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化與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大學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就業挑戰與創業機遇。高職院校作為職業人才培養的前沿陣地,在創新創業教育中不僅要注重向學生傳授專業知識,更要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本研究從文化自信的視角出發,探討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新路徑,旨在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提供新的視角和實踐指導。
1 文化自信視角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重要性
1.1 傳統文化的智慧:塑造大學生就業競爭力
文化自信視角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重要性日益凸顯,不僅是國家戰略發展需要,也是提升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關鍵。文化自信作為一種精神力量,為創新創業教育提供了獨特價值取向與思維方式。多元化文化背景下,中國傳統文化智慧理念,如創新、堅韌、合作、社會責任感等,是大學生創新思維與創業精神得以生發、長成的“根”與“本”。通過深入學習、挖掘傳統文化資源,大學生能更好地理解中國市場特性,把握消費者需求,在創新創業過程中,獲得優勢,創造出符合市場需求的創業項目。傳統文化價值觀也能引導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堅持誠信、負責合作,提升學生在就業市場的競爭力。綜上所述,將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中,能深化他們對中國文化的理解與自信,提升大學生在就業市場的競爭力,是促進國家創新發展和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之一。
1.2 傳統文化深度:提高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
從文化自信視角出發,傳統文化在提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當前經濟社會發展新形勢下,高職院校肩負著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重任。融入傳統文化元素,可豐富學生知識體系與文化底蘊,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業精神,進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一方面,中國傳統文化蘊含創新思維與實踐智慧,如注重實踐、重視技藝傳承等,與高職教育職業特色與人才培養目標高度契合。通過將文化精髓融入專業教學、實踐活動中,不僅能增強學生職業技能,還能培育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與創新能力。
另一方面,傳統文化中道德觀念與價值觀,如誠信、敬業、團隊協作,對塑造學生職業道德與社會責任感具有重要意義。高職院校通過傳授傳統文化,可促進學生品德形成與職業素養提升,對學生將來步入社會、服務社會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總而言之,傳統文化學習與傳承能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與民族自豪感,增強學生的傳統文化認同感。對培養具有國際視野、本土情懷的創新型、應用型人才至關重要[1]。
2 文化自信與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間的關系
2.1 功能契合
文化自信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對自己文化價值、文化成就和文化發展的肯定與自信。在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中,文化自信的內涵可被理解為學生對本國文化的理解、尊重和自信心。文化自信與創新創業教育之間存在著功能上的契合性,這種契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文化自信為創新創業教育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任何創新創業活動都不是發生在真空中的,它們都深深扎根于特定的文化環境。通過強化文化自信,學生能夠在自身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創新,這種基于文化的創新更能夠被社會接受,并形成獨特的競爭優勢。
其次,文化自信促進了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國際化。當學生對自己的文化有了深刻理解和自信后,他們在國際交流和合作中,能夠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文化立場,展示文化特色,這對于創新創業項目的國際推廣和合作至關重要。
再次,文化自信強化了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中的責任意識。一個有文化自信的人能夠理解和承擔起傳承和發展本民族文化的責任。在創新創業教育中,這種責任意識能夠驅使學生在創新時不斷思考自己的文化根基,確保創新活動能夠促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而不是簡單模仿或依賴外來文化。
最后,文化自信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自信于本國文化的學生更有可能在創新時敢于突破常規,提出與眾不同的想法和解決方案。在教育實踐中,強調文化自信能鼓勵學生在尊重傳統的同時,勇于創新,這種平衡是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關鍵[2]。
2.2 內容同源
文化自信與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之間的內容同源,意味著兩者在內在的文化精神、價值觀念和實踐活動上具有共通性。文化自信作為一種文化力量,為創新創業提供了價值指引和行為準則,而創新創業教育則在實踐中不斷弘揚和體現了文化自信的內涵。
首先,在精神層面,文化自信蘊含的創新精神與創業精神是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所要傳承和弘揚的核心內容。比如,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有著“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精神,這與現代創新創業教育所倡導的不斷追求創新和挑戰自我的理念不謀而合。這種文化精神的傳承,為大學生在面對創新創業時提供了動力和靈感。
其次,在價值觀念上,文化自信強調的社會責任、集體主義和和諧發展等價值觀與創新創業教育的目標是一致的。在創業過程中,不僅僅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更要關注企業的社會責任,強調團隊協作,以及追求企業發展與社會環境的和諧共生。
再次,在實踐活動上,文化自信的實踐與創新創業教育的內容是相互滲透的。例如,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強調的本土市場理解和本土問題解決策略,實際上是在運用文化自信的視角去洞察市場和社會,從本土文化中汲取靈感和策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創新型企業。
最后,文化自信和創新創業教育都在推動學生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個人品質。文化自信不僅僅是對傳統文化的自豪,更是一種對自我能力的信心,這種自信可以激發學生的潛能,促使他們在創新創業的道路上持續前行,不斷超越自我。
3 文化自信視角下高職院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路徑
3.1 立足傳統文化發展趨勢,打開大學生創新創業發展視野
文化自信視角下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應當深根于本國傳統文化的發展趨勢之中,從而為學生打開更廣闊的創新創業視野。這一教育路徑要求高職院校不僅要傳授現代創新創業知識,還要深入探討并傳播傳統文化中的創業精神和創新理念,實現古為今用,洋為中用。
首先,高職院校應當通過課程體系、講座、研討會等多種形式,讓學生了解國家傳統文化的發展脈絡,引導學生發現其中的創新創業元素。例如,課程中可以結合歷史案例,分析傳統文化如何在不同歷史階段促進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業熱情。
其次,教育路徑中還需包含對傳統文化創新能力的培育。這不僅僅是對歷史知識的學習,更是對傳統智慧的現代轉化與應用。例如,可借鑒傳統文化中的哲學思想、管理智慧、藝術創作等,與現代創新創業實踐相結合,形成具有文化特色的創業項目。
此外,高職院校應當鼓勵學生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結合起來,挖掘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的新價值。在教育實踐中,可以舉辦以傳統文化為背景的創新創業競賽,鼓勵學生在尊重和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設計和創業實踐,培養他們將傳統元素融入現代商業模式的能力。
最后,高職院校要致力于打造一個文化自信的校園環境,讓學生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不斷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力量。這種環境的營造有助于形成學生的文化自信,從而更自信地面對全球化背景下的創新創業挑戰[3]。
3.2 以產教融合實踐平臺為突破口,提高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質量
產教融合實踐平臺作為高職院校提升創新創業教育質量的重要突破口,能夠有效連接教育資源與市場需求,提供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學習機會。這種平臺允許學生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學習并實踐創新創業知識,這對于培養他們的實戰能力和市場敏銳度至關重要。
首先,高職院校應與企業合作,建立一系列的產教融合平臺,如創業孵化器、實驗室、工作坊等,為學生提供可以直接參與企業項目的機會。通過參與這些項目,學生可以在企業導師的指導下,學習如何將理論知識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從而提高其創新創業能力。
其次,通過產教融合平臺,學生能夠直接接觸到行業最新的技術和管理方法,理解當前市場的需求和挑戰。這種緊密的行業聯系有助于學生將文化自信理念與行業趨勢相結合,促進他們的創新思維和商業模式的本土化適配。
此外,高職院校可以利用產教融合平臺,引入企業實戰項目作為教學案例,鼓勵學生參與實際問題的解決過程,從而增強學習的實用性和實踐性。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以運用傳統文化的智慧,結合現代創業理念,開展跨文化交流,提升國際視野。
最后,產教融合實踐平臺還能促進校企間的資源共享和互利共贏。學校可以將企業的需求和挑戰轉化為研究課題,激發學生創新創業的潛力,同時企業也可以通過這一平臺挖掘和培養未來的人才。
3.3 以文化自信為根基,健全創新創業課程體系
文化自信不僅是一種文化層面的自我認同,更是激發創新動力和創業靈感的源泉。高職院校應以此為根基,系統化和多元化地設計創新創業課程,以滿足學生的多方位發展需求。
首先,創新創業課程體系應融合傳統文化精粹,包括但不限于哲學思想、歷史智慧、藝術創造力等,通過案例研究、專題討論等方式,引導學生深刻理解和吸納傳統文化中的創新創業元素。這將幫助學生在尊重和理解傳統的基礎上,開展創新活動,提升他們的文化素養和創業內涵。
其次,課程體系應強調跨學科學習,鼓勵學生將人文社科與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相結合,促進創新思維的碰撞和融合。通過學習如何將不同領域的知識和技能應用于創業實踐,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快速變化的市場,并以全面的視角解決復雜問題。
最后,課程體系需要注重實踐與理論相結合,除了基礎的創業理論知識,還應包括豐富的實踐活動,如模擬創業、創業實習、創業項目競賽等。通過親身體驗,學生能夠在實踐中遇到真實的挑戰,學會如何在不確定性中做出決策,鍛煉他們的風險評估和管理能力[4]。
4 結論
全球化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通過強化創新創業教育模式,能促進高職院校的產教融合,提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讓大學生更有市場競爭力,在創新創業的征途上披荊斬棘,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在保持文化的根脈的同時,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成功之路。■
引用
[1] 王光秀.文化自信視域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路徑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3,36(19):7-9.
[2] 徐逸卿,蔣林岑,樊曉唯,等.面向“雙碳”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素質研究[J].大眾標準化,2023(20):109-111.
[3] 馬強,方婷婷.校園茶文化對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影響分析[J].福建茶葉,2023,45(10):161-163.
[4] 王志剛,孫雅欣,張馨月,等.創新創業教育基地建設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23,44(22):22-24.
本文系2023年度河南省大中專院校就業創業課題項目“新時代‘三因’理念下高校輔導員就業指導能力提升路徑研究”(JYB2023162);2023年度鶴壁市社科聯項目“鶴壁高職院校畢業生高質量就業的對策研究”(HBSK202330)
作者簡介:李思雯(1995—),女,河南鶴壁人,碩士,助教,就職于鶴壁職業技術學院;郭洪洋(1985—),男,河南鶴壁人,碩士,助教,就職于鶴壁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