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學榮
內容提要:在中國哲學“天人合一”“中和”等思想影響下,中國傳統音樂文化體現著中國人獨特的思維方式,諸如象思維、悟性思維、整體直覺思維、線性思維、合和思維、比興思維、中性智慧。中國傳統思維方式重直覺體驗、重整體,是“體與用”的整體,重象、重直觀,具有直覺性、動態平衡性、“主體意向性”等特征。其主要特征表現為:多元——多重意蘊的深度挖掘;間性——橫縱系統的網狀開拓;全觀——類比考察總攬全局;內化——蘊含理性因素的直覺洞見。
中國傳統音樂的理論體系和話語表達,透射出中國人獨特的思維方式和民族智慧。鴉片戰爭以來,國人在學習西方的過程中,致使“西方文化中心”思想積久弊生,陷入“音樂理論話語的西方化、音樂知識話語的科學化、音樂表演話語的本土性失語和創新性缺乏”①的困境。西學的傳入,導致中國傳統音樂教育話語缺失,西方的理性與邏輯概念成為國人思維的主流,中國傳統思維的優勢卻遭遮蔽或丟失。在音樂教育實踐中,西方的“音樂耳朵”、審美觀念、思維途徑固化為中國傳統經典的解讀語言、詮釋工具,對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誤讀比比皆是。意欲改變這種局面,首要的工作是回歸中國思維傳統,具有中國的哲學觀和審美觀,探賾中西方文化和思維方式之異同,為學生熏染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品賞方式,并將其運用于音樂的欣賞、表演、創作、評價以及教育活動中,這是構建中國特色音樂學科體系、話語體系,實現中華優秀傳統音樂文化復興的核心所在,也是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讓中國走向世界”的關鍵所在。
不同的思維方式,會創造出不同的音樂風格,會帶來不同的音樂文化體驗,這是形成一個民族文化特色及民族文化特殊品格的重要原因。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氣象恢宏、意旨高遠,這些特殊品格正是由中國傳統思維所致。中國傳統思維呈現出整體直觀的樣式:“象思維”意味著重象,重在直覺內省、整體直觀、感悟體驗;“體用歸一”,體現為直覺性、動態平衡性和主體意向性②(蒙培元,1988)等特征。西方傳統思維則表現為截然不同的樣式:邏輯推理為起點,概念建構為主導,看重抽象思維、邏輯分析,失于理智與情緒,造成身體與心靈、感性與理性、意識與無意識的簡單割裂、二元對立。相比之下,截然不同的思維方式表現出東西方各不相同的哲學觀和世界觀。例如,東西方都講究“和”的思維,但是由于世界觀不同,其出發點迥然相異。東方思維中的“和”是建立在“主”“客”合一的“和合觀”與“合和思維”,精神與肉體并不對立,渾然天成、不可再分。這一思維的杰出優點,是將人融于自然和社會,誠如董仲舒所言:“天地人,萬物之本也。天生之,地養之,人成之?!雹圻_到合和歸一,即“天人合一”思想的體現,與西方的“主客二分”“二元對立”思維截然不同,不似西方人心目中主客之間的對立割裂。
東西方音樂文化的不同生存環境,以及社會心理和歷史發展的變化取向,決定了東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和文化觀念的差異。由此,運用不同的思維方式和文化觀念來表述自己的音樂,會形成風格迥異的文化模式。這里,不僅涉及音樂類型、音樂風格、語言表達等特點,更體現出不同的音樂話語體系以及反映不同地域人們的智慧以及蘊含其中的深層思維方式。即不同的思維方式,產生出不同風格的音樂文化,造就了不同民族的審美氣質和文化性格;反之,不同民族審美氣質和民族性格特點,又影響其音樂文化的風格特點和審美意蘊,這不僅是形成不同音樂文化的內在成因,也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審美接受者的思維方式。如,中國傳統審美有明顯的陰柔偏向,首要因素就是中國特殊的自然地域文化環境,如四面環山、東面靠海、相對閉塞,促成了中國內向型的文化氣質,如注重和諧統一,含蓄委婉、謙和保守、忍讓包容等④。因此,中國傳統思維方式、審美心理、音樂風格上便表現出女性智慧的特點⑤。這一女性思維方式和審美心理偏向,在意境表現上則是突出柔性意境,在題材選擇上也多運用女性素材(如贊美母親及其女性英雄),在表演中也表現出男性的弱化。從哲學層面來看,中國傳統思維及其審美中的陰柔偏向,與儒家倡導的“中和”“溫柔敦厚”以及道家的“以柔克剛”“以靜制動”“虛靜觀”等思想如出一轍,這是形成中華民族的含蓄、靜思、內向、保守、謙和、順從的性格以及思維方式“陰柔偏向”的根本原因。由此可見,中國傳統音樂思維方式是導致中國人對陰柔美集體取向的內在成因。因此,我們要全面認知與把握中國傳統音樂文化,首先要探賾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思維方式和特點,不能用西方的哲學觀念和審美思維方式來審視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否則就會出現對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讀誤。
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在“天人合一”“中和”等哲學思想影響下,形成了中國人獨特的思維方式。對中國傳統思維的研究,不同學者有不同的看法。如王作新把中國傳統思維方式分成“意象思維、整體思維、偶對思維、推源思維”⑥等類型;劉長林指出,中國傳統思維是在系統思維模型下的整觀宇宙和寰道審美⑦;黃俊杰認為,中國人的思維方式重“類比思維、聯系思維和具體思維等”⑧。此類表述雖然略有不同,但是哲學基礎都源于中國人的“天人合一”“萬物同源”“萬物一體”等哲思,這是形成中國傳統文化思維方式的根源。下面討論幾種體現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并用于音樂活動的思維方式。
“象思維”是以整體直觀形象的思維來感受與把握、理解與體悟世界,是極具包容與開放的思維系統。“象思維”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追求人與自然相協、相和,與宇宙相類、相通,成為一個相與為一的有機整體。正如莊子所言:“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齊物論》)“象思維”是以“物象”的流動與轉換為外在特征而呈現的思維“意象”的內在運動形態,這里的“物象”不是事物或思維的靜態之象,而是思維與事物溝通一體并與整個宇宙形成相互聯系的動態之象。把握中國傳統文化塑造的藝術形象時,運用“象思維”表達與體悟以神統象的動態之象、意象之美、神動之魂,旨在追求傳神,不求形似,欲求“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含蓄意蘊。“意象”是中國傳統美學的一個重要范疇,“立象盡意”(《易經》)是中國傳統藝術創作的崇高境界。通過自然景物極情盡致的“立象”,來達到“盡意”——淋漓盡致地抒發人的情感。這里的“象”,是一個生生不息、動態整體、變化無窮、綿延不斷的“非實體性”原創之象,是最本真狀態的終極之象,即原象,這是《老子》的“大象無形”之象,或“無物之象”,是“回歸”心性的開悟之象⑨。這種“象思維”注重通過直覺和體悟來把握整體之“象”,講求在“象”的基礎上推衍義理。可見,“象思維”具有直觀形象、動態整體和宇宙全息性等特點,這也反映出中國人審美心理的整體性、朦朧性、意會性,以及長于直覺的柔性判斷,淡化剛性的理性邏輯等典型特征。
音樂是極具形象性、創造性的藝術,借助音響意義將世間萬物訴諸聲響、形象、動態,表現大千世界的萬端生機與無窮活力。因此,我們在品賞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時,運用“象思維”有助于把握其內在真諦。其一,它能抓住“象”的生命化存在。強調“象”的非實體性和動態性,既創生萬物又復歸于原象,以“象的流動與轉化”,使“創而生”“生而創”處于生生不息的流動與轉化,形成動態的“生生”之象。而且,它與人的關系不是“對象化”關系,而是永遠處在整體之象的主體間性關系之中。此時,“象思維”好似“生命的思維”,人的身、心、靈與“道”貫通,與宇宙萬物相應,其生生不息,常新之新,處處顯示著生命的光輝。顯而易見,“象思維”超越了西方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也超越了具體可感之象,如嗅、聽、觸、味之感受,彰顯了在人類理性思維或邏輯思維之外的另一種認識世界的方式⑩。其二,“象思維”把儒、釋、道諸家運思融于一體,強調整體直觀,體現包容開放,緊緊圍繞“生生之象”,包容多種整體直觀方式:一方面,是整體之內的直觀,直觀總是聯系著整體;另一方面,是一種思維的超越,排除了概念的干擾而直達“天人合一”的清澄之境,是思維主體對于“生生之象”的真情實感與切身體會。由此可見,“象思維”不僅是一個具體可感的思維方式,更像是一個開放自由的思維體系,它不是閉塞的,而是極具開放與包容的思維系統?。
中國哲學是一種以“身”出發、身當其境、身體力行、切身體悟世界的學問,從其誕生之初就對身體情有獨鐘?!芭c西方哲學傳統以‘思’出發求知世界、探賾索隱的方式不同”?。中國古代重視修身哲學,注重身體思維,強調修身慎行、修己安人、修身養性、立身行道,如《尚書》的“慎厥身”,《禮記》的“敬身為大”,《大學》的“修身齊家”等,中國古代修身哲學“是一種區別于西方抽象思維具體性的‘身體思維’(漢學家吳光明)和‘身體思維范式’(陳立勝)”?。東西方兩種思維路徑的世界觀基礎,表現為兩種“人生在世”“主體—客體”“人—世界”的結構。前者是西方的邏輯思維傳統,后者是東方的人文倫理傳統?。前者揚“心”抑“身”、身心對立,長于分析性思維;后者是“以身體之,以心驗之”“身心合一”,這種身體哲學仰仗體悟性思維。畢竟,“人—世界”結構認可的是主客之間的“混沌”,強調萬物同源,萬物同構。因此,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在思維方式上不同于西方“主客二分”結構把對象視為外在于主體之外的客體給予冷靜分析,而是“要求人們把觀察、感受到的對象作為內化于主體之中的‘自身’去全身心體悟”?,這是“超越天人相異的客觀規定,在與自然相協、宇宙相類、情境相關的意合之中,體悟出天人相通、天人相感的文化之象”?,在“立象盡意”的意蘊闡釋與空靈之境的妙悟體驗中感悟靈動的生命活力,這就是東方人注重意會性、朦朧性和不確定性等體悟性的思維方式,也是中國傳統音樂文化重要的身體思維方式。但是運用悟性思維體驗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同時,還要處理好與概念思維和科學思維的關系,要“及時修正體驗和感悟過程中的隨意性、跳躍性和殘缺性,用悟性思維激活概念思維,用科學思維規范模糊體驗,既避免零零星星的模糊體驗過多地浮出理論建構的地表,又要避免邏輯思維壓抑鮮活靈動的直覺感受和悟性體驗”?。
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靈心慧性、悟性極強的民族。人們常說的舉一反三,聞一知十,問十道百,觸類旁通,心領神悟,不言而喻,豁然大悟,就是悟性思維最通俗的概括。音樂創作與體驗中的悟性思維強調以身體為核心的生命體驗與直覺妙悟,“直覺妙悟”是體悟性思維的典型體現,它可以超越作者和文本間的物質隔閡,達到心領神會、心到神知的境界,但其前提也是要在基于作者意圖和文本意義基礎上反復思考、深思熟慮,才能心得意會,即通過“感性認識—理性認知—深刻的感性”間的反復品味才能獲得“直覺妙悟”。“直覺妙悟”,從字面意義看,它是心領神會、徹頭徹尾的頓悟和豁然貫通、大徹大悟的意思?。從思維角度看,“直覺妙悟”是指超越尋常的、先知先覺的穎慧悟性,是一種藝術活動中常見的直覺思維或心理機制,又是一種認識世界和審美過程中的思維活動。它區別于一般的思維活動,是藝術家或審美接受者在整個運思活動中,由于長期凝思而產生由量變到質變的“大徹大悟”,好似靈感的顯現過程。悟性思維又與中國傳統思維方式中默契神會、訴諸悟性、具有詩意把握的“象思維”殊途同歸。
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突出整體直覺思維、宇宙全息思維。這是因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特別強調“身心合一”及“心性”的作用,強調心與物同聲相應、相互作用而產生的共同本原——“道”,它是天人感應、相生相成、交融共生的產物,只能用整個身、心、靈去直觀感受,去切身體會,去直覺妙悟,是不能用普通感性體驗和邏輯思維來獲得感知的。這種整體直覺思維對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品賞體驗活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突出表現在中國人所具有的靈心慧性、高情遠韻、雅人深致的詩性智慧,能夠運用宇宙全息思維,對事物進行心融神會、整體直覺洞察,通過寓意于物象的“內游”“神通”“玄想”“靈犀”以及“反觀內視”“窮神知化”“剖玄析微”“澄思渺慮”“爽心豁目”“心曠神怡”等,獲得對世界本源的洞幽察微、真知灼見以及滿足內心世界的愉悅神怡與欣然至樂。
中國先賢看世界,是從“宇宙”本原的“整體”觀察,揭示自然、社會、人事各層面的認識規律的。先賢運用“宇宙整體觀”,探究人體小宇宙與自然大宇宙物質之相應關系及互為根脈的理論成果(見表1),不僅對宇宙物質分類為“五行”,將其分類延伸到人體結構,并對應五臟、六腑、五味、五色、五官、五體、五志,還將中國傳統音樂中的五音與陰陽五行中的“土、金、水、木、火”相對應,這無疑反映出古人已經具有“跨學科思維”和“宇宙全息觀”。這種將音樂與自然科學、生命科學、健康醫學以及其他文化藝術之根脈關系所做的如此精辟深徹的研究,對當今社會和人的身心健康和諧發展有著重要的啟迪?。

表1 人體小宇宙與自然大宇宙物質分類之“相應”關系
“和合思維”是典型的東方智慧,是貫穿中華文明五千年歷史發展的文化之根與魂?!昂汀弊鳛橐环N哲學理念和思維方式,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和”是宇宙萬物中最本真、最具創生性的狀態;同時,“和”又是人的一種包容、和諧的態度,“它在處理不同文明、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矛盾和沖突,為人類文明走向豐富多彩提供了基本的思維路徑和方法選擇”??!霸谥袊鴤鹘y‘和’文化的精神以及‘和合思維’的引導下,形成了‘和而不同’的審美觀、‘以和為貴’的價值觀以及‘和諧’的思維方式,其中和諧的思維方式包括中和思維方式、協調思維方式、和善思維與和合思維方式?!?這些具有中華民族顯著特色的思維方式對中國傳統藝術有著深遠的影響,形成了中國人在處理人與事物的關系時在“整體意識”關照下的“和諧之美”“中和之美”“和合之美”“和善之美”“至善至美”“淡和之美”“和而不同”?等審美觀念。即,先賢在處理天人關系時,崇尚的是“天人合一”;在知行關系上,強調“知行合一”;在情景關系上,注重“情景合一”;在處理人與物關系時,追求的是“物我合一”。這一“和合思維”也體現在儒、道、釋三哲思中,如儒家強調“天人合一”,崇尚人與社會休戚與共的和諧,強調現實生活中的“人倫”之和;道家強調“人道合一”,追尋人與自然天人感應的和諧,慕求身心靈的“天和”之境;佛家強調“梵我合一”,向往此岸世界與彼岸世界渾然一體的和諧,欲求心性自足圓成的“心和”之境。?總之,“和合思維”不僅體現在天地和諧、天人和諧、我與他和諧、身心靈和諧,在文化上也體現了以包容的心態理解萬物的差異性。這種“和”的文化精神,是中華文明延綿不斷的不竭動力,也是當今世界文明互鑒、多元共存發展可資借鑒的有效范式。
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思維在“和”與“道”的思想影響下,多體現橫向的線性思維以及“漸變”的結構原則。它不僅是單旋律的線性表達方式,也是由同一旋律的變體疊合而成的各類傳統多聲部音樂的發展特點。西方音樂思維則是縱向的立體思維以及“突變”原則。
從旋律發展手法看,中國傳統音樂多以級進為主,運用漸變式的線性思維推進旋律發展,大量用“加花、變奏、重復、添眼”以及“連環扣”“倒山頭”“一串珠”“葡萄串”“滾浪花”等手法,這種在音樂上盡量避免突變與大跳的音樂旋法特征,與儒家思想中“從心所欲不逾矩”“溫文爾雅”“文質彬彬”等映射出的“和”的文化精神一致。其樂思的漸進展開,又受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思想影響,基本上是一種曲調在橫向上的逐漸變化,是線性思維的直接體現。具體來說,音樂發展中常用衍生承接式的“魚咬尾”“頂真格”“扯不斷”“同頭異尾”“換頭合尾”“漸進式展衍”“迂回式發展”以及派生式衍展、無框架結構約束的自由、隨意變奏等手法。傳統音樂中常見的“移步不換形”“變不離宗”“框格在曲、色澤在唱”“一曲多用”“一曲百唱”“拍無定值,音無定高”“腔音腔韻”等民族文化特色,都是體現了中國人信奉“同源共祖”“和實生物、同則不繼”“變不離宗”的“和”音樂觀念,以及音樂發展上呈現“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大同小異”的趨勢和偏好?。總之,中國音樂旋法上的線性思維,重在強調旋律自身的延展,是長幅度的旋律延伸,區別于西方音樂發展手法常用的主題動機頻繁分裂,并在不同音區上的變化、發展,在不同調性上模進、變形,在橫向、縱向上的跳躍變化以及頻繁的調性展開等?。
從整體音樂構思看,中國傳統音樂旋律線條陳述,主要以線性思維、線型軌跡向前“游動”和延展,在旋律線型游動的強弱起伏、虛實變化、快慢緩急的節律感中,如同“行云流水”般自如,使之有撲朔迷離的虛靈飄逸感,更有一種品味不盡、三日繞梁、縷縷不絕的流風余韻,吸引你去品味其中的奧妙。這種“氣韻生動”的線性之美,猶如天馬行空、蕩氣回腸的中國書法的筆鋒,并使人在詩情畫意與生命情趣中感受文化藝術與人類哲學的最高、最美境界。因此,受線性思維的影響,中國傳統音樂文化不像西方那樣采用縱向立體思維、寬厚豐滿的音響手段,不太強調復調、和聲、對位、織體等交融在一起的立體化結構和直截了當的氣氛渲染來表現“美”,而常體現出單聲部的、非立體的“線性”音樂形態。這種“線性”形態實質上追求一種虛實相生、有無相生、有無相成的隱性的“虛”立體結構,為身心靈融入音樂“象”的空間、領悟其“意”的內蘊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哪怕是在中國戲曲音樂和器樂音樂中非單音的立體化中也表現出“以線為主的立體化”,這種“線”的立體化特點就是音樂發展中以線性思維作為中國傳統音樂思維的基本運思方式?。
比興思維,運用在實踐中就是我們常說的“賦、比、興”手法,是綜合運用象征、聯想、想象、隱喻等手法,借以某一(類)事物去表現另一(類)事物美的觀念、美的形象,并展示其美的內核、美的意蘊的藝術思維方式。它常用在中國傳統藝術的創作、表演、欣賞、理解和運用中,在創作者、表演者、接受者中都有比興思維的體現?。如,《易傳》中的“立象以盡意”,就是比興思維的體現,是用不同的“象”來表達不同的“意”的“比類取象”。這是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創作、欣賞和接受中的一種重要思維方式,在中國傳統哲學和文學藝術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已逐漸沉淀在中國人的審美心理意識當中。我國民歌中常常運用比興思維,如歌曲《小白菜》用“小白菜地里黃”隱喻沒娘的孩子;歌曲《苦麻菜兒苦茵茵》用“苦麻菜”比喻遠嫁的少女之命苦,等等。接受者在解讀音樂作品時,不僅要揣摩作者如何運用比興思維抒情達意的,要感悟作品的能指和所指;還提倡接受者運用比興思維對作品的感發,發揮自己的聯想和想象,在不違背作者本意的基礎上對作品深層意蘊不斷挖掘,去創造性解讀作品中所描述的能指和所指,最大限度地實現作品的意義和價值。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詩歌、繪畫、音樂等藝術形式,常運用比興思維隱喻人文思想意蘊、激活倫理道德信息,用比興思維形象地表現“人與自然”“人與物”“人與人”“人與社會”“天人合一”之主體間性。其中,對應的思維方式就是直接歌頌“人與物”之情緒、“人與人”之情感的“賦”,“即物即心”“開心見誠”等。但在表現“人與人之主體間性”時,由于人與人之關系是隱晦的,有時難以用自身的形象去直接表達,所以就要運用移情——把自身的感情轉移到自然物上,使人之情感與自然之物建立某種同構,對應這種關系的思維方式就是帶著深層反思的“比”;而在表現“人與自然之主體間性”時,隨著人對自然物的移情和對自然的人化,巧妙地促使人們對自然之物有了更多的自由遐想與自覺想象,從而進入天人感應與心照神交的妙境。對應這種關系的思維方式就是帶著意外感悟的“興”,以“比德”“言志”的方式來表達自然描繪的花鳥、山水、自然景物的審美價值以及深層的精神意蘊。如文人音樂用“梅蘭竹菊”象征文人的品質,幾乎成為固定的象征。
中性智慧是中國哲學精神中最具特色的生存智慧和處事態度,體現在中國傳統文化諸領域。儒家中庸學說強調中性智慧,孔子譽中庸為“至德”,他把中庸作為最高的道德準則與人生哲學的基礎,他強調“過猶不及”“允執厥中”的思想,以保持事物的常態不變。他要求人們崇尚“中立不倚”“和而不流”,并樂于品味適中、達成“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論語·八佾》)的境界。
中性智慧是領悟中國傳統文化哲學思想與時代精神的切入點,也是揚棄日常生活中的兩極對立思維,解決文明沖突、和諧人際關系以及國際文明互鑒的重要法寶。特別是當代中國在構建和諧社會、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發展進程中,應該以中道情懷、中性智慧、中庸之道,調節與平衡人們的身心健康,使人們保持平和的心態;以“貴和”“執中”的態度,協調社會生活中的各種沖突與矛盾,探求多元文化實踐層面的“視域融合”,從而促進社會變革與國家發展的進步與完善。?
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思維方式重象、重直覺、重整體、重體驗,是“體與用”的整體,它具有多元、間性、全觀、內化等特征。具體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接受美學強調,一部作品的價值在于“作者—作品—接受者”的三維互動中實現,取決于審美接受者采用什么樣的思維方式去考察作者、作品的歷史系統和意義系統,其突出表現在要穿越音樂作品、樂譜、音響等表面意象,深度挖掘與思考作者或有意或無意蘊含其中的內在價值和隱蔽意蘊,重視文本內層的多元象征以及微顯闡幽的隱喻表達。如我國《詩經》按照功能劃分、體裁形式與樂調風格等,劃分為“風”“雅”“頌”,按照其修辭手法、表達方式,劃分為“賦”“比”“興”。接受者要對其文本外在形象的感知體悟以及對文本所蘊含的“言外之意,韻外之致”的內在意義的挖掘,既要切身體會音樂中外在可感的形象“外意”,又要深刻洞見“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內蘊”。如,具有江南絲竹風格的笛子曲《鷓鴣飛》,其樂曲的外意是鷓鴣展翅高飛的情景,其內在意蘊則是借助鷓鴣飛翔的形象描繪,隱喻人們向往光明、追求自由的崇高愿望,其音樂表現手段是運用音樂速度的變換、氣息的控制、音色的變化、音量的收放,以及巧妙運用滑音、疊音、打音等表現手法,使得音樂委婉悠揚,婉轉動聽,圓潤透徹,清麗動人。另外,接受者還可以融入自己的整個感性生命,包括接受者的全部情感和理智、自己的理想、信念和價值,利用自己的人生經驗和人生智慧,去創造性地感受、體驗音樂的內涵與意義。即,能對中國傳統音樂文化進行多層次、多側面、多重意蘊的立體的把握,這是接受美學視閾下的音樂審美接受者的主要思維路徑。
“間性理論作為主體間性、文本間性、身體間性、文化間性、民族間性等諸多理論觀點的綜合,已廣泛運用到哲學、美學、文學、民族學、教育學等多個學科領域”??!伴g性”的強調與凸現,已成為一種新的理論共識和跨文化研究趨向,間性思維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體現在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品賞過程中。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受系統思維以及萬物同源、心物同構等思想的影響,審美接受者常常運用橫縱聯系的間性思維進行網狀開拓式品賞與評價。從共時性的視角來看,“間性”不僅能促進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文化格局的形成,還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更能推動世界多元音樂文化間的共融發展以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和諧構建;從歷時性的視角來看,間性是同一文化或同源文化在不同歷史時期所體現出的音樂文化間性。因此,探討一個中國傳統音樂作品的意義和價值,需要從橫縱系統、多個意義聯結的子系統等層面展開思考。如,此作品的音樂風格、表演形式、曲式結構等與其他同類型或不同類型的作品的橫縱聯系,此類作品的歷史淵源與當今發展,此類作品所表達的藝術形象與自身思想中所聯想到的所有事物的同構點(異質同構或同質同構),并在這些同構點上引起心理上多方位的通感和共鳴,即通過挖掘蘊含其中的宇宙式全息信息來完成對音樂作品的意義和價值的完美接受與深刻理解。即把一部作品放在一個橫縱交織的系統中全面考察。就橫向而言,可以把一部音樂作品與同時代的姊妹藝術以及同其他文化意識形態領域的精神產品相互聯系,這是學科間性的體現;將音樂作品與其他人類活動“風俗習慣”“禮儀政治”等歷史社會建立聯系,這是一種文化間性的體現,也就是音樂作品在與禮儀政治、社會習俗等他者文化的交互作用中,“產生了由原文化的間性特質變異或重新生成而來的新的文化意義”?。就縱向看,又需要特別重視一部音樂作品不同版本間的相互影響與傳承的歷時性變化,即“正與變”,這是一種文本間性的體現。“文本間性,又稱互文性,強調文本不再僅僅視為意義的載體,而是被看成多重因素融合、影響和交互的間性空間,是文本與其他文本、讀者和文化語境之間的復雜互動關系所催生的文本意義”?。由此可見,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品賞過程,是在間性思維影響下橫縱系統的多向考察,它不僅從音樂的節奏、節拍、音色、速度、風格、題材、體裁、旋法、結構等“音本體”因素進行考察,還要從音樂所產生的系列文化現象,如音樂與政治、經濟、文化、地理環境、民風民俗等“樂本體”進行全面認知?!皹繁倔w”強調廣義的音樂文化存在,不僅是音樂研究或美學學科的方法論問題,更是一種文化思維、文化觀念和文化思想的集中體現。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品賞過程,要運用橫縱網狀開拓的間性思維,站在中國文化的邏輯起點,全面把握整體考量音樂文化的風格特點與內在意蘊,才能深刻領悟中國音樂文化傳統,認識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整體。
全觀是中國人整體思維、和合思維、宇宙全息思維影響下一種“統觀”“融通”的全方位關照,是整體直覺、宇宙全觀體悟音樂文化的思維方式,也是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品賞過程中,審美接受者將具有一定內在聯系的事物放在一起綜合考慮,以便總攬全局的思維特征。我國豐富多彩的音樂文化在縱向傳承與橫向傳播的過程中,由于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人們的接受效果不同會產生變異,所以對同一類型的傳統音樂或不同類型的傳統音樂應作類比考察才能總攬全局,即作橫向和縱向、歷時和共時上的比較,從而理解其同宗性和變異性特征。如對民歌《繡荷包》的演唱和品賞過程,可以從縱向上的歷史淵源、流變情況等進行比較,縱觀全攬其流變的過程中的自然環境、地方方言、風土人情等方面的影響因素,全面探究形成各具地方特色民歌《繡荷包》的魅力所在;同時,還可以關照不同演唱者、品賞者、評價者對這首歌曲的思考、感受、體會以及創新演繹特點等,全面考察同一首民歌在我國南北不同地域而形成的不同音樂文化風格,這樣才能得到對這一作品的深刻理解。另外從橫向上,可以對在全國各地流傳的幾十首不同地域《繡荷包》的旋律特點、音階調式、音程結構、音樂風格以及形成不同風格差異的原因進行類比,分析鄰近區域人們的文化意識和風土人情等的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就其《繡荷包》的審美特征和文化內涵等深入探賾,分析《繡荷包》流變過程中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聯網”?現象,其實質就是不同地域的人們之主體間性以及不同地域《繡荷包》文本間性之作用。像《孟姜女》《茉莉花》等很多民歌同樣有這種現象。
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是蘊含著豐富哲理,積淀著理性因素,又充滿感性的藝術,因此,需要一種既蘊含感性又凸顯理性的感性把握方式,它是蘊含著理性因素的直覺洞見,但又不同于理性的把握方式。這種感性把握之中積淀著接受者的理性認知因素,又蘊含著接受者系統冷靜的邏輯思考。這一感性把握方式是接受者感性生命力的靈動體現,也是其思想內化、熏陶成性與外化行為融合統一的過程。“內化”是指接受者對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內涵的審美意蘊、豐富哲理等進行自覺吸收與轉化,并在賦予其新意的過程中內化為文化自覺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外化”是將外在的規范轉化為內在的文化自覺和自發行動,將內在的傳統文化哲思、意蘊內涵轉化為文化自覺的行為要求和文化自信的外在表現。這種思維方式是一種直覺洞見式的認知方式,而非推理性、分析性的邏輯認知,是審美者對音樂形象所產生的情感共鳴與聯想想象,先由身體切實感性把握藝術形象,再經由心靈整合“體悟”,直至個體身心靈體驗層層深入,最終內化為精神的自由、人格的完善以及生命意蘊的升華等人生體驗。
中國人獨具特色的思維方式,產生和影響了中華民族的燦爛文明,造就了豐饒多姿的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在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今天,我們不僅要加強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更要培養善用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思維方式獨立思考的人。即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傳承與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探賾其中的思維方式與典型特征,繼承中國先人的思維傳統,在切身體會、深刻體悟中運用中國傳統音樂思維方式,品味中華優秀傳統音樂文化,并進行多重意蘊的深度思維,橫縱系統的網狀開拓,類比考察總攬全局,積淀理性因素的感性把握。要善于發掘蘊含著豐厚“中性智慧”的思想資源,用全面、聯系、發展的眼光去品賞音樂,用開放、包容、豁達的心態去觀世界,能主動擔當或參與中華優秀傳統音樂文化的重建,為構建中國特色的音樂教育體系、學術話語體系貢獻一分力量。
注釋:
①朱玉江:《實驗圖景與應然訴求——中國音樂教育話語體系的當代構建》,載《人民音樂》,2019年第4期,第80頁。
②蒙培元:《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的基本特征》,載《哲學研究》,1988年第7期,第54頁。
③董仲舒:《春秋繁露》,引自蘇輿:《春秋繁露義證》,中華書局,1992,第183頁。
④陳艷梅:《中國傳統審美的陰柔特性》,山東大學2014屆碩士論文,第3頁。
⑤梁一儒:《中國人審美心理研究》,山東人民出版社,2002,第416頁。
⑥王作新:《漢字結構系統與傳統思維方式》,武漢出版社,1999。轉引自白寅:《心靈化批評——中國古代文學批評的思維特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第10頁。
⑦劉長林:《中國系統思維》,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第578頁。
⑧黃俊杰:《傳統中華文化與現代價值的激蕩》,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引自白寅:《心靈化批評——中國古代文學批評的思維特征》,第10頁。
⑨王樹人:《回歸原創之思——“象思維”視野下的中國智慧》,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第5頁、第3頁。
⑩崔學榮:《主體間性視野中的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教育》,人民出版社,2016,第58頁。
?竇可陽:《接受美學與象思維——接受美學的中國化》,吉林大學2009屆博士論文,第25頁。
?張再林:《作為身體哲學的中國古代哲學》,中國書籍出版社,2018,第316頁。
?“身體思維”是吳光明在On Chinese Body Thinking:A Cultural Hermeneutics書中提出的概念。他指出,“身體思維”有兩種表現方式:一是思維通過身體這個工具進行思考活動,此為Body thinking;二是身體本身在進行思維活動,是為Body thinking。見張再林:《作為身體哲學的中國古代哲學》,第308、319頁。
?白寅:《心靈化批評——中國古代文學批評的思維特征》,第5頁。
?同?。
?譚學純、唐躍、朱玲:《接受修辭學》,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第55頁。
?同?,第55頁。
?http://baike.baidu.com/view/696140.htm,2009-8-30.
?周凱模:《反思·叩問·啟迪·觀察——宇宙觀思維與音樂理論的“跨學科性”》,載《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2003 年第3 期,第4頁。
?楊士連、于澤元、邊偉:《文化自覺:課程價值生成的中國表達》,載《課程·教材·教法》,2021年第7期,第34頁。
?周芬芬:《中國傳統“和”文化及其在藝術設計中的應用研究》,湖南師范大學2007屆博士論文,摘要。
?袁建軍:《周敦頤“淡和”音樂觀再識》,載《中國音樂》,2021年第6期,第119頁。
?同?,第52頁。
?李小兵:《漢族民間音樂“一曲多變”的觀念及其實踐》,中國音樂學院2014 屆博士論文,第10頁。
?王耀華、王州:《中國民族音樂》,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第356頁。
?于潤洋:《音樂美學新論》,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3,第244頁。
?黃健:《比興思維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轉引自白寅:《心靈化批評——中國古代文學批評的思維特征》,第74頁。
?王攀峰:《中性智慧的思維旨趣與實踐向度》,載《文史哲》,2009年第1 期,第46-47頁。
?鄭德聘:《間性理論與文化間性》,載《廣東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年第4期,第74頁。
?同?,第76頁。
?李宏順:《復合間性視野下的間接翻譯研究》,《外語教學與研究》,2019 年,第1 期,第113、114頁。
?吳靚:《也讀〈繡荷包〉——淺談南北音樂文化之品格》,載《中國音樂》,2009年第1期,第13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