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翻麗
(甘肅省靖遠縣烏蘭小學,甘肅靖遠 730600)
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家長要積極引導,教師要積極和學生互動交流,把學科教學和心理教育有機結合,促進學生相應心理健康知識學習和概念了解。積極發揮學校心理咨詢室的教育作用,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學生家長要及時進行心理健康家庭教學,構建多樣化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立體教學體系,積極引導學生正向價值觀形成。
學生的心理充滿著不可預知的變化,在認知、情感和生理發育等方面經歷巨大變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學校、教育工作者和家長都是主要參與主體,都要積極參與學生心理健康成長教育,積極提供多種幫助促進學生成長。
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這是學生心理健康學校教育的主要方式,也是給學生普及心理科學知識、開展心理保健和良好行為訓練等有效途徑。學校開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配套課程,要設立顯示心理咨詢室和開設顯示心理幫助信箱。首先要組織教師學習心理咨詢知識,引導教師對學生開展個別咨詢與指導。班主任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和班會教育內容有機結合,充實班會教育內容。學科教師在學科教學中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和指導。家長學校要多途徑指導家庭教育,豐富家長心理保健知識,利用多種方式宣傳心理健康教育知識。
個別咨詢。學校專職心理教育教師和學科教師向尋求幫助的學生和家長提供一定且必要的心理幫助,有效解決學生在學習和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困惑,點撥和引導學生樹立正向價值理念,走出錯誤觀念影響和羈絆,教會學生客觀看待和直面現實,學會感恩和接納同伴。
小組輔導。學校學科教師或心理專職教師針對學生的普遍或共性心理需求,舉辦的成長性、任務性或探討性學生成長小組。小組輔導是微型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形式,學科教師或心理專職教師要事先確定小組活動的主題和目標,通過豐富的小組活動幫助學生認知、情感和心理等發展,在活動實踐中促進學生人際交往、有效溝通和情緒管理等技能掌握,有效達成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班級內組織學生小組針對主題問題展開討論。教師組織和引導學生充分表達和敘述,討論結束后進行分析和總結,學生明辨事理。
同伴指導。學生同伴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不可忽視,更好增進學生的心靈互動,傳遞教育正能量帶動學生積極發展和成長[1]。具有一定心理輔導知識和技能的朋輩學生是同伴指導的關鍵,通過交流談話和活動實踐等有效指導其他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熏陶學生同伴。同伴指導既可是同級學生指導,也可是跨年級學生指導。
家庭溝通。家庭是學生教育的重要陣地,家長是學生教育的重要參與力量,家庭溝通是學生教育的有效方式。因此,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更需要家庭和家長積極參與。家庭溝通是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形式,要發揮好父母教養的積極引導作用,通過成長小組和個體咨詢等促進學生心理技能訓練,提升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家長要積極學習在家庭中的有效溝通技巧,營造和諧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圍,指導孩子積極正向發展。
解決沖突。學科教師和班主任要接受一定的心理教育培訓,運用教育機智滲透教育智慧有效干預學生心理認知和情感沖突,達成解決學生之間糾紛的問題解決目標。同時,學科教師和班主任也要接受相對的專業心理訓練,通過成長小組、個體咨詢和課堂討論等方式有效幫助學生。心理咨詢需要家長和教師積極配合,共同參與、診斷和分析學生心理問題,抓住問題根源針對性消除學生心理障礙。
自我促進。學生是學校教育的主體,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自我促進、自我完善和自我反思是學生自我心理教育的重要形式,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認識自我和自我完善,反思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學習和學會正確看待和評價自我,提升自我意識、自我接納和信任的能力,催生自我責任感,正確認知和解決沖突并應對壓力,促使學生良好自我理解能力形成,與他人建立良好關系,更好適應環境[1]。
談話互動。師生互動談話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常用方法。學科教師或心理專職教師把學生作為特定對象直接交談,通過師生談話,教師要能有效解決學生的心理行為問題,幫助學生排除心理障礙。談話互動可以隨時隨地進行,教師需要進行訓練和反復練習有效提升專業技能。師生談話可以個別咨詢面談,也可分組討論。作為班主任的常用工作方法和心理咨詢方式,既有效了解學生想法,又促進學生明辨事理。
咨詢面談。咨詢面談是心理咨詢的主要方法,通過學生與心理教師的面談完成。咨詢面談要構建良好咨詢環境和關系,在明晰來訪學生問題需求的基礎上尋求適宜改變現狀的途徑和方法,有效達成消解學生心理障礙的基本任務。了解學生心理問題需求是咨詢面談的基礎,構建恰當面談關系是關鍵,深入了解才能幫助學生消除心理障礙。因此,咨詢教師要注重良好心理氛圍構建,絕對保密學生咨詢內容。在咨詢面談過程中,教師要學會傾聽,引導來訪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問題和困擾,通過適當提問和總結,幫助學生厘清思路和澄清問題。學生是學校心理咨詢的主要對象,家長和教師的教育方法存有問題時,也需接受心理咨詢。
建立心理檔案。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既要普及心理健康基礎知識,更要針對學生因材施教。家長和教師要全面了解學生,提供適合學生發展需要的心理教育。班主任和心理教師要注重建立學生心理檔案,收集和整理學生的智力、傾向、性格、氣質、興趣、愛好、特長和心理等資料,豐富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心理檔案內容要依據學生情況而定,學生氣質、性格、智力、學習動機、學習適應性、學習能力、親子關系、師生關系、同伴關系、自我認識、生活和社會適應能力等是主要內容。
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更好促進學生心理教育實踐。角色扮演要創設特定情景和題材,通過角色扮演練習和實踐心理行為方式,學生在身臨其境環境中體驗角色情緒和情感,有效減少這種心理行為發生。角色扮演豐富了學生心理教育實踐和參與,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生動、活潑和具有吸引力,增強學生的心理主動參與,學生在積極創造角色的過程中,深化對心理行為和問題的理解與認知。教師是角色扮演的主要組織者,安排角色扮演者和劇情等。
游戲娛樂。學科教師要善于結合學科教學內容做游戲,在游戲內容和活動中滲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學科教師要精心設計合作式游戲活動,注重學科教學、游戲活動和心理教育的互通互聯,學生在游戲參與過程中獲取心理健康知識,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學校教育是實施學生教育的主體和主陣地,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質是教書育人,是核心素養教育的重要內容,因此要積極優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學校層面要高度重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上行下效才能全面有效推進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同時,學校要從立德樹人育人任務出發,強化監督和控制教師的教育行為。要構建有效的整體育人體系,用制度明確教師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任務,監督課任教師切實有效履行教育職責,積極為學生提供有針對性心理指導[2]。
實實在在開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有效指導學生心理健康知識普及。科學選擇教材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不同學科教師參與,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要加強不同學科教師間的互動,把學科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機銜接融合,構建跨學科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設和開展,為學生營造良好學習環境,形成積極心理健康建設氛圍,為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提供載體。
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單向教育需要。學生并非都會主動尋求心理咨詢援助,學生并不都愿意向他人表達和暴露自己的缺陷。因此,學科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對學生的認知和了解,有針對性地實施心理健康宣傳教育,把關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為重要教育內容。
我國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較晚,理論研究比較缺乏。因此,要積極借鑒和學習國外學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豐富實踐和成功經驗,發展我國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理論,結合我國教育發展現實,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要走出校園,引導社會力量和家長共同參與,構建家校一體的立體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構建無死角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有效整合教材資源,積極進行學科滲透教學,構建學生良好成長環境,促進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形成。同時,學生教育要少說教多實踐。教師要組織開展多樣的活動豐富學生實踐和體驗,學生在積極的活動參與過程中磨煉自我,在活動過程中積極克服困難錘煉意志,學生在活動過程中自我約束、自我調節和自我教育。
養成教育是學生教育的基本任務,是學生健康心理的積極外在表現。養成教育有利于學生形成健康心理要求,幫助學生建立良好人際關系,培養學生創造力良好意志品質和健康學習心理,消除學生心理障礙。學生養成教育是教師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和持之以恒的長期過程,促使學生形成正確行動定勢,形成良好行為習慣。學生養成教育要堅持學習行為規范認知到位,執行行為規范訓練到位,指導行為規范矯正到位,教師示范到位。同時,學生健康教育要“合分”有道,把不同班級的行為問題學生集中學習培訓,建立行為問題學生與學科教師之間的幫教轉化關系,通過養成教育的穩步發展促進學生心理素養提高[2]。
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須要充分了解學生,運用問卷、觀察和訪談等多種方法在日常教育中及時掌握學生心理信息,有針對性開展學生心理教育。教師要通過班會、參觀、討論和游戲等方法有效解決學生的群體性心理問題,采用訪談、觀察、測試等方法有效解決學生的個別性心理問題。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要走出課程和課堂局限,及時矯正學生不良心理問題和行為。積極把心理健康教育與學科相互滲透,學科教師要精心研讀和吃透教材,根據教學重組教材內容,巧用和整合教學資源,拓寬學生視野、升華教學主題,拓展學生心理教育。
學生在活動中學會參與訓練是完善學生心理素質的有效途徑。因此,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要針對學生身心設計具體活動,豐富學生在活動中的感受和體驗,增加學生對努力和成功、失敗與挫折的認知,促進學生積極主動自我完善心理素質,學生自覺培養心理素質。教師把活動作為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載體,有效培養學生健康心理,讓心理健康課程走進課堂。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強化學生與同伴的交流,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精神。
學校和家庭是學生學習與生活的主要場所。因此,教師心理素質和家庭心理氛圍是促進學生形成良好心理品質的兩大心理環境要素。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要給學生呈現積極情感和平和心境,潛移默化影響和熏陶學生發展。學校要積極指導家長開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切實承擔指導教育責任,借助家長與學校、家教經驗交流和家校互訪等構建互通育人體系,促使家長掌握維護孩子心理健康的正確方法,及時觀察和糾正孩子異常心理行為,創設溫馨的家庭生活空間和文化氛圍。借助隱性教育積極優化學生心理環境,“潤物細無聲”,有效實現學生心理素質提升。
綜上所述,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教師和家長共同引導與共同參與。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促進學生成長和發展,學校和家庭必須要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力統一教育思想,積極關注學生心理動態,促使學生在學校和教師共同指導下,形成積極心態和優良品質,實現學生多彩成長和全面發展。同時,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需要學生積極參與與配合,教師既要教給學生一定的心理知識概念,還要采用多種策略促進學生理解和實踐,多維多項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