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梅
(南京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南京 210019)
2020年9月16日,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放在重點任務的首位,立德樹人已經成為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立德樹人,德育為先,育人為本。只有堅持育人為本,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為立德樹人任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系,帶領學生走出心理誤區,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順應時代和社會發展,最終實現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的目標。
中考落榜帶來的失落感、挫敗感,加上職業學校的在校經歷在社會上的認可程度較低,許多學生的學習成績不盡理想,在學習上缺乏動力,甚至產生自暴自棄的現象,總覺得與考進普高的學生存在差距,低人一等,缺乏自信心是高職學生最主要、最核心的心理問題,這種問題突出的影響就是自我評價較低和與外界接觸時比較容易產生自卑心理。
進入職校后,學習生活環境的變化往往造成一定程度的適應性緊張,加之很多學生選擇住校,面對陌生的環境,陌生的同學,陌生的集體,往往會手足無措,無所適從,造成社交障礙。同學之間或懶于溝通,缺乏交流,人際關系冷淡;或沖突不斷,矛盾加劇,人際關系破裂。
學習壓力貫穿一名學生的整個學習階段,并且是導致學生心理問題的重要誘因。職校學生在中學階段缺乏良好的學習基礎,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學習積極性也較低。長此以往,這種不良的學習態度和心理狀況會持續影響他們的行為,容易遲到、拖延,甚至出現曠課和違紀的現象。究其根本,是自信心不足和抗壓能力欠缺的表現。學生大部分為獨生子女,從小就在父母的關愛和呵護下成長,欠缺獨立自主處理問題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也較弱。他們面臨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巨大落差、學業和自我發展的關系等問題所帶來的壓力時,不能夠很好地面對和緩解。可見他們抗壓能力不足,心理承受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職業學校主要培養操作性技能型人才,學生在高職的學習中,需要大量的實踐訓練磨煉自己,以適應社會市場的需要。但在實際中,伴隨著社會競爭的日益加劇和市場人才的供大于求現實,很多學生的就業現狀與心理預期存在巨大落差,從而喪失了就業的信心而對自身能力產生懷疑。加之整個社會對職校畢業生還存在一定的偏見,他們在求職擇業上會有很多桎梏,不能發揮所長,這無疑給職校在讀的學生帶來無形的壓力,挫傷高職學生的積極性,影響學生能力的提升。
高職學生由于在學業、人際交往、就業等方面的壓力和自身承受能力的局限,部分學生出現焦慮、緊張、抑郁、悲觀等心理,引發一系列的心理問題,其突出表現為以下三種類型。
由于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不佳,面對學業、人際關系、就業中出現的種種問題無力解決,心情抑郁,從而出現了一系列軀體化反應,如失眠或嗜睡、食欲不振、反胃嘔吐等。情緒方面心情低落、思維遲緩、意志活動減退,對平日感興趣的活動喪失或失去樂趣,喜歡待在家里,不想上學,害怕社交,懶言少語。
通過互聯網,我們可以快速查閱信息,獲取知識,這能夠改善工作效率,極大便利我們的學習和生活。但互聯網也是一把雙刃劍,一旦意志力薄弱,就會陷入其泥潭中無法自拔。中學階段,升學的壓力和家校的嚴格管控,最大限度地防止學生上網成癮,然而進入職校之后,在學習上對學生的自主管理要求提高,尤其很多住校生,沒有家長的監督,原本成績較差且缺乏自制力,一旦與互聯網接觸,就會沉迷其中,刷屏、打游戲、交友,通宵達旦,樂此不疲。長此以往,不僅影響正常學業,還會自我封閉,逃避現實,脫離集體,永遠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每個人與生俱來就擁有情緒表達的能力,在認知不同事物的過程中,也會產生喜、怒、哀、樂、驚、恐、愛、恨等不同情緒。高職學生由于心理發展還不夠成熟,心理問題相較于普高學生較多,一旦受到外界事物的刺激,會出現程度更為強烈的情緒波動,表現出焦慮、敏感、悲觀等情緒失調癥狀,需要學校、家庭積極介入與關注。
筆者認為,高職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較多,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首先,學生的綜合素質不高。無論學生的中考錄取分數線,還是進校后的摸底檢測,學生整體文化成績都不理想,另外從參與的實踐活動中也發現他們不夠自信和大膽,集體生活的能力也不強,在面臨新的環境或遇到突發情況時,緊張焦慮,難以應付。
其次,學生的自我認同感較低。很多學生雖然已進入職校,但是還未曾從中考失敗的陰影中走出來,覺得自己考不上普高,退而求其次,就到高職學校混張大專文憑,學不學都無所謂,學習上擺爛,各項活動不積極,否定自己,自卑空虛。
最后,學生的人際交往技巧缺乏。很多學生來自獨生子女家庭,從小驕縱寵溺,性格自我,即使表現出強烈的人際交往意愿,但往往因為人際交往技巧的缺失,無法恰當處理好人際關系,面臨矛盾時往往表現出茫然與手足無措,傾向于選擇逃避或者沖動處理問題,導致人際關系惡化,當陷入人際關系困境時,抑郁焦慮隨之而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教育和家庭的氛圍對學生的身心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現實中,許多學生因為家庭變故或關愛缺失而造成心理抑郁,許多高職學生存在家庭氛圍較差的問題,學生與父母關系不和諧,交流溝通極少,冷淡,甚至敵對,產生沖突和矛盾,這樣的家庭氛圍對學生心理有負面影響。
當今時代社會高速發展,新生事物和觀念層出不窮,青少年正處于求知欲強的人生階段,很容易受到社會風氣、外界環境等方面的影響,從而產生迷茫、疑惑、自我否定等心理,嚴重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1]。
首先,樹立正確的自我認知觀念。能夠正確地認識自我、他人以及周圍的事物,有助于學生認清定位,尋找適合自身的方式,不斷朝著自己的目標奮斗,對促進自我心理健康有積極影響[2]。高職學生需要轉變對職業院校的認識,克服自卑感。同時,職業教育主要注重培養技術型、專業型人才,學生應積極轉變固有觀念,以自我提升為核心,明確目標,合理規劃,掌握專業技能,提高內在素養。
其次,培養積極的心態。積極向上的心態,是學生良好精神風貌的表現,如堅強、勇敢、樂觀、自信、團結、擔當等。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是克服消極情緒磨煉耐挫能力的有力保證。高職學生可以通過參加羽毛球、籃球、足球等體育活動,既可以提高身體素質,又可以緩解壓力,放松心情,還可以在運動中培養吃苦耐勞、團結合作的良好品質,有益身心健康。另外還要虛心學習社交技巧,多與他人真誠溝通,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促進人格的完善。
1.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系
針對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學校要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為立德樹人任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心理育人工作體系。建立健全“宿舍—班級—系部—學校”四級體系,充分調動宿舍心理聯絡員、班級心理委員、系部心理社團等學生干部,發揮其在學生心理工作中的主觀能動性[3]。明確各級工作范圍和職責,實現網格化管理,層層履行責任,形成各司其職、齊抓共管的管理格局。
2.打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
為實現心理健康教育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有機融合,學校要建立一支“專兼結合”的心理健康教師隊伍,同時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管理,多層次、多種類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專兼教師要共同努力,強化教學活動,多學科融合,有機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在新教師崗位培訓和新班主任培訓中,也應設置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內容,為今后開展工作做好充分準備。
3.豐富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為了增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展,學校要積極開展各類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促進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學校可以定期開展心理健康節活動,例如組織學生統一觀看正能量電影,學生樹立對生與死、生命的意義、自我認知、人生態度等方面的正確認知;舉辦心理知識競賽,增強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積累;排練校園情境劇,再現校園生活中常見的心理沖突與問題,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我,并教授學生處理問題的技巧。
一是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響,良好的心理素質離不開良好的家庭氛圍助力,現實中不少學生的心理問題根源,便是成長經歷中不當的家庭關系。因此家長要力求營造一個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放下身段和姿態,主動與孩子溝通交流,關心孩子的學業和成長,了解他們的需求和困惑,竭盡所能地幫助他們解決疑難問題,特別是住宿學生,與家長接觸的時間不多,家長除了噓寒問暖,更要關注他們的情緒和心理,及時進行安撫和疏導,讓他們感受來自家的愛和溫暖,排解不良的心緒。
二是采用積極的教養態度。教育方式的不同,會影響孩子形成不同的人格特征和個性特點。權威型家長往往家長作風較濃,控制欲強,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比較容易形成消極、被動、軟弱的性格;放縱型家長對孩子溺愛和慣養,容易使孩子變得任性、自私;而民主型家長懂得尊重孩子,在是非觀念上毫不動搖,又能夠保留孩子的自主權,有助于培養孩子的自我意識,形成自尊自愛、樂觀向上的良好性格。通過積極的教養態度,父母能夠改善親子關系,給予子女正確的觀念引導。
三是增強心理健康意識。部分高職學生家長文化程度較低,對心理健康缺乏良好認識,也不太關心子女的心理健康狀況。即使子女出現心理健康問題,也礙于情面不愿談及,敷衍回避,殊不知這樣會加劇子女的心理問題。家長一方面主動學習心理健康知識,另一方面積極參與面向家長組織的心理健康教育專題培訓,充分發揮家長在孩子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主觀能動性,家長和教師雙管齊下,保證學生的心理健康。
1.加強心理健康文化引導
當今時代信息大爆炸,文化多元,過多的信息攝取讓高職學生容易受到社會風氣、輿論導向、文化思潮等方面影響,從而產生迷惑、無所適從的情緒,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有著不利影響。因此,建立良好的社會環境和文化氛圍,對高職學生心理健康十分重要。全社會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依托,通過電視媒體、網絡、手機APP等媒體多渠道、全方位宣傳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樹立公眾對心理健康的正確認知,提高普通大眾對心理健康的關注度,從而改善高職學生的處境,提高學生心理健康保健意識[4],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實現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
2.開展心理健康援助行動
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應引起全社會關注并付諸行動。一方面,有關部門應該積極推動心理健康教育資源共享平臺的建立,盡可能將優質的教育資源覆蓋更多學生,例如針對高職學生和家長分別開發不同的心理健康課程、上傳網絡心理健康知識講座等;另一方面,開通心理醫生或專家熱線,為更多心理困惑的學生提供咨詢和援助。
綜上所述,在立德樹人任務的背景下,加強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首要任務,也是高職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保障,只有學校、家庭、社會等多方協助,全員參與,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徑、新對策,才能為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技藝出眾、身心俱佳的未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