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迎
職業經理人和企業家之間存在著非常大的差別,他們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物種。經理人做決策可以用數據說話,可以借助人工智能來做決策,但這些決策都屬于管理決策,必須將其和企業家決策區分開來。
舉個例子,一家飯館每天購進多少食材、雇傭多少廚師和服務人員,經理人可以根據客流量等數據做決策,這是管理決策,而這家飯館要不要開,在什么位置開,則屬于企業家決策。
不難發現,企業家決策是沒有數據可依賴的,更多的是靠直覺、想象力和判斷,他沒有什么先例可以參照。或者說,企業家處理的都是不確定的事情,不確定就意味著沒有辦法用統計學的方法做出決策,而管理決策更多是在處理風險,風險是可計算的,就像保險公司每年收多少保費,支出大概有多少,這些都是能算出來的。
對企業家來說,管理決策和企業家決策千萬不能弄混,否則會出大問題,這真不是危言聳聽,我們可以看這樣一個故事。
蘋果公司曾考慮將第一代iPhone處理器的生產委托給英特爾公司,喬布斯找到了當時英特爾的CEO歐德寧,開出的價格是每枚處理器10美元,除此之外不給一分錢。歐德寧是一個典型的職業經理人,他組織了一個團隊,從成本和銷售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測算,最后覺得為iPhone開發處理器需要巨額資金投入,每枚才賣10美元,肯定是一筆賠本的買賣,不值得做,就回絕了蘋果公司。
隨后蘋果公司就找到了三星,三星接手處理器的開發后,僅用了3年時間就在晶圓代工行業的排名從第10位躍升到第3位,后來還開發出自己的智能手機Galaxy,成為蘋果的競爭對手。
在是否為蘋果公司開發處理器這件事上,歐德寧沒有做企業家決策,而是做了一個管理決策,最終讓英特爾后悔莫及。反過來,管理決策變成企業家決策也有問題,那會耗費掉企業家的資源和精力。
我知道,今天很多老一輩的企業家也在面臨二代接班的問題,但他們的孩子可能不愿意接手企業,有自己想要做的事,只能尋找職業經理人來接管,這也是難免的。
有人就擔心,如果交給一個不愿意做企業的二代來接班,或者交給職業經理人,企業家精神會不會就喪失掉了?我覺得這也不是絕對的,任何事都有例外,但一般情況下,一家企業的生命周期的確與第一代企業家有很大的關聯。日本的一些企業在這方面就表現得很明顯,第一代企業家往往有很強烈的企業家精神,在這種精神的支撐下,企業也取得了高速發展,等第一代退下去后,就變得越來越職業經理人化,企業也慢慢衰退下去了。這個問題每個國家都逃不開,但我認為只要市場是開放的就不必擔心,因為開放的市場環境下,總會有新人冒出來。最怕的是新人看不到希望,都想著往大企業進,大家循規蹈矩,那最后可能就不會得到一個好的結果了。
對于這些老一輩企業家而言,我覺得關鍵在于找一個對的人來接班,什么是對的人?這里面標準有很多,但我可以確定的一點是,這個人不會是一個聽話的人,或者說不是一個“好員工”。為什么?因為一個聽話的人,一個好員工,就是執行命令、按程序辦事,他們很具有專業精神,但把服從權威當作天職,缺少企業家精神。
具有企業家精神的人不僅有自己的想法,而且固執己見,不愿意服從權威,經常不守規矩,更不愿意被人擺布,如果一個人在行業里干了很多年,一直是優秀員工,那他就不是企業家。所以,這些真正具有企業家精神的人,大多都會離開雇主,自己去創辦企業,而且這類人很難走到一起去,因為誰也不服誰,都想當一把手,為什么很多一起創業的兄弟、伙伴最后分道揚鑣,原因就在這里。
像創辦萬通的“六君子”分手了,希望集團的劉氏四兄弟分手了,新東方的俞敏洪、王強和徐小平分手了,等等,不勝枚舉,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這些人都具備企業家精神。
大部分合伙人最后都會走向分立,并且,越是企業家精神強的合伙人越可能走向分立,因為他們誰也說服不了誰,最好的辦法就是各干各的,容易妥協的人不大可能是杰出的企業家!
這是一個普遍現象,需要我們深入理解。
(摘自《重新理解企業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