因素進行系統性分析,并采取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對維護兒童健康至關重要。本研究結果顯示,100例行預防接種的兒童中,共有11例發生不良反應,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1.00%,提示兒童在預防接種后易發生不良反應。本研究單因素分析顯示,年齡、性別、體重與兒童預防接種不良反應發生無關,疫苗質量、兒童體質、接種時間、藥物影響、接種后是否注意休息與兒童預防接種不良反應發生有關。多因素logistic分析顯示,疫苗質量差、兒童體質弱、在春季接種、需長期使用藥物治療、接種后未注意休息是兒童預防接種不良反應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分析其原因在于:(1)疫苗質量差。當疫苗純度較低或存有其他雜物時,會對疫苗內的抗體物質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害,從而影響接種效果,并引起不良反應發生。(2)兒童體質弱。當兒童免疫功能低下或為過敏體質時,其自身排他性較弱,在接種后極易出現不良反應。(3)在春季接種。由于接種存在季節性差異,在春天接種時兒童常出現哮喘、過敏等情況,故臨床對兒童進行接種時,需密切注意季節的變化。(4)需長期使用藥物治療。需要長期進行藥物治療的兒童多存在免疫缺失等情況,對疫苗的耐受性較差,故在接種后極易出現不良反應。(5)接種后未注意休息。兒童在接種后,若進行玩耍、跑動等劇烈運動,會引起機體內疫苗濃度變化及代謝紊亂,易誘發不良反應。針對上述因素,臨床可施行以下護理措施進行干預:(1)接種前護理。在預防接種前向家長告知疫苗可能產生的不良反應與禁忌證,對兒童的過敏史、疾病史等詳細信息進行檢查與評估,了解其健康狀況,確保兒童處于健康狀態,再予以預防接種[7-8]。(2)疫苗質量管理。加強各種疫苗的冷鏈管理,確保疫苗質量達標,防止疫苗失效[9-10]。(3)接種護理。以兒童易接受、理解的語言對其講解疫苗的注射意義,減輕兒童對疫苗注射的排斥心理。接種時,可通過語言溝通等方式轉移其注意力,以提高兒童接種配合度[11-12]。(4)接種后護理。兒童接種后應在觀察室進行30 min的觀察,確保無不良反應后離開。一旦發現兒童出現不良反應,需對其采取針對性措施[13]。對于頭暈、發熱等輕度不良反應,無需進行特殊處理,可將護理措施告知家長,讓兒童回家進行觀察。對于發燒兒童,需立即進入門診進行治療,及時觀察體溫。若局部有明顯疼痛或腫脹現象時,應給予毛巾熱敷或冷敷進行緩解。同時,疫苗接種前,需加強與兒童家長的溝通,告知其出現不良反應是常見情況,獲得其充分理解,盡可能減少糾紛的發生。但本研究依然存在納入樣本量較少等不足,可能會影響研究結果的精準性。因此,在之后的相關研究中,需完善試驗設計,擴大樣本量,以此進行更深入的分析,進一步了解影響兒童預防接種不良反應發生的危險因素,進而為臨床制定針對性的護理措施提供依據。
綜上所述,兒童預防接種不良反應發生的危險因素較為多樣,主要包括疫苗質量差、兒童體質弱、在春季接種、需長期使用藥物治療、接種后未注意休息等。因此,臨床需對此予以高度重視,并積極地制定針對性的護理措施,以減少兒童預防接種后不良反應的發生,保障疫苗接種效果,繼而保障兒童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