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娟珍,張麗君
(1.運城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山西運城 044000;2.山西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山西太原 030000)
隨著“入園難”的問題得到極大改善,在當下,鄉村學前教育的改革發展仍是工作的重點[1]。在我國農村地區,雖然很多家長意識到幼兒教育的重要性,但在教育觀念上還存在很多誤區,影響著鄉村學前教育的改革。如何從真正意義上促進鄉村學前教育改革,一方面要加強優秀師資隊伍建設、擴大資金來源,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深入了解鄉村家長的幼兒教育觀,從而在教育上逐步達成共識,形成教育合力,促進幼兒健康發展,推進鄉村學前教育改革進程。
本課題的研究對象為臨汾市隰縣×鄉鎮3所幼兒園(2所公立園,1所私立園)200名幼兒的家長,采取隨機抽樣的方法,包括不同學歷、不同收入水平、不同年齡段的家長。對×鄉鎮三所幼兒園6名教師進行深度訪談,每所幼兒園隨機抽取兩名教師。
1.問卷調查法
在參考其他文獻資料的基礎上,借鑒多名前輩關于類似研究的問卷,主要借鑒李月星《普及學前教育背景下農村家長對幼兒園教育期待的研究》研究中的問卷形成本研究的調查問卷,內容包括家長的基本信息、幼兒所在園的基本情況、家長的教育觀念等[2]。發放問卷200份,回收并保留有效問卷170份。
2.訪談法
為了盡可能彌補調查問卷沒有量化數據信息的不足,研究者還自制一份訪談記錄提綱,對3所幼兒園6名教師進行深入訪談,了解鄉村幼兒園在學前教育改革中取得的成效、遇到的困難,深入剖析家長的教育觀對鄉村學前教育改革的影響。
本研究共與6位教師進行深度訪談,對訪談資料進行初步整理,形成文本形式的訪談記錄,采用軟件Nvivo11對訪談資料進行分析與處理,對重要訪談內容進行三級編碼,從中選擇和得到一些核心編碼,再使用Nvivo11內嵌的詞頻分析功能,通過可視化方式直觀展示原始資料的主要關注點,從詞云圖中可以看出鄉村地區家長幼教觀念的具體內容。
學校教育是全面培養人的活動,它不僅要關心教育對象知識和智力的增長,也要關心思想品德形成,身心健康發展,培養塑造全面完整的社會人。在調查中發現,大部分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只重視教育的知識性功能,而忽視了教育的其他功能。31.18%的家長認為,孩子上幼兒園是為了學知識,以便為上小學做必要的準備;32.94%的家長想通過上幼兒園培養孩子的各種能力,以期在將來能謀求一份好的工作,在對教師的訪談中,教師提到一部分家長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認為幼兒園教育是為了獲得未來生活和工作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
受傳統教育思想以及自身受教育水平局限性的影響,拼音、閱讀、寫字、算數等學習內容,長期以來深受鄉村家長的喜愛。在對“希望幼兒園開設哪些課程”這一問題的回答結果中,希望開設閱讀課程的家長占比59.41%,且63.53%的家長希望開設拼音、寫字、算數等課程,所占比例較高,突顯家長對知識性學習內容的期待,只注重“智育”,而忽視全面發展教育的其他方面,幼兒在德、體、美、勞等方面發展不均衡。
兒童的健康既指兒童的身體健康也包含心理健康。《幼兒園工作規程》(2016年修訂)第三條指出幼兒園的任務是: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按照保育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遵循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
在調查中發現由于幼兒年齡小,大多數家長更注重幼兒的身體健康,而忽視心理健康、興趣以及關鍵期的發展,在鄉村地區這種現象更為顯著,家長只注重幼兒的身體健康,關注幼兒園的飲食安全、管理安全,卻往往忽視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所以對幼兒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不會察覺,也不能及時、正確地解決。比如在調查中對“您選擇幼兒園會考慮哪些問題”的調查結果顯示,54.71%的家長注重日常生活安全,35.88%的家長注重常規活動安全,很大一部分家長忽視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長此以往,不利于幼兒身心全面、健康發展。
兒童是獨立的個體。其成長依賴于家庭和社會的教育,但自身個性特點和興趣在幼兒教育與幼兒成長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幼兒探索世界的動力源泉,在日常生活中要觀察、激發、尊重、保護并發展幼兒的興趣,使幼兒成為獨特的人。但在調查研究中發現部分家長有明顯的從眾心理和攀比心理,忽視幼兒真正的興趣點。
從眾心理,既希望自己的孩子不一樣,又害怕不一樣,在兩條道路中搖擺不定,最終還是擔心太個性化或與眾不同而無法融入集體。因此,別的孩子上舞蹈課,家長也讓自己的孩子上舞蹈課,而不會關心孩子真正喜歡的是什么。結果往往讓孩子缺乏個性,淪為“平庸”,且獨立性差。
攀比心理,比學趕超,現代父母最怕自己的孩子“落后于人”,特別是鄉村父母,不想讓孩子走自己的“老路”,希望孩子在每個方面都優于他人,總是喜歡拿自己家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比成績,比身高,比特長等,幼兒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會喪失信心,甚至形成習得性無助。
家庭教育對幼兒園教育起著最基本的完善、保障和鋪墊作用,在問卷調查和訪談中發現,很大一部分家長教育觀念淡薄,對幼兒園高度依賴,認為學校是教授知識的場所,教育就應該由學校全權負責,對幼兒園以及教師具有高度依賴性。一方面將教養幼兒的責任轉嫁到幼兒園以及教師身上,另一方面,家長認為幼兒園可以解決有關幼兒的一切問題,但是站在幼兒園和教師的角度,無疑增加負擔,阻礙教育改革[3]。
有些鄉村幼兒園的教學內容和形式小學化、守舊化,很多家長把幼兒送至幼兒園只是為升學和就業打基礎,抵觸智育之外的其他教育活動。而幼兒園雖然力推教學內容的改革,但迫于家長的壓力和幼兒園的生存,甚至被家長牽著走,在選取教學內容時也大都偏重于算數、讀寫、背誦等傳統的教學內容,在無形中加劇幼兒教育小學化、守舊化的進程。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共育不是單純的家長配合學校進行教育,而是家長和幼兒園作為兩個主體,平等、共同地參與幼兒的教育。在我國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上通過的《家庭教育促進法》,使家園共育從此有法可依。
在調查研究中發現家長對幼兒園教育高度依賴,認為幼兒教育應由幼兒園負責,家園共育的責任向幼兒園傾斜[4]。家園共育的形式單一,家訪、家長會仍然是主要的溝通方式,枯燥乏味,教師覺得有負擔,家長也或多或少有些抵觸,即使部分家長積極配合,但是由于觀念守舊,以及礙于時間、地點的限制,這種方式沒有取得喜人的效果,而且部分家長往往因為農忙錯過很多和學校溝通、交流的機會。
新《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園必須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在重視幼兒身體健康的同時,也要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鄉村多數家庭以務農為主,經濟收入不高,家長更重視幼兒身體的健康,而忽視心理健康,而且隔代教育現象嚴重,在調查中發現很多幼兒由爺爺奶奶帶,心理健康教育更難被重視。在問卷調查中發現,雖然大部分家長經常與幼兒園溝通,了解孩子在園狀況,但更關注飲食和安全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幼兒園單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難見成效。
社會和政府要高度重視鄉村家長素質提升工作。通過多種渠道在鄉村地區積極宣傳和推廣現代化的教育理念,尤其要加大國家相關政策的宣講、解讀和落地。2018年7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于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通過全面部署、自查與摸排、全面整改及專項督查,于2019年6月底前完成“小學化”治理任務。但至今很多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小學化”傾向。
《家庭教育促進法》將家庭教育納入幼兒園計劃和教師培訓,法律規定,中小學、幼兒園應當將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納入工作計劃,可以根據家長的需求,邀請有關人員傳授家庭教育理念、知識和方法,組織開展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和實踐活動,促進家庭與學校共同教育。
幼兒園可以創建多樣的溝通平臺,如微信公眾號并時常更新,利用這種平臺及時發布幼兒園的重要教育文件、教育活動,家長不斷了解并學習幼兒園不同階段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向、教育活動等。還可以創建園長信箱,了解家長的想法,解決家長的疑惑、顧慮。促進家長了解幼兒園的教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并支持鄉村教育改革。
《家庭教育促進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確家庭教育責任主體,家園共育有了新標準,幼兒的父母或其他監護人負責實施家庭教育,進一步強調要用正確的思想、方法和行為實施家庭教育,從而更好地配合學校教育。
1.努力改變傳統教育觀念
首先,家長應該反思傳統的教育理念是否完全適用于當下社會的孩子?與幼兒園教育改革所倡導的教育理念是否一致?其次,勇于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通過了解和學習教育部門下發的關于學前教育改革的文件,以及幼兒園推出的最新、科學的育兒知識,慢慢地轉變自身的教育觀念[5]。
2.主動加強與教師合作
第一步,家長應加強和教師溝通交流的頻次和深度,彼此建立一種相互信任的關系,第一時間了解幼兒在園的表現和存在的問題。第二步,聽取教師專業的教育意見,協商解決幼兒所存在問題的方法,與教師的教育觀念保持一致。第三步,逐步轉變自身的教育觀念,改變幼兒入園后由幼兒園承擔全部的教育責任,家長以不懂教育為由推脫教育責任的想法,明確幼兒的發展一定是多方配合下共同促進的。
3.重視家庭教育作用發揮
家長要重視家庭教育在幼兒成長中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對幼兒教育起促進作用,推進幼兒園教育改革的進程。第一,家長要為幼兒營造溫馨、完整的家庭氛圍,一種良好的受教育氛圍;第二,家長可以將幼兒園的教育理念融入日常生活的各種行為中;第三,合理安排自己的農活和生活,留有一定的時間和孩子溝通交流、陪伴孩子閱讀學習等。
鄉村學前教育改革及發展需要家長的密切配合和有力支持,社會和幼兒園要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促進家長不當教育觀念的轉變,家長也要積極主動地了解和學習新的教育理念,關注幼兒身心健康發展,配合學校教育計劃實施,促進家園溝通,在教育上逐步達成共識,形成教育合力,從而促進幼兒全面、健康發展,推進鄉村學前教育改革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