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赟,周安濤,孫曉玲
(金陵科技學院,江蘇南京 211169)
產教融合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徑,對區域經濟發展、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等有重大意義。產教融合是政府、行業、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多主體發展的融合,關系到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如何深化產教融合培養滿足社會需求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是值得我們思考和研究的課題。
在教育領域(教育管理、教育教學和教育科研)全面深入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來促進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過程即智慧教育。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這意味著國家將進一步發展面向全社會的教育智慧平臺。在教育信息2.0時代,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了全新的智慧學習環境,為產教融合提供技術支持。從教學的角度看,智慧教育是以學生為中心,從灌輸式教育轉變為引導式教育,發展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從技術的角度看,智慧教育通過AI技術創造智能化學習環境,為師生提供個性化服務,為應用性專業教育提供智能化虛擬化的產教融合,將更新完善實踐教學方式,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
產教融合旨在滿足人才培養和經濟社會結構調整的需要,在多方資源要素中,深度挖掘校企合作發展空間,實現多方利益主體互利共贏,依托智慧教育服務支持,有效地為社會人才需求和區域經濟創新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隨著工業化的發展,社會對高精端領域人才的需求量迅速增加,目前高層次創新人才比較匱乏,亟需高校從產業結構需求出發,創新人才培養機制。通過智慧教育的智能化、人性化支持,深化產教融合,推動教育鏈與產業鏈有效鏈接,促進產業需求側和人才培養供給側有機融合,為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提供人才支撐。
在智慧教育支持下,高校依托自身的辦學資源和發展優勢緊密對接區域和行業,與企業開展深入合作,打破學科界限、校企界限,更新教育教學觀念,提升專業實踐教學技能,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的創新。這就從根本上幫助高校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理念,發揮人才和技術優勢,為企業培養大批具有專業知識背景、工程實踐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產業技術改造和創新服務,對產業轉型升級和區域經濟創新發展發揮重大作用。
近年來,全國高校畢業生連年呈現增長趨勢,2022年畢業人數首次突破1 000萬,達到1 076萬,而且近兩年海外留學生回國就業人數不斷增加,就業競爭力加劇。如果不提升自主創新和研發能力,必然會造成國家資源和個人資源的雙重浪費。短期內穩定就業可以靠政策扶持,但長期來看,必須要在人才培養和產業結構調整上下功夫。差異化的人才培養定位、嚴格的教育質量監控體系以及根據社會需求自主調整專業學科的機制是保障人才質量和順利就業的前提。
面對復雜且嚴峻的就業形勢,高校必須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需求為導向、以創新為核心加快教育教學改革,調整專業結構,建立教育和產業深入融合、良性互動的育人機制。高校應通過構建新型教育生態和智能學習環境,提供差異化的學習支持和智能服務,倡導學生學習的平等,關注學生個人特性,培養學生創新創造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化、個性化發展,有效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
政府作為校企合作產教融合育人過程的引導者、支持者、保障者,通過制度保障、資金支持、協調和監督管理,推進產教融合項目的實施和深入。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但部分地方政府支持力度和參與程度都遠遠不夠,對應用型高校的轉型發展不夠重視,經濟扶持投入成本較少,高校資源匱乏,難以調動高科技產業、大型企業參與產教融合的積極性,因此難以形成政校企同向同行的利益共同體,嚴重影響高校產教融合的推進,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難以保證。
部分應用型高校開展產教融合項目僅是和企業共建實習基地,在聯合辦學、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專業與課程建設等方面與企業缺少實質性的合作,校外實習基地和校內教學環節存在“兩張皮”的現象。由于對產教融合教育理念的模糊性,實際教學過程流于表面形式,影響了產教融合的發展和深入。企業以營利為目的,注重投入和產出比,擔心人、財、物的投入得不到應有的回報,外聘的企業兼職教師只是履行教學義務,沒有參與高校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課程體系設計、教學資源開發等環節。有部分高校無法滿足地方企業人才需求,或者人才培養定位模糊,學生進企業只是完成課程任務,沒有深入到一線技術崗位。這使得校企合作形式單一,缺乏廣度和深度,無法形成真正的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
產教融合最重要的參與主體是師資隊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點在于教師團隊的教學能力,如果師資力量薄弱,就會直接影響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和學校人才培養質量。就目前進行產教融合的應用型院校來看,“雙師型”教師比例較低,大多數教師以教學研究為重,知識理論水平較高,但缺乏專業實踐背景和企業實踐經驗,形成專業課程設計“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課程體系中缺乏創新創造能力和工匠精神的培養,難以達到產教融合的目標要求,也難以滿足新形勢下的產業需求。因此,為切實推進產教融合,保證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高校必須重視教師團隊建設,保障“雙師型”教師占比。
產教融合涉及多方利益主體的合作,其中必然受到多種制度的制約和影響。目前,校企合作存在制度不完善、機制不健全等問題,難以建立穩定的利益共同體,造成產教融合推進困難,影響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部分高校出臺的產教融合相關政策雖然對應用型人才培養有一定的積極影響,但由于引導和宣傳不到位,地方企業對此比較陌生,缺乏合作的積極性。還有部分高校產教融合人才培養的落實細則和評價機制不夠完善,如存在專業設置缺乏合理性,學科之間缺乏交叉,理論與實踐脫軌,評價反饋滯后或空白等問題,導致教學質量不高,學習效果不佳。另外,當前大多數高校和企業尚未建立穩定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機制,對管理、運行和評價等過程缺乏科學管理與監督。例如,如何合理劃分學校和企業的職責,如何科學評估學生實習實訓效果等,都是產教融合質量保證及建立評價監督機制的重要考量因素。
首先,教育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以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根本目標。高校產教融合的重要使命和主要任務是人才培養,從社會需求、行業發展和人才培養定位出發,構建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高校應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遵循因材施教原則,通過信息技術支持,將智慧教育滲透到教學環節,不斷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提升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新時代智慧型人才。
其次,深化產教融合是應用型高校的立足之本和必由之路,必須尋求多方認可的價值理念,建立價值利益共同體,實現互利共贏。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高校既要遵循市場經濟發展規律,又要契合高校人才培養定位。企業將先進技術、設施設備和項目資源引入實踐教學,解決高校教育與行業需求脫節的問題。高校積極參與企業科研攻關和技術成果推廣,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使企業獲益。如此方可實現高校教育發展與行業前沿技術的同步,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實現高校與企業的資源共享和價值共創。
在智慧教育背景下,相關各方應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從培養應用型人才角度出發,通過校地、校企、校所等多元化合作模式,整合地方政府、行業、企業和高校的實踐資源,協同共建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及實踐教學平臺。校企共建職業平臺,及時傳達行業企業最新資訊,可以開展相關創新創業活動,鍛煉學生的專業知識實踐操作和創造性思維,還可以發布職業測試,檢測學生的職業技能水平,提高學生與企業的匹配度,有效支撐畢業目標的達成。在信息技術支持下構建起來的平臺共建、資源共用、成果共享的合作培養模式,能提升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
首先,建立“請進來+走出去”雙向培養模式。一方面,鼓勵教師深入企業進行實踐學習,豐富教師實際操作經驗,促進理論教學,教師能夠根據行業企業用人需求對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進行有效改革;另一方面,高校聘請企業中的優秀技術人員、管理骨干到學校實踐教學,更有針對性地進行實踐指導。為確保教師素質的不斷提升,校企可以共建人才資源庫,推動互聘兼職的人事管理制度,實現校企人員雙向流動[1]。
其次,提升高校教師信息化教學創新能力。信息時代飛速發展導致產業結構巨變,社會發展需要智慧型人才。智慧教育利用高級智能技術提供一系列差異化的學習支持和按需服務,全面采集并利用參與者群體的狀態數據和教育教學過程數據來促進公平、持續改進績效并孕育教育的卓越[2]。借助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興信息技術,構建全時域、全空域、全過程、全受眾的智能實踐環境,催生新型教育生態,對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應加強培養教師的互聯網思維以及信息化教學創新能力,不斷優化教學方法、課程設置及考核評價體系,加快人工智能專業人才培養。
首先,地方政府應在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充分發揮其引導、支持、保障職能。宏觀層面,地方政府應將地方高校與企業都納入到區域經濟發展的統一規劃中,從政策層面建立產教互融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微觀層面,地方政府應為高校和企業牽線搭橋,發揮中堅力量的作用,在信息服務、優惠政策、人才保障等方面提供便利,對積極參與產教融合的企業進行政策傾斜與激勵支持,實行稅收減免、土地使用費用優惠。同時,產教融合優秀的高校與企業要對產教融合實施效果進行綜合評估,在資金上撥款獎勵,調動各方主體的參與積極性和主動性[3]。
其次,校企雙方構建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共同體,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完善人才培養的落實細則,明確雙方職責,制定管理、考核和評價制度,為深化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打好基礎,確保人才培養質量。
最后,相關各方應借助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興信息技術實現智慧教育,完成對產教融合育人過程的科學管理和有效監督,通過動態考評,及時完善與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和相關考核評價機制,創造良好的產教融合智慧學習環境,有效提升人才培養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