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曉輝
內容提要:《苗蠻圖》是源自陳浩《八十二種苗圖并說》以及清代各類相關古代“五溪蠻”地區各民族民俗生活的圖冊總稱,比較真實地描繪了該地區各民族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及音樂活動,是研究西南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不可或缺的珍貴資料。從目前已收集到的資料來看,《苗蠻圖》圖文并茂,最多有86個文字條目,且人物圖像清晰、線條輪廓明朗,其中載有音樂活動事象和民族樂器的圖像條目共24幅(條),包括土家族的鑼、苗族的蘆笙、侗族的琵琶等樂器約15件。借助這些傳世音樂畫本,文章分別探討了《苗蠻圖》中音樂畫本的內容、類型和特征。經過研究可以窺視到古代“五溪蠻”地區各民族音樂文化發展、嬗變的過程,為研究西南少數民族音樂形態及音樂發展歷史等提供了彌足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苗蠻圖》又稱《百苗圖》《黔苗圖》《苗圖》等,是記載和描繪古代“五溪蠻”地區各民族民俗生活圖畫的總稱,圖畫主體部分源于清代嘉慶年間陳浩所撰的《八十二種苗圖并說》?!睹缧U圖》運用圖畫與文字條目的形式,記載了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各民族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生產生活以及音樂活動等翔實情況,是一部“珍貴的歷史民族志典籍”①。目前,根據我們所掌握的各類《苗蠻圖》資料來看,清代光緒年間刻印《黔南苗蠻圖說》中所載的“苗蠻”圖像有86幅,是同類記載“苗蠻”圖像最多的兩本冊子。在眾多《苗蠻圖》圖像與圖片中,載有音樂歌舞活動事象和演奏民族樂器等圖像條目共24 幅(條),其中有土家族的鑼、苗族的蘆笙、侗族的琵琶、彝族的月琴、仡佬族的嗩吶等樂器約15件(幅),還有整個樂隊(祭祀儀式)的表演,圖中依次清晰地勾勒出近百人的表演場面。本文就各類《苗蠻圖》傳世音樂圖畫演繹內容、類別及相關音樂活動圖畫特征進行分析研究。
從《苗蠻圖》所繪制的諸多相關音樂活動畫本中可以看出,清代時期繪制的圖畫比較盛行,大多數是手繪本和抄本、臨摹本,印刷本極為少見。以《八十二種苗圖并說》《黔南苗蠻圖說》《御制外苗圖》等為代表,它們收錄了許多古代“五溪蠻”地區各民族音樂活動的文字條目內容和圖畫,涉及歌舞音樂活動的條目有24 條,圖像11幅,為我們研究和了解古代“五溪蠻”地區各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禮俗音樂及歌舞活動等提供了生動、切實的依據。現就《苗蠻圖》傳世音樂畫本演繹的主要內容分述如下。
《苗蠻圖》中圖像與條目文字保存了非常豐富的民俗音樂資料,多幅圖畫真實地反映了古代“五溪蠻”地區各民族民俗音樂活動事象。在《苗蠻圖》傳世音樂畫本中,我們發現音樂活動已經成為當地民眾表達內心祈求的一種方式,也成為人們社會生活中重要的集體行為,人們以音樂的方式來敘事、抒情、言理、娛樂。翻開《黔南苗蠻圖說》《百苗圖抄本匯編》等諸多畫冊,有“青苗、紅苗、花苗、白苗、黑苗、克孟牯羊苗、八寨苗、九名九姓苗、洞苗、黑生苗、鴉雀苗、清江黑苗、車寨苗、洪州苗、班苗、東苗、西苗、羊獚苗、宋家、蔡家、卡尤狆家、青狆家、黑狆家、白狆家、八番狆家、水家、獞家、猺家、花猺、狪家、紅犵狫、鍋圈犵狫、水犵狫、木犵狫、郎慈犵狫、犵當、犵獞、白龍家、馬鐙龍家、大頭龍家、狗耳龍家、夭家、蠻人、樓居蠻、峒人、土人、六洞夷人、里民子、白額子、羿子、白兒子等50 多種苗蠻,其生產方式都是以農業為主”②?!肚厦缧U圖說》實為清代光緒年間刻本,描繪和刊載了當地各民族86種“苗蠻”生活圖畫,是同類“苗蠻圖”刊載圖畫最多的一本圖冊。通過對《黔南苗蠻圖說》與其他諸多“苗蠻圖”進行分析,發現這些傳世畫像詳細描繪了古代“五溪蠻”地區各民族開展音樂活動的盛大場面,尤其是描繪了蘆笙、嗩吶、月琴、木鼓、銅鼓、銅鈴、長號、鑼、鈸、簫等樂器的使用場合及外觀形態,并在條目中多次提到“月場”歌舞活動。圖畫中顯示,“月場”這種民俗音樂活動與民眾吹奏蘆笙相關,青年男女相聚在一起,跳著歡快的民族舞蹈?!睹缧U圖》中記載土家族民俗音樂時說“種植時,田歌相和,情趣可人”③,就是描述古代土家族人擊鼓耕田、吆喝演唱薅草鑼鼓歌的熱鬧場面。
翻開《百苗圖抄本匯編》,我們又發現生活在“五溪蠻”地區的少數民族都一直喜歡歌舞活動,他們在民俗生活中似乎離不開歌舞,節日慶典、婚姻嫁娶、戀愛求偶、迎送賓客、聚會宴請等都要用歌舞的形式來表達思想感情,甚至在祭祀祖先、喪葬儀式上也用歌舞的形式來為他們送行悼念,這些民俗生活方式成了各民族音樂舞蹈活動的主要場合。《百苗圖抄本匯編》是楊庭碩和潘盛之編纂的一部記錄西南少數民族民俗生活的圖集,2004年由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它收錄了《苗蠻圖》傳世抄本11種,即《七十二苗全圖》《苗蠻圖說》《黔苗圖說四十幅》《苗蠻圖冊》《番苗圖冊》《百苗圖》(殘本)、《百苗圖》(博乙本)、《百苗圖》(省圖本)、《百苗圖》(師大本)、《百苗圖》(劉丙 本)及“Institut des Hautes études Chinoise,Paris”等。目前,音樂學界對《苗蠻圖》的研究關注度較低,但其中趙海洲的《百苗圖音樂圖像學研究——以苗族音樂文化為研究中心》一文對《百苗圖抄本匯編》中現存的音樂圖像進行了探索與介紹,作者針對與音樂內容相關的一些圖像進行統計研究,并記載“現存與苗族音樂文化有關的圖像共計48幅,文本記載條目共計34條,涉及10個苗族支系”④。這些圖像主要反映了當時各民族婚俗儀式和慶典禮儀等音樂活動,描繪了人們歡歌笑語開展集體音樂活動的場面?!栋倜鐖D抄本匯編》中共有8幅圖畫描繪“花苗”的音樂生活,這些畫像主要演繹了“花苗”在婚慶中禮俗用樂的情況,圖中顯示了人們在坪場上舉行“跳月”鬧花場的歌舞活動,男子吹奏蘆笙,女子手搖響鈴,人們跳起歡快的舞蹈,場面熱鬧非凡。不同版本的繪錄情景及繪錄的音樂活動內容各不相同,有的版本繪錄了一位苗族青年男子手持蘆笙,平坐在地上吹奏,另一青年貌美的女子站立在一旁搖鈴跳舞;有的版本則繪錄了兩位青年男子吹奏蘆笙,另兩位青年女子雙手持鈴跳舞的畫面。
《苗蠻圖》所收錄的許多圖像與當地的民族節日有關,因為逢年過節是民俗活動集中表現的場合,也是音樂活動表演的主要場合。古代“五溪蠻”地區的節日很多,比較典型的節日有“花山節”“姊妹節”“爬坡節”“四月八”“殺魚節”“蘆笙節”“吃新節”“龍船節”等,在節日里,人們以歌傳情,歡歌笑語,歌舞成為人們生活的必需品;節日之外,人們出生、成丁、結婚、生子、生病、死亡等,都要盡情歌舞。《苗蠻圖》詳細記載了“西苗”的民俗生活,采用6幅圖像描述了人們在秋收“趕秋”時的一些歌舞活動,其中一幅圖畫清晰地勾勒了一位男性巫師戴著禮帽、穿著禮服,右手拿著鑼槌,左手提著銅鑼,走在隊伍的前面,一邊敲鑼一邊舞蹈,指揮著百余名青年男女演奏蘆笙、唱歌、舞蹈等。另一幅畫則繪制了一位老者,走在舞蹈隊伍的前面敲鑼,跟隨后面的兩男兩女分別吹奏著蘆笙和歌唱、舞蹈。通過綜合觀察,我們發現《苗蠻圖》不同的版本所記載的各民族音樂活動的內容是一致的,只是在表現形式上和演繹人員數量上有所區別。就“花苗”“西苗”及“黑苗”條目圖像而言,“花苗”繪制了青年男女吹奏蘆笙、搖鈴歌唱舞蹈的情景;“西苗”則繪制了青年男女攜帶食物前來參加聚會及載歌載舞吹奏蘆笙的生動場面;“黑苗”圖就是繪制了人們演奏蘆笙的熱鬧場景。其實,《苗蠻圖》中的這些條目圖像都是描繪了人們參與苗族“跳月”習俗的真實情景。在《百苗圖抄本匯編》里,共有7種抄本描繪了“夭苗”在婚俗活動中唱歌跳舞及吹奏蘆笙的情景,畫中還繪制了一位青年男子在自己搭建的竹樓上,吹奏蘆笙來吸引女子“游方”的場面。
《苗蠻圖》中所繪制的大量圖像是有關古代“五溪蠻”地區各民族祭祀活動的內容。其中《百苗圖抄本匯編》共有8種抄本描繪了“白苗”在祭祀儀式上的音樂活動,圖像記載了當時“白苗”舉行祭祖儀式后,一起在坪場喝酒唱歌的歡娛情景。還有一些圖像是繪制喪葬習俗的,如《百苗圖抄本匯編》里有6種抄本是描述“克孟牯羊苗”喪葬音樂活動的,畫面顯示在喪葬過程中,老人去世后不哭,而且必須舉行熱鬧的歌舞活動,本地人稱之為“鬧尸”?!睹缧U圖》中對古代“五溪蠻”地區各民族的巫術音樂活動與喪葬音樂活動都有繪制,在“西苗”詞條中就有對民間祭祀儀式音樂活動的詳細闡述,據“西苗”詞條載:“有馬、謝、何、羅、雷[盧]等姓。在貴陽、平越二府[屬]。娶親,必另寢,私通,孕、產,乃同室。秋收時,即合眾于野,延善歌[祝]者披大寬氈衣,戴氈帽,穿皮鞋,[擊鑼]導于前。童男女著青衣、彩帶,百人歌舞吹笙隨之。歷三晝夜,方屠牛以賽豐年,名曰‘祭白虎’。性情質實,畏法少訟?!雹菘梢?圖像與詞條均對“西苗”祭祀音樂活動進行了描述,圖畫描繪了百余人集體參加祭祀音樂活動的盛大場面,畫中男性手捧蘆笙站在隊伍的前方,女子身著盛裝跟在其后,或蹲或跳或轉,應節踏步而舞。詞條中記有“屠牛祭白虎”的祭祀儀式,這種儀式留有濃郁的古代“巴人”祭祀遺風,古代“巴人”是土人(土家族)的先祖,他們把“廩君”(白虎)看成是民族部落的祖先與圖騰,時常舉行祭祀儀式,祈求“白虎”賜福和保佑人畜平安。
古代“五溪蠻”地區各民族很早就有祭祀祖先神靈的習俗,人們在祭祀儀式中利用歌舞取悅神靈,祭祀祖先祈愿祝福。無論是苗族、土家族、侗族,還是瑤族、布依族、水族、彝族等,他們都有崇尚祖先、神靈的習俗,祖先是每個人心目中最神圣、最親切的神祇,猶如母親和天帝一般。在這里,人們相信“萬物有靈”,冥冥之中祖先神靈無處不在,而且一直主宰著個人的前程命運和家族的興旺發達,認為每個人的生老病死和興衰成敗都掌握在祖先的手中。在《百苗圖》及其文字條目中,經??梢娙藗兗漓胱嫦葧r的禮俗用樂熱鬧場景,當然祭祀祖先也是古代“五溪蠻”地區各民族社會最隆重、最嚴肅的事項。從《百苗圖》可看出,每個部落支系凡遇到慶典大事、喪葬、祭祖,人們都用蘆笙、銅鼓、木鼓以及舞蹈的方式告知祖先,祈求祖先保佑,祈求幸福安康。
眾多《苗蠻圖》所顯示相關苗族人祭祀儀式音樂活動,主要集中在“吃鼓藏”習俗中,人們用楓木做稱木鼓,象征自己的祖先,并以鼓為單位集體勞作生活,帶有強烈的宗教色彩和群居性。“吃鼓藏”這種習俗來源于古代苗族人“鼓社制度”,人們以宗族血緣為紐帶,在村社里建立議事組織,祭祀時根據祭祀對象的不同又分成了“吃水牛鼓藏”“吃黃牛鼓藏”“吃豬鼓藏”等?!睹缧U圖》中部分詞條都有記錄,詞條“白苗”載:“祭祖者,服白衣青套細[褶]長裙。祭畢,合親族[歌]飲為樂也?!庇帧盎纭陛d:“每歲孟春,擇平壤之所為月場,未婚男子吹笙,女子振響鈴,歌舞戲謔以終日。”又“九名九姓苗”載:“婚喪屠牛聚飲,醉而爭斗,轍用于戈?!边@種“吃鼓藏”的祭祀習俗為我們研究古代“五溪蠻”地區少數民族音樂活動提供了翔實的資料。如今,“鼓藏節”在貴州苗族地區普遍存在,祭祀儀式中巫師、群眾和祖先神靈角色分明,各自都有一套完整的表演程式,儀式里的“罡步”“踏步”“旋轉”“穿插”等動作都有十分顯著的象征意義。苗族著名的“反排木鼓舞”就是來源于這種專門祭祀祖先神靈的宗教活動。七年一次或十三年一次的“吃鼓藏”習俗逐漸成了苗族人祭祀祖先的專門節日,也是貴州省黔東南州臺江縣方召鎮“反排村”民眾驅邪逐鬼的日子,人們運用歌舞演繹的形式來祭祀自己的祖先,用木鼓來與祖先神靈交流?!睹缧U圖》對苗族的木鼓也有詳細的繪制,許多圖像大體描繪了木鼓的形制,呈長圓柱形,鼓面側居左右兩端,演奏時橫置于木架上,演奏者左右兩邊敲擊,也可邊敲邊舞。苗族人一般是用木鼓祭祖,也稱“鼓祭”,鼓象征著祖先靈魂,人們企圖通過祭鼓來追念自己的祖先。
《苗蠻圖》中收錄了許多少數民族群眾扮儺神且演儺戲的圖像,在“土人”詞條中也有“歲首,扮儺,擊鼓以唱神歌”的記載。土家族人喜歡唱儺戲,演出時有時用面具裝扮儺神,同時還進行舞蹈表演。康熙時期的《貴州通志》也曾記載了土家族人演唱儺戲的情景,《貴州通志》載:“土人,歲首則迎山魈逐村屯以為儺,男子裝飾如社火,擊鼓以唱神歌,所至之家皆食之?!雹蘅梢?《貴州通志》與《苗蠻圖》中土人條目圖像記載的內容是一致的。土人的儺戲既有敬神還愿儀式,也有人們娛神活動成分,它以祭場布置和祭祀儀式為中心,將整個演繹活動籠罩在濃郁的宗教色彩之中。土人儺戲基本上是以儺歌、儺舞為主要形式的酬神活動,多為一些純粹的祭祀儀式,后來加入了許多民間故事和神話傳說,形成了具有一整套完整程式的民間戲曲藝術。據《酉陽直隸州總志》記載:“案州屬多男巫,其女巫則謂之師娘子,凡咒舞求佑,只用男巫一二人或三四人,病愈還愿,謂之陽戲。多則至十余人,生旦凈丑,袍帽冠服,無所不具,偽飾女旦,亦居然梨園弟子,以色媚人者?!雹哌@說明了“土人”是喜歡戲劇音樂活動的,人們三三兩兩扎扮男女妝,“袍帽冠服”,主要演繹巫師還儺愿治病的一些儀式內容。土家族人傳統的儺戲是專門祭祀儺神(儺公儺母)的,一般也借鑒了當地民間戲劇(花燈、陽戲等)的表演程式,但在規定了內容、場面等條件中,依然保留了土家族人原始宗教儀式的風格。
《苗蠻圖》對侗族的戲曲音樂有所記載,其中“清江黑苗”圖里就有“男女皆跳足”“喜著戲箱錦袍”等描述,圖像與詞條分別記載了侗族人喜歡穿戲袍戲妝,男女相戀,以歌為媒。“車寨苗”圖畫和詞條也記載了“男弦而女歌,其清音不絕,與諸苗不同”等活動情景,因為侗族人有“行歌坐月”的習俗,每逢勞作之余的夜晚特別是月圓之夜,在一些固定的公共場所,侗族青年男女分別結伴前往,對坐或對站,以弦樂(月琴、三弦、琵琶等)為伴奏樂器,歡歌笑語,演唱侗族大歌、情歌及敘事歌。明代《貴州圖徑新志》記載:“侗人暇則吹蘆笙、木葉、彈琵琶、二弦琴?!雹鄵冻嘌拧酚涊d:“侗亦僚類,不善殺,善音樂,彈胡琴,吹六管,長歌閉目,頓首搖足,為混沌舞?!雹峥梢?侗族人非常喜愛音樂活動,事事用歌,人人會歌,而且有時運用戲劇的形式來表達人們之間的情感。侗族人一直留有“吃鄉食”的古老習俗,也就是村寨之間可以相互走訪,走訪時人們必須穿著盛裝戲服,組織大歌隊、蘆笙對及侗戲班,相互到對方村寨賽歌。據文獻記載,清代侗族藝人吳文彩將當時流行于侗族地區的花燈戲、陽戲、辰河戲等與侗族語言聲調相結合,運用臺中或臺側提詞的演唱方法,獨創了一種民間戲劇表演模式。⑩而后,一些侗族民間歌師、戲師在移植漢族戲曲的基礎上,又把侗族的民間故事改編成侗戲,受到民眾的喜愛。
《苗蠻圖》晚期抄本的附圖中,曾多處描繪苗族人演戲及欣賞戲劇的畫面,在苗族聚居區,“儺堂戲”“辰河戲”“花燈戲”“陽戲”等比較流行?!睹缧U圖》詞條“東苗”記載:“屠牛陳撰,序而呼鬼之名,曰‘祭鬼’。祭畢,集親族暢飲晝夜。”苗族的戲劇多為宗教儀式劇,主要內容就是趕鬼驅邪,經常在堂屋神位前演出。苗族聚居區還流行著一種叫“蚩尤戲”的古老戲劇,它源于苗族民間祭祀儀式,表演時“巫師頭上倒戴生鐵制作的三腳架,三支腳表示三只頭角,似蚩尤頭上的一對牛角,面部涂黑鍋煙灰,以代面具,身穿紅色法衣,右手握司刀,左手持簸箕?!?這種完全由祭祀儀式演變而來的戲劇形式,是人們為了紀念祖先蚩尤,祈求這位神靈庇護,裝扮蚩尤以驅邪禳災。我們發現,苗族蚩尤戲已經具備了戲劇的六個要素:即演員(巫師)、角色(蚩尤)、劇場(堂屋)、觀眾(村民)、情節(捉鬼)及矛盾沖突(祭祀)等,頗具民族特色。
在眾多《苗蠻圖》傳世畫本中,不僅繪制了古代“五溪蠻”地區各民族開展音樂活動的熱鬧場面,而且還詳細地記錄了人們演唱民歌、演奏樂器及演繹樂舞的細節。從各類不同風格的11幅畫卷中,可以窺視到古代苗族、土家族、侗族、布依族、水族、仡佬族、瑤族、彝族等不同民族的音樂內容與演繹特征,生動形象地刻畫了這些少數民族使用樂器與樂舞祭祀的真實情景。我們根據中央民族大學收藏的19種《苗蠻圖》、中國社會科學院收藏的17種《苗蠻圖》、北京民族文化宮收藏的8種《苗蠻圖》、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8種《苗蠻圖》等,對流行于古代“五溪蠻”地區各民族音樂資料進行了梳理?!睹缧U圖》的條目文字和圖像均保存了非常豐富的民族音樂史料,總體可分為民歌、器樂、樂舞等三大類型,現分述如下。
《苗蠻圖》詞條與圖像都對古代“五溪蠻”地區各民族民間歌曲進行了描述,描繪了人們在不同場合演唱不同內容的民歌,按照各類民歌演唱的內容與功能,將其劃分為儀式歌、勞動歌、風俗歌、時政歌、情歌、兒歌等。
1.儀式歌
清代陳浩繪制的《苗蠻圖》有88幅,圖中有許多內容是描繪人們演唱儀式歌曲。儀式歌是各民族在一些重大祭祀活動和節日慶典活動時所唱的祈禱神靈祖先的歌。古代“五溪蠻”地區的各民族的祭祀慶典都與本民族習俗、節令相關,人們演唱儀式歌就是為了祭祀鬼神、祈求神靈,為萬物消災解難,為族群積德造福。該類歌曲有巫歌(苗族、土家族、侗族、仡佬族、布依族、瑤族)、椎牛歌(苗族)、酒歌(侗族、水族)、孝歌(苗族、土家族、侗族、布依族)、跳香歌(苗族)、游方歌(苗族)、儺歌(苗族、土家族)、攔門歌(苗族)、梯瑪歌(土家族)、上梁歌(土家族)、擺手歌(土家族)、喪堂歌(苗族、土家族、侗族)、薅草鑼鼓歌(土家族)、上祭歌(侗族)、踩堂歌(侗族)、款歌(侗族)、鬼師歌(侗族)、驅鬼歌(苗族、土家族)、喪事歌曲(布依族)、達以萊諾(仡佬族)、盤王大歌(瑤族)、谷義細(彝族)、布慕歌(彝族)等??梢?各民族的儀式歌曲既有相同的祭祀內容,也有各自民族的差異與特色?!睹缧U圖》中繪制了苗人“跳月”的習俗,古代苗人常常在儀式中歡歌笑語,盡情歌唱。
2.勞動歌
在眾多《苗蠻圖》畫卷中,還有一些關于人們從事生產勞動及演唱勞動歌曲的描繪。勞動歌是勞動者在生產勞動中直接配合勞動生產動作所唱的歌曲,是人們在生產勞動中即興演唱的一種民歌。它能反映出人們農耕生產的勞作狀態,抒發勞動者在勞動生活中的歡樂和悲傷情緒。該類歌曲有采茶歌(苗族)、紡線歌(苗族)、翻身歌(苗族)、打鬧歌(苗族、土家族)、挑擔歌(土家族)、栽秧薅草鑼鼓歌(土家族)、搬運號子(苗族、土家族、侗族)、沅水號子(苗族)、峽江號子(土家族)、酉水號子(土家族)、烏江船工號子(土家族)等。可以看出,各民族的勞動歌曲很有特色,只是勞動號子具有共同的內容特征?!睹缧U圖》中條目文字多次提及古代土蠻(土家族)勞作時演唱“田歌”的場面,這種習俗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如《詩經》中的記載,“琴瑟擊鼓,以御田祖”?。
3.風俗歌
清嘉慶以后,繪制《苗蠻圖》逐漸形成一種時尚,《苗蠻圖》中有許多內容與各民族風俗習慣相關,有的圖像專門描繪了人們演唱風俗歌的情景。風俗歌又稱禮俗歌,是一種配合民俗生活、民俗禮儀以及傳統節日習俗所唱的歌,內容十分豐富,形式活潑多樣。這類歌曲有遷徙歌(苗族、土家族、侗族、水族)、調年歌(苗族)、趕秋歌(苗族)、哭嫁歌(土家族、瑤族)、喜花鼓歌(土家族)、伴嫁歌(侗族)、婚俗歌(苗族、土家族、侗族、水族、仡佬族)、苦歌(土家族、侗族、水族)、攔路歌(苗族、侗族)、流水歌(侗族)、河邊歌(侗族)、哈祖阿米(仡佬族)、結巴歌(布依族)、尤乘(布依族)、勒尤調(布依族)、風物歌(水族)、姨媽歌(水族)、逃難歌(水族)、香哩歌(瑤族)、氣節歌(瑤族)、禮節歌(瑤族)、蝴蝶歌(瑤族)、谷只候(彝族)等。這些風俗歌曲各自都有一定的特色。《苗蠻圖》多頁畫本記載了各民族相聚在一起,老人手提鑼槌、邊舞邊唱的畫面。
4.時政歌
歷代封建王朝對五溪蠻地區采取了羈縻政策,同時也對各民族進行了壓迫和剝削,人們流離失所,痛苦不堪,但《苗蠻圖》中畫冊與文字條目卻很少記載這些情況。實際上,古代“五溪蠻”地區有許多反映人們現實生活的歌曲,人們稱之為“時政歌”。時政歌其實就是對歷代封建王朝黑暗統治不滿的強烈呼聲,同時也直接反映了各時代少數民族對某些政治事件、政治措施、政治人物以及相關政治形勢的認識和態度。該類歌曲有敘事歌(仡佬族、彝族)、起義歌(侗族)、壯丁歌(苗族、土家族)、造反歌(苗族)、反抗歌(土家族)、理詞歌(苗族)、罵保長歌(苗族)、勸教歌(苗族)、勸世歌(侗族)、攔路歌(侗族)、夸贊歌(侗族)、苦歌(仡佬族、水族)、胡琴歌(布依族)、詰歌(水族)等。像《貴州通志》《苗學通論》?等記敘的那樣,該類時政歌是古代少數民族有感于時事政治及切身受政治壓迫而創作的。
5.情歌
《苗蠻圖》雖然只是一種繪畫,但其客觀又真實,能全面反映各民族的精神面貌。《苗蠻圖》中有許多內容是描述青年男女演唱情歌的場面。情歌主要反映了人們的愛情生活,從不同的角度贊揚了青年男女之間的愛情生活,抒發了各民族青年男女愛情生活中的不同思想情感。該類歌曲有相交歌(苗族)、戀歌(苗族)、失戀歌(苗族)、黃四姐(土家族)、勾多以(仡佬族)、達以(仡佬族)、曲谷(彝族)、浪哨歌(布依族)、坐表歌(布依族)、報信歌(仡佬族)、繡花歌(瑤族)、珠曲谷(彝族)等,這類情歌一般都在野外演唱。部分《苗蠻圖》繪制的歌舞場面均在野外,青年男女相互對歌;還有竹樓里一男子吹奏蘆笙吸引女子,正在舉行“游方”活動。
6.兒歌
《苗蠻圖》也有描繪兒童游戲和演唱兒歌的畫面。兒歌又稱童謠,是一種反映各民族兒童生活內容、以簡潔生動的旋律為音調、符合兒童心理特點并在兒童中廣為流傳的一種口頭民歌。該類兒歌有催眠曲(苗族)、繞口令(苗族、土家族)、疊字歌(苗族)、咚咚喹(土家族)、達以拉卑(仡佬族)等。
根據《苗蠻圖》及其他資料顯示,古代“五溪蠻”地區各民族的樂器種類繁多,有獨奏樂器也有合奏樂器,我們根據《苗蠻圖》等相關資料記載的這些樂器形制,將其分為打擊樂器、吹管樂器、彈撥樂器、拉弦樂器等。
1.打擊樂器
《苗蠻圖》中繪制了銅鼓、木鼓、鑼、鈸等打擊樂器,尤其是圖冊中描繪了“黑樓苗”的鼓樓,這種鼓樓在頂層會放置許多木鼓。根據相關資料顯示,古代“五溪蠻”地區的打擊樂器有銅鼓(苗族、布依族、水族),木鼓(苗族、土家族),棋子鼓(土家族),長鼓(瑤族),巴槽(瑤族),長號(布依族、土家族),芒筒(苗族、瑤族),長鼓(布依族、瑤族),鈸、鑼、馬鑼(土家族),包包鑼(苗族、土家族),泡木筒(水族),竹筒琴(瑤族),磬、竹柝(苗族),釵馇(苗族),綹巾(苗族),鉸鉸板(土家族)等。《苗蠻圖》曾記載了苗人跳舞時使用皷(形同鼓),但圖像中沒有繪制。
2.吹管樂器
眾多《苗蠻圖》都記載了人們演奏蘆笙、嗩吶等吹管樂器的情況。“八寨黑苗”圖就繪制了一位男性吹奏蘆笙、另一位男性右手拿著蘆笙的畫面。古代“五溪蠻”地區的吹奏樂器有蘆笙(苗族、侗族、水族、仡佬族)、牛角號(苗族、瑤族)、嗩吶(苗族、土家族、布依族、水族、仡佬族、彝族)、姊妹簫(布依族)、直簫(苗族)、橫簫(土家族)、筆管(布依族)、口弦(苗族)、木葉(苗族、仡佬族)、勒浪(布依族)、笛子(土家族、布依族、仡佬族)、咚咚喹(土家族)等。《苗蠻圖》中多處繪制了“花苗”“黑苗”等使用蘆笙、響鈴等樂器。
3.彈撥樂器
《苗蠻圖》中繪制有琵琶、月琴、二弦等樂器,古代“五溪蠻”地區的彈撥樂器有月琴(布依族、土家族、彝族)、牛腿琴(侗族、布依族)、牛骨琴(布依族)、古瓢琴(苗族)、琵琶(侗族)、扎絨(瑤族)等。圖冊中有些琵琶的形制與漢族琵琶一樣,有的更像漢族的三弦琴。
4.拉弦樂器
二胡、京胡等胡琴類樂器屬于外來樂器,但在《苗蠻圖》中就繪有二胡、土胡等樂器的圖像。古代“五溪蠻”地區的拉弦樂器有二胡(布依族、仡佬族)、京胡(布依族)、四胡(苗族、仡佬族)、土胡(土家族)等。
不難看出,古代“五溪蠻”地區各民族所使用的樂器有本民族獨門樂器,有外來樂器,有移植和改良樂器。這些樂器有著共性的演繹特點和個性的形態差異。
《苗蠻圖》圖像及文本記錄了古代“五溪蠻”地區多種樂舞的演繹形式,按照樂舞內容可分為民俗類、祭祀類、械斗類、娛樂類等?!睹缧U圖》中的樂舞有的有文字記載但無圖像,有的有圖像又無文字記載。
1.民俗類
《苗蠻圖》各抄本中記錄和繪制相關各民族的民俗類樂舞有蘆笙舞(苗族、侗族、水族)、鼓舞(苗族、水族)、長鼓舞(瑤族)、牛筋舞(仡佬族)、花燈(土家族)、祝福舞(彝族)、姊妹舞(彝族)、斗角舞(水族)、伴嫁舞(布依族)、織布舞(布依族)、冬冬推(侗族)、坡會舞(侗族)、左腳舞(彝族)、跳弦(彝族)等。諸多《苗蠻圖》都繪制了人們吹奏蘆笙、跳蘆笙舞的場景。
2.祭祀類
《苗蠻圖》各抄本中記錄和繪制相關各民族的祭祀類樂舞有儺舞(苗族、土家族、侗族)、綹巾舞(苗族)、跳喪舞(苗族、土家族)、踩堂舞(仡佬族)、毛古斯(土家族)、擺手舞(土家族)、八寶銅鈴舞(土家族)、跳馬舞(土家族)、接龍舞(苗族)、跳香舞(苗族)、蘆笙舞(苗族)、哆耶舞(侗族)、銅鼓舞(水族)、酒禮舞(仡佬族)、款會舞(侗族)、師公舞(瑤族)等?!睹缧U圖》中多處繪制了各民族祭祀時表演樂舞的情景,最為典型就是繪制“西苗”巫師在隊伍前面跳舞的場面。
3.械斗類
《苗蠻圖》各抄本中記錄和繪制相關各民族的械斗類樂舞有盾牌舞(苗族)、斗角舞(水族)、刀舞(彝族)等。這類舞蹈的圖畫較少。
4.娛樂類
《苗蠻圖》各抄本中記錄和繪制相關各民族的娛樂類樂舞有獅舞(苗族、土家族、仡佬族)、跳花鼓(土家族、侗族)、斗雞(彝族)、花棍舞(布依族)等。在《苗蠻圖》中有許多相關娛樂舞蹈的圖像。

圖1 土人敲鑼擊鼓吹起長號?

圖2 車寨苗演奏月琴

圖3 蔡家苗吹奏蘆笙歌舞祭祀

圖4 花苗吹奏蘆笙歌舞娛樂
《苗蠻圖》主要繪制了古代“五溪蠻”地區各民族民俗生活、宗教信仰及文化音樂活動的真實場景,直接描繪了苗族、瑤族、侗族、土蠻、仡佬、布依、水族、彝族等二十幾個少數民族的民歌、樂器與材料形制、樂舞表演形式,為研究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提供了翔實的資料。通過對諸多現存《苗蠻圖》傳世音樂畫本的分析、甄別、梳理,本文認為《苗蠻圖》傳世音樂畫本對民族音樂研究的貢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我們對《苗蠻圖》傳世音樂畫本(冊)進行研究,主要是以清代陳浩《苗蠻圖》母本的諸多臨摹本和刻繪本為對象,分析與探索圖像及條目文字中相關音樂活動事象的演繹過程、表現形態、演繹內容等?!睹缧U圖》中有的圖畫描繪了“五溪蠻”地區各民族大眾的生活習俗,有的圖畫則繪制了各民族部落的婚喪與節慶禮儀,既起到了禮樂教科圖解的作用,又體現了苗蠻民眾喜愛歌舞,企圖通過歌舞活動來敬祀祖先與神靈?!睹缧U圖》雖為古籍印本,圖文并茂,但其圖像內容絕非憑空想象,它們都是來自作者的社會生活實踐,音樂活動內容也是圍繞著民俗生活與宗教儀式而展開,從而使各民族的音樂文化形態具有典型的地方特征與民族特色。
第二,對《苗蠻圖》中繪制的音樂活動圖像進行研究,有利于對古代“苗蠻”民族身份加以識別,根據人們音樂活動的內容、形式和特征,區別不同民族和民族群體,提升人們對少數民族的認知程度。對古代“五溪蠻”地區各民族音樂活動的描繪,其實就是對社會生活與文化形態的認知,能體現整個社會群體的繁榮與穩定。同時也可以透過畫面中的音樂活動感受到各民族的文化性格、審美特征等文化氣質。圖中以獨特的“活動方式”對“苗蠻”的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及節慶禮儀等進行了“素描”,這些特質都可以看作是民族音樂文化的重要標志。
第三,《苗蠻圖》中的很多圖像與文字條目不僅繪出了作者的所見所聞,還將這些音樂活動內容與民族文化的相關記載貼切地聯系起來。圖像中的一些禮俗用樂與樂器其實是針對不同祭祀對象,諸如家祀、郊祀、河祀等,禮俗用樂的圖像內容具有明確的指向性。從整體上看,《苗蠻圖》中所繪制的禮俗用樂是來自古代“五溪蠻”地區各個歷史時期的地方音樂與民族民間音樂,作為禮俗、祭祀儀式用樂,其圖像繪制必須與禮俗儀式程序一致。因此,《苗蠻圖》中的相關禮俗用樂圖像又具有多樣化特征?!睹缧U圖》中呈現的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音樂表演以及以生產、生活、娛樂等形式為音樂傳播方式,為我們研究古代“五溪蠻”地區各民族音樂文化的發生、發展、嬗變提供了文字資料無法代替的視覺資料,構成了一個民族的感知世界和行為藝術,而且用一種特有的形式體現出來。
第四,《苗蠻圖》中繪制了許多民族樂器及其形制。根據《黔南苗蠻圖說》刊載的多幅音樂活動圖像,圖中分別繪制“蘆笙”“木鼓”“琵琶”等樂器,這些樂器在“苗族”“侗族”“布依族”等民族中廣為流傳。我們發現,《黔南苗蠻圖說》中共有32幅圖里描繪了“蘆笙”圖案,有的圖案繪制了青年男子吹蘆笙,青年女子和著音樂跳舞;有的畫面繪制了男子在馬郎房外吹奏蘆笙;還有的圖像則描繪了人們在祭祀儀式上吹奏蘆笙的場景。這些樂器演繹活動將十分復雜的民族文化信息簡化為一目了然、形象生動的表演符號,其聲音高亢嘹亮,旋律直接舒緩,真實地表達了各民族的思想情感和理想追求?!睹缧U圖》中所繪制的蘆笙、鼓、長號、琵琶、月琴等樂器,充分體現了該圖像的音樂史學價值。
第五,《苗蠻圖》對古代“五溪蠻”地區各民族音樂活動及禮俗用樂情況進行描繪,使我們得到了豐富的民族音樂知識,對探索古代“五溪蠻”地區各民族禮俗用樂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首先是一些民俗活動中的用樂,如花苗“男子吹笙,女子振響鈴,歌舞戲謔以終日”,清江黑苗“男歌女和,悅愛者,以牛角飲之”,土人“田歌相和,擊鼓以唱神歌”,白仲家“男子各執竹片,擊巴槽,其聲似鼓”等,這些音樂活動及禮俗用樂都充分表現了各民族音樂文化的豐富多彩。其次是一些宗教祭祀用樂,如仡僮“親死,不置棺,反以歌唱”,蠻人“喪葬,宰牛歌舞”,白苗“祭畢,合親族[歌]飲為樂也”等,諸多圖畫清晰地描述了各民族祭祀儀式中的用樂情況。長期以來,音樂學界對古代“五溪蠻”地區人們禮俗用樂所知甚少,僅知道他們經常舉行載歌載舞的大型民俗音樂活動,以祭祀神靈、慶豐收、求興旺、祈吉祥為主旨,以娛神娛人為目的,但具體到哪一種程度卻難知其詳。而《苗蠻圖》中相關圖畫正好填補了這一空缺。
第六,《苗蠻圖》中的相關音樂活動的繪畫,可以將古代“五溪蠻”地區各民族禮俗用樂的活動場面復原,真實地記錄與復原了當時該地區各族人民的音樂生活與精神面貌,有利于促使我們對該地區各民族的了解。我們研究《苗蠻圖》中的音樂繪畫,不僅拓展了民族音樂學研究的視野,而且還為民族音樂學復原各民族已消失的音樂種類、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找到了一個鮮活的例證。
《苗蠻圖》中所繪制的諸多有關音樂活動的圖畫,幾乎都詳細、具體地繪制了古代“五溪蠻”地區各民族的禮俗用樂情況,并提供了大量準確、真實的音樂信息材料,展現了古代湘鄂渝黔邊鄰地區各少數民族的人文風貌與風俗習慣,使我們能夠觀察到苗族人的蘆笙歌舞、侗族人的琵琶演奏、布依族人的勒尤調、水族人的雙歌與單歌、土人的打溜子、彝族人的月琴演奏等場面,為我們復原古代“五溪蠻”地區各民族已消失的傳統音樂提供了憑證和依據,使得我們的研究工作有了成功希望。《苗蠻圖》中的繪畫及文字條目,充分展現了古代少數民族的人文歷史與社會風貌,是我們研究古代“五溪蠻”地區各民族音樂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獻。
注釋:
①宋蜀華教授在《百苗圖疏證》(劉鋒著,民族出版社,2004)序言中指出,“《百苗圖》是珍貴的歷史民族志典籍”。
②李德龍:《〈黔南苗蠻圖說〉研究》,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8,第128頁。
③劉鋒:《百苗圖疏證》,第291頁。
④趙海洲:《百苗圖音樂圖像學研究——以苗族音樂文化為研究中心》,載《四川戲劇》,2017年第9期,第137-140頁。
⑤李漢林:《百苗圖校注》,貴族民族出版社,2001,第43頁。
⑥貴州省文史研究館古籍整理委員會:《貴州通志》,貴州大學出版社,2010,第121頁。
⑦《酉陽直隸州總志》,清同治二年刻本。
⑧[明]沈庠著,趙平略、邢洋洋、趙念、吳春燕校:《弘治〈貴州圖經新志〉》,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8,第87頁。
⑨[明]鄺露著,藍鴻恩考釋:《赤雅考釋》,廣西民族出版社,1995,第67頁。
⑩王俊:《苗族、侗族傳統音樂研究》,大眾文藝出版社,2004,第257頁。
?熊曉輝:《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下的苗族蚩尤戲》,載《文 化 遺 產》,2010 年 第1 期,第21-25頁。
?石朝江:《苗學通論》,貴州民族出版社,2008,第198頁。
?劉毓慶、李蹊譯注:《詩經》,中華書局,2011,第78頁。
?圖1-4四幅苗蠻歌舞圖畫均來源于李德龍著《黔南苗蠻圖說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