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賢彪
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傳家寶,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基本功。如何做好調查研究,干部群眾總結了許多寶貴經驗,其中“三喻”不失為搞好調研的“真經”,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一喻:“蹲下去看螞蟻”?!叭嗣竦暮霉汀苯乖5撚幸痪涿裕骸岸紫氯ゲ拍芸辞逦浵??!币酝谔镞叺仡^,常看見有小孩蹲在地上看螞蟻“打仗”,因此他們能夠分辨出螞蟻隊伍中誰是“司令官”、誰是“聯絡官”。我們搞調查研究,就是要有這種“蹲下去看螞蟻”的精神。古語云:“涉淺灘者得魚蝦,入深海者得蛟龍?!闭鎸嵱杏玫那闆r、深層次的問題往往被浮在表面的現象所覆蓋,只有深入下去,蹲點調研,才能真正摸清實情、了解民意,為解決問題創造先決條件。
1961 年6 月下旬到7 月上旬,陳云同志到上海青浦縣小蒸人民公社蹲點調研,一住就是15 天。在此期間,他聽了兩次公社黨委工作匯報,召開了十次專題座談會,還多次深入農戶家和田邊地頭實地察看。從小蒸鄉到各個自然村,來回要步行六七里路,有時還要跨越水溝。陳云不顧自己有心臟病,堅持親自到一線進行調研,悉數了解農民養豬、種自留地、住房和吃飯等情況,真正做到聽真話、察實情、辦實事。在此基礎上,他向中央報送了在青浦小蒸人民公社進行調研的三份報告《母豬也應該下放給農民私養》《種雙季稻不如種蠶豆和單季稻》《按中央規定留足自留地》,對于恢復和發展農副業生產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喻:“解剖麻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多到分管領域的基層一線去,多到困難多、群眾意見集中、工作打不開局面的地方去,體察實情、解剖麻雀,全面掌握情況,做到心中有數?!薄敖馄事槿浮敝餍蜗笊鷦忧以⒁馍羁?,它意寓通過深入研究具體典型以小處見大處、從個別到一般、由個性到共性,從中找出事物的普遍規律的深刻哲理,對于我們提高決策科學性、精準性大有裨益。
在領導全黨打贏脫貧攻堅戰中,習近平總書記把“解剖麻雀”的調研方法運用得爐火純青。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跋山涉水走遍14 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先后深入24 個貧困村調研指導,直接到貧困戶家看真貧、扶真貧,掰著手指與干部群眾算大賬、算細賬,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提出了精準扶貧戰略,對癥下藥、精準滴灌、靶向治療,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注入強大動力?!奥槿鸽m小,五臟俱全?!鳖I導干部和機關搞調查研究,務必學會和用好“解剖麻雀”的調研方法。面對新時代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既要統籌兼顧,運用全面的觀點,善于觀察和把握事物的全貌,又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通過“解剖麻雀”,找到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才能為科學決策和工作指導提供重要的依據。

三喻:“抓活魚”。做新聞工作的同志有一句口頭禪:“只有到基層的源頭活水去潛水、沖浪,才能抓住‘活魚’,寫出帶響的新聞。”“抓活魚”的比喻同樣適用于調查研究。“活魚”是什么?活魚就是工作推進中的新情況、基層官兵的活思想、蘊藏在基層的好辦法。正確的、有質量的調查研究,不僅要了解工作進展中的矛盾和問題,掌握干部群眾的思想反映,而且要敏銳發現破解難題的典型經驗和有效辦法,并加以總結、升華和推廣,從而用基層的先進典型和新鮮經驗回答和解決現實問題,讓工作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毛澤東同志在談到自己的經驗時說:“凡是憂愁沒有辦法的時候,就去調查研究?!比硕加欣Щ笠苫?,特別是在形勢錯綜復雜時,經常會有一些看不清、弄不明、想不通的地方。當我們被眼前的“霧霾”遮蔽了雙眼的時候,怎么辦?最好的辦法就是到實際中去“抓活魚”,到群眾中去“拜老師”,到清新的生活中去“深呼吸”。當年蘭考在抗擊風沙過程中,也曾有“人難勝天”的無奈,但焦裕祿住在農民的草庵子里,蹲在牛棚里與群眾促膝交談、向農民求計問策,終于找到了治理風沙的辦法,讓鹽堿地生長出了綠蔭成片的“焦桐”?!坝煤萌罕娭腔?,整個世界就是你的智囊團?!备呤衷诿耖g,官兵是老師。只要我們俯下身子、放下架子,虛心向基層請教,同官兵打成一片,就能抓住“活魚”,找到破解難題的辦法,推動部隊建設各項工作高質量發展,把強軍興軍事業不斷推向前進。