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姍姍
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院神經內一科,河南 鄭州 450052
糖尿病、帕金森病在老年人群中均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其中糖尿病因胰島素分泌絕對或相對不足以及靶組織細胞對胰島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糖、蛋白、脂肪、水和電解質等一系列代謝紊亂[1]。臨床診斷以高血糖為主要標志,久病可引起患者多個系統損害。帕金森病最主要的病理改變是中腦黑質多巴胺能神經元的變性死亡,由此而引起紋狀體DA 含量顯著性減少而致病[2]。上述兩種疾病均容易在老年人群中發病,如合并發生則增加治療難度,因此需要在疾病治療的過程中配合更加規范的護理措施,提升護理質量[3]。健康管理干預作為一種新型的管理模式,重視健康干預的個性化特征,結合個體健康的危險因素設計個體指導措施,并對實施效果進行追蹤,做出飲食、運動、心理等護理規劃的調整,以提高服藥依從性及生命質量[4]。本研究旨在分析健康管理干預對老年糖尿病合并帕金森病患者服藥依從性及生命質量的影響,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9年1月—2021年3月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院收治的70例老年糖尿病合并帕金森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病案號單號35 例患者設為對照組,雙號35 例患者設為觀察組。對照組男20 例,女15 例;年齡62~88 歲,平均年齡(75.11±3.45)歲;病程2~8 年,平均病程(5.11±1.43)年;身體質量指數(BMI)45~75 kg/m2,平均BMI(60.12±2.87)kg/m2。觀察組男19例,女16例;年齡61~88歲,平均年齡(74.88±3.76)歲;病程3~8年,平均病程(5.65±1.34)年;BMI 44~75 kg/m2,平均BMI(59.74±2.92)kg/m2。兩組患者基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納入標準:(1)依照腦血管協會制定的帕金森病診斷標準、世衛組織制定的糖尿病診斷標準對疾病進行確診[3]。(2)納入患者、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3)研究方案在倫理委員會審批后開展。排除標準:(1)無完整檢查資料。(2)合并腫瘤,生存期低于3個月。(3)凝血功能障礙。(4)中途退出實驗。
對照組患者在疾病治療期間配合常規護理,遵醫囑分化藥物,并監督患者服用。對疾病知識進行講解,使患者、家屬對疾病有充分認知,以配合治療。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患者基礎上加入健康管理干預,具體操作流程如下:(1)收集信息,建立護理方案。收集患者個體健康信息,尋找并發現危險因素,對個人性別、疾病狀態、治療狀態、家族史、生活方式、血尿等實驗室檢驗結果進行分析,綜合分析患者的身體狀態,建立健康管理檔案,為患者制定適宜的健康管理方案。(2)結合健康檔案,實施健康管理。合并出現糖尿病、帕金森病患者藥物治療復雜,既需要使用左旋多巴類藥物對神經功能進行恢復,同時還需要使用降糖類藥物對血糖進行控制,因此需要對藥物使用后的不良反應進行分析,結合患者的反應差異對藥物劑量進行調整,以提升藥物使用的依從性;在藥物治療期間需保證飲食的規范。首先需保證熱量和水的攝入,飲食食譜中多添加魚、蛋、牛奶和大豆,每日飲水量在2 000 mL以上,保持大便通暢。其次需要適量增加多種粗纖維和維生素,并給予患者大量新鮮蔬菜和水果。最后注意在左旋多巴藥物使用期間給予患者低動物蛋白,防止高蛋白食物對藥物療效的影響;注意對患者進行相應的康復鍛煉,在患者條件許可下進行慢跑、跳繩、騎自行車等肢體功能擴張訓練,如無法進行長距離活動可進行四肢關節的彎曲和擴展訓練,并進行一些太極拳、瑜伽等訓練,提升肌肉柔韌性,延緩肌肉僵硬進展,并控制血糖;患者因為疾病的進行性加重以及無法治愈的狀態會存在焦慮、抑郁以及恐懼的心理,因此需結合患者的實際心理狀態給予個性化心理疏導,及時給予患者安慰和鼓勵,逐漸樹立疾病治療的信心,使其更好地接受治療。(3)完成護理,開展健康風險評價和健康評估。在上述護理方案實施之后對疾病控制質量進行評估,及時對方案進行改進。
(1)兩組患者服藥依從性評估,對護理期間患者服藥情況進行評估,如可按時服藥,不需催促表示完全依從;如需催促后服藥表示比較依從;經催促仍未按時服藥表示不依從。(2)兩組患者帕金森病生命質量評估,使用帕金森病生存質量(PDQL)量表對健康狀況和行為進行評估,分值越高健康狀況越理想。(3)兩組患者血糖控制質量評估,指標包括空腹血糖(FBG)、餐后2 h 血糖(2 hPG)、空腹C肽(FC-P)、餐后2 hC肽(2 hC-P)。
采用SPSS 2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BZ_12_2050_543_2065_576)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服藥依從率為94.29%,對照組患者服藥依從率為77.14%,觀察組患者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服藥依從性評估情況
觀察組患者就診時PDQL 評分與對照組患者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就診后1個月、3個月、6 個月PDQL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帕金森病生命質量評估情況(BZ_12_2050_543_2065_576)分
觀察組患者FBG、2 hPG、FC-P、2 hC-P各血糖指標均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血糖控制質量評估情況(BZ_12_2050_543_2065_576)分
糖尿病是遺傳、環境綜合作用而引發的疾病,患者胰島素分泌存在絕對、相對不足,胰島細胞敏感性降低,機體糖、蛋白、脂肪代謝紊亂,出現高血糖,對靶器官損害較大[5-6]。臨床上糖尿病分為1型和2型,其中1型在青少年中發病率較高,2 型則在40 歲以上中老年群體中發病,其中老年群體發病率較高。帕金森病是一種以靜止性震顫、肌強直、動作遲緩為特征的神經性疾病,主要在50歲以上的人群中發病[7]。如上述兩種疾病合并出現,則增加治療難度,因此需在治療中配合規范化護理措施[4]。上述疾病均屬于慢性疾病,需長期進行疾病控制,且需要在治療的過程中配合更加規范化的護理措施,以提升疾病的綜合控制質量[8-9]。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服藥依從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觀察組患者就診時PDQL 評分與對照組患者對比無較大差異。觀察組患者就診后1個月、3個月、6個月PDQL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患者。觀察組患者FBG、2 hPG、FC-P、2 hC-P 各血糖指標均顯著對于對照組患者。分析原因為,健康管理干預通過對個人健康狀態信息的收集確定患者的個體化狀態,確定疾病情況,結合個體化差異制定相應的護理方案,使護理過程更加規范、完善。在確定健康教育方案之后結合個體、群體特征制定合理的健康計劃,對可控、可變因素進行控制,做好飲食、藥物、運動以及心理疏導工作,提供對疾病有利的行動指南,可以對疾病進行更好的控制。特別是其中心理疏導的加入,可為患者建立疾病治療的信心,提升治療的依從性[10-11]。在實施護理措施的過程中及時進行方案的評估工作,發現并及時糾正患者在治療中的不良生活習慣,對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進行分析,實現個人健康管理計劃的目標。一旦在方案實施過程中發現問題,則立即調整,以提升生命質量[12-14]。該方案的實施使得各項護理措施均按照計劃進行,充分考慮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護理的針對性更強,對于患者具有適用性。對血糖進行規范化的藥物指導[15],對于帕金森病患者通過運動等活動進行調理,在藥物規范的基礎上,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使患者充分了解疾病知識,保持心情樂觀,對血糖進行更加理想的控制,因此整體的護理方案效果更加理想[16-18]。
綜上所述,老年糖尿病合并帕金森病患者在疾病治療期間配合健康管理干預可以提升藥物使用的依從性,對于提高帕金森病患者生活質量效果顯著,對于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也非常理想。患者在治療的過程中不僅各項生理功能控制較好,同時護理質量也達到了預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