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琪
(江西旅游商貿職業學院,江西南昌 330100)
教育部于2016年頒發了推進研學旅行的相關文件,明確了素質教育中研學旅行的重要意義,要求學校在教學設計中充分融入研學旅行活動。當前,博物館作為研學旅行的主陣地,是學校開展研學教育工作的核心資源,與此同時不同類型博物館的教育價值也越來越趨于明顯化。2017年,我國教育部發布了首批全國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名單,其中包括多家博物館,不僅包括科技館、自然博物館、陳列館等,還包括一些非常帶有紀念意義的博物館及科普館。錢幣博物館囊括了古今中外各個歷史時期的錢幣,可真實反映出錢幣的發展歷程;尤其是我黨在建國前后階段的錢幣發展歷史更是開展紅色金融文化學習的一個全新視角,幫助他們更好地去見證革命歷史、軍事和經濟斗爭,深入了解那個時期我黨在革命根據地實施錢幣政策的歷史沿革,以及對新中國經濟體系建設的重要推動意義[1]。將黨史與錢幣發展史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透過錢幣更全面地了解我黨的崢嶸歲月和光輝歷史。
綜上可知,錢幣博物館對學校開展研學教育而言意義重大,其育人價值和功能明顯。因此,我們應將錢幣博物館的豐富資源與學校教育相互整合,形成一種研學課程體系,這是開展研學活動的主要一環,對學校研學教育的落實將起到尤為關鍵的作用。本文從錢幣博物館開展研學旅行活動的教育價值展開分析,探究紅色研學旅行活動的具體實施方案。
通過組織學生參觀錢幣博物館,使他們進一步了解我國從古至今的錢幣發展歷史。每個國家都擁有本國的通用錢幣,可以說錢幣在人類歷史進程中充當著極其重要的社會推進作用,它在歷史演變過程中不斷革新面貌,從最早的金銀銅錢到銀票,再到如今的紙幣和電子貨幣,錢幣始終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通過錢幣本身,學生們可從中了解到不同時期國家的政治、文化、經濟以及藝術等,使其具備其他任何宣傳媒介都無法比擬的教育廣泛性[2]。錢幣承載了國家歷史,而歷史也讓不同時期的錢幣豐富了其內涵。正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通過組織學生到錢幣博物館參觀研學,尤其是金融學專業的學生,其實踐體會必然豐富、收獲意義匪淺,促使他們深入明白貨幣金融與人類社會發展的緊密關系,作為金融管理相關專業的學生,必當志向高遠、提高社會責任意識,努力學好專業知識本領,今后為國家和社會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通過組織學生參觀錢幣博物館,使他們進一步了解中華五千年的錢幣歷史文化底蘊,同時通過近距離地觀摩和欣賞每一枚錢幣,使其切身感受到從古至今錢幣制造者的精工巧匠技藝[3]。如今,我國已步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期,在完成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更需要不斷強化和重視我國黨史和歷史的學習。而讓學生參與錢幣博物館紅色研學旅行活動,相當于一次思想與歷史的相互碰撞,更是幫助學校拓展了一條全新的紅色革命育人渠道。尤其是博物館紅色錢幣的展覽,呈現出我黨幾十年艱苦卓絕的奮斗歷程,體現出各個不同時期及區域所建立的紅色政權,不僅大力推動了我國工農產業的發展,還努力建設了現代金融體系,發行了第一套人民幣。學生們在博物館聽講解員介紹紅色金融故事的曲折征程,通過錢幣為載體講述我黨的百年歷史,為學生學習黨史知識提供了全新視角。通過深挖紅色錢幣背后的革命故事,不僅幫助學生豐富了錢幣知識,還能進一步增強他們對紅色文化的了解,激發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努力傳承革命意志,建立自強不息、堅定不移、團結奮進的優良品質。
綜上所述,學校應設定明確的錢幣博物館紅色研學旅行活動目標,根據學生所學專業需求,并結合他們的年齡特征和興趣愛好,組織學生開展研學旅行活動,這樣才可切實提高研學教育的可實操性。同時,只有具備了清晰明確的研學旅行活動目標,活動的組織才會更具方向性,更有實踐教育意義。在錢幣博物館紅色研學旅行活動中,學校則應以培養革命傳統、感受革命精神、傳承革命意志為宗旨,促使學生在參觀學習的基礎上充分了解錢幣背后的紅色革命故事。開展深入的黨史學習教育,提高學校課程思政與歷史文化育人的實效性,引導學生強化政治理論武裝,加強黨性鍛煉,秉持創新學習,努力提升自我思想道德境界[4]。基于此,研學旅行活動應達到知識技能與情感態度培養的兩大目標,以此充分發揮其社會育人作用。
1.活動設計原則
學校在組織學生開展錢幣博物館紅色研學旅行活動時,應秉持以下三個主要原則:
第一,實踐性原則。通過帶領學生走出校園、走進錢幣博物館,深入了解錢幣歷史發展進程和演變過程,在近距離之中獲得體驗與實踐,促使他們在實地調研與考察之中開展輕松愉悅的學習,這不僅幫助學生拓寬了文化視野,也進一步增添了其知識閱歷。讓他們在實踐之中更好地了解革命歷史,激發他們的愛國主義熱情。
第二,安全性原則。研學旅行活動是一項社會實踐活動,師生的安全問題必須要放在首位,同時由于錢幣博物館屬于陳列場館,還應提醒學生要注意保護好場館各項設施和館藏實物的安全。
第三,開放性原則。之所以安排學生參與研學旅行,是要讓他們脫離傳統的學校、教室與課堂而開展自主探究活動,教師盡量讓學生們在開放的環境中進行探究、學習和體驗。通常,研學旅行活動主題不同,學生的感受也不盡相同;即便以紅色革命作為錢幣博物館的研學主題,教師也可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觀察和體驗,基于學生所學專業和認知視野的不同,他們所獲得的感悟和收獲也會不同,如此則可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與革命意識,促使紅色研學旅行活動擴大其教育的深廣度[5]。
2.活動資源結構
為充分體現出紅色研學文化的主題,學校在組織學生參觀錢幣博物館時應側重館藏紅色錢幣,其中包括革命歷史錢幣、新中國成立后所發行的各類流通錢幣、紀念幣等,可較為全面地體現出我黨在革命戰爭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期等各個階段的重大成就和輝煌歷程。如全國各大革命根據地錢幣、第一套至第五套人民幣、體現重大歷史題材的流通紀念幣、貴金屬紀念幣、紀念鈔、央行發行外匯券等[6]。此外,在研學旅行之前,教師還應指導學生先行查閱與錢幣學相關的文獻資料,讓他們帶著疑問和興趣參加研學旅行活動,以此促使學生增強對研學旅行的期待,從而獲得更好的研學體驗。
3.活動過程與指導
(1)活動的實施
教師應結合錢幣博物院紅色研學旅行活動主題,讓學生根據之前所收集的錢幣學文獻資料確定實踐探究的主題,學生可自行組建活動小組,共同探究錢幣背后的紅色革命精神和革命故事。如,研學活動過程中以“福建閩西革命根據地錢幣”的考察作為主題,學生可能會有疑問“閩西蘇維埃政權是如何讓蘇區人民的生活穩定下來,推動工農業生產的?”而博物館解說員則可為學生們一一介紹閩西農信的紅色基因、龍巖閩西工農行的創立、巖永定太平區信用合作社的創立,以及在閩西蘇維埃政府領導下閩西工農銀行如何統一發行貨幣、調劑金融的。學生們在聽完解說之后,必定會對我黨在福建閩西一手抓槍桿、一手抓錢袋的紅色金融文化有了深入了解,從中切身感受到我黨力求讓人民群眾過上好日子的偉大實踐歷程,繼而增強民族自信心,提高愛國主義熱情。
(2)活動的評價
錢幣博物館紅色研學旅行活動結束之后,學校應采用調查問卷、學生自評互評、教師評價等形式開展活動評價。作為教師應密切關注學生的過程發展性評價,評價應重點從兩個方面著手:第一,關注學生在整個研學活動過程中的具體表現,如學生參與研學活動的積極性、活動環節中的表現、學生的主觀態度等;第二,關注學生參與研學旅行活動的成果,可從多方面觀察學生的思想和行為轉變,如學生是否主動投入到專業學習、思政學習當中,是否具備團結協作、自主創新意識,是否積極參與社會實踐以及公益活動等,并將學生日常的學習和行為表現一并歸納到學生成長檔案中。此外,教師應將評價主要劃分為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兩個部分。過程性評價主要就學生參與研學旅行活動進行考核評價,教師可通過考勤表、記錄表等予以詳實記錄,在研學旅行活動中評價學生是否可在教師指導下圍繞自身所研學的主題和問題高質量地完成研學任務;結果性評價則是在研學旅行活動結束之后,教師就學生對研學任務的完成情況、參考學生收集并展示的各種研學成果材料,對學生參與研學旅行的成果進行客觀性的總結評價。
錢幣博物館紅色研學旅行活動與專業教育進行有機結合,這是素質教育新課改的需求,也是學校課程思政優化教學渠道的需求。要切實貫徹好紅色研學旅行活動,教師要具備一定的活動組織能力、知識儲備能力、應急處理能力等。作為教師不僅要做好一名校內教育者,還要兼并充當好“導游”的角色。具體而言,應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
借助紅色金融資源進行研學旅行活動的關鍵在于教師自身對紅色文化的掌握情況,這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紅色資源在思政教育、金融專業教育中的應用。因此,教師必須要加大對紅色資源方面的了解和學習,不斷完善自我知識結構,熟悉我國錢幣發展歷史及其革命時期特征,這樣才可遴選合適的紅色錢幣資源開展研學旅行活動。
組織學生開展研學旅行活動,教師必須要做好充足的活動準備,如提前查閱資料、實地考察、布置任務等,此外還編制全面的研學旅行實踐方案,設立活動安全應急小組等。在研學旅行活動實施的過程中,做到組織嚴謹、紀律嚴明、規范有序,嚴格要求學生根據教師的指導安排統一行動,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
正所謂“青年強則國家強”,紅色研學旅行活動的組織開展,不僅是教育新課改的要求,更是時代對青年人才的需求。隨著現代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社會上的浮躁氣息、享樂主義、物質風氣助長,而紅色革命精神的洗禮則能讓青年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思想。一部國家錢幣發展史,不僅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縮影,更能讓學生領略到其中優秀的紅色革命文化,感悟到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弘揚并傳承我黨無私奉獻、堅定不移、勇往直前的紅色基因,幫助學生在研學實踐之中求取真知,獲得真正的鍛煉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